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汽车服务世界(ID:asworld168)
欢迎供稿 | 陈凯:15827582449
被时代疯狂敲警铃的保时捷,这次下定了转型决心。
近日,保时捷举办了媒体沟通会,会上保时捷中国总裁兼首席执行官潘励驰宣布2026重启“进击模式”,旨在重新夺回中国市场的领先地位。
同时,保时捷官方确认了“保时捷计划调整经销商网络,在未来两年内逐步淘汰并优化网络到100家左右经销商”消息属实,除了淘汰部分保时捷4S店外,会对余下4S店会进行升级,并推广数字化零售及服务系统。该计划在内部被称之为“睿境计划”,是保时捷 “进击模式”的首要举措。
作为对照,截止到2024年1月,保时捷中国此前在国内的渠道数量是150多家,意味着接下来两年里,保时捷会把国内三分之一的保时捷4S店砍掉。
有消息称:“这项调整最快可能会在今年底落定”。
近两年,“顶流”保时捷在国内车市以肉眼可见的速度跌落神坛,于去年痛失了“连续8年全球最大单一市场”宝座;到今年,保时捷前三季度销量继续下跌,排名已经来到了第3。
与此同时,随着国内车市洗牌力度的日益加大,“赚钱机器”保时捷也开始让体系内的经销商感受到了腹背受敌的痛楚:一边是经营成本居高不下、但新车销量和利润双重下滑,另一边是越来越多的“厂家销售任务”变成了“自己的库存”。
不堪重负之下,保时捷成为传统主机-4S体系“窝里反”的典型案例:今年5月,部分中国保时捷经销商用“停止提车”表达抗议,同时向保时捷德国总部投诉,要求更换中国相关高管并给予补贴。风波最终也如经销商所愿以保时捷中国“换帅”告一段落,但双方的矛盾并未真正得到缓解。
在这之后,保时捷4S店们仍深陷“销量几近腰斩”的漩涡难以自拔,“保时捷售价再创新低”、“不到40万的保时捷”更频频登上车圈热议话题榜。
这种情况下,保时捷官方终于坐不住了。
最近一个月里,保时捷方面接连表态:先是明确“我们不会放弃中国市场,但我们需要面对现实”;强调必须在中国市场采取更灵活、更务实的策略;接着又出面发声,亲证“渠道网络调整”消息为真,说“对经销商网络进行优化已势在必行”。
按照计划,保时捷将逐步对网络进行淘汰优化,根据城市的消费和店面盈利能力进行渠道的动态调整,目标在2026年底“保留100家左右经销商”。
翻译过来意思就是,保时捷会率先淘汰掉那些“非核心区域”且“盈能力出了问题”的4S店;而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里盈利能力比较稳定的4S店,不大会出现在淘汰名单里,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这些地区的4S店还能获得保时捷官方的扶持。
此外,保时捷同期的另外三则动态,也同样值得关注。
第一个是业内传言保时捷中国近期已开始人员优化,正式员工裁员 10%,外包员工裁员 30%。有观点认为,在眼下的环境,预计这种优化还会继续;
第二个就是在12月4日,保时捷正式宣布李楠出任保时捷中国技术部副总裁一职,据保时捷官方表示,其负责的技术部是新成立的部门,虽然名为技术部,但实际还将负责在中国本地的采购业务以及质量保证,推进中国本土化战略;
第三个就是11月份,保时捷推出了价格更便宜的Taycan,价格虽然不如之前的22款低、但配置高了不止一个级别,尤其是电池续航入门级从“430公里”增加到了“超600公里”,实打实属于“降价减配”,同时宣布“Macan燃油版车型将正式停产”。
消息结合起来不难发现,保时捷开始真正重新审视自身的产品线布局,并通过从上至下的“降本增效”优化经营效率,试图在接下来可能发生的渠道体系动荡里,掌握更多主动权。
不过,在如今的车市大环境中,这种意愿能否成真不仅取决于厂家意愿,还越来越取决于4S店,而保时捷作为海外品牌,还要看全球市场的表现以及更高级别管理层的支持程度。
回想年初,保时捷的态度与现在可说是截然不同。
在车市价格战如火如荼的时候,其他在燃油车赛道上优势更明显的高端/豪华车品牌基本都加入了价格战,但保时捷却表示“保时捷绝对不会降价,将根据中国市场的情况调整保时捷车型的供给情况,使供给略少于需求”,这一表态被业内认为一种“饥饿营销”策略。
