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70年代生人的老伙伴们,是不是当回想起我们和泥巴的故事时,就会激动万分口若悬河的讲述起来呢?
尤其是男孩子,见到土堆的兴奋劲不亚于得到父亲给的一毛钱,那时的一毛钱可以买到很多零食。
就地取材,和泥,自身有水,都懂的。每个小伙伴都做个较为方正的“泥锅”,把锅底中心位置尽量压得薄一些,然后锅口朝下举过肩膀并狠狠摔向地面,砰的一声,锅底被砸出个破洞。两人对抗赛,洞小的一方要从自己的泥锅上揪下一块泥巴,给对方对应的破洞进行补偿。砸锅声、欢笑声不绝于耳,成就了无邪童年的快乐。
这里必须提到的是在砸锅前都要朝那薄底上吐口唾沫,不是搞迷信,而是给它赋能。大人们砸锅卖铁过生活,孩子们砸锅玩泥无忧虑。少年时期的我们懂得了家长的艰辛,开始帮着父辈们打土坯、上墙泥,分担家庭的工作,俨然成为小男子汉。
现在的孩子们已然不会去玩、或是家长不让及不教着玩我们的传统泥巴项目了。但是他们见到公园里的沙土堆上依然欢欣雀跃,趴在上面掏洞。所谓人从土中来,人对泥土的感情天然无雕饰。
其实我们在初中时代就不玩“泥锅”了,而是热衷于在渠边挖土洞,烤土豆、烤红薯吃,放飞自我、满足口腹,即便满脸黑灰也不管。
记得在初二暑假,姥姥带我回天津省亲,在天津给我买了一盒橡皮泥,那时的它没现在这么软滑。姥姥为了我不要过度放飞自我,就教我用橡皮泥捏一些猫猫狗狗、飞机坦克和花鸟鱼虫等物件,惟妙惟肖、质朴可爱。这让我终生难忘,直到现在我还会在做花卷时附带捏上几只小鸭子一同上锅蒸。
姥姥88岁安详离世,她老人家留下的精神财富如家教家训鞭策、传统文化知识教育等方面,伴随我成长,使我获益匪浅,给予我力量。
有缘千里来相会。在姥姥去世10年后,我走进一个小山村,寻访姥姥生前喜爱的中国民间传统工艺——彩塑。
在宁夏固原市隆德县温堡乡下辖的杨坡村(2023年列入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我被这里宁静祥和与整洁卫生的环境感染。这是我受邀参加自治区商务厅主办的“岁月沉香·风华新生”2024宁夏老字号创新发展行动之“全民寻访”活动,开启为期3天(10月30日至11月1日)的老字号探寻之旅的第五站。
在杨氏彩塑传承基地的广场上,一组组与中国传统文化耕读孝悌和现代儿童嬉戏相关的泥塑作品引入眼帘,代入感很强,使人迫切地想靠近杨氏彩塑了解它传承和制作的故事。
当我走进杨坡村杨氏彩塑生产加工车间后,看见第六代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杨佳年正在为一件泥塑作品敷彩,他目光如炬,一丝不苟地为人物塑像敷彩,同时他还为我们讲解工艺要领。
杨氏彩塑技艺复杂,包括配料、酿泥、造像、敷彩等多个工序,其中上彩工序尤为繁复,需要经过20多道工序才能完成。这种技艺不仅融合了泥塑、绘画、木刻、章雕、剪纸、烫花等多种艺术形式,还吸收了其他民间艺术的精华,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杨氏彩塑大胆借鉴和吸收了年画、木雕、皮影等民间艺术精髓,作品多取材于民俗风情、山水野趣、神话传说等,形态质朴逼真、造型生动活泼,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被誉为“立体的年画”。
杨氏彩塑一直以家族口、耳、手代代相传的方式传承,在选料、酿泥、造像程序及色彩处理等方面都有自己独特的工艺和秘方。杨氏家族还采用杨氏彩塑的秘方,为宁夏、甘肃、新疆修复了一大批珍贵的文物。
杨佳年带领我们走进杨氏彩塑艺术馆,为我们讲述杨氏彩塑的历史。先祖杨栖鹤于清代光绪年间(1832年)创立杨氏彩塑,拥有200多年的发展历史,并传承至今已有七代,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精湛的技艺闻名于陕甘宁地区,被誉为“雕塑世家”。
