源源不断的年轻人,
正在涌入成都这座古老又充满活力的城市
到成都去,是年轻人王策去年做出的重大决定。他来自东北,家里有长辈前几年搬到了成都定居,他反复咨询家人意见,终于鼓足勇气离开北京,提起了南下成都的行囊。
“我比较喜欢一个城市有曼哈顿的感觉,但也很喜欢亲近自然,成都对我来说就是一个完美选择。”他由衷喜欢成都绿意盎然的自由与活力满满的拼搏。
在过去一年里,有超过50万年轻人涌入成都,王策只是其中之一。如今在这座人口2000万级的大城市中,14-35岁青年人口有近690万、占常住人口比例的近1/3。源源不断涌入的年轻人,给这座古老却也充满活力的城市,带来了创意和未来。
说起选择成都的理由,年轻人们有自己不同的答案。从事人形机器人行业的马学思用理工科逻辑精确计算出各大城市的生活性价比、职业发展前景,最终定居成都,以此为据点来实现自己心目中的“人形机器人科幻梦”。来自内蒙、在成都从事策划工作的张梦娇沉浸在成都舒适包容的城市氛围里,创意频发,也找到了别的城市都未曾给予过她的归属感。
文|莫可非
编辑|南西
到成都去!
入秋后的成都空气清爽,一百公里的天府绿道环线像是宽厚的臂膀,用绿色环抱住整座城市。下班时分,王策从天府五街的办公楼扫上一辆共享单车出发,来到绿道骑行。从高楼大厦切换到自然绿道,他感到放松。
王策是英国帝国理工大学硕士,流体力学专业,在北京某研究机构做了多年的无人机工程师。2023年,因为感到发展受限,自己也对北京的生活压力感到疲惫,王策决定换个环境,综合考虑之后选择位于成都的沃飞长空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王策喜欢在下班后骑行,从高楼大厦到自然绿道无缝切换
摄影:饼子
公司里,像王策这样的年轻人也很多。沃飞长空的首席人力资源官戴馨说,这两年员工数量增长很快,研发从六七十人增长到三百多人,一大半是非四川人,平均年龄仅30岁出头。
戴馨是一位资深的人力资源管理者,十几年前她做招聘时,愿意在成都工作的年轻人90%都是四川人。“2016年后有了变化,很多应聘者都不是本地人,只是在成都上过学或者待过一段,在找工作时就会自然而然的留下。”
宏观数据支撑着她的判断。过去十多年,成都作为新一线城市迅速崛起。各项指标中,年轻人的人口增长让人惊叹。从2010年到2023年,成都常住人口数量从1512万增加至2140万,来成都的很多都是年轻人,仅2023年就有53万青年人才涌入成都。
戴馨说,许多年轻人甚至没有在成都生活过,也愿意来打拼创业
图源:视觉中国
除了关注政策和待遇,很多学生也会问及成都的生活:成都真的能看到雪山吗?在城市里的骑行方便吗?周末去川西自驾旅游的是不是很多?
