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理学——胆碱能受体

学术   2025-01-13 07:40   上海  
求各位读者关注点赞分享,多谢🌹




公告:现在公众号内容已分类,可以通过主页三个板块浏览内容。

胆碱能受体是位于细胞表面的受体,当它们与一种名为乙酰胆碱的神经递质结合时会被激活。  

胆碱能受体分为两种类型,分别是烟碱受体和毒蕈碱受体,它们的命名来源于作用于这些受体的药物。

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包括大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系统(包括将中枢神经系统与肌肉和器官连接的所有神经)。  

周围神经系统进一步分为躯体神经系统(控制骨骼肌)和自主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又分为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负责控制内脏器官。

神经元是神经系统的主要细胞。它们由一个细胞体和从细胞体延伸出的神经纤维组成。细胞体包含所有细胞器。  

神经纤维包括树突和轴突:树突接收来自其他神经元的信号,轴突将信号传递给其他神经元。

两个神经元连接的地方称为突触。在突触处,一个神经元的轴突释放神经递质,这些神经递质与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细胞体膜上的受体结合。

自主神经系统(包括交感神经系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由一个由两种神经元组成的传递系统构成:节前神经元,其细胞体位于脊髓内的核团中;节后神经元,其细胞体位于脊髓外的神经节中。
节前神经元的轴突从脊髓延伸至神经节,与节后神经元形成突触。随后,节后神经元的轴突从神经节延伸到器官,与目标器官细胞形成突触。

让我们放大观察突触。在交感神经系统中,节前神经元和节后神经元释放不同的神经递质。
节前神经元释放神经递质乙酰胆碱(ACh),其与节后神经元细胞体膜上的尼古丁受体结合。
大多数节后神经元释放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这两种神经递质统称为儿茶酚胺。
这些儿茶酚胺与目标器官细胞质膜上的肾上腺素能受体结合。
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神经元释放乙酰胆碱(ACh),其与目标器官细胞上的毒蕈碱受体结合。

在副交感神经系统中,节前神经元和节后神经元均释放乙酰胆碱。
节前神经元释放的乙酰胆碱与节后神经元细胞体上的烟碱受体结合。
随后,节后神经元释放乙酰胆碱,但在这种情况下,它与目标器官细胞上的毒蕈碱受体结合。

在躯体神经系统中,运动神经元轴突与骨骼肌纤维接触的部位称为神经肌肉接头。  

当运动神经元接收到来自大脑的电信号时,这会触发小囊泡释放乙酰胆碱进入神经肌肉接头。

乙酰胆碱随后与骨骼肌细胞上的烟碱受体结合,触发骨骼肌收缩。  

烟碱受体,也被称为离子型乙酰胆碱受体,是一种配体门控离子通道。这意味着,当乙酰胆碱(ACh)与其结合时,通道会打开,允许钠离子和钾离子等带正电荷的离子通过。

尼古丁受体由五个亚单位组成,包括两个α亚单位、一个β亚单位、一个γ亚单位和一个δ亚单位。这些亚单位共同形成一个通常处于关闭状态的通道。

当乙酰胆碱与α亚单位结合时,受体的构型发生变化,通道随之打开。此时,钠离子沿浓度梯度进入细胞,钾离子则流出细胞。这种离子流动导致细胞膜的电位发生改变,使细胞内的电荷更趋向正电,即去极化过程。这种去极化会触发一系列细胞反应,是神经传递的重要环节之一。

毒蕈碱受体也被称为代谢型乙酰胆碱受体,因为它们在乙酰胆碱(ACh)结合时激活细胞内的蛋白质。  

毒蕈碱受体是一种七次跨膜受体,这意味着它们是较长的蛋白质链,具有七个跨越细胞膜的螺旋结构。一端位于细胞外部,与乙酰胆碱结合,随后像蛇一样,这种蛋白质在细胞膜内外穿梭七次,最后另一端位于细胞内部。受体在细胞内的末端激活细胞内的蛋白质。  
毒蕈碱受体是G蛋白偶联受体(GPCRs)的一种,其功能依赖于与细胞内的鸟苷酸结合蛋白(G蛋白)的协作。G蛋白的活性状态由其结合的鸟苷酸类型决定:不活跃状态下与鸟苷二磷酸(GDP)结合,而在活跃状态下与鸟苷三磷酸(GTP)结合。
G蛋白由三个亚单位组成,分别是α亚单位、β亚单位和γ亚单位,整体形状类似于一朵由三片花瓣组成的花朵。
α亚单位和γ亚单位锚定在细胞膜上,使G蛋白始终保持靠近毒蕈碱受体的位置。

