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22年我国药品注册申请情况分析

健康   2024-10-13 00:02   北京  

点击上方的 行舟Drug ▲ 添加关注

2018—2022年我国药品注册申请情况分析

来源

中国新药杂志》 2024年 第33卷第18期

作者

唐湘燕,曹永芳,周刚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

摘要

本文通过对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公开的年度药品审评报告中2018—2022年中国药品注册申请情况进行整理,对其受理总量、审结总量、按时限审结、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vestigational new drug,IND)、新药上市申请(new drug application,NDA)、批准IND的适应证领域情况进行梳理分析,剖析其变化趋势及成因。结果发现2018—2022年我国药品注册申请IND和NDA的受理量、审结量呈波动性增加趋势,新药研发热情较高,整体按时限审结率已达99.80%,药品注册的效率和实现可预期有所提高,中药各适应证的研发较为均衡,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研发多集中于抗肿瘤药物,当前政策环境良好,有利于各类临床急需药品的研发创新。

关键词

药品注册申请; 按时限审结; 新药临床试验申请; 新药上市申请; 适应证领域


_

正文


_


近年我国药品注册审评审批更加注重提升效率以及提高药品创新研发能力,推出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得药品注册申请持续增加,对于我国药品注册申请受理及审评审批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研究分析较为少见。本文通过对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以下简称药审中心)发布的2018—2022年药品审评年度报告进行整理,研究2018—2022年我国药品注册申请审评审批情况,梳理我国药品注册尤其是新药注册实际情况,分析数据背后的规律和成因,为国内药品研发企业推进新药研发注册提供借鉴和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数据来源和分析方法

本文数据来自药审中心网站发布的2018—2022年度药品审评报告[1],查询、整理了2018—2022年药品注册申请数据,分析受理总量、审结总量、按时限审结率、新药临床试验申请(investigational new drug,IND)等情况,总结其变化趋势、规律及原因。

1.2 统计数据说明

1.2.1 统计范围

药品注册申请指的是需技术审评的药品注册申请,不包含药械组合注册申请、无需技术审评的行政审批药品注册申请。

1.2.2 创新药

包含按照现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注册分类受理、审结的1类中药、化学药品、生物制品,以及按照原《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注册分类受理、审结的1~6类中药、1.1类化学药品、1类生物制品。2020年《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发布实施之后,中药和生物制品才有了创新药的分类,本文中药、生物制品的创新药自2020年开始统计。

1.2.3 改良型新药

包含按照现行《药品注册管理办法》注册分类受理、审结的2类中药、化学药品、生物制品和《总局关于发布化学药品注册分类改革工作方案的公告》(2016年第51号)注册分类受理、审结的2类化学药品。2020年《药品注册管理办法》发布实施后,中药和生物制品注册才有了改良型新药的分类,本文中药、生物制品的改良型新药自2020年开始统计。

文章内容由凡默谷小编查阅文献选取,排版与编辑为原创。如转载,请尊重劳动成果,注明【来源:凡默谷公众号】。


2

药品注册申请分类受理、审结和按时限审结情况

2.1 注册申请分类受理、审结情况

2018—2022年各类注册申请的受理量、审结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生物制品受理量、审结量的增幅最大,分别为123.31%和140.76%,中药受理量、审结量增幅分别为40.33%和49.61%,这2类注册申请的受理量与审结量增幅相近,但化学药品受理、审结的增幅差距较大,分别为58.20%和29.22%,详见表1和表2。

2018—2022年批准/建议批准的各类药品注册申请中,补充申请占比(38.70%)最大。其次为IND(24.41%),且5年内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同名同方药、化学仿制药上市许可申请(abbreviated new drug application,ANDA)和化学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注册申请(以下简称一致性评价申请)占比共24.61%,其中ANDA占比15.28%,每年的批准量相对稳定,在1000件左右浮动; 一致性评价申请批准量呈先升后降趋势,占比9.33%。

2.2 按时限审结情况

2020—2022年药审中心通过优化审评流程、严格按时限管理、强化任务督导等措施,使得药品注册申请按时限审结情况持续向好,全年整体按时限审结率由99.48%提升至99.80%,NDA按时限审结率提升幅度最大,由55.50%提升至98.59%,ANDA由76.77%提升至99.45%,优先审评审批的注册申请审结率由72.87%提升至98.37%,多项按时限审结率数据的再次刷新,彰显审评能力与效率进一步提升,具体见表3。

