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总体规划专业委员会年会在大连举办

楼市   2024-07-01 09:51   湖北  

导读

2024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总体规划专业委员会年会于6月21日至23日在大连成功举办。昨日已发布开幕式及大会主旨报告内容,今日继续分享平行分会场和公益座谈会的精彩内容。



专题论坛



6月22日下午,2024年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总体规划专业委员会年会分别举办了四个专题论坛。


专题论坛一

总体规划传导与实施创新


会议由学会总体规划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郑筱津主持。学会常务理事、总体规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熊健,学会总体规划专业委员会委员、武汉市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中心副主任汪云,学会总体规划专业委员会委员、长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原副局长王慧芳,学会总体规划专业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土空间创新所所长周祥胜,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体二所副所长陈珊珊先后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主持人:郑筱津

学会总体规划专业委员会委员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副院长


郑筱津提出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审批只是开始,城乡规划建设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一是全方位、多层级深化规划编制体系,同步系统推进实施监督体系、技术标准体系和政策法规体系等工作;二是做好用管用的规划,更好地服务高质量发展和现代化治理;三是在全流程、全周期的工作中完善动态维护机制;四是探讨因地制宜的传导实施路径和方法;五是加强智慧化手段应用。


熊健:关于国土空间规划实施传导机制的再思考

 

熊  健

学会常务理事、总体规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熊健基于国土空间规划上海实践,对实施传导机制进行再思考,审视其重要意义、传导思路和特征,分析现阶段存在的问题,从总规实施传导切入,探讨传导对象、路径和核心要点,提出五方面的传导内容、四种途径和两个阶段核心要点,旨在完善规划实施传导机制,实现规划“能用、管用、好用”。


汪云:武汉市全域国土空间功能区体系和用途管制研究

 

汪  云

学会总体规划专业委员会委员

武汉市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中心副主任


汪云介绍了武汉在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过程中,落实主体功能区战略和制度,推动分区功能传导和用途管制的研究工作。武汉构建全域国土空间“功能分区-功能区片-功能单元”三层次功能区体系,建立差异化分区管制规则,形成“一图、一规则、一平台、一清单”的研究成果,实现总规战略目标的逐级传导落实,保障高水平安全,推动高质量发展。


王慧芳:以复杂系统视角感悟总体规划传导

 

王慧芳

学会总体规划专业委员会委员

长沙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原副局长


王慧芳指出新时代面向高质量发展的规划需要加强复杂系统思维、理论与方法,总规传导从规划体系看,应关注系统的动态性和结构的网络性;从实践经验看,应关注目标、指标、底图传导三种类型,以及编制和全生命周期两种视角;从智慧赋能看,应推动数字化治理体系建设,在规划的基本框架下期待更多的创新涌现。


周祥胜:国土空间总体规划传导及实施探索

 

周祥胜

学会总体规划专业委员会委员

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国土空间创新所所长


周祥胜提出规划传导是国土空间规划实施、管控的重要途径与保障,贯穿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督、技术标准、政策法规等各方面。报告结合广东的工作实践,从总规与总规(市级与区县级、乡镇级)、总规与专项规划、总规与详细规划三个维度,总结分享规划传导的核心内容、传导要素、传导方式等方面的探索。


陈珊珊: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总规传导实施

 

陈珊珊

北京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体二所副所长


陈珊珊系统阐述了我国国土空间规划传导的四条主线:规划编审线、土地供应线、项目管理线和监督反馈线。为更好地适配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空间需求,需创新空间规划和治理模式,优化各类空间要素组合模式,打通"策划-总规-详规-运营"链路,并提升要素供给、管制流程和实施监督的效率和精细化水平。


四川省自然资源厅原总规划师、四川省自然资源智库咨询委副主任陈涛,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常务副院长王新哲,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教授杜立柱,江苏省规划设计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副总经理张伟,厦门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谢英挺,中国城市发展规划设计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副总规划师王明田,山东省交通规划设计研究院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规划师蒋波,成都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唐鹏,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徐涛松,海南省建设项目规划设计研究院所长王应龙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专家对话。



