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小青:有一种记忆叫量体裁衣

文化   2024-12-11 15:58   湖南  
点击蓝字 / 关注我们

在那些泛黄而艰难的岁月篇章里,布票,这一方寸之间承载着厚重历史的小纸片,如同一枚枚精致的时间印记,静静地躺在记忆的角落,偶尔翻阅,便会勾起一连串往昔的温馨与感慨。它们不仅仅是裁剪衣物、缝制生活的必需品,更是那个时代经济生活的缩影,保存着几代人的共同记忆与情感。

记忆中,曾有布票、粮票和肉票在市场流通。而粮票和肉票只是干部和城里居民(非农业户口)才享有的,我们农村人只能望而远之。布票和其他票证一样,都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上世纪五六七十年代,当时经济极为落后,物资匮乏,为更好地分配生活必需品,国家就实行了凭票证供应制度。布票是我国供应城乡人口购买布匹或布制品的一种票证。1953年开始正式推行,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商业部门印发。除特供军用的布票由国家统一发放、可在全国通用外,再没有其他通用的布票了。若跨地购买时,必须到指定地点兑换异地通行票证。“没粮票没饭吃,没布票没衣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当时的真实写照。正是因为这样,在农村布票显得更加珍贵。每年入冬时节,生产队长和会计就认真统计各家各户人口,然后按人头分配布票,各地根据地方政策进行分配。我们村里在困难时期每年每人只分到一丈布票,小孩可以买到一套衣服,大人则每人只能买到一件,所剩无几。布票单位有一寸、二寸、五寸、一市尺、二市尺、五市尺和十市尺(一丈)。队长和会计则按每家应分到的相应面值大小加起来,分发给各家各户。我家领到布票如获珍宝,母亲总会小心翼翼地夹到本子里(毛主席语录),然后用袋子装好,再藏到木箱里锁起来,以防被盗或小孩乱翻而丢失。那个木箱,仿佛是一个藏着无数梦想和希望的小小宝库。

小时候,特别期盼过年,那时的年,是孩子们最期盼的节日,它不仅意味着食物丰盛、烟花的绚烂,而且只有在那个时候才能穿上新衣服。

每年临近春节,全家人需要添置新衣,母亲便会拿出那些布票,细细盘算着如何用最有限的资源,满足一家人的需求。她会和邻居的阿姨们交流哪家商店的布料质量好,哪种颜色耐穿又实惠,然后带着我们和布票,踏上前往供销社的路。可仑圩供销社是离家最近的一家,虽然只有三十多里路,却让我们徒步走得满心期待,因为每一步都向着新衣裳的梦想靠近。

曾记得,那是年前一个寒冷冬日早晨,母亲便叫醒了正在熟睡的我和弟弟。她的眼里闪烁着温柔的光芒,仿佛已经预见了即将开启的喜悦之旅。“要过年了,今天,咱们去仑圩赶集,给你们裁件新衣服。”母亲的话语如同春风拂面,瞬间驱散了我们兄弟俩所有的困意。我们兴奋地跳下床,匆匆穿上略显旧了却干净整洁的衣服,跟着母亲踏上前往仑圩(集市)的路途。路上,寒风凛冽,但我们心中却充满了温暖。到了集市,眼前的景象让我们眼花缭乱。集市上人声鼎沸,热闹非凡。母亲牵着小弟的手,我则紧跟在后,领着我们穿梭在人群中,前往供销社排队购买布料。在供销社里,布料区总是最吸引人的地方。五颜六色的布料整齐地摆在柜架上,散发着淡淡的新布香气。母亲用她那双温柔而熟练的手,轻轻地抚摸着每一块布料,仿佛在挑选这不仅仅是衣物的材料,更是对未来生活的美好期许。选好布料后,便掏出布票和现金,递给营业员,那一刻,布票不但是交换的媒介,而且是一种对生活的精打细算和对未来的深深寄托。

买好布料之后,接下来母亲又引领我们到仑圩集市上最有名的老裁缝店去量体裁衣。在那个物质并不充裕的年代,裁缝店是集市上不可或缺的风景线。老裁缝店坐落在集市西边一隅,店面不大,却干净清洁,透露出一种岁月的沉静与从容。店面通常只有一扇半开的木门,门楣上挂着一块褪色的招牌,上面用行云流水般的字迹写着“量体裁衣”。每当夕阳西下,金黄色的阳光斜斜地洒在店前的青石板路上,那间小店便显得格外温馨而神秘。

走进店内,一股混合着布料与墨水的气息扑面而来,那是岁月沉淀的味道,也是新年将至的预兆;墙上挂着各式各样人家订制已做好的新衣服,每一件都承载着不同的故事和期待。母亲与老裁缝阿姨寒暄了几句,那是一种无需多言便能理解的默契。老裁缝师傅是一位老妇人(因其人有点驼背,壮语绰号称为“娅拱”),她总是戴着一副老花镜,眼神中透露出岁月的沉稳与技艺的精湛。她手中的皮尺,仿佛有魔力一般,轻轻一绕,便能勾勒出人体最完美的轮廓。我和小弟站在量衣尺前,心中充满了期待与好奇。母亲在一旁细心地为我们整理衣领,眼神中充满了温柔与爱意。

老裁缝阿姨则微笑着开始量体裁衣,她手法娴熟,动作轻柔,仿佛是在进行一场无声的仪式。她先用皮尺仔细量过我的肩宽、胸围、腰围,每一个动作都那么专注而细致,仿佛在雕琢一件艺术品。量完尺寸后,她还不忘询问我喜欢哪种款式,那份尊重与细致,让人心生暖意。

等待新衣的日子是漫长的,但也是充满期待的。每当夜幕降临,我便会趴在窗前,望着星空,想象着自己穿上新衣的模样。终于,那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母亲从裁缝店取回了我梦寐以求的新衣。终于,在大年初一早晨,我穿上那件由母亲精心挑选布料,裁缝师傅用心制作的新衣服,那一刻,我仿佛成为了世界上最幸福的孩子。我穿着新衣服,在亲朋好友面前展示着,心中充满了自豪与喜悦。那份合身与舒适,不仅仅是衣物带来的,更是那份量身定制的专属感,让人心生欢喜。

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时代的不断发展,市场经济逐渐取代了计划经济,布票也退出流通领域,标志着物资供应的改善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机器生产的服装已占据了市场的主导地位,量体裁衣的手艺似乎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但母亲带我们去量体裁衣过年的情景,如同一幅温馨而美丽的画卷,永远镌刻在我的记忆中;那份关于量体裁衣的记忆,犹如一坛陈年老酒,越久越醇香。它不只是对一件衣服的怀念,更是对那段纯真岁月,以及对匠人精神的深深敬仰,也是对家的温暖、对新年的期盼、对母爱的感激。在快速消费的时代,那份量体裁衣的温情与匠心,依旧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传承。


猜你喜欢:
刘震云:这些世界的轴心我将远离
王敏:娘家小院

当代作家
守护一方记忆,维系一条文脉,陶冶一份情操。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