事实与理想却相背而驰。
保时捷的价格壁垒并未守住。
结合市场信息可知,保时捷在终端的优惠幅度越来越大,2024款保时捷Macan 2.0T车型甚至出现了“35.8万”市场报价,是指导价的6折。这个折扣无论是官方的还是4S店自己的,都说明保时捷品牌已经被裹挟进了车市价格战漩涡。
保时捷在国内的销量和盈利能力下滑颓势仍在继续。
2024年10月,保时捷发布三季度财报,显示今年1-9月,保时捷中国销量继续下滑,同比暴跌29%,单一市场销量排名滑落至第三位;盈利方面,保时捷前三季度的营业利润也远低于最初计划中的17%~19%。
在财报中,保时捷还三次提到了中国市场,坦言“在中国市场面临挑战,正在应对需求结构性转变,有一定财务负担”。
保时捷4S店的生存压力也越来越大。
结合公开信息,保时捷在北京最大的4S店,巅峰期单月能卖近百辆新车,如今已滑落至月均40至50辆的水平,几乎腰斩;部分状况差到撑不下去的4S店,也已经选择退场。
这种局面下,余下仍面临巨大资金压力的4S店,自然很难说服自己坚定地跟保时捷站在同一个阵营。
种种迹象表明,留给保时捷的时间不多了。
新能源时代到来前,很少会有车企将“缩减调整销售渠道网络”一事摆在明面上说,但到了现在,造车新势力车企有着扩大渠道的迫切需求,而传统4S店因“燃油车式微”,也需要直面“必须进行渠道网络优化”的事实。
这种情况下我们看到,最近几年以主机厂意愿而进行的“渠道网络收缩”动作一直没断过。
像保时捷一样直接“全线收缩4S网络”是一种做法。过去几年不少合资车企其实都对自身的渠道体系进行过收缩,但因为合资车企体系内一般有多个汽车品牌,所以更普遍的做法是将“两个定位相似的品牌“进行体系合并。
譬如“上汽大众将斯柯达纳入旗下门店销售”,“别克和雪佛兰经销商网络可能合并”的传闻一直都有,长城欧拉的销售和售后渠道,现在也是与长城汽车旗下其他品牌共享的……相关文章:《多家头部车企带头进行“品牌合并或4S店兼营”,最大4S集团也打算并购,4S店新一轮跑路潮要来了?》
另外还有一种渠道变革的做法,就是车企“直营转经销”或者“经销转直营”。
其中,前者也就是我们最近两年高度关注的“造车新势力重回4S店模式”。无论是曾经的蔚小理、还是如今的华为小米,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重建”4S店,小鹏汽车则是坚定推动这种渠道变革的代表车企。
2023年,小鹏汽车多次对外发声“我们的渠道肯定会将主要面向销售的渠道变成更多拥有4S功能的渠道”、要“对现有销售网络进行优胜劣汰,提升渠道的整体作战能力”,最终小鹏也的确用一年左右时间,缩减了全国一半销售区域、淘汰效率低下的直营门店、扩大代理经销商的门店规模,并将之命名为“木星计划”。
2024年12月1日,小鹏汽车发布了11月交付数据,单月交付量首次突破3万台,达到30895辆,创下历史新高。对于这一成绩,小鹏汽车相关负责人将之归功于“过去两年企业在激烈市场竞争中的主动变革”,而这种变革,显然包含以淘汰制度为核心的“木星计划”。
结合小鹏的渠道变革之路以及保时捷自身的渠道特征,再来看保时捷的渠道调整战略,优势和劣势其实非常分明。
优势是“降本”效果会是立竿见影。
通过优化/削减4S店网络,保时捷能将资源有效集中到市场需求高的城市或其他潜力市场,也有更大概率能将缩减下来的开支投入到其他地方,譬如保时捷规划的“营销、投资端和生态端布局”等方面,有助于提升经销商的盈利能力以及品牌的本地化发展。
但弊端也是不可忽视的。
品牌形象的损失已是板上钉钉,在消费者心中留下“衰退”的印象是难免的,倘若保时捷到时候的调整节奏过于激进或迟钝,这种负面影响还会持续扩大。
对经销商群体的“军心”影响也是必然的。最近几年,围绕“经销商退出”曝出的新闻数不胜数,负面影响大到协会也下场呼吁建立健全退出机制。倘若在优化/削减4S店网络的过程中,保时捷没能妥善处理与经销商的关系,到时候那些被淘汰的保时捷4S店大概率会沦为“4S店跑路大军”中的一员。
站在车企发展角度,如果保时捷无法摆脱对现有销售网络的依赖,在生产到交付的过程转型方面效果不理想,那么对各方利益的伤害都会继续加大,或将导致市场份额进一步下降。叠加价格战、智驾战等因素影响,保时捷品牌的市场适应力可能会进一步下降。
