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条教育底线”不仅关乎教育公平,也关乎育人质量。
01、“守住教育的底线”联合倡议书引热议
近日,第十一届中国教育创新年会发布“守住教育的底线”联合倡议书,其内容有:①健康第一:不以牺牲学生身心为代价来追求教学质量;②有教无类:不以拔尖的名义“掐尖”;③一视同仁:不用分数把学生分为三六九等;④师生平等:不居高临下对待学生;⑤阳光招生:不把入学机会当做牟利工具;⑥滋养成全:不打击、多成全,让孩子永抱希望;⑦终身学习:不用灌输的方式,教今天的孩子面对明天的世界。
按说这七条底线应该是公众的共识,更是教育工作者坚守的常识,如今却以这种方式隆重倡议,既是某些教育者自我反思的结果,也是对当前教育现状的莫名拷问,声音虽小,足以让很多教育者震耳发聩。无底线的教育下,虽有成绩斐然和成果无数,但也还有无数的“受伤者”和“牺牲品”。
之所以会引发如此广泛的讨论,无非是当下某些学校和教师频频突破“教育底线”,做出种种违背教育常识的举动,与教育初衷背道相驰,实在令人扼腕叹息。以至于有网友说,某些突破“教育底线”的举动成了标准动作,反而成为他们暗自坚守的常识。
且看“教育底线”前三条,直指育人原则:健康第一、有教无类和一视同仁,试问有多少学校和老师能够做到。大家都知道身体健康很重要,但在大家水平差不多的情况下,如何提高教育质量,只能牺牲师生的身体健康,在内卷道路上越走越远。尤其是在教学硬件设施和师资力量相差不大的情况下,生源质量很大程度上决定学校成绩,以至于名校“掐尖”成为很常见的情况。要知道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但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同,分数自然是不同的,以至于不少学校按分数来划分各种班级。尽管老师们不愿意按成绩论好坏,但大环境如此,谁能置身事外。
再看后四条,直指育人方式:师生平等、阳光招生、滋养成全和终身学习,更多需要学校和老师共同努力才可以达成。至于阳光招生,全靠学校领导坚守,毕竟招生大事,普通老师很难参与其中。但属于教师坚守的底线,教师往往能够咬咬牙,守住最后一份净土,然后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和使命。本该成为常识的理念,却以如此隆重的方式予以倡议,看似是某些教育者的“自曝家丑”,实则是某些教育者对当下教育现状的反思和警示,值得所有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重视和践行。因为没有底线的教育,短期能产生莫大的教育效应,但长期以往,学生和老师必然深受其害。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不教育,即是说教育是为了引导孩子进行自我教育,这个过程很缓慢也需要投入大量的精力和时间,而很多学校等不起,也不想等,以至于以管理为主的班级管理成了学校领导们所推崇的理念,也是很多学校所实施的手段,让教育成了管理,让学生成了学校管理的对象。学校管理制度越来越完善,学生的行为习惯趋同,尤其是是在内卷环境下,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内心的自我意识和生命意识唤醒的可能性逐渐丧失。考高分上大学成了某些学生的执念,稍有波折便生出极端的想法,教育恶性事件偶有发生,往往以处理教师和学校领导以及花钱平复家长愤怒为方式,实则掩盖了学校教育短视化的倾向。为了将学生塑造成成绩优秀的群体,很多学校采用军事化管理和精细化管理制度,卫生评比、成绩评比、文明言行评比等方式大为流行,一来可以给学生以竞争的压力和言行标准的示范,成为学校想让学生成为的人;二来可以转嫁学校领导的压力,简单粗暴容易上手,老师有了KPI,学生也有KPI,不用过多花费时间和精力来做教育,避免了教育见效慢和出力不讨好的麻烦,简直是所有教育者梦寐以求的黄金法则。当我们成年人面对学校领导KPI考核的时候,很容易产生不满的情绪,但迫于压力不得不从,而后又将这份压力传递给了学生,甚至还期望学生能够理解,诸如“两眼一睁,开始竞争”之类的鸡汤盛行,未成年人哪有反抗的底气和勇气,从小学到大学,越压越多,长此以往不出问题才怪。因此每当学生出现问题的时候,家庭教育和社会层面需要反思和改进,学校教育也需要反思和改进,必须坚守七条教育底线,才能让教育回归本质,让学生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教育成为本真的教育。最后,推荐一个非常棒的深度历史类公众号,我也有经常看哦!喜欢今天的文章,别忘了在文末右下角点个“在看”,让我们一起陪伴孩子的成长,并转发给更多人看。晨阅浮一白,教育问题的思考者。深度分析教育热点话题,关注最新教育资讯,了解前沿史学动态,发布权威教学思考。因为懂得,所以真实;因为真实,所以坚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