帝国的崩溃,鸦片战争的历史真相
文摘
历史
2024-09-09 10:11
陕西
公元一六四四年,一个寻常而又不平静的年份。这一年,明朝、大顺、清朝三朝交替的年份,可以说是由汉族所建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灭亡,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的正式入主中原,主导中国历史走向的年份。然而以渔猎为主的满族,在试图改变中华文化的同时,却被中华文明所同化,使得其顺着中国王朝的历史轨道而发展。
罂粟,一种美丽异常的草本植物,其叶片碧绿,花朵五彩缤纷。可谁也没有想到从罂粟里提炼出来的鸦片竟然对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如同伊甸园的那个苹果一样,改变着中国历史的进程。然而时隔百年,我们再次回望这段历史,我们才发现鸦片不过是一个符号,它所具有的意义便是为东西方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提供一个交流的媒介,带有某种宿命,即便是没有鸦片,也会出现其他的东西也来替代这个支点,完成它的使命。然而一切似乎缘起于鸦片,因为国人迷恋并且吸食鸦片使得林则徐于虎门销烟,似乎为英国提供了一个借口,借以发动了鸦片战争,使得战败的清政府签订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的条约——《南京条约》,由此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半封建社会,主权丧失,领土被占,司法践踏等屈辱随之而来。偶然中酝酿着必然,必然中也带有无数偶然,因而理性的我们必须拨开历史的迷雾,给鸦片一个正确的定位,也给我们自己一个真相。在鸦片进入中国之前,古老的东方帝国在自己的文化圈子里生活着,而自己身处的农业社会也达到了一种自我平衡的状态,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背景下怡然自得。政治上,君主专制达到了一种顶峰,君主对于国家和社会的控制处于一种绝对的状态,似乎完成了当初设置君主制度的初衷,即“主独制而天下无所制”,使得君主产生一种骄傲的心态,并且延伸到整个国家。即便在鸦片战争过后的十几年里,依然沉浸在天朝大国唯我独尊的美梦之中;而君主治下的官僚机构,庞大而细致,足以处理任何突发状况,将偌大的王朝治理地井井有条,而这些官僚机构的组成人员多为我们所熟知的士,他们有着较高的文化素质,有着治国平天下的抱负,有着济世安民的理想,而这个国家为他们提供了一个平台,借以实现自己的个人价值,使得他们感觉很充实。在经济上,尽管在明朝中后期时,资本主义依然萌芽,但是在封建君主和自然经济的双重压迫下,其成长较为缓慢,甚至可以忽略,故而占据中国经济主体的依然是千年不变的自然经济体系。在这种经济体系下,勤劳勇敢的中国人遵循着千年不变的习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很有规律;即便是以四海为家的商贾,在其发达后,也要回家买房置地,回归中国主流生活。
在文化上,儒学思想大行其是,充斥着这个中国社会,深刻影响着每一个人。儒家提倡“学而优则仕”,读书人便整日苦读经书,将儒家的八个条目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期待着“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的喜悦,完成读书人的最终价值;儒家倡导三纲五常,世人多遵守,大臣爱戴君主,儿子孝敬父母,夫妻举案齐眉,当然这是一个大概的社会视野,其中还有很多不和谐的画面。或许在外人看来,近代前夕的中国如同瓷器一般精致和美好。国家机器有条不紊地转动,人们在这个国家里安居乐业,如同一个世外桃源一般。但是精致的背后却隐藏着一个混沌无知的世界观,使得整个国家的发展缓慢,甚至原地踏步,抑制了整个社会生机的发展。而且此时的中国实际上处于一种无理想的状态,尽管儒家先贤为国人架构了一个大同世界的梦想,但是大同理想太过于虚幻和不真实,以至于让人生出一种可望而不可即的迷茫,再则大同世界为何物,没有人能够说明白,往往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说整个社会处于一种混沌状态,没有理想可以追求。在这种社会文化的主导下,在帝王完成了历史君王的使命后,变得无所事事,他最大的愿望便是祈求整个社会安定,自己的统治不受到威胁,至于社会进步和国民的精神追求便不是他所考虑的事情了。而身处乡绅文化体系中的农民沉浸在“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美梦中,受视野和经济的限制,他所能看到便是自己的家庭和乡村,所以他毕生的理想便是让自己的家人过好,以及造福自己的子孙,完全不会去关注整个社会的走向,自然国家理想与他们也没有多大的关系。最后作为君王和百姓联系桥梁的士,一个具有知识和思想的群体,他们依旧遵循着儒家所提倡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信念,努力读书,争取进入国家治理机构,完成自己的人生价值。实际上他们跟君主思想一样,只要求济世安民,而不是推动整个国家的前进,偶尔具有天下意识的读书人,由于视野和社会条件的限制,只能从古籍中寻找自己的理论依据,很难突破现有的社会制度。在这样的社会境况下,一个矛盾便应运而生了,即社会生机勃勃的成长与固化呆板的社会体制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占据主体地位是社会体制,故而社会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使得整个社会发展缓慢,最终落后于西方。