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科技   2024-12-23 20:01   浙江  

作为东部经济强省和制造业大省,江苏省正在加紧升级产业结构,构建高端制造业竞争新优势。近年来,江苏省高度重视商业航天的谋划与布局,积极参与相关产业的全球分工与发展,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但与商业航天发达地区相比,也面临着一定的机遇和挑战,本文将从现有政策、发展现状等角度对江苏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前景展开分析。

现有商业航天发展政策梳理

近年来,江苏省相继出台多项扶持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政策规划,尤其是2023年4月发布的《江苏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更是在航空航天产业顶层布局上的新尝试。该计划从政策、资金等方面对各方主体赋能,让一部分产业或企业“小荷露角”,然后根据先期发展情况,再做适度调整或引导,这为江苏省商业航天发展带来了新机遇。而早在2021年8月,江苏省政府办公厅印发的《江苏省“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江苏省“十四五”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规划》中就包含了促进省内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的谋划。与此同时,相关配套政策如《省政府关于金融支持制造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的出台也为商业航天产业在知识产权保护、资金支持等方面开辟了绿色通道。

1.抢抓发展机遇,聚焦重点领域

(1)探索应用场景,拓展商业模式

在《江苏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中,将“聚焦商业航天”列入发展重点,其中提到“推动卫星数据与地理信息及互联网数据的深度融合,重点发展高精度定位终端和服务运营商,加快集成导航定位、通信、信息增值服务的位置运营服务平台建设,推进北斗省域广泛覆盖和深度应用”。《计划》将“推动北斗省域广泛覆盖和深度应用”列入其中,为北斗产业化开辟绿色道路,北斗系统应用产业将不断发展。“北斗+”融合应用新模式在形成产业链的基础上,结合江苏制造业优势,将会有更为丰富的应用场景。

(2)发挥技术支持作用,完善建设产业生态

以新一代航空航天技术的新发展趋势为重点,积极发挥基础研究的强大支撑作用,以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兴技术赋能商业航天的持续发展,加快被“卡脖子”的关键技术研发工作,创设更多生活、生产应用场景,鼓励要素聚集,实现强强联合资源共享,防止重复同质建设和低层次竞争,努力打造具有内生潜力和鲜明特色的新产业。同时,在一些具有潜力的新领域,实施未来产业培育计划,支持有条件的地区建设未来产业试验区。

2.科学布局基础设施,引领稳步有序发展

(1)加快创新平台建设

加快江苏北斗卫星应用产业研究院、江苏天汇空间信息研究院、苏州北斗云平台、扬州中星北斗卫星遥感产业园、中国北斗卫星导航(南京)产业基地、南通银河航天卫星智能产业基地、南京位置服务数据中心等空天基础设施载体建设。面向产业的关键技术和领域,持续加大科技创新的投入力度和强度,充分发挥政府、优势企业、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的各自优势与特长,构建合作层次分明、目标定位清晰、创新衔接有效的跨行业跨部门研发体系。

(2)增强数据共享能力,加强各方合作

加强与国家陆地、气象、海洋卫星应用中心及商业卫星公司等多方合作,建立常态化数据共享机制,扩大数据资源,全面提升遥感卫星数据存储、分发、处理(超算)及应用等公共服务能力。加大自主遥感数据信息技术攻关,进一步推进存储和算力资源建设,实现遥感卫星数据关键应用技术自主可控,提高数据自给率。推动建立长三角区域遥感卫星数据共享交换中心,打造遥感卫星数据应用服务产品体系,提升面向政府、企业和公众提供数据共享服务和多态领域的协同应用能力。

(3)建设战略性产业集群,打造产业发展高地

聚焦新一代重型运载火箭配套系统等核心技术和需求,布局航天产业发展。围绕先进遥感、导航定位、空天信息服务和北斗卫星网络应用终端等领域,着重发展长距离通信、遥感系统和卫星应用终端等,加快新架构新技术新装备研发及产业化。推进我国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在交通水利、环保能源、智能农业、土地保护等领域的广泛应用,加快培育省内商业航天产业链。

3.解决企业痛点难点,完善产业配套

(1)加强组织领导保障,建立健全商业航天建设工作机制

发挥制造强省建设领导小组作用,加强行业发展形势研判,协同推进重大项目和重大事项实施。建立省市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加强对产业发展重大事项的协调服务和督查推进。组建江苏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为产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保障。健全协调机制,加强多部门协同,引导和鼓励多方社会资源共同参与商业航天新建设,促进跨部门、跨领域、跨行业多要素资源协调。推动智库建设,成立跨行业、跨区域的商业航天专家咨询委员会,引导行业协会、中介组织和企业广泛参与,为全省商业航天产业发展提供决策建议。

(2)建立白名单制度,推进资金和其他要素的支持

推动商业航天的导向政策向普惠化、功能性的方向转变,支持各市县探索新的专项资金建立和使用方式,引导企业充分利用政策福利,增强创新动力。依据省航空航天产业重点企业目录,鼓励金融机构对目录内的相关企业的融资活动给予更大支持,通过设置企业白名单制度等方式促进优质企业快速发展。通过提供资金支持等一系列政策,招引优质企业落地江苏,抢抓商业航天发展机遇,构建良好的商业航天产业生态,带动相关产业聚集发展。

(3)加强知识产权高质量创造,提升产业核心竞争

深入推进关键技术领域知识产权战略,支持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在前沿基础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产出一批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原创性、基础性专利。聚焦重点产业集群和标志性产业链,瞄准高端装备制造、航空航天、软件、新材料等重点领域“卡脖子”技术,开展专利布局,形成一批自主可控的高价值专利。政府还应面向各类创新平台和机构,提供知识产权的“产才对接”,进行针对性的指导服务,推动重大研发成果迅速地实现专利权转化。

