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书 | 吴承学主编《中国古代文体学史》(五卷)出版

学术   2024-11-06 18:00   北京  

1



中国古代文体学史
第一卷 · 先秦两汉文体学史
吴承学、李冠兰  著

先秦两汉是中国文体学发展的滥觞期,孕育着中国文体学的基因,对后世文体理论、文体批评的发展有着深远影响,对这一时期文体学史的深入考察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本卷通过梳理先秦两汉文体学发生、发展的内部动因,形态特征及演变规律,深入发掘这些因素与相关的外部背景的互动关系,如礼乐文化、政治制度、经史目录之学等,对先秦两汉文体学的发展历程进行立体而全面的勾勒。本卷的研究方法,一方面,在继承古典文体学研究范式基础上,“考之以制度,证之以实物”,对早期文体观念的研究不局限于传世文献,还十分重视收集与运用出土文献,考证文体的实物形态,并与传世文献进行充分对比、互相释证,以期以实证的方法充分地还原在层累的思想观念体系中隐藏的文体观念;另一方面,引入经学、文献学、文字学等研究方法,以期准确、客观、全面地把握早期文体学的独有特点。

2



中国古代文体学史
第二卷 · 魏晋南北朝文体学史
胡大雷  著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体学,比秦汉时期有了重大发展。自曹魏时代拉开文体批评模式的帷幕,文体学论述日渐成熟、完善。本卷主要论述魏晋南北朝时风与文体学的关系,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作家批评与文体学,作家写作与文体学,总集编纂与文体分类,文章“原出五经”说与文体比较,文体谱系的建立,刘勰《文心雕龙》如何成为文体学的集大成者,玄学、小说、翻译、佛经、道教文体论,文体学上的文笔之辨、文风与“文无常体”,风格论与文体论的互动。由此勾勒出魏晋南北朝文体学的三大发展趋势:从具体的文体论述到文体学意识的强化,建立谱系的热情,文章体裁与文章风格体制的互动。

3



中国古代文体学史
第三卷 · 唐宋元文体学史
朱迎平、蒋旅佳  著

唐宋元时期,“辨体”进入文体学核心概念的范畴,文体分类辨析继续深化发展,文体类分形成新态势,文体类聚形成新格局。文学风格研讨从多个角度,用各种形式展开深入探索,“以时论体”“以人论体”“以派论体”成为风格研讨的重要范式。文体研究体式多有创新,文体学专著体式门类众多,各专类文体学分途发展,并逐渐构建起相应的文体谱系。唐宋元文体学在科举文体崛起、骈散交融、雅俗并兴的背景下,实现了古代文体学的创新转型,并为明清及近代文体学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4



中国古代文体学史
第四卷 · 明清文体学史
何诗海  著

明清是传统学术与文学集大成的时代,历史上产生的一切重要文体形式,几乎都在这个时期出现过复兴和繁荣局面。这种文备众体的创作实绩,为文体学研究提供了丰富、具体的实践基础,使这个时期文体学的学术视野、研究深度和学术创获不断超越前人。作为中国古代古体学发展的结穴阶段,明清学人在文体形态、文体分类、文体批评及文体学史研究等方面,都表现出集大成与新开拓并举的特色。本卷以专题研究的形式,探讨明清文体学发展中的若干重大问题:明代辨体批评的特色和成就、明清总集编纂与文体学发展、明清文体批评体式的创新、明清文体学重大论争、明清文体学史料发掘及研究等。

5



中国古代文体学史
第五卷 · 晚清民国文体学史
常恒畅、刘春现  著

晚清民国,新旧交替,中西交融,中国文体学发展进入转型期。本卷主要从内部演变与外部互动两个视角梳理晚清民国文体学的发展情况及演变规律。既考察这一时期文体形态、文体观念与文体理论的转型新变,又探究晚清民国文体学与近代修辞学、西方文学思潮、新兴媒介等的互动关系。在全面呈现晚清民国文体学发展面貌的过程中,注重理解与省思中国本土学术的主体性与能动性,彰显中国文体学的特色、风格与气派。


转自“尔雅国学”公众号!

书目文献
推送文献学、古代文史相关文章;介绍最新出版的历史文献整理类图书(含序跋、目录、索引和内容节选);与古籍和图书馆(含博物馆、档案馆等)有关的重要信息。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