与会代表就总体规划传导与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需要关注的重点等方面展开了充分的讨论。专家们呼吁,总体规划传导的范围不要设定过窄,传导要和规划管理挂钩,至少关注两个部分:一是空间类的项目传导,需要专项规划或管理手册来配合实施;二是非空间类的要求传导,需要转化为政府可执行、管理部门可操作的守则,能用管用好用的规划并不是一套规划成果,要同步配套管理守则、细则、规程等来推动实施,建议规划工作者的知识面多向土地管理方向拓展;专家们指出,新的国土空间规划是全域全要素的管控,不能缺失战略引领性的内容,需要不断的反思和探索;专家们强调,发达城市做了很多技术和学术层面的探索,规划经验、管理体制如何传导至县城、乡镇、乡村是难点。


专题会议二

新时期规划教育的思考与探求


学术报告环节由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蔡军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副院长董慰主持,学会总体规划专业委员会秘书长、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董珂,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副主任程遥,学会常务理事、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黄亚平董慰副院长,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主任陈晓东,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副主任赵渺希,沈阳建筑大学研究生院院长袁敬诚蔡军院长分别作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董珂:新时期的规划挑战和教学创新

 

董  珂

学会总体规划专业委员会秘书长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董珂认为,在高等教育阶段,重在价值观(道)和方法论(法)的教育,可将与时俱进的技能培养(术)和工具应用(器)更多放在职业生涯中持续学习。在价值观层面,应坚持公共利益优先,围绕“恪守资源底线约束、推动城市持续运营”两个方面拓展知识结构;在方法论层面,重在培养“全局视角、系统思维、战略主线、综合决策”能力。


程遥:学科发展与总体规划教育:挑战与创新

 

程  遥

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城市规划系副主任


程遥围绕城乡规划教育面临的挑战和应对策略展开报告,重点探讨了城乡规划教育学科的范畴拓展和边界外延、教育与行业发展的脱节、以及学生对规划本体认知的困惑。提出通过价值观与使命感引导、基于规划过程的能力培养、模块化教学和虚拟现实技术应用等创新措施,以培养更适应时代需求的复合型人才。


黄亚平:产教融合、知行融通:城乡规划专业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与实践

 

黄亚平

学会常务理事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


黄亚平阐述了国土空间规划教育的创新与发展。他提出,随着国家改革,需培养创新实践型人才。关键在于:适应规划发展趋势,扩展知识体系,转型城乡规划为国土空间规划,改革研究生教育。这些举措旨在应对新形势下的教育挑战,推动国土空间规划教育的持续进步。


董慰:供给侧改革视角下规划专业人才培养思考

 

董  慰

哈尔滨工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副院长


董慰阐述了城乡规划专业在新时代的挑战与变革。城乡规划面临跨学科挑战,市场对人才需求多样化,需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培养创新、复合型人才,强调产教融合,以应对现代化城乡规划与国土空间发展需求。必须在充分分析规划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的基础上,积极推进改革创新,以适应社会需求和变化。


陈晓东:转型语境下的城乡规划专业“空间+”复合型人才培养

 

陈晓东

东南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主任


陈晓东阐述了城乡规划专业应对时代变迁和教育转型的策略。教育模式需从专业性转向通识性和终身学习。空间规划仍为核心,但需结合“空间+”理念扩展应用。同时还介绍了东南大学通过教学调整和课程更新培养多方向、复合型和实践导向的人才。最后,强调城乡规划教育需持续创新和调整,以应对时代挑战。


赵渺希:从特色坚守到跨界拓展:工科院校规划人才培养的思考与探索

 

赵渺希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副主任


赵渺希总结强调了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专业的发展历程、教学特色,以及其在教育、科研和行业服务方面的成就。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自1932年成立以来,历经变革,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显著提升。同时,学院积极调整课程,培养优秀人才,为城乡规划事业做出积极贡献。在城乡规划编制、建筑设计等领域,学院也取得了显著成果。


袁敬诚:“守正与创新”——沈阳建筑大学城乡规划学科建设探索

 

