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建哥的第28篇思考笔记!
近期生物医药企业裁员的观察与思考
1. 裁员概况:
最近,中国生物医药行业的裁员潮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多家本土企业在今年第四季度相继宣布调整团队结构,主要集中在研发和销售部门。
康方生物在2024年10月裁员约15%,主要针对抗体药物研发团队,这些岗位涉及早期临床试验的支持人员。
据悉,部分项目由于未能达到关键性临床节点,加上融资环境收紧,企业不得不重新分配资源。
与此同时,君实生物在11月对销售团队进行了调整,裁员规模约8%。
裁员原因与集采政策导致的产品价格下调及部分核心产品市场表现不佳密切相关。
被裁员工主要来自市场推广岗位,而支持职能部门也受到一定波及。
2. 外企的动作:
跨国药企的中国区业务调整也反映出全球趋势的延续。
辉瑞(Pfizer)在全球范围内削减15亿美元成本的计划中,中国区的销售和支持团队首当其冲。从2024年10月至年底,部分业绩增长放缓的业务线被精简。
与此同时,拜耳(Bayer)在10月的全球重组中,裁减了中国区的部分非核心业务岗位,包括市场支持和行政部门。
这些动作表明,跨国药企正在通过削减人员成本、优化资源配置来应对全球药品市场竞争加剧的局面。对于中国市场,这一趋势也在逐渐显现。
3. 集中裁员的部门:
如果细分裁员的领域,大致可以总结为三个:
1)研发部门:如信达生物,早期研发项目融资受限,只能缩减部分团队;
2)销售部门:复星医药调整了营销团队,集采政策让利润大幅缩水,销售压力倍增;
3)生产部门:部分跨国企业如辉瑞,通过优化生产线裁减了部分岗位,同时更关注自动化生产;
这说明企业已经在全面梳理自己的“非核心”资源,对于他们来说,眼下的优先级是“少而精”。
4. 行业格局的变化:
这些裁员不仅仅是企业层面的调整,也在影响整个行业的格局:
1)人才流动:一些高端研发人员会流向初创企业,这可能推动细分领域的突破;
2)创新减速:研发团队的裁员可能导致创新储备的减少,行业的“长远弹性”受到一定影响;
3)市场集中化:头部企业的资源优势进一步扩大,而中小企业的竞争力变得更加脆弱;
这一切都表明,短期内行业将更注重“稳定”和“效率”,而不是“扩张”和“冒险”。
5. 全球趋势与中国的特殊性:
从全球来看,生物医药行业的裁员并非孤立事件。欧美的企业同样在缩减团队,以应对研发成本上升和市场竞争加剧。不过,中国的裁员趋势有自己鲜明的特点:
1)政策驱动:如集采政策直接压缩了销售端的盈利空间;
2)融资紧张:资本市场对医药领域的热情减弱,尤其是早期创新项目难以拿到足够的资金支持;
相比欧美,中国的企业在政策压力下的“过冬”显得更加被动。
6. 对未来的几点预测:
从目前的情况看,行业未来可能呈现以下趋势:
1)研发更加集中:企业会把有限的资金投向那些成功率更高的项目,尤其是临床后期的研发;
2)商业模式变化:数字化销售将成为主流,传统的销售团队可能被替代;
3)外部合作增多:裁员之后,更多的研发工作将依赖CRO(合同研究组织),以分摊风险和成本。
这意味着,行业未来的创新可能不再依靠单一企业,而是更多通过合作实现。
7. 专业猎头的应对策略:
我们作为专业猎头,面对裁员潮的挑战和机会,主要会考虑以下这几步:
1)建立高端人才网络:与被裁的研发专家建立联系,尤其是那些有丰富项目经验的高端人才;
2)关注新兴需求:如初创企业对抗体研发或数字化营销人才的需求会增加;
3)提供转型支持:为被裁员工提供职业规划建议,帮助他们找到适合的新岗位,比如跨国药企的区域职位或细分市场的初创公司。
之前我分享的一篇笔记(面对“随时失业”准备Plan B、Plan C、Plan D),也引起了很多朋友的的关注!
裁员潮的出现无疑是行业面临的重大挑战,但也为行业提供了重新审视自我、寻找新方向的机会。
对于人才来说,离开可能是一次被动的选择,但同样也是职业发展的新起点。
你的看法是什么?这场裁员潮中,你认为真正的赢家会是谁?欢迎一同探讨!
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