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口是对身体组织的切开,以暴露下面的组织、骨骼或器官,以便进行外科手术。
伤口感染:为微生物的数量或毒力足以引起宿主在局部或系统上的反应。
手术部位感染(SSI)是指发生在手术切口、深部器官和腔隙的感染。
2、手术因素:软组织损伤、浅部感染蔓延、深部血肿、伤口裂开、手术时间长、术后引流时间过长等。
1、I类切口(清洁伤口)
手术在无菌状态下进行
手术未进入感染炎症区
手术部位不涉及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口咽部位:非胃肠道手术,不切开呼吸道、消化道及泌尿生殖道等,不受微生物污染,感染的概率很小(自发断裂的跟腱手术即属于这一大类,甲状腺次全切除术)。
2、II类切口(清洁-污染伤口)
这个切口有个通俗的叫法是“可能污染切口“。
手术的入路或者手术部位涉及了呼吸道、消化道、泌尿生殖道及口咽部位,但不伴有明显污染(无相关炎症或感染)。
手术中切开消化道、阴道等有正常菌群存在的腔道,少量内容物可能进人原本清洁的伤口,伤口可能会被少量致病菌污染,发生感染的机会仍然较低。
3、III类切口(污染伤口)
手术的入路或者病灶部位位于急性炎症但未化脓的区域
胃肠道、尿路、胆道内容物及体液有大量溢出污染
开放性腹部外伤等新鲜的伤口
开放性创伤手术
手术中有大量可能含致病菌的胃肠液和胆汁、尿液等液体流出,如处理不当,伤口微生物繁殖迅速,经6小时伤口就可能从污染发展为感染
4、IV类切口(感染伤口)
术前已存在感染或严重污染的伤口:脓肿、脏器穿孔、含失活组织或异物的陈旧性伤口、火器伤等
根据规定,手术切口分为四类:
①0类切口:指经人体自然腔道进行的手术以及经皮腔镜手术,如经胃腹腔镜手术、经脐单孔腹腔镜手术等。
②I类切口:即无菌切口。如颅脑、视觉器官、四肢躯干及不切开空腔脏器的胸、腹部手术切口。
③II类切口:即可能污染的切口。即手术切口部位有污染的可能。如手术中必须切开或离断与体表相通连并有污染可能的空腔器疗的手术切口。包括消化道、呼吸道、泌尿道、阴道等以及阴囊、会阴部等不易彻底消毒皮肤的切口。
④III类切口:即污染切口。即在临近感染区域组织及直接暴露于感染物的切口。如各个系统或部位的脓肿切开引流,化脓性腹膜炎等手术切口均属此类。
组织修复:以原细胞为主,仅含少量纤维组织,
一期伤口(伤口组织缺损少、创缘整齐,无感染、血肿或坏死),组织再生迅速,结构和功能修复良好,少疤或无疤
伤口边缘接近关闭而没有空腔或伤口内不留死腔。例如外科切口无组织缺损、清洁的撕裂伤;
伤口仅伴有轻微的水肿而无局灶性感染或者严重渗出,切口愈合的时间最短,无切口边缘的分离,瘢痕形成最少。
常见于切割伤、手术切口
三期愈合(延期愈合)
被延迟的初期闭合,例如某些伤口,特别见于无组织丢失而感染的伤口,在治疗感染时而开放伤口及后期以外科闭合的伤口。
这是对预期转归为二期愈合的伴有大面积组织缺损或者感染,或是火器伤等严重污染的伤口进行积极外科介人达到“延期的一期愈合”的结果,即通过开放伤口、清创去除异物,使失活、污染或者感染组织在愈合中逐渐获得足够的抗感染能力后,经过4-5天开放观察后显示伤口干净和血液供应良好的伤口。
在观察期间,炎症过程降低了细菌负荷,为伤口的安全闭合创造了条件;一般在第4~6天缝合伤口,使愈合达到类似于一期愈合的结果。
2、乙级愈合:表示切口愈合欠佳,有血肿、积液、皮肤坏死、切口破裂等,但切口未化脓。
3、丙级愈合:表示切口感染,即切口化脓,需要将缝合的切口分开进行引流。
手术切口感染分为切口浅部组织感染和切口深部组织感染。
4.感染累计筋膜和肌肉层。
3、器官/腔隙感染:术后30天内(如有人工植入物则术后1年内)、发生在手术曾涉及部位的器官或腔隙的感染,通过手术打开或其他手术处理,并至少具备以下情况之一者:①放置于器官/腔隙的引流管有脓性引流物。②器官/腔隙的液体或组织培养有致病菌。③手术或病理组织学或影像学诊断器官/腔隙有脓肿。④外科医师诊断为器官/腔隙感染。