在来成都之前,河北人马学思也仔细考虑过这个问题。他1988年出生,毕业于天津大学机械工程学博士,师从国际机器人学泰斗戴建生教授。2016年毕业时,马学思原本在看北京、深圳的机会,但此时同门师兄邀请他一起去成都创业。
“打飞的”和“贡嘎一号”
一台外形略似直升机的飞行器垂直上升,8台螺旋桨慢慢倾转,平稳顺滑地在天空中翱翔。它能在300米的低空空域飞行以248km/h的高速飞行,最大航程可达200km。
沃飞长空2024珠海航展现场
这是沃飞长空研发的一款低空载人航空器,10月在成都完成首飞。这意味着,在城市里“打飞的”正在变成现实。最快在2026年后,当人们遇上拥堵的交通,就可打飞的,十五分钟从成都核心区飞抵双流国际机场,是乘坐地铁时间的1/4。
王策来到成都后,和团队完成了倾转过渡气动以控制问题的研究。“因为是可倾转的旋翼,就会涉及到很多控制和流体力学的问题,非常复杂。”王策说。
为了实现工作生活的平衡,他租了一间一居室,每天不用挤早高峰地铁,靠骑行和步行上下班,在一种,跟团队完成了无数次的缩比风洞试验,成功设计出相关算法。
多年来成都的发展,正在产出果实。2023年,成都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突破1.3万家、增长13%,技术合同成交额增长10%。
马学思
摄影:饼子
很多人选择成都,是被令人激动的未来行业所吸引。马学思也是怀抱着创业的雄心壮志来到成都的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
10月底,马学思和其团队推出了“贡嘎一号”(Konka-1),它拥有理解和执行任务的“大脑”,能完成简单的护理和教务工作,在医疗、教育等多个场景中担当人类助手,甚至还能识别并理解人类的情绪。“贡嘎一号”在全球仅有三款、也是国内唯一的超轻量级人形机器人产品。
“贡嘎一号”人形机器人
人形机器人几乎是人类科技创新的一个终极梦想,是海内外都在押注激烈竞争的未来领域,马学思这些年在成都,成为时代变迁的亲历者。
2017年马学思来到成都时,服务型机器人刚开始流行,只能完成取送快递、配送外卖等单一功能。为了推出市场化的服务型机器人,马学思开始刻苦自学,和团队天天碰撞交流。团队仔细研究后,在底盘的移动导航这一关键技术上,果断选择了纯视觉导航,这在当时的国内尚属第一家。
这些年,成都发达的服务行业,为团队的创新提供大量的实践场景。技术得到验证后,他们从解决快递“最后一公里”配送入手,又推出了储物柜及取件机器人、邮箱运输机器人等,为华为、中核等企业提供服务。2023年成都大运会期间,他们还推出了能给人带路、翻译和提供急救工具的“蓉宝”。
在马学思的畅想中,能听懂人类的指令,再自己独立完成多个任务,才是一个机器人的理想模样,他和团队都在为这个理想而奋斗。过去几年,公司几乎把所有利润都投入到人形机器人的前期研究中。
相较于服务型机器人,人形机器人的研发要难很多,涉及到复杂的算法和超高的算力。整个过程中,成都本地的营商环境提供了很大帮助。比如早期研发模型时,他们的算法量巨大,无法自己消化,政府就提供了官方算力中心代“跑”。作为一家民营初创企业,他们还拿到了两个千万级别的科研项目。靠着这些积累,“贡嘎一号”才能如此快速地研发出来。
有从业者认为,ChatGPT大模型流行起来后,诸多城市这两年都押注布局人形机器领域,大招人才,而成都是拿出真金白银,因此相关领域人才济济。马学思就入选了省市青年人才支持项目,企业带着这些政策去招人也更有说服力。
“这里没有那么多的条条框框”
从2023年夏天起,一部名为《遮天》的动画在市场掀起阵阵热浪。《遮天》是一部现象级长篇玄幻小说,其动画开播首日,微博话题量达三千多万,位列各大平台国漫排行榜的第一梯队。如今,其在短视频平台总播放量已达数十亿级别。
《遮天》的幕后团队都来自成都,其中包括IP运营商成都星阅辰石文化公司。星阅辰石的创始人王磊来自安徽,曾在成都、北京做过游戏创业。四年前,他决定再回成都创业,做顶级文创IP运营。