2.3 IND和NDA受理和批准情况

2.3.1 中药IND和NDA情况

2020—2022年中药IND和NDA受理量呈现增加趋势,增幅分别为159.09%和133.33%,中药IND批准量、NDA建议批准量呈波动性增加趋势,增幅分别为60.71%和100%,具体见表4~表6。

创新药在IND和NDA中的占比均在65%以上,是中药新药的主要类型,由表6可知,创新药的主要类型是1.1类(中药复方制剂)、1.2类(从单一植物、动物、矿物等物质中提取的提取物及其制剂)。改良型中药IND的受理量和批准量持续增加,但2020—2022年尚无改良型中药NDA。2021和2022年均有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NDA受理并通过技术审评,已建议批准5件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NDA。

2.3.2 化学药品IND和NDA情况

2022年化学药品IND受理量和批准量已是2018年的2.91和2.26倍,化学药品NDA的受理量和建议批准量呈波动性增加趋势,增幅分别为125.63%和15.91%,详见表7和表8。

IND中创新化学药品占比较大,2018—2022年受理、批准的创新化学药品IND占比均在75%以上。2018—2022年受理的NDA中,5.1类化学药品占比较大(44.86%~63.45%),改良型化学药品占比次之(19.63%~28.46%),创新化学药品最少,2019—2022年占比范围为15.34%~16.24%; 建议批准的NDA中,5.1类化学药品占比最大(34.29%~54.78%),改良型化学药品和创新化学药品的占比并不稳定,但改良型化学药品NDA建议批准量持续增加,已由2018年的2件增加至2022年的49件。

从2022年度药品审评报告公布的化学药品IND和NDA批准/建议批准情况来看,在批准的IND和建议批准的NDA中,2.4类(新适应证)最多,其次是2.2类(新剂型),2.1类(改晶型)和2.3类(新复方制剂)相对较少,改良型新药中改新适应证和新剂型是主流,详见表9。

2.3.3 生物制品IND和NDA情况

在预防用生物制品方面,2020—2022年IND和NDA受理量增幅分别为96%和114.29%,2022年IND批准量较2020年增长110.53%,NDA建议批准量较2022年增长71.42%,增长十分强劲,详见表10。

IND中受理、批准的创新预防用生物制品IND大多占比较大,在20%~57.78%之间。NDA中受理的境内或境外已上市预防用生物制品NDA占比最大,其次是创新预防用生物制品NDA受理量占比(20%~38.46%); 2020—2022年暂无受理、建议批准的改良型预防用生物制品NDA。在治疗用生物制品方面,2022年IND受理量较2020年增长45.95%,IND批准量较2020年增长51.56%; 治疗用生物制品NDA的受理、建议批准量在2021年均有增加,在2022年同比减少,详见表11。

IND中,受理、批准的创新预防用生物制品IND占比较大(46.78%~77.41%),2022年批准的创新治疗用生物制品IND占比已达75.86%,其次为改良型治疗用生物制品IND占比(8.73%~19.17%),境内或境外已上市治疗用生物制品IND占比最少(2.7%~9.63%)。NDA中大部分时候受理、建议批准的境内或境外已上市治疗用生物制品NDA占比最大(29.10%~69.83%),创新治疗用生物制品和改良型治疗用生物制品的数量并无明显变化。

2.4 批准IND的适应证领域分布情况

研究2018—2022年的中药、化学药品、生物制品IND适应证领域分布数据,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2018—2022年我国不同类型新药研发的主要方向。

在中药方面,相比于化学药、生物制品,中药IND批准数量最少,5年内共批准中药IND166件。适应证领域中,以呼吸系统药物为主,占中药IND总数的19.28%,其次是消化系统药物(15.06%)、心血管系统药物(11.45%),详见表12。

在化学药品方面,化学药品IND批准数量最多。化学药品IND适应证领域中,抗肿瘤药物最多,占比47.8%,其次为皮肤及五官科药物(7.62%)、抗感染药物(6.21%),详见表13。