袁敬诚

沈阳建筑大学研究生院院长


袁敬诚主要介绍了沈阳建筑大学在城乡规划与设计领域的发展和特色。在建筑学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和发展,依托建筑学的发展,通过整合城乡规划、建筑学和风景园林学三大学科,形成了独特的教学与研究模式。学校在实践、科研、社会服务等多方面发力,在城市设计和空间规划方面获得多个奖励以及丰硕的学术成果。


蔡军:人本视角下的人居环境与专业教育分析——面对行业与学科当前问题的思考

 

蔡  军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院长


蔡军详细分析了规划研究的自然和复杂性,特别是在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深入阐述这些领域的研究对象往往是多维度和多样化的,不同于自然科学中相对较为可控的研究对象。因此,研究方法和技术需要能够适应这种复杂性和多样性,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人类行为、社会现象和文化特征。同时还强调了跨学科研究的重要性,认为通过不同学科的交叉融合,可以为理解和解决复杂的人文社会问题提供更深入的见解和解决方案。


专家对话环节由蔡军董慰主持,石楠秘书长,学会总体规划专委会委员、南京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罗震东,学会总体规划专委会委员、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教授杨柳,以及其他与会专家就高校在城乡规划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学科发展方向以及应做出的贡献等方面展开了充分的讨论。


专家讨论


董慰总结提出,城市规划空间概念正逐步扩展,中国城市规划应续探索创新,为未来发展提供了新的方向。蔡军总结认为,各高校应更深入地了解和分析就业市场的趋势,打破对就业方向的狭隘理解,认识到规划专业的广泛适应性。石楠秘书长认为,规划教育应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价值观,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在融入和适应新规划体系的过程中,需要明确目标和规则,减少不确定性。


专题会议三

北方滨海空间规划的理论与实践


会议由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城乡规划系主任刘代云和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副系主任蹇庆鸣主持,中国城市规划学会总体规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总规划师朱波蹇庆鸣副系主任,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李彦平,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辽宁师范大学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基地主任郭建科刘代云主任先后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朱波:北方沿海城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技术要点分析——中规院项目案例综述

 

朱  波

学会总体规划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规划师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党总支书记、总规划师


朱波指出北方沿海城市在我国快速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承担着重要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梳理了沿海地区国土空间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总结了海洋强国建设的主攻方向;提出沿海地区和城市在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中,要贯彻海陆统筹的理念和要求、强化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优化港产城布局、加强海岸线管控等;结合中规院相关项目,对技术路线、规划重点内容等进行归纳、总结。


蹇庆鸣:双碳目标下的沿海城镇空间规划方法与路径探讨

 

蹇庆鸣

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城乡规划系副系主任


蹇庆鸣分享了天津大学低碳城市与智能规划研究团队在沿海城镇领域的研究成果,通过对我国沿海县级行政单位若干样本采用碳排放数据核算及清单编制,进行系统化的“碳排放-空间规划要素”关联性研究,针对不同特征的沿海城镇建立差异化的低碳规划约束标准和评价指标体系。通过对若干示范县进行低碳规划评价得出针对薄弱环节的解决措施和方法指引,探讨我国沿海县级行政单位的减碳固碳方法与路径。


李彦平:国土空间规划陆海统筹的理论与实践思考

 

李彦平

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高级工程师


李彦平认为陆海统筹要考虑陆海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规律,在此基础上,基于复合系统理论阐述了国土空间规划陆海统筹的内在逻辑与实现机制,提出微观、中观、宏观不同空间尺度下,陆海统筹要考虑“人地(海)关系”、区域空间关系和陆海关系,并认为陆海统筹的关键在于对海岸带复合系统输入和输出过程进行合理控制。以烟台为例,详细介绍了国土空间规划落实陆海统筹的具体路径。


郭建科:面向未来信息社会的沿海国土空间新双评价探索——基于地域功能理论

 

郭建科

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辽宁师范大学海洋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基地主任


郭建科指出信息社会时代的地域空间已成为“流空间”与“场空间”的复合体,信息社会的国土空间规划应在地理空间的三大本性基础上实现“因地制宜”与“唯变所适”的有机结合。“环境适应性”作为地域功能识别的重要补充,与“空间适宜性”共同成为“新空间均衡模型”的重要支撑。研究还基于沿海地区海陆空间利用矛盾情景矩阵,提炼了陆海统筹的四种模式,探讨未来海陆要素匹配和空间优化的技术方案。 


