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小时读完22.7万字的书,我这样做!
文摘
教育
2024-04-29 19:55
江西
第一,是焦虑症。书海茫茫,无从下手,一边买买买一边堆堆堆,似乎总是看不完的。第二,是纠结症。一本书,都是营养,吃得太饱读得很慢,吃得太快又担心时间不够。一本书到底要收获什么?一日听“小宇宙”博客,听博客主聊马伯庸。马伯庸算是一位高产作家,畅销书《显微镜下的大明》《长安的荔枝》《食南之徒》《长安十二时辰》等,深受读者喜爱。在历史的长河中观照当下,以小人物的命运窥见大时代,这是他作品的突出特点。正因如此,没有深厚的历史学、文化学和社会学的功底,是无法创作出作品的。显然,他是一位广泛且深度的阅读者。关于阅读,他说自己多采用“八面受敌读书法”,觉得十分受益。据说,这是来自苏东坡实践的一种读书法。我决定找来详细了解。苏轼在《又答王庠书》中写道:卑意欲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如欲求古今兴亡治乱、圣贤作用,但作此意求之,勿生余念。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他皆仿此。此虽迂钝,而他日学成,八面受敌,与涉猎者不可同日而语也。苏轼说的大意是:书海茫茫,什么都囊括其中,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能全数尽收,但是只要能得到自己想要的就已经非常好了。他还举出了具体的例子,如:想研究古今兴亡治乱和圣贤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就盯着这个目的去读,其他都不要去想。下次读第二次,再设定目标是了解事迹、故事、典章、文章等等。这办法虽然笨,但一旦学成,便受用无穷。这不就是妥妥的“带着目的阅读”吗?这种方法能够快速帮我们阅读,得到需要的知识。小学生要习得的阅读方法,成人之后却一直不能很好地运用。选定的书目是钱婧老师的《学术“咸鱼”自救指南》。具体方法我拆解成以下4步:一眼扫描这本厚厚的《学术“咸鱼”自救指南》的封面,长颈鹿老师给可爱的动物上课的形象打破了对“学术”这个词刻板的印象,宣传语“学术新人必看避雷宝典”“学术老人常备生存指南”让人忍俊不禁,加上这有意思的书题,让人感觉这应该是一本不那么学术的学术指南。翻看目录,本书包含了4个部分,分别是:学术基础素养、论文全程攻略、科研进阶指南、学术人常见问题及解决办法。每个部分下面用章节的方式体现,如:第一部分下面就包含了6章,有:巧用工具管理文献,形成自己的文献体系;巧用思维导图阅读文献;模仿式科研学习法:你要的答案在文献里都能找得到等等。快速浏览全书,这本书有以下特点:一是图文并茂,文中有大量的案例,为了便于读者理解,很多处采用了图片辅助理解的方式。二是关键点高亮,像阅读笔记一般,文中对部分核心观点用黄色色块进行高亮,或粗或细,让人一眼能抓住要点。三是故事穿插,文中有一个板块“学术新人试体验”,以大学生小明为例,用故事的方式穿插小明的成长,在故事中凸显学术味,易于读者接受。在对这本书有了初步了解之后,观照自己,我需要思考我要从这本书获得什么。作为教研部门的老师,研究、服务、指导是我的工作职责。要想为学校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也让自己的教育理想能在学校扎根生长,这便需要我有比较深厚的研究基础,研究基础哪里来?首先从别人的学术论文中获得有效的观点是重要的路径。据此:我拟定了第1个阅读目标:为什么要读文献?怎么读文献?同时,如何让自己的研究在实践中总结、梳理、变成成果,写论文是极其重要的一种方式。于是我拟定了第2个阅读目标:如何写出一篇好的论文。明确了目标,我要思考的是怎么建构自己的目标和书籍的链接。我采用的是精准定位法,即:根据自己的阅读目标,按需索骥,对照目录,找出我需要重点阅读的章节。如:针对第1个阅读目标:为什么要读文献?怎么读文献?再看目录,我把目光聚焦在第一部分第1章 巧用工具管理文献,形成自己的文献体系;第2章巧用思维导图阅读文献;第3章 模仿式科研学习法:你要的答案在文献里都能找得到。于是我对这3章的内容进行了精读,并围绕这个阅读目标进行笔记的摘录。关于笔记的摘录,我个人喜欢使用的是幕布这一思维导图工具,它是大纲+文本方式的一种记录方式,且能按照大纲层级自动生成思维导图。相对市面上常见的花样繁多、操作复杂的思维导图,它的简洁、实用、操作性强是我非常喜欢的体验感受。一番操作下来,我已经围绕阅读问题初步完成了重点笔记的摘记。下一步,也是对我而言最有意义的环节:建构我对这个问题的认知。把别人的话语体系用自己的话语体系建构,看起来简单,实则这是深度思考的结果,必须基于对这个话题、这本书的观点有非常清楚的理解,还必须基于自己的成长阅历。如:关于怎么读文献这个话题?我从繁杂的信息中进行推断比较、前后贯通。基于这本书的观点认知可以这样做:首先用1分钟通过题目和摘要判断这篇文章是否值得读。读摘要的时候需要多读,先关注大致的内容,再标记关键词。其次用30分钟通过思维导图画出文章的骨架。引言的部分需要关注第一句话和高频词,可以重点找作者对于核心变量的定义。再用2小时通过静心阅读,边读边标记的方式,填充思维导图。这个过程要多关注研究方法及过程本身,对句子和细节要进行揣摩。就这样,3个章节的内容就被我读成了以上165个字。全书看完之后,结合我的阅读目标,我对这本书有一个整体的评价,这个评价无关好坏,仅仅是从是否适用于当下的我出发进行的思考。如下:目前看来,这本书也适合需要做课题研究的老师阅读,在引言、结论的部分撰写上有很好的启发,在如何阅读论文的方法上也提出了很好的建议。但如果要聚焦教师论文的写作和发表,则需要看看其它的书籍。如:裴海安《教研论文写作与发表》等。这个评价是站在我的角度,基于我当下的需要生成的。更加精确了阅读的指向,方便我今后在更加需要的时候可以再次拿起这本书进行再次阅读。也就是苏轼所说:又别作一次,求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亦如之。阅读书籍的丰富多样加上思维空间的不受限,教师的阅读常常走入“马放南山”的境地,通过“八面受敌读书法”,能让我们走出“马放南山”,走入“雁过留痕”的情景。走出“明日复明日”的无限期阅读循环,走入“立在当下,知识是我成长之路的基石”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