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秋是一年最美的时节,
武昌昙华林的秋日更是斑斓多彩。
文艺小店、老建筑、街头博物馆等,
当你一步一景走在古朴的石板路上,
仿佛穿越回了百年前的江城……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浪潮中,湖北省武汉市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以其独特的保护与发展模式脱颖而出,成为全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的典范。日前,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的《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利用可复制经验做法清单(第一批)》中,昙华林街区凭借其在发挥街区文化教育宣传功能方面的显著成效成功入选,标志着该街区在历史文化保护与利用方面再次取得重要突破。
昙华林,作为武汉重要历史文化街区之一,拥有超过600年的历史,是武昌城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整个街区依山而建,环绕着螃蟹岬、花园山、凤凰山三山,拥有60余处历史建筑,具有中西交融的建筑风貌特色,见证了近代革命、教育、艺术、民俗等多方面的文化变迁。可随着街区人口不断集聚,基础设施的过载以及商业的自由发展,街区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
如何有效指导街区保护和建设,在保护好街区历史文脉的同时,让街区焕发新的生命?近20年,在市、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特别是武昌古城保护发展中心的组织和指导下,市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中心联合相关规划设计团队针对该课题,经过不断探索和实践,逐步形成可复制的保护利用经验。
百年老建筑活化为
街头博物馆
☉ 昙华林近代教育博物馆
昙华林街区保护规划大体分为两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自2004年起,通过街区“点—线”改造工程,即修缮历史建筑、增加公共空间,整治街道环境、打通历史街巷,修旧如旧有效改善街区风貌,使其率先成为文艺青年的网红打卡地。“利用钢木桁架支撑大跨度庑殿顶,红砖建造的中式砖木结构,中式屋面与西式屋身,青砖与榫卯木结构相结合,中式回廊配罗马立柱,山坡被改造成了阶梯石板座位。屋顶保留了部分红瓦,墙壁进行重新调色粉刷,沿街布设各种雕塑小品……让原来破旧的建筑一栋栋展露出新颜。”中心相关负责人解释,那个时期秉持“保护为主、修旧如旧”原则,让老街古巷的文化底色显露出来,逐步吸引到很多如“大水的店”等文创小店加入,文艺小店加上古朴街道,渐渐在网上发酵引领起新风潮,成为一条主客共享的文艺街道。
悠悠千年武昌城,毓秀集聚昙华林。第二阶段在2014年以后,中心开始聚焦核心区保护利用项目,以高质量设计、高标准修缮和高品质利用为目标,推动街区全面复兴。在保护利用过程中,中心创新性提出将昙华林街区文化遗产与公共空间相融合,重构街区内的建筑、景观、交通和业态设计,以赋予街区新的生命力。力图通过将百年老建筑活化为街头博物馆,实现“街区”“景区”“社区”“园区”“校区”功能的叠加,系统展示街区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目前,街区已修缮利用16处不同主题的街头博物馆,如武汉市第十四中学的近代教育文化博物馆,便很好地利用了该校体育场的架空看台而修建,呈狭长形建筑外形,再结合昙华林街区的文化背景,分别设置书吧、博物馆展厅、室外连廊等,让游客在漫步间就能欣赏到武昌近代教育画卷。”中心相关负责人解释到,从“文艺青年聚集地”,再到现在的“人文历史街区”,利用各种室内外空间,将历史氛围进行还原,如在连廊文化浮雕墙展区,将古代贡院牌楼、张之洞创立新学、董必武创办私立武汉中学等场景用雕刻的方式进行全新呈现,吸引了众多游客专程来打卡。
除了近代教育文化博物馆,整个昙华林一路可以探访多个场馆,如修缮后的翟雅阁,是一座保存完好的百年体育建筑,它曾是国内第一座室内健身所。在这里,可以看到中国传统建筑的精美细节,感受浓厚的历史氛围。此外,翟雅阁作为武汉设计之都会客厅,游客除了能欣赏建筑本身细节之美外,还能免费打卡各种国内外艺术展览。
“保护与利用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建筑博物馆街头化呈现,历史故事能被轻松叙述、人人看到,期待每个人走进昙华林能解读出属于自己的文化密码,让保留、整治、延续与创新在规划中灵活运用。”中心相关负责人进一步介绍,现阶段昙华林街区充分整合本身历史文化资源,推出了“历史名人故居路线——包含刘公公馆、石瑛故居、汪泽旧宅、夏斗寅公馆、翁守谦故居、孙茂森花园遗址等”“山地文化建筑路线——包含武昌城史馆、瑞典教区旧址、天主教堂、仁济医院等”和“人文艺术体验路线——包含湖北美术学院、昙华林近代教育博物馆、昙华剧场、考古匠文遗产业园、昙华林艺术创作基地等”三条特色旅游线路,将深厚的文化积淀与传统生活场景有机结合,为游客提供了一场场穿越时空的文化之旅。
兴于文化遗产价值
盛于文化交流功能
☉ 昙华林当代艺术中心
当街巷肌理为历史脉络,彻底激活昙华林文化DNA。这些历史建筑不光是建筑本身,还承载了活化传承、活态利用等功能,纷纷引进书店、剧场、非遗项目等,在建筑内扩大文化产业发展空间,让博物馆成为城市书吧、美术馆、艺术馆、演艺场馆等公共文化资源,为游客提供感知、体验优秀文化的开放式平台。
如在百年建筑徐源泉公馆,引进了美术馆,汇聚了武汉本土有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大家,以沙龙的形式开展艺术交流活动。在百年建筑夏斗寅公馆内,创办昙华剧场,以各种舞台等形式,实现历史建筑与新潮演艺的百年对话。在瑞典教区引进和创办文遗产业园、昙华林当代艺术中心等文化业态,将文化产业园和公益场馆相结合,让一栋栋百年建筑重现生机,让文化内涵直观可感,用最文艺生活推动昙华林深厚的文化积淀。
昙华林街区的成功实践,证明了在快速城市化的背景下,历史文化街区依然可以焕发新的生命力。通过科学规划、精细管理、文化赋能,昙华林很好实现了文化、旅游、商业等多方面的融合发展。住建部首批可复制经验清单的推荐词这样写道: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的保护和发展,始于民间发起的历史保护情怀,源于政府规划和基础设施改造,兴于文化遗产价值的发挥,必将盛于文化交流功能的发展。
“我们相信未来,昙华林街区将继续发挥其在文化教育宣传方面的独特优势,进一步挖掘和展示街区历史文化价值,推动文化交流与传承,让这座承载着厚重历史与文化底蕴的街区成为武汉乃至全国的文化新名片。”中心相关负责人说。
昙华林历史文化街区在保护与发展中,以市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中心为平台,联合多元化规划设计团队参与街区保护利用,充分保证了规划理念延续性和创新性,先后参与该项目规划、设计、施工及运营团队,主要有武昌古城文旅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伍德佳帕塔设计咨询(上海)有限公司、中南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武汉市天时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湖北美术学院等单位。
微信号 | whnrcu
官 网 | www.whnrcu.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