刘代云:源于滨海、聚焦滨海、共塑滨海——大工规划于北方滨海空间规划的探求与愿景

 

刘代云

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城乡规划系主任


刘代云从地缘与学缘两方面分析了大连市滨海特征及大工规划专业的办学特色,阐释了大工规划在教学方面建构了具有滨海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在科研层面围绕滨海特色开展专题研究,梳理出其滨海空间规划研究从本体建构到向内深化,再到向外拓展,并选取海岛乡村、通海路径、及街区层面的碳排空间模拟等案例进行论述。最后,提出建立北方滨海国土空间规划联盟的构想与愿景。


专家对话环节由刘代云主持,朱波蹇庆鸣李彦平郭建科围绕会议主题,进行了专家对话。



刘代云指出,北方滨海国土空间规划研究旨在聚焦滨海发展的关键问题,通过跨学科、跨领域的合作研究,助力东北振兴与北方滨海城市的高质量发展。郭建科指出,当前国土空间规划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是如何平衡陆地与海洋的利用,强调要充分考虑地区的自然条件、历史发展基础和人类活动积累,以及技术创新在规划中的核心作用。李彦平分享了烟台市海岸线保护与发展并举的举措,一方面,要加强沟通协调,争取更多政策支持和资源倾斜;另一方面,要深化海洋管理体制改革,推动海域法、开放法等法律法规的衔接和完善。同时,还要加强学术研究和科技创新,为海洋经济发展提供有力支撑。蹇庆鸣提出了一系列适应双碳目标的方法和路径,并强调沿海城镇的空间规划需要紧密结合双碳目标,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朱波总结指出,随着生态文明理念的深入人心,国土空间规划领域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生态文明理念下的规划逻辑、思想和价值观已发生根本性改变,为国土空间的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专题会议四

地方高质量发展


学术报告环节由学会理事、大连市国土空间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隽海民主持,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政研处处长范宇,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任战略发展与人力资源部部长宫远山,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三所副所长胡继元,大连东北亚航运中心研究院副秘书长余方平,大连市国土空间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总规划师、高新分院院长、总体规划所所长高程分别做了精彩的学术报告。


 

主持人:隽海民

学会理事

大连市国土空间规划设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


范宇:超大城市空间治理行动的探索实践——以上海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施为视角

 

范  宇

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政研处处长


范宇以上海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施为视角,提出聚焦战略引领和刚性管控等基本特点,着眼于“上海2035”总规制定实施全过程,着重从超大城市空间治理视角,介绍在统筹重大发展战略、塑造国土空间格局、推进资源高质量利用、强化城乡高品质发展、实现空间高效能治理方面的实践案例和经验体会。


宫远山:新时期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实施路径思考与策略研究——以沈阳市为例

 

宫远山

沈阳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兼任战略发展与人力资源部部长


宫远山以沈阳市总体规划实施为案例,总结了沈阳30年来城市总体规划实施的路径及动力,研判了当下城市发展的建设形势,提出规划实施2.0,以市场主导、策划一批可实施、可经营、可盈利的项目包,梳理形成6大方面、21个项目包,并结合沈阳经验提出新时期总体规划实施的策略建议。


胡继元:辽宁沿海地区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

 

胡继元

中规院(北京)规划设计有限公司三所副所长


胡继元提出随着海洋强国战略的深入实施,沿海地区纷纷优化区域发展战略,推动海洋强省建设,支撑新发展格局落地。辽宁沿海地区应当以港区为单元协同港口功能布局,完善港口集疏运布局,服务对外开放大局,通过对辽宁沿海地区的发展格局进行再优化、再协调、再聚焦,助推全省振兴取得新突破。


余方平:关于国际航运中心与港城规划融合发展的初步思考

 

余方平

大连东北亚航运中心研究院副秘书长


余方平阐述了国际航运中心的内涵与功能、现状与趋势,分析了当前我国国际航运中心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和港城规划融合发展现状趋势;提出关于国际航运中心与港城规划融合发展相关对策,包括强化树立陆海统筹规划、实现陆海“一张图”、搭建国际航运中心与城市规划融合机制、科学规划港城边界等一系列建议。


