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人有权利,人人享健康
艾滋病是由人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是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的简称。具有传播迅速,发病缓慢,病死率高的特点。病人及HIV携带者都是传染源,人群普遍易感。HIV作用于人体免疫细胞,破坏机体免疫系统,并发严重感染和肿瘤。潜伏期短至数月,长达数年。感染初期可出现发热,全身不适,头痛,恶心,肌肉酸疼等症状。约两周后症状消失,进入无症状期。此时可伴有全身淋巴结反复肿大。发病期可以出现全身的症状,发热,盗汗,厌食,并逐渐侵袭各个系统,如神经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皮肤粘膜,眼部等,可继发肿瘤,严重的细菌感染、真菌感染。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
“珍爱生命,预防艾滋”
艾滋病主要通过三大途径传播:血液传播、性传播和母婴传播。值得注意的是,眼泪、汗液或唾液中的艾滋病毒含量极低,且在脱离人体环境后几乎无法存活。因此,日常接触如拥抱、握手、亲吻,以及共用餐具、马桶等,均不会构成传染风险。
艾滋病是由艾滋病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死率极高的传染病。艾滋病病毒侵入人体后,破坏人体的免提系统,引起组织器官损伤,造成各种机会性感染、肿瘤等,最后导致死亡。
输入受到感染的血液。合用受到污染的针头、针管或其他锐器。输入受到感染的血液。合用受到污染的针头、针管或其他锐器。
如果母亲是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她有可能在怀孕、分娩过程或哺乳期间将病毒传染给婴儿。然而,通过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如抗病毒治疗、避免母乳喂养等),可以大大降低母婴传播的风险。
预防“艾滋”从我做起
“珍爱生命,预防艾滋”
坚持安全性行为
使用安全套是性生活中预防艾滋病的最有效措施之一,能有效阻止双方体液与性器官的互相接触,从而降低艾滋病病毒的传播风险。保持单一的性伴侣,并与伴侣之间进行坦诚的沟通,了解对方的健康状况,进一步降低感染风险。
避免共用注射器
避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或针头,这是预防艾滋病通过血液传播的重要途径。如果需要注射药物,务必使用清洁的注射器和针头,并遵循正确的注射卫生。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均衡饮食,适量运动,避免吸烟和酗酒等不健康行为。这些健康习惯有助于增强免疫力,提高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定期进行体检,及时发现并处理任何潜在的健康问题。
避免不必要的血液暴露
不要擅自输血和使用血制品,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避免进行不必要的创伤性行为,如纹眉、打耳洞、纹身等。如果一定要进行这些行为,应选择正规的医疗机构,并确保使用一次性或经过严格消毒的器具。
加强宣传教育
提高对艾滋病的认识,了解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和预防措施。通过各种渠道宣传艾滋病的防治知识,增强公众的自我保护意识。
定期检测与筛查
对于有高风险行为的人群,如吸毒者、不良性行为者等,应定期进行艾滋病病毒检测。及早发现感染并采取适当的治疗措施,可以提高生活质量并减少传播给他人的风险。
预防母婴传播
孕妇应接受艾滋病检测,并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措施预防母婴传播,如服用抗病毒药物等。
编 辑 | 蔡 园
审 核 | 杨 婷
策 划 | 李 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