在α亚单位与鸟苷二磷酸(GDP)结合时,G蛋白的三个亚单位(α、β、γ)紧密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稳定的复合体,此时可以将其比喻为一朵紧闭的花朵。然而,当α亚单位与鸟苷三磷酸(GTP)结合后,结构发生改变,α亚单位从β亚单位和γ亚单位中分离,就像一片花瓣从花朵中张开并独立出来一样。

在这个状态下,α亚单位能够自由与其他蛋白质相互作用,既可以激活某些蛋白质,也可以抑制其他蛋白质,从而传递和调节细胞信号。
随后,为了完成其调节作用,α亚单位会通过水解GTP,将其转化为GDP,释放出所需能量。此过程使G蛋白恢复到不活跃状态,三个亚单位重新结合在一起,再次形成稳定的复合体。


G蛋白有三种类型:Gq、Gi和Gs,每种类型刺激和抑制不同的一组分子通路。

现在,毒蕈碱受体分为五个主要类型——M1、M2、M3、M4和M5——它们根据所偶联的G蛋白进行分组。  

因此,M1、M3和M5受体与Gq蛋白偶联,而M1受体也在一定程度上与Gi和Gs蛋白偶联;M2和M4受体则与Gi蛋白偶联。关键是,每个目标器官的细胞可能具有一种或多种这些受体。

当M1、M3或M5受体与乙酰胆碱结合时,受体改变其形状,这使得Gq蛋白释放GDP并结合GTP,从而激活Gq蛋白。活化后的Gq蛋白激活细胞膜中的酶——磷脂酰肌醇磷酸酯酶C(phospholipase C)。  

磷脂酰肌醇磷酸酯酶C随后将一种名为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phosphatidylinositol 4,5-bisphosphate)的磷脂分解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可溶性的肌醇三磷酸(inositol trisphosphate,IP3),它可以自由扩散到细胞质中,另一部分是二酰甘油(diacylglycerol,DAG),它则仍然附着在细胞膜上。

肌醇三磷酸(IP3)通过细胞质传播,最终到达内质网膜,并在那里打开钙通道。  

由于内质网中的钙浓度高于细胞质中的钙浓度,钙离子会从内质网流入细胞质。细胞质中钙浓度的增加改变了细胞的电荷分布,可能导致去极化。

与此同时,二酰甘油(DAG)与蛋白激酶C(protein kinase C)结合,但为了完全激活,蛋白激酶C还需要钙离子。  

一旦细胞内的钙浓度升高,蛋白激酶C就开始磷酸化其他目标蛋白。换句话说,蛋白激酶C会在目标蛋白上加上磷酸基团,从而激活它们,触发一种因细胞而异的细胞反应。

M1受体也可能与蛋白质Gs偶联,Gs蛋白刺激一种名为腺苷酸环化酶(adenylate cyclase)的酶。  

活化后的腺苷酸环化酶利用三磷酸腺苷(ATP),去除两个磷酸基团,将其转化为环状腺苷酸单磷酸(cAMP)。

cAMP随后在细胞质中扩散,并与酶蛋白激酶A的调节亚单位结合,这导致调节亚单位从蛋白激酶A的催化亚单位上分离。这一过程类似于拔掉灭火器的保险销——它释放了催化亚单位的活性,使其能够发挥作用。

分离后,蛋白激酶A的催化亚单位可以自由地磷酸化目标蛋白,触发细胞反应。

最后,M2、M4受体以及在一定程度上M1受体与Gi蛋白偶联,Gi蛋白则与腺苷酸环化酶结合,但在这种情况下,它抑制腺苷酸环化酶的活性。这对Gs蛋白的作用形成了负反馈。  

这一机制在调节副交感神经反应中尤其重要,尤其是对于那些在休息和消化状态下相对不活跃的器官细胞。例如,它有助于减缓心率,并将身体的能量消耗保持在最低水平,以支持消化过程。

往期回顾:

以上图片内容来源:Osmosis.org

原文链接🔗:

https://www.osmosis.org/learn/Cholinergic_receptors

如发现文字或者图片错误,请留言或私信指正,因为每篇文章修改次数非常有限,所以我会在留言区置顶标记的错误😉

还望各位读者关注点赞分享,多谢了🌹


ExpCon医学科普
不定期更新医学相关内容,欢迎读者转发点赞支持。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