高程:大连建设现代海洋城市的规划思考与实践

 

高  程

大连市国土空间规划设计有限公司总规划师、高新分院院长、总体规划所所长


高程着重介绍了在重构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城市总体规划对促进大连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城市转型高质量发展的若干规划思考与实践。针对大连建设海洋强市的宏观优劣势,提出大连实现城市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战略建议,并提出“门户城市+开放链接+创新本地转化+文化名城+魅力宜居城市“的现代海洋城市规划目标。



参与本次论坛交流的总体规划专业委员会委员、有关专家及各地参会代表进行了现场提问,并围绕国土总体规划编制、实施、管理等方面进行了深入交流。



“总规教·学面对面”公益座谈会



为协助城乡规划专业学生更加了解城市规划实践、明晰未来发展方向,6月23日上午,本次年会召开了题为“总规教·学面对面”的公益座谈会活动,邀请专委会委员和业界专家与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学生开展座谈。


座谈会现场


座谈会由刘代云主持,朱波董珂范宇罗震东与大连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的20余位各级学生代表参加。


在互动问答环节中,同学们提出如何找到规划专业的成就感、获得感,如何看待AI大数据与规划专业的关系,在校学习阶段应该重点关注哪些内容,以及在规划实践中如何协调利益分配与社会包容性等诸多问题。参会专家及老师们仔细聆听学生提问并逐一进行解答。


学生提问


朱波提到规划专业与建筑学专业不同,工作方式上更加强调团队合作,工作内容上更加强调本专业与社会、经济等多方面的融合。从事规划职业需要在“融入社会中成就自己“,需要培养系统思维能力。规划是对城市这一个复杂巨系统的综合认识判断,城市发展是一种开放性的思考,有一个大的逻辑关系,这一点是目前AI大数据模型无法做到的。规划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虽然当下的工作节奏跟以前相比发生了变化,但是规划的需求是一直存在的。


董珂提到职业成就感源于规划行业的社会责任感,规划从业者怀着社会责任感投身实践,比完成一般的技术工作会有更多收获。建议学生们不要把AI等新技术看作一个很玄的东西,它会给复杂问题提供更为确凿的数据支撑,在未来会成为所有人都能够掌握的技术工具,但它无法取代核心的战略思维问题。未来工作中,不要在AI之下,被其消费;而是要在AI之上,利用其解决实际问题。


范宇提到了工作中的二八定律,建议学生们就业后从核心工作、在地性联系等角度思考自己在一个组织中的不可替代性,工作中最需要的是帅才与贯通性人才。在当下一个科技日新、变化永在的环境中,要保持一定的危机感。他同时提到,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不断重复的过程,要多跟专业人士讨论交流,要逐步建立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罗震东指出职业的成就感是内在的,是在对城市社会问题揭示、研究中产生的对自我的认可。在学习中要广泛阅读,并根据自己的科学问题不断收缩、不断聚焦。他认为技术与方法是相辅相成的,新技术最后都会再度融入方法之中,规划专业教授的是一种思维,是不会被AI所替代的决策与创造。建议学生们要关注国家战略与民生发展,在各种实践事务中不断迭代提升自己的能力。


座谈会最后,董珂进行总结,建议同学们不要为将来择业有太大担忧,要关注国家社会发展的宏观趋势,在社会责任感中找到规划职业的意义与宽慰,要勇敢跨出第一步,到社会实践一线用真真切切的体验与感受丰满对职业的认识,同时他祝愿大家在未来的生活工作中勇于面对挫折,活出自己的精彩。



▌来源:中国城市规划
▌出品:武汉市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中心
▌运营:长江日报城建传播中心



微信号 | whnrcu

官   网 | www.whnrcu.org.cn


武汉市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中心
武汉市自然资源保护利用中心(原武汉市土地利用和城市空间规划研究中心)成立于2001年,为武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直属公益二类事业单位,具有“土地利用规划”和“城乡规划编制”双甲级资质。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