王磊转型做IP,是觉得中国经济的发展到了需要顶级本土IP的阶段。而回到成都,则是“因为成都的基础好,有很多成熟的策划、动画、美术人才和公司,顶级IP能把产业链都捏合起来。”王磊说。他又说服《遮天》的作者将IP落户成都。
在王磊看来,成都繁盛的文创产业是《遮天》爆火的基础,“大家都在成都,会很方便交流“。此外,成都的生活工作节奏也能孕育各种创意想法。
《遮天》的制片策划张梦娇对此深有同感。她是内蒙人,大学毕业后在北京做了多年的影视策划,两年前来到成都。要把《遮天》从文学顺利转换为影视动画,有大量的案头和沟通工作要做,她仔细梳理故事情节、人物性格等细节,在忠实原著的基础上融入适合动画的创意点子。
好在成都为张梦娇提供了一个舒适的环境。她喜欢成都没有太多条条框框的松弛氛围,帮助她迸发出新鲜的策划。张梦娇很快就买房定居成都,每晚下班后沿着锦江散步回家。
就在张梦娇每晚从天府软件园沿着锦江散步回家时,一波波年轻人骑着自行车从她身边经过。骑行,是成都近年来最受年轻人欢迎的运动之一,骑行消费领域的创意也频繁迸出。
此地 CyPARK 举办的此地骑行生活节
今年夏天,国内首个以骑行为主题的开放式商业体“此地CyPARK”开业,第一个周末便吸引了12万人次。CyPARK坐落在天府四街核心地段,占地4万平方米,与剧院、图书馆等大型文化空间串联,有一圈空中自行车环廊,年轻人可以直接骑车上楼逛时尚、户外、生活方式等多元业态的小众门店。
这样的空间被称为“非标商业”。不同于传统的购物中心和商圈,它以一种非标准化、不受局限的形式来打造商业空间。
赛元商业创始人杨睿是“此地CyPARK”的负责人,曾在国内顶级商业地产工作多年。从两三年前开始,杨睿就观察到一种趋势:人们的炫耀性消费欲望在减弱,更倾向于性价比之选,也愈发青睐小众的垂类品牌、个性而独立的新锐品牌门店,如骑行、跑步、时尚买手店等等。
杨睿曾在各大城市都待过多年,他感觉,这种生活方式的转向,在成都的表现是最为明显的,“成都的文化非常包容开放,对消费品的时尚度、对内容前沿性的接受度是非常高的。”
杨睿
摄影:饼子
两年前,杨睿有了在成都创业的想法。那几年里,国内骑行市场“几乎每年翻倍”。杨睿从骑行爱好者的自身经验发现的痛点是,自行车不能进商圈,放在外部又不放心,因此骑行者很难骑车去消费、体验。他想在成都做一个骑行主题的开放式商业体。
“从过往的经验看,无论人口怎么迭代,20-35岁这个年龄段的人永远是消费力最强的,也永远引领着潮流。”杨睿说。他理想中的以年轻人为主的商业体,选址在高新区一个开放的公共空间,拆掉了所有幕墙,大范围地种植绿化,还接驳了正在修建的近9公里的空中骑行环廊,方便骑行者直接骑上去。
骑行者总是团队出行,因此,在杨睿的构想中,这里是要以社群为基础的,每年至少要做300-400场社群活动,持续产出内容。他舍弃传统的招商方式,与团队主动出击,在全国挖掘有意思的垂类门店,后来很多都成为成都的首店。
骑行主题的赛佳 Cycle+商店
摄影:饼子
一些灵感也是在筹备过程中碰撞出来的。骑行主题的赛佳Cycle+商店原来只有一位主理人,她在筹备时想要加入更多内容,就临时又拉了两位年轻人入伙。店里售卖着由竹子做成的环保自行车。大家骑着价位不同的自行车,却没有任何“鄙视链”,在欢声笑语中绕着商场来了一场骑行。
杨睿期待着空中骑行环廊建好时,居住在附近的年轻人,可以直接骑着一辆自行车,用最短的时间来这里无缝体验。
成都其实也是很拼的
马学思的办公地点在兴隆湖的科创生态岛W7,位于成都南部天府新区的一处湖畔,是成都作为“公园城市”首提地的一个怡人新地标。碧波绿草的岸边聚集着多所高新技术企业,这里也被称作成都的“硅谷”。
成都科创生态岛1号馆
天府新区供图
对于马学思来说,身处绿意盎然的“硅谷”虽然舒适,却也意味着压力。机器人产业的带动效应极强,先行者将抢占先发优势。推出了首款整机产品后,他们还必须精进技术、降低成本。马学思下班后的业余活动不多,下班后也不忘看书学习。
事实上,随着成都的发展,逐步融入成都的年轻人也会发现这座城市在舒适安逸之外的另一面:成都其实也是很拼的。天府五街的高楼到了夜晚总是灯火璀璨,南下兴隆湖的地铁在早晚高峰的人流也越来越多。
