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受负债端赎回以及母行资金短缺影响,理财规模降幅扩大
1月6-12日,理财规模开始超预期回落,较前一周下降177亿元至30.14万亿元。本周(1月13-17日)规模降幅进一步扩大,环比降2689亿元至29.80万亿元。回溯历史同期表现,2021年以来(剔除2023年)1月前两周理财规模均在抬升,合计增量分布在2900-4500亿元区间内。除了既定的春节效应外,当前规模连续缩减或还与负债端的赎回以及母行资金短缺有关。
理财净值持续回撤,负债端赎回情绪略起。本周信用品种持续调整,理财净值进一步下跌,截至1月17日,短债、中长债理财代表产品净值均较1月初回撤3bp、2bp,含权的偏债混合产品净值波动相对较大,周内回撤幅度一度达7bp。同时,基金本周也净卖出1968亿,背后可能是受理财赎回的影响。
此外,银行资金短缺,可能也会使得理财规模承压。本周银行净融出规模陆续降至2.2万亿元(12月日均融出4.6万亿元),部分中小行甚至转为资金融入方。母行负债短缺,或也促使其对理财资金回流产生一定诉求。
►银行间杠杆率降至低位,交易所连续冲高
银行间净融出规模降至低位,资金极度收敛,非银类机构也在被动“去杠杆”,银行间杠杆率持续下降。跨年后银行融出资金大幅下滑,从2024年12月末每日融出5万亿的水平下降至当前的2.2万亿,其中大行净融出从4.5万亿高点下滑至2.6万亿,而中小行从融出资金转为融入资金,本周日均净融入4300+亿元。在此背景下,银行间杠杆率持续下降,本周(1月13-17日)杠杆水平进一步降至106.72%,为2023年以来最低点,周降幅达0.65pct。
交易所杠杆率一度冲高。“大行-中小行-非银”的资金传导链条受阻,部分机构或将资金需求转向交易所,本周(1月13-17日),交易率杠杆率由122.37%快速上升至123.55%,达2024年以来次高点(最高点为2024年2月7日的125.79%)。►中长债基久期重回高位
本周(1月13-17日)中长债基久期重回高位。截至1月17日,利率债基久期由前一周的4.08年快速抬升至4.56年,创出新高;信用债基久期中枢也由前一周的2.02年拉伸至2.12年。
与之相反的是,短债及中短债基金久期中枢却在压缩,短债基金久期中枢由前一周的1.13年缩短至0.88年;中短债基金久期中枢由1.55年压缩至1.49年。
风险提示: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流动性出现超预期变化。财政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
1.1 理财规模:环比降2689亿元
由于各家机构披露的时间存在差异,当周的理财规模仅反映了部分机构的变动情况,数据或存在不完整性和滞后性,前一周的规模变动相对更准确,当周相对准确的数据,可能需要等到下周三更新。
1月6-12日,理财规模“超预期回落”,较前一周下降177亿元至30.14万亿元。本周(1月13-17日)规模降幅进一步扩大,环比降2689亿元至29.80万亿元。回溯历史同期表现,2021年以来(剔除2023年)1月前两周理财规模均在抬升,合计增量分布在2900-4500亿元区间内。
![]()
我们在《直面特朗普,三种情形》中提到,由于今年春节假期位于1月末,居民的取现需求或使得规模下降。而随着行情演绎,本周规模降幅显著扩大,背后除了既定的春节效应外,或还与负债端的赎回以及母行资金短缺有关。
理财净值持续回撤,负债端可能在赎回。本周信用品种持续调整,各评级1Y城投债回调幅度均在12bp以上,理财净值进一步下跌,截至1月17日,短债、中长债理财代表产品净值均较1月初回撤3bp、2bp,含权的偏债混合产品净值波动相对较大,周内回撤幅度一度达7bp。同时,基金本周也净卖出1968亿,背后可能也受到理财赎回的影响。结合规模变动结构进一步验证,本周规模主要由现管类产品拖累,环比缩减1379亿元,其次是期限同样偏短的日开(非现管)产品,周降幅为711亿元,而这部分产品受其资金锁定期偏短的特点,在出现波动时,往往被优先赎回。此外,银行资金短缺,可能也会使得理财规模承压。本周银行净融出规模陆续降至2.2万亿元(12月日均融出4.6万亿元),部分中小行甚至转为资金融入方。母行负债短缺,或也促使其对理财资金回流产生一定诉求。![]()
净值下跌带动区间负收益率骤增,本周(1月13-17日)滚动近一周产品区间负收益率增8.6pct至20.4%;不过拉长时间来看,由于调整持续时间尚短,近三个月产品区间负收益率继续维持稳定,较前一周小幅下降0.3pct至1.5%。其余风险指标也跟进提升,全部产品破净率由前一周的0.9%抬升至1.1%。细分来看,净值波动下,各机构破净率均在上升,国有行理财子升幅最高,环比升0.7pct至2.1%,其次是股份行和城农商行,分别较前一周上升0.2、0.1pct,分别至0.8%、1.0%。产品业绩不达标率也在走高,全部理财业绩不达标率环比增1.2pct至15.1%,各机构均有不同程度的抬升,国有行、股份行、城农商行理财子分别较前一周增1.2、1.2、1.0pct,分别至20.3%、12.8%、8.6%。税期叠加监管压力,资金面处于连续高压,银行间质押式回购成交额下降。本周(1月13-17日)银行间质押式回购平均成交量由前一周的7.25万亿元下降至5.70万亿元。逐日来看,成交量由周一的6.40万亿元连续降至周五的5.38万亿元。隔夜占比“一波三折”,周二隔夜占比由周一的84.22%降至82.54%,周三短暂抬升后,又连续下降至周五的81.18%;整体来看,本周隔夜占比明显低于前一周水平,周平均为82.92%(前一周为87.00%)。银行间净融出规模降至低位,资金极度收敛,非银类机构也在被动“去杠杆”,银行间杠杆率持续下降。跨年后银行融出资金大幅下滑,从2024年12月末每日融出5万亿的水平下降至当前的2.2万亿,其中大行净融出从4.5万亿高点下滑至2.6万亿,而中小行从融出资金转为融入资金,本周日均净融入4300+亿元。在此背景下,银行间杠杆率持续下降,本周(1月13-17日)杠杆水平进一步降至106.72%,为2023年以来最低点,周降幅达0.65pct。交易所杠杆率一度冲高。“大行-中小行-非银”的资金传导链条受阻,部分机构或将资金需求转向交易所,本周(1月13-17日),交易率杠杆率由122.37%快速上升至123.55%,达2024年以来次高点(最高点为2024年2月7日的125.79%)。本周(1月13-17日)中长债基久期重回高位。截至1月17日,利率债基久期由前一周的4.08年快速抬升至4.56年,创出新高;信用债基久期中枢也由前一周的2.02年拉伸至2.12年。需要说明的是,久期模型本质上是通过分析一段时间内基金产品的收益序列特点,以此来捕捉不同期限仓位变化的信息,若基金在短期内频繁调整策略,久期模型所反映的结果存在一定的滞后性。![]()