这种艺术形式以“三分塑,七分彩”的风格特征而闻名,反映了六盘山地区民间传统艺术的多彩多样,通过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在岁月积淀中形成了独特的民间艺术工艺。
继承传统并结合现代技术,守正创新,杨佳年牢牢记住这句话,并在创作中以此为座右铭,要求第七代传承人及学生坚守这一理念,而创作出既保留中国传统文化特色又与时俱进融合现代元素的中国风格作品。他说,如果将西方现代先锋前卫抽象的雕塑风格融入杨氏彩塑,那么就不是中国传统工艺的精神体现,更不能称之为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我看到“太阳神”时,就深刻领会到“守正创新”的意义。这件作品的灵感来自贺兰山岩画太阳神,但不是平面表现人们熟知的它的形象,而是将太阳神以独特视角重新解构,一位顶天立地的汉子奋力推开平面的太阳神而轰然出世。他就是太阳神,带着原始力量和厚重情怀拟人化、立体化出镜,象征着人类勇毅前行的精神。
杨佳年的代表作品包括《李白下江南》、《武松打虎》、《马社火》等,这些作品展示了他高超的技艺和对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李白的豪放不羁和江南的秀丽风光;武松的英勇形象和老虎的凶猛姿态;“高台马”社火的庆典表演和杂技的高超技艺。杨佳年精细的工艺和生动的形象得到完美展现。
杨氏彩塑不仅在宁夏隆德县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还在全国范围内享有盛誉,作品曾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技艺大展上受到专家的高度评价。杨佳年作为杨氏彩塑的传承人,他的努力和贡献使得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焕发出新的生机,成为宁夏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全国泥塑作品交流展厅,睹物思人,我又想起了姥姥。
姥姥是天津人,姥爷是河北沧州沧县人。在这个展厅能够同时一睹天津泥人张(张玉生)、天津泥人张(北京支 张锠)和河北沧州泥塑(“三痴斋”宋长峰)的泥塑作品,让我心生惊喜、倍受感动,仿佛已逝亲人的音容笑貌又在眼前浮现,好像又见到天津与河北的老乡。没想到在宁夏隆德杨氏彩塑艺术馆我会有如此收获,真是不虚此行。
我们的收获还有一个重要环节,那就是与杨佳年的座谈交流。这是“岁月沉香•风华新生”,宁夏老字号2024创新发展行动的主题。
杨佳年为我们叙述分享了技艺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修复技艺的整理与传承、题材的拓展、传统工艺振兴、作品收藏与展览、技艺的传播与培训、艺术与产业的融合、艺术馆建设及教育与乡村振兴等方面的开展进度、实施效果和未来愿景。交流中,我们祝愿杨氏彩塑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同时也表示在今后媒体宣传和相关职能部门支持等方面将为杨氏泥塑提供更为全面优质的服务。
“传统工艺之旅,宁艺瑰宝之路”,寻访宁夏老字号,可谓是收获满满,感触多多,直到到月上东山才依依惜别。
走出杨氏彩塑艺术馆,回首望去,一副对联吸引我而驻足品读:一抔红泥巧手传神韵,千年彩塑妙思展新姿。
由衷祝愿杨氏彩塑繁荣赓续、前程似锦!
作者臧新宏,20世纪70年代生人,作家诗人,现居银川。宁夏作协会员,宁夏作协诗歌学会会员。衷情文艺,热爱音乐,致力写作。著有大量诗歌,以及杂文、美食、绘画和音乐评论文章。有诗歌散文在国内多家报刊发表,有诗集《中国先锋诗选》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