在生物制品方面,生物制品IND批准数总体呈增加趋势,2018—2022年内共批准生物制品IND2694件。生物制品IND适应证领域中,抗肿瘤药物最多,占比54.64%,5年内增加了9.59倍,其次为内分泌系统药物(7.39%)、皮肤及五官科药物(6.42%)、预防性疫苗(5.68%),详见表14。


3

分析与讨论

3.1 关于注册分类和按时限审结情况

数据显示,2018—2022年需技术审评的药品注册申请受理、审结量总体呈波动性增加趋势,5年内IND批准量增幅达117.95%,生物制品审结量的增幅达140.76%,但2022年各项数据有不同程度降低,分析可能的原因如下: ①鼓励创新的改革成效逐渐显现,不断完善的创新环境推动了新药的蓬勃发展,例如我国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的红利持续释放,新修订的《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使得药品注册更加规范理性,审评能力与效率进一步提升,按时限审结率逐年提高,药品注册效率和时限的可预期性有了大幅提升,4条加快新药上市通道更加顺畅,并逐渐向临床价值突出的创新药倾斜,审评速度整体提升也使得新药加快上市不单纯依赖于加快通道。②创新药研发已成为企业寻求发展、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路径之一[2],近年来新药临床试验的热情高涨,特别是伴随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出现,各方充分认识到了生物医药行业发展的重要性,生物药研发水平和积极性提高,生物制品注册申请呈现出了大幅增加趋势。③2022年药品注册申请数量下降,受理量增幅远大于审结量增幅,可能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有关,受到不可抗力影响,受理、审评均有部分时间处于暂停状态,尤其对化学药品的审评影响更为突出。

2018—2022年批准、建议批准的各类药品注册申请中,ANDA和一致性评价申请占比共24.61%,NDA占比仅有3.72%,5年内我国已获批上市的药品仍以仿制药为主,主要影响因素包括①因为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对研发创新的影响愈加明显,国际多中心临床试验受阻,医药研发整体环境不利,申请人无法按时返回药品注册申请的补充资料,因而影响NDA的审评审批进度。②我国新药上市申请数量少,因原始创新能力存在短板,国产创新药企业仍处于转型期,基础研究与转化能力与全球领先水平存在较大差距,无论是科研机构数量、人才规模还是科研转化率都存在明显不足,制约了创新原动力的发展[3]。

3.2 关于IND和NDA情况

3.2.1 中药方面

随着中药注册分类的优化,中医药理论、人用经验、临床试验相结合的审评证据体系推进建立,中药研发的技术指导和服务加强,中药创新活力不断释放,研发成果持续涌现,中药研发呈现出了以创新药为主的特点[4-5]。与此同时,医药行业对古典医籍精华的梳理和挖掘的重视程度逐渐增加,2022年按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管理的中药复方制剂实现了“零的突破”,首个按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管理的中药复方制剂苓桂术甘颗粒上市,这是深入发掘中医药宝库精华、推进古代经典名方向新药转化的生动实践。

3.2.2 化学药品方面

从2018—2022年化学药品的数据可以看出,药品审评审批制度改革已经使新药获批上市的时间大大缩短,创新药境内外同步申报注册成为可能[6]。突破性治疗药物、附条件批准上市程序、优先审评审批程序、特别审批程序4条通道使得国内患者可以更快享受到更多新药好药,临床用药可及性和患者获益得到了极大提升。通过分析IND和NDA构成可以看到一些不足,例如2018—2022年共有304件5.1类化学药品NDA通过技术审评,126件2类化学药品NDA通过技术审评,95件1类化学药品NDA通过技术审评,我国已获批上市的新药仍以5.1类的境外新药为主,1类创新药最少,这意味着国内患者能够使用的新药大量依赖于境外生产的原研药,我国创新药领域目前尚处于早期发展阶段,创新能力较为薄弱,还需要一定的成长空间。

不过,近几年改良型化学药品逐年增加[7-8]。相对于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的创新药研发,基于既有药物的改良型创新药临床成功率高、收益高、生命周期长,成为了更多制药企业的理想选择。改新适应证和新剂型的研发成本较低,相比于其他改良途径更为简单,只需要通过生物等效性试验证明其药动学一致,无需做大量的临床试验,因此申报数量占比较大。

