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七月十五日是个神秘的节日,民间叫七月半鬼乱窜,道教称中元节,佛教称之为盂兰盆节,它究竟是怎么来的呢?
七月半既然是民间所称的鬼节,那么鬼究竟是什么鬼?其实鬼这个字出现很早,在商代的甲骨文上就有鬼字的原型,看着像一个人,头部有一个方方正正的“田”字,比较可靠的一种解释是,“田”字象征着一种面具,类似三星堆出土的那些青铜面具。当时的巫人戴上这种面具之后,扮演那些已经逝去的祖先进行祭祀活动。因此,鬼在甲骨文里是一种庄严肃穆的祭祀活动。
而鬼字的读音则采用的是中国古代的阴阳学说,阴和阳是组成这个世界的基本单位,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道为无极,无极生阴阳,阴阳成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周而复始、变化无穷。《礼记》中说“众生必死,死必归土,此之谓鬼”,《说文解字》里说“人所归为鬼”。因此,鬼者归也,从阳归阴者为鬼。
在上古时代,有很多的现象是古人无法解释的,比如生、老、病、死,最早的科学其实诞生于巫术,世界各地的文明概莫能外,巫术是古人对这个世界的初步探索所得出的结论。死亡其实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对死亡之后的未知感到恐惧,古人通过梦境感受,推理出人的肉体和精神是可以分离的,做梦时就是短暂的分离,因此他们得出一个结论,人是有魂魄的。
魂代表了一个人的精神,
魄代表了一个人的肉身,
三魂七魄由此得来。
三魂即天魂、地魂和命魂,
七魄即天冲、灵慧、气、力、中枢、精、英。
还有一种说法是:
三魂是胎光、爽灵和幽精,
七魄是尸狗、伏矢、雀阴、吞贼、非毒、除秽、臭肺。
说得现代化一点,魂代表了一个人的超我,魄代表了一个人的本我,魂代表着社会属性,魄代表着动物属性。
因此七魄在中国人看来是喜、怒、哀、惧、爱、恶、欲七大本我情绪,而在基督教的七宗罪里则是饕餮、贪婪、懒惰、淫欲、骄傲、嫉妒、暴怒。文明都是相通的。
按照魂魄理论的说法,一个人从阳归阴后,他的三魂七魄也就随之散去,但某些特殊的情况,比如此人临终前憋着天大的怨念或者身着红色的衣服,那就可能造成两种情况,
第一种魂飞魄不散。前面我们说了魂代表精神,魄代表肉体,魂代表超我,魄代表本我,魂是社会属性,魄是动物属性。因此魂飞魄不散的结果就是一具徒有肉身而冷血无情的僵尸!
第二种魄飞魂不归。肉体是会尘归尘、土归土的,而魂则是需要找到归宿的,否则便无法转世轮回,于是那些往生者便要招魂,让逝者得安息,正所谓“鬼有所归,乃不为厉”,而一旦失去归宿,则会成为孤魂野鬼进而化为厉鬼,为祸阳间。
至于中元节则来自于道教,东汉末年由张道陵所创立的五斗米教中有“三官”的说法,道教认为人类生存所需的要素有三——天、地、水,为三位大神所掌控,他们被成为天官、地官和水官。为了方便祭拜,于是将这三位大神的祭拜之日定位上元,中元和下元,元即农历十五的意思。
上元是正月十五日,天官赐福,
中元是七月十五日,地官赦罪,
下元是十月十五日,水官救灾。
佛教起源于古印度,那里雨量丰沛、雨季较多,特别是每年的7月。古印度的僧侣常年在外修行,雨季的印度蛇虫鼠蚁横行,于是在雨季最为旺盛的7月佛陀们决定召开研讨会考验大家的佛性,而不至于外出导致危险,于是这一研讨会逐渐演化为节日——盂兰盆节。
盂兰是梵语,翻译过来就是倒挂着的人,盆则是盛满食物的容器。因此,盂兰盆节翻译过来就是用丰富的食物和业力去解救那些受倒悬之苦的众生。在佛教的《盂兰盆经》里就记载了目连救母的故事。
古印度的婆罗门教中有六道轮回的说法,众生因自身的业力,在死后会在各种世界中轮回,其中天道、阿修罗道和人道是善道,而饿鬼道、畜牲道和地狱道则是恶道。目连就是不忍心自己母亲在饿鬼道受苦,于是在佛祖的点化之下,在农历七月十五时将百果放入盆中,供养十方僧人,成功解救母亲,修成正果。
佛是佛陀的简称,他既不是神、也不是仙,他没得得道飞升。佛仍然是人,我们都知道佛祖释迦牟尼本是净饭国的王子,与普通人没有什么区别,佛之所以成佛是因为佛乃觉悟了的人!
佛与普通人的区别就在于觉悟,毫无觉悟者乃芸芸众生,能自觉者为罗汉,能觉他者为菩萨,能觉行圆满、普度众生者为佛,罗汉、菩萨、佛就是觉悟的三个等级。
为何佛能渡人,因为佛教认为人人皆有佛性,佛教的使命便是普度众生,有此觉悟便能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到了我国的南北朝中的南朝时,因为梁武帝萧衍信奉佛教,将佛教定为国教,使得南朝佛法昌隆,兴造寺塔之风盛行,从唐人杜牧的诗中便可见一斑,
千里莺啼绿映红,
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中。
至此,佛教的盂兰盆节、道教的中元节和民间的七月半完美融合,成为中国独特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