最后,传统4S渠道的变革并非一朝一夕,且所有的变革,最忌激进。
继续以小鹏的“木星计划”为例,自推出以来便饱受诟病,这种诟病在今年年初爆出“小鹏要求经销商储备库存”的时候,可以说是达到了一个峰值。
结合最近的市场反馈来看,小鹏“木星计划”的渠道变革困境已经开始显现。据《中国经营报》报道,“木星计划”批售模式带来的库存压力,已经遭到了不少经销商反对。
好的药方,需要正确的煎药方式。无论是传统车企还是造车新势力车企,渠道变革的关键一定是平衡利弊,制定合理的优化计划更是这个阶段非常重要的事情。
回过头来看,2024年的车市,最大的黑天鹅事件可能就是“豪车品牌集体滑铁卢”。保时捷等超一线品牌销量集体暴跌、BBA跌落神坛、二线豪华品牌车价大跳水等相关动态,每每曝出都能登上行业热议榜,“豪车4S店大面积亏损”更成了大家最不愿面对的事实。
基于此,站在行业观察者的角度,汽车服务世界更关心的是“保时捷渠道调整“背后,是否有其他预兆。
在媒体沟通会上,保时捷高层还提到一个点:动态调整经销商网络,是持续变革的市场对厂家提出的要求。
这一说法看似官方且似乎只是一家之言,但深究下来其实传递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信号:从2025年开始,无论是出于体系“瘦身”需求、还是4S转型需求,传统车企都可能会主动掀起一场渠道洗牌大战。
从几个维度观察。
车市大环境方面,除了价格战之外,这一年里,车企新旧势力的矛盾开始集中涌现。
传统车企譬如传统豪华品牌面对销量的大幅下滑,仍在犹豫期或者说摸索转型调整策略,所以对于4S店体系的变动更多是被动应对;而新势力车企们则如火如荼的扩大网络,目标就是“抄底”豪华品牌。
临近年底,双方的战火正式从产品端蔓延到了渠道端。
全国最大4S店集团中升前脚发布公告,宣布拿下约40家“华为智选车店”,全面拥抱新能源;后脚奥迪就在内部聊天中,对旗下两家“顶流”奥迪4S店转投华为问界网络一事明确态度,大意是“这两家店未经品牌方同意转投华为,只能执行经销商协议的约定,予以退网”,其中一家就是中升集团旗下的。奥迪同时规劝其他经销商:新品牌能让你盈利多久?此举等于变相高知奥迪品牌经销商, “脚踩两只船”是不可能的。
但站在个体企业的角度,无论曾经有多赚钱,4S店们连续亏了几年已经快撑不住也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按照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会长王都的说法:随着新能源汽车的高速发展,叠加价格战的持续影响,当下传统主机厂和经销商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市场风险在抬头,竞争日益加剧,经销商已经出现全行业的大面积亏损。
此外,中国汽车流通协会副秘书长郎学红接受媒体采访时慎重表示:今年将有大量 4S 店面临退网风险,预计全年退网数量将达到惊人的 4000 家,这一数字较过去三年年均数量,呈翻倍增长。其中下半年退网数量将超过上半年,约为 1500 家左右。
另根据市场反馈,这些退网的4S店中,除了部分是真正爆雷或关停外,大多数其实是同一个老板、同一个店面,只是换了个品牌经营,且很多都是转向了新能源领域。
显而易见,对个体企业来说,如何有效解决经销商当下的生存困境是更迫切的事。
最后就是站在车企自身的承压角度考量。
燃油车时代的铁律是,渠道铺得越开、网点开得越多,车就卖得越好。但随着新能源时代的到来以及车主需求的变革,燃油车车企的渠道优势不仅开始式微,反而成了“一些主机厂的包袱”,酝酿着“优化渠道”的车企,大概不只有保时捷一家。
随着保时捷的官宣开局,2025年可能会有更多主机厂主动压缩“渠道网络”,叠加华为小米们的“大幅吸收”,4S店渠道洗牌力度可能会进一步加大。
信息来源:
保时捷被迫拯救在华业务丨界面新闻
保时捷中国CEO潘励驰:两年后“赢回中国”丨经济观察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