翻开西方的历史,我们就会发现,中世纪的欧洲充满着愚昧和野蛮,他们有着狂热的宗教热情,他们敌视科学,以野蛮的方式处死了很多异教徒,让我们不住地叹息,因为这根本无法与创造四大文明的中国相媲美。而且在西方人的眼里,古老的东方充满着神秘和美好,心里十分向往,特别是《马可·波罗游记》的出版,更是加剧这种向往。然而历史发展到18世纪的时候,东西方文明出现了接触的趋势,而所有的发展力量慢慢向西方靠拢,使得东西方的主导优势也发生了变化,西方逐渐超越东方,主宰这个世界的走向。然而西方的发展很大原因在于思想解放,源于欧洲的三次思想解放,即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思想启蒙运动。13世纪的文艺复兴是在意大利达官显贵和市民阶层对于精神需求的基础上而进行的,思想家和艺术家们从古希腊和古罗马文明中寻找武器,探索未知的世界,其所提倡的人文主义,在一定意义上冲击了神学的统治,极大的解放了人的思想,而且为欧洲随之而来的商业革命、政治革命、近代民族主义思潮奠定了基础。而宗教改革是指天主教和新教之间的冲突、分裂和改革,是一场扩大的文艺复兴运动,将思想解放的范围从文学艺术转向信仰领域,为欧洲的民族国家建立和巩固提供了一个坚实的思想基础。而思想启蒙运动,为欧洲哲学提供了一套完整的机械唯物主义体系、人本主义历史观,使欧洲结束了信仰时代,开启了知识和科学的时代,奠定了欧洲理性思考的基调。思想解放的同时,欧洲也在积极发展着自己。15世纪以来,西欧各个国家的商品经济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要求更多的黄金来满足自己的发展,随着《马可波罗游记》的出版,让西欧人的眼里充满了狂热,但是传统的商路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所阻断,使得西欧必须开辟一条新的道路以促使自己的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新航路得以开辟。然而新航路的开辟,引起了所谓的“商业革命”,扩大了西欧与世界各地之间的交流,从而使得经济中心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促使西班牙、葡萄牙、荷兰的兴起;同时引起了“价格革命”,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衰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为西欧的近代化历程提供了经济基础。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欧的航海业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使得西方商人可以有条件来到中国沿海贸易,并且使得西方势力向中国内部的渗透。不过西方在暗,我们在明,迫使西方开始慢慢了解中国的一切,为自己的崛起准备力量。然而中国以大国自居,以西方为蛮夷之地,对于他们的学习和了解,采取漠视的态度,尽管也有一些有识之士与西方传教士交流,但是仅仅局限于思想的交流,很是单薄,以至于鸦片战争打响后,道光皇帝还在询问大臣英国是哪个国家,在何地,而大臣却茫然而不知所措,可见清政府所谓闭关锁国的程度。1793年,西方和中国交往中发生了一件很重要的事情,便是马噶尔尼带领着庞大的英国使节团和大量的礼物来到中国,拜访当时的乾隆皇帝,要求乾隆皇帝答应开放通商口岸,以通经济交流。而自以为地大物博的乾隆皇帝漫不经心地在热河避暑山庄接见了他们,但是因为跪拜礼节问题,双方不欢而散。但是这次交流和碰撞使得马噶尔认识到古老而神秘的中华帝国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强大,远远不是经过殖民扩张的大英帝国的对手,我们只需要一个支点,便可以让中国就范。然而鸦片的出现,无疑击中了中国人的软肋,使得原本用于镇痛的鸦片成为缓解身体和精神痛苦的良药,国人沉迷于此,使得英国人的信心倍增,原来中国人的坚强和勤劳只是一种幻象,那么自己征服他们便有了一个突破口。实际上,鸦片的传入,不仅仅在于英国找到了征服中国的突破口,还在于扭转了贸易逆差,取得与中国平衡贸易的一种手段,倍增英国人的贸易信心。要知道鸦片进入中国之前,由于中国本土的瓷器和茶叶受到西欧民众的欢迎,使得大量的白银流入中国,出现了所谓的贸易逆差现象。特别是英国征服印度后,将印度变成一个鸦片种植产地,使得鸦片的生产量倍增,出口到中国的鸦片越来越多。然而鸦片的大量流入,必然引起统治集团的关注,由是有“禁烟”和“放任”两种政见的对立,随着鸦片的危害日益加重,禁烟派取得了主导权。于是道光皇帝便派林则徐去广州禁烟,后来的事情大家都清楚了。因为林则徐的禁烟,使得英国发动了鸦片战争,清政府战败,签订《南京条约》并且割地赔款,从而暴露了这个老大帝国的虚弱以及天威的坍塌。后人在总结这场战争时,多是从实力对比方面考虑,认为这一场社会制度之间的较量,资本主义制度必然完胜于封建制度,也是一场经济方式的较量,资本主义经济必然战胜封建经济,这一场战争的结局早已注定。其实关于这场战争失败原因的探讨,论著和书籍之多,讨论之激烈,我们暂时不去考虑,我们来思考一个问题,就是鸦片战争的“鸦片”二字。我们在强调鸦片战争打破当时中国社会形态的同时,是否注意到鸦片只是一个文化的牺牲品,成为这场战争的一个标志,尽管这场战争与鸦片有很大的关系,但是终究不是由鸦片本身所决定的,鸦片只是承担了它的宿命。喜欢今天的文章,别忘了在文末右下角点个“在看”,让我们一起陪伴孩子的成长,并转发给更多人看。晨阅浮一白,一群历史教师创建的公众号,深度分析教育热点话题,关注最新教育资讯,了解前沿史学动态,发布权威教学思考。因为懂得,所以真实;因为真实,所以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