其实,舒适和拼搏并不冲突。成都就好比一口照顾了所有人口味的鸳鸯锅,可辣可淡,拥有兼容并蓄的气蕴胸怀。
当成都城市里的产业不断发展,农村对年轻人才的需求也不可忽视。成都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提出,统筹推进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
“成都一直着力推动以人才振兴促进乡村振兴,希望通过政策宣讲,引导和吸引更多的优秀青年大学生返乡入乡兴乡,支持他们在乡村创新创业。”成都市委人才办有关工作人员介绍。
在这一股城乡人才融合互动的浪潮中,有一些年轻人已在成都以身作则,率先投入到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王伶俐
“90后”女生王伶俐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位。她来自成都下辖的崇州市,父亲务农,她从小对农村充满感情。2015年从成都师范学院统计专业毕业后,王伶俐看到村里年轻人举家进城、老人留守的场景,于是谋生了返乡创业的想法。
一开始,王伶俐对农业并不精通,但她擅长学习,很快发现痛点在于缺机械化设备和技术、种植效率不高等。王伶俐承包下大片土地,从零开始学习农业知识,也劝说父老乡亲,采用机械提高产量。很多人最开始不愿改变,但她对比实验数据,让父亲在内的老一辈农民改变认知,提高种植效率。
如今的王伶俐,是一名高级农业经理人和乡村规划师,管理着多家合作社共计7000亩田——这相当于653个足球场大小。她带着一支13人团队,借助遥感技术、昆虫检测系统等技术,实时了解所有土地情况,实现全程机械化作业。这种技术革新的管理下,耕地亩产增加了50斤。
像王伶俐这样的年轻人,也是当前成都急需的。她来自本地高校,并非985、211院校毕业,农业不是快速迭代的科创行业,却也为这座城市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成都正加快研究制定针对县市新城人才的专项政策,“后续我们还会推出乡村首席运营师、成都农匠等系列支持政策,进一步加大对下乡青年人才的支持力度,为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多活力,”成都市委人才办相关工作人员表示,“无论是青年大学生,还是像院士这样的顶尖高层次人才,只要来到成都创新创业就业,都是我们竭诚服务的对象。”
不过,要让更多人在成都获得成长和归属感,成都依然有很多工作要做。戴馨认为,成都作为新一线城市,还缺乏一些名片产业和支柱产业链条。除此之外,成都也可以多做一些职业发展相关的社群运营。
如今,在工作的间隙,马学思喜欢沿着兴隆湖散步。成都绿化覆盖率高,他所住的天府新区哪怕冬天也是苍绿的。马学思在小区散步碰到了邻居,都会彼此拉拉家常。当地人不排外,基本都会说普通话。一次,他的爱人在公园跑步时突发低血糖,一个居民包里正好揣了糖,让她赶紧吃下缓缓。这些都是让马学思觉得温情的瞬间,也是他将成都作为家乡的记忆留存。
三联人文城市是三联生活传媒旗下的城市整合传播品牌。以一年一度的三联人文城市奖、人文城市季、人文风土季为主线,创立了“小城之春”“你好陌生人”“光谱计划”等IP。在中国城市从空间转向人文的节点上,通过展览、论坛、演出、工作坊、报道、出版等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关注城市生活,激发公众参与,重塑城市人文价值。
三联人文城市联络方式:
官方公众号:@城市家City+
官方视频号:@城市家City+
官方小红书:@三联人文城市
官方网站:http://city.lifeweek.com.cn/
官方邮箱:cityaward@lifeweek.com.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