3.2.3 生物制品方面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生物医药行业的重要性也愈加突出,自2023年1月8日起,我国对新型冠状病毒实施“乙类乙管”,预防用生物制品的未来发展方向还有待观察。同时,通过对比预防用生物制品IND和NDA,不难发现医药企业对于研发创新仍有热情,但能够走到上市阶段的创新型和改良型预防用生物制品少之又少,境内或境外已上市的预防用生物制品成为了预防用生物制品的主流。

对于治疗用生物制品,近年新型治疗手段快速涌现,细胞治疗、基因编辑、肿瘤主动免疫、溶瘤病毒、双特异性抗体、抗体偶联药物等疗法接连出现,研发势头迅猛,治疗用生物制品IND受理量已达800余件,其主要构成为创新治疗用生物制品IND,但在NDA中,存在部分按照旧注册分类受理、通过技术审评的NDA,若不考虑其影响,NDA的主要构成部分仍为境内或境外已上市的治疗用生物制品。

无论是预防用生物制品还是治疗用生物制品,已获批上市的生物制品主要为境内或境外已上市产品,这可能是由于创新生物制品的研发技术壁垒高、研发不确定性大、研发周期较长,创新生物制品的研发成果可能还需要过一段时间才能在NDA中有所体现[9],因此现阶段仍表现为境内境外已上市的产品数量较多。

3.3 关于适应证领域分布情况

2018—2022年中药IND以呼吸系统疾病药物为主,自2022年开始中药被广泛应用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具有临床经验的呼吸系统疾病药物成为近几年的研发热点。其他类型药物占比相差并不悬殊,中药各适应证处于均衡发展阶段,且在“三结合”中药注册审评证据体系下,中药审评更多地结合了中医理论特色,提振了中药研发热情。

化学药品和生物制品中抗肿瘤药物数量最多,与其他适应证药物的数量差距较为悬殊,其主要原因为肿瘤类疾病高发,药品市场需求大,经济效益使得抗肿瘤药物成为研发热点。各适应证领域的研究发展不均衡,抗肿瘤的适应证领域中同靶点、同适应证的抗肿瘤新药申请扎堆,根据《2022年度中国抗肿瘤新药临床研究评述》,ALK基因突变靶向药领域的研究一直呈现群雄逐鹿的景象,在原有的70余项研究的基础上,2022年又新增了12项研究,其中3项为国际多中心研究[10]。上述结果也提示抗肿瘤药物研发热的背后除了资本逐利的因素,也存在基础研发能力薄弱的问题,研发企业需要避免盲从,从差异中寻找突破点,走差异化创新道路。

从2018—2022年我国药品注册申请的审评审批情况看,药品注册申请整体呈增加趋势。首先,ANDA和一致性评价申请占比较大,我国依然还是仿制药大国,根据《国家药监局关于无参比制剂品种仿制研究的公告》[11],我国继续推动高质量、优秀仿制药的决心十分坚定。其次,中药研发积极性较高,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管理的中药复方制剂研究潜力较大,且企业仍在继续挖掘其精髓。化学药品依然是新药研发的主要内容,生物制品行业正在蓬勃发展,研发热点集中于抗肿瘤领域,并且改良型新药赛道逐渐受到行业关注。再次,技术创新在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国内发展战略中的地位愈发重要,当前研发创新的政策环境良好,药品注册的效率和实现可预期有所提高,政策所鼓励的创新药不但要有全新的物质结构,也要符合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特点,在一系列鼓励措施下,IND和NDA均有不同幅度增长,但也存在基础研究和转化研究能力相对薄弱、优质和先驱性研究比例低、创新同质化严重等问题。

由于统计资料有限,本文尚存在不足,比如未对获批上市品种的类型、适应证等进行分析,但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我国药品研发注册的现状,为医药企业研发注册提供决策参考,为加快新药好药上市、满足人民群众临床急需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支持。


参考文献

详见中国新药杂志 2024年 第33卷第18期


文章信于公众号凡默谷,登载该文章目的为更广泛的传递行业信息,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对其真实性负责。文章版权归原作者原出处所有,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本网拥有对此声明的最终解释权,若无意侵犯版权,请联系小编删除。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行舟Drug

每日更新 欢迎订阅+



医药大数据|行业动态|政策解读

行舟Drug
It takes nothing to join the crowd, but it takes everything to stand alone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