![]()
此外,我们也沿用《一季度纯债基金规模“百态”》中短债与中短债基金的划分名单(Wind口径下的短债基金包含了中短债基),采用类似的方法对短债、中短债基金进行了久期跟踪。与之相反的是,短债及中短债基金久期中枢却在压缩,短债基金久期中枢由前一周的1.13年缩短至0.88年;中短债基金久期中枢由1.55年压缩至1.49年。![]()
说明:我们在《久期测算2.0版,兼具高频与精准》中,结合基金实际运作特点,改进了久期测算的方法论,并对各个季度内存续的中长债基(剔除了摊余型、持有期型及定开型)进行了风格分类,根据基金季报中各券种持仓数据,将国债、政金债、同业存单及其他(多为地方债)视为利率型持仓,将企业债、中票、短融、非政金金融债及ABS视为信用持仓。参考24Q2结果,我们将利率持仓高于70%的品种归类为利率债基(共327只),将信用持仓高于70%的品种归类为信用债基(共180只)。截至1月17日,天津、海南等六地陆续公布2025年2万亿置换隐性债务专项债发行计划,总计1229亿元,其中仅北京披露了一只3年期的中短期限品种,其余发行期限均在10年期及以上。周度来看,1月13-17日,发行地方债1052亿元,净发行890亿元,其中新增一般债223亿元、新增专项债338亿元(其中:特殊专项债150亿元)、普通再融资债0亿元、特殊再融资债490亿元。1月20-23日,发行地方债4456亿元,净发行3996亿元,其中新增一般债609亿元、新增专项债1814亿元(其中:特殊专项债0亿元)、普通再融资债803亿元、特殊再融资债1229亿元。月度来看,1月1-23日,发行地方债5507亿元,净发行4816亿元,其中普通再融资债803亿元、特殊再融资债1719亿元、新增地方债2985亿元,其中新增一般债832亿元、新增专项债2152亿元(其中:特殊专项债150亿元)。同比来看,新增地方债发行量较去年同期上升2738亿元。周度来看,1月13-17日,发行国债2572亿元,净发行1219亿元。1月20-24日,发行国债3550亿元,净发行2749亿元。月度来看,1月1-24日发行国债9635亿元,净发行7481亿元,净发行量同比上升5765亿元。周度来看,1月13-17日发行政金债1556亿元,净发行-50亿元。1月20日发行政金债260亿元,净发行260亿元。月度来看,1月1-20日发行政金债4559亿元,净发行811亿元,净发行量同比上升98亿元。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本文假设国内货币政策维持当前力度,但假如国内经济超预期放缓、或海外货币政策出现超预期变化,国内货币政策相应可能出现超预期调整。流动性出现超预期变化。本文假设流动性维持充裕状态,但假如流动性投放少于往年同期,流动性可能出现超预期变化。财政政策出现超预期调整。本文假设国内财政政策维持当前力度,但假如国内经济超预期放缓,国内财政政策相应可能出现超预期调整。
文中报告节选自华西证券研究所已公开发布研究报告,具体报告内容及相关风险提示等详见完整版报告。
分析师执业编号:S1120524030004
![]()
请向下滑动参见华西证券股份有限公司有关微信公众平台推送内容的完整重要提示及法律声明:
重要提示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于2017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通过本订阅号发布的观点和信息仅面向华西证券的专业投资机构客户。若您并非华西证券客户中的专业投资机构客户,为控制投资风险,请取消订阅、接收或使用本订阅号中的任何信息。因本订阅号受限于访问权限设置,若给您造成不便,敬请谅解。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
法律声明
本订阅号为华西证券宏观固收团队设立及运营。本订阅号不是华西证券研究报告的发布平台。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仅面向华西证券的专业投资机构客户,仅供在新媒体背景下研究观点的及时交流。本订阅号所载的信息均摘编自华西证券研究所已经发布的研究报告或者是对已发布报告的后续解读,若因对报告的摘编而产生歧义,应以报告发布当日的完整内容为准。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推送信息或所表述的意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华西证券及华西证券研究所也不对任何人因为使用本订阅号信息所引致的任何损失负任何责任。
本订阅号及其推送内容的版权归华西证券所有,华西证券对本订阅号及推送内容保留一切法律权利。未经华西证券事先书面许可,任何机构或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否则由此造成的一切不良后果及法律责任由私自翻版、复制、刊登、转载和引用者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