1、术前预防措施:①评估患者营养状况和感染防御力,全面细致的术前检查,术前对一般情况差(如贫血、低蛋白血症)的患者改善全身情况,积极治疗原发病,待患者体质增强后再行手术;②术前筛查并存的感染灶,治疗体内的潜在感染灶:对患有扁桃体炎、上呼吸道感染、尿路感染、足癣感染等患者应用抗菌药物彻底治愈感染灶;③评估手术区域是否有瘢痕、手术史、皮肤牛皮癣斑块以及血管疾病等;④ 术前皮肤的准备,淋浴是比较好的临床实践,并不推荐洗必泰沐浴,也不推荐剃毛发;⑤尽量缩短患者术前、术后住院时间,减少院内感染的发生率。
2、手术室预防措施:①手术室人员流动最小化原则:严格限制手术参观人数,减少手术室内的人员流动;②层流系统的正常运行,保持无菌环境;③反复冲洗切口,缝合时尽量切除瘢痕,注意皮肤张力和对合情况;④有条件时使用含有三氯生抗菌剂的缝线,文献证明可减少约30%的手术部位感染发生率,并被WHO,ACS和CDC指南推荐用以对抗手术部位感染 ;⑤有条件时使用免打结缝线,同时减少缝合和手术时间,并使切口张力均匀且对合良好;⑥有条件时可选用阻菌防水薄膜吸收垫敷料或可视防水泡沫敷料,隔绝外部环境,并进行淋浴;⑦有条件时使用新型带网片的皮肤胶,可以在切口表面形成抑菌屏障,防止皮肤表面和外界的细菌进入。使用后无需使用敷料;⑧引流管根据情况酌情使用;术中有出血倾向或创面邻近硬脊膜外患者可常规放置引流管,保持引流管通畅减少积血(液),降低感染;⑨有条件时可应用预防性负压伤口治疗系统。
斜向创面冲洗:伤口冲洗时,应使水流与接触的创面呈一定角度(如呈45°),避免水流与创面垂直。若垂直冲洗创面,不易将纤维蛋白膜从创面剥离去除,且容易将冲洗液、污染物碎片颗粒"冲击"进入伤口深部,造成组织水肿和污染物残留,也可能将细菌冲到伤口深处。
小而深伤口的冲洗:对于穿刺伤等小而深的伤口,应考虑在解剖学允许的情况下,适当扩创后冲洗。如不能扩创,应考虑将冲洗设备(如注射针头)深入伤口冲洗,避免伤口内水流交换不充分。
扩创冲洗:水进入伤口后,在出伤口时会和新进入伤口的水发生撞击,使得伤口内部水流不强,不能把病原微生物及污染物冲出来,也不容易把冲下来的颗粒带出伤口且易造成水肿,因此应扩创冲洗。
【清创】:使用手术刀或剪刀进行机械清创,去除失活组织和积聚的碎屑。应切除所有异物和失活的组织,因其可延迟伤口合并导致感染。
部分严重坏死伤口可能需要连续清创,以恢复最佳的伤口愈合环境,一旦清除坏死组织且出现肉芽组织,可停止清创。
纱布敷料的缺点是移除敷料时可能会同时移除正在生长的肉芽组织,造成再次损伤。因此,当所有坏死组织已去除、肉芽组织出现时,应停用这种敷料。有条件可使用泡沫、藻酸盐、水凝胶等敷料制成伤口的形状,有助于伤口填充。
理想的伤口敷料在保持适当湿度的同时,吸走多余的引流液。一旦清除坏死组织且切口开始长出肉芽组织,敷料更换可一日1次或隔日1次,以免干扰愈合过程。
【负压切口治疗】:处理有较大死腔的伤口时,可采用负压创面治疗替代纱布敷料。负压可减少过多的液体积聚,且可逐渐缩小较大的复杂切口。还有助于保护患者皮肤免受频繁更换敷料的刺激,因为该方法仅每3-5日更换1次敷料。
对于绿脓杆菌感染的伤口:特点是脓液为淡绿色,有一种特殊的甜腥臭味,清除脓液和坏死组织。也可用1%~2%苯氧乙醇湿敷,或用0.1%庆大霉素、1%磺胺嘧啶银、10%甲磺米隆等溶液湿敷。创面如较小可用3%醋酸、10%水合氯醛等溶液湿敷。
【延期缝合】:小伤口可使用二期愈合,指将伤口有意保持开放,经过一段时间,肉芽组织填充伤口,最终上皮形成。这一过程中不采用外部手段将皮肤边缘对合。
组织缺损较多的伤口,一旦感染清除且肉芽组织明显可见,可二期缝合切口,缩短愈合时间。缝合可在局部麻醉下,最好在肉芽组织开始形成后且切口开始收缩前进行缝合。
文章来源:院前急救联盟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违规、侵权请联系我们
经典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