(4)推动军民产业融合

推动布局国家级国防领域航空航天实验室、创新中心等公共平台,组织实施先进技术转民用示范工程,支持先进技术成果长三角转化中心的涉航技术、工艺、产品等向民用领域转化。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防领域航空航天产品研发制造,提供整机和零部件制造、供应链集成、教育培训等服务。依托省内遥感卫星应用领域龙头企业,推进卫星遥感相关国防领域创新平台建设,开展国防遥感数据应用产品的研发,推进卫星应用军民结合深度发展,加快推动建设一批遥感卫星数据服务领域的国家级/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江苏省商业航天产业发展现状

中国航天产业从2015年开始迈出了由政府主导向商业化转变的重要一步。随着国家层面的“政策红利”不断释放,国内各地的商业航天产业蓬勃发展。江苏省也积极抓住商业航天新机遇,进行多层次全方位的政策鼓励和产业扶持,加速产业能级提升,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商业航天产业体系,形成了空天产业链生态体系。2023年4月,以江苏城市命名的张家港号和连云港号火箭相继发射成功,标志着其商业航天产业迈进了高速发展的快车道。

1.商业航天市场主体量质齐升
除了省内不断涌现的商业航天企业外,得益于江苏省良好的产业基础和高端制造业根基,国内商业航天头部企业近年来也纷纷在江苏投资设厂。截至2023年底,江苏全省已有天兵科技、蓝箭航天、东方空间、星遥光宇、银河航天等数百家商业航天企业,从商业火箭到卫星制造,从场景应用到各类航天产业配套,江苏的箭、船、星等各类商业航天企业相当齐全。已初步形成从新材料、关键部件到发动机、航电系统、机电系统,再到配套精密制造、运营服务装备等各个环节较为完整的航天产业支撑体系。目前,天兵科技、星际荣耀大量的设备供应商都集中在江苏省内,包括了火箭发动机等重要的零部件和复合新材料部件,这凸显了江苏在商业航天领域成熟的配套产业链和高端制造业基础。而在微小卫星智能制造领域,江苏省拥有中星北斗航天科技集团、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仪器研制中心、苏州馥昶空间技术有限公司、苏州纳飞卫星动力科技有限公司、起源太空有限公司等众多卫星研制生产企业,还建设了银河航天卫星智能超级工厂。在卫星应用方面,中国北斗卫星导航(南京)产业基地是我国第三个北斗卫星导航产业基地,已实现年数百亿元的产业规模。中国科学院地理信息与文化科技产业基地(苏州高新区)联合北航发展以芯片研发、终端开发和业务应用系统建设为主要内容的导航位置服务业,成为我国北斗应用与产业发展的高地之一。此外,在商业航天各细分领域江苏均有国内领先企业,如透平叶片、派克新材料、飞而康快速制造等,均为商业航天公司的核心供应商。
2.构建商业航天产业链,各地推进特色航天产业高效集聚
在《江苏省航空航天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基础上,江苏省专门将商业航天纳入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战略规划,出台发展专项工作方案,提出指导性实施意见,构建省、市、县三级政策联动机制,避免出现省外同质竞争、省内“内耗内卷”,得以形成各地市各有所长,错位发展,协同进步的产业新局面。
南京的商业航天产业具有扎实的产业基础和技术根基。其集聚了中电14所、中电莱斯、晨光集团、南京机电液压等近80家企业和众多相关高校,构建了以动力系统制造、机载系统制造、无人机研发、空管系统开发等为重点的产业体系。尤其是近年来发挥区位、资源、产业等优势,围绕卫星平台、有效载荷、地面设备、卫星服务等全产业链,培育了一批代表性企业。2023年1月,南京首颗商业卫星“江苏测绘星”在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成功发射升空。2024年8月,南京市印发了《南京市培育发展商业航天产业行动计划》,旨在进一步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集聚发展、应用场景高效挖掘和产学研协同创新,推动全市商业航天高质量发展。以积极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商业航天产业创新中心和发展高地为目标,并围绕主要目标明确了4个方面16项具体任务。通过健全组织机制、完善政策配套、强化要素保障、夯实人才支撑等四个方面的保障措施全面推进商业航天产业发展。
苏州是国内较早布局商业航天的城市。早在2018年起,苏州便着手加快打造特色鲜明、要素集聚、智能高端的现代化商业航天产业创新集群。2021年,长三角商业航天产业创新中心正式落户苏州相城区,中国东方红卫星股份有限公司、广东航宇卫星科技有限公司等一系列国字号航天国家队纷纷在苏州落地和布局。2021年4月,苏州市召开航天产业发展大会,发布了《苏州市发展航空航天产业三年行动计划》《苏州市促进航空航天产业发展若干措施》。正在建设中的苏州相城航空航天产业园预计2025年完工,建成后,该产业园将聚焦培育航空航天新技术、新产能,打造全国领先的航空航天产业示范园。
作为苏州代管县级市,张家港市商业航天地理优势尤为明显,已逐渐在金属材料、内饰复合材料、电缆线缆等航天产业链环节形成优势。2021年,天兵科技投资40亿元在张家港建设了智能制造基地,2023年10月,天兵科技火箭总装厂正式迁移至张家港。仅在2023年,就有位于太仓港区的金江铜业航空航天通信关键材料和元件总部项目开工建设、穆格工业控制(苏州)有限公司开工、吴中区航空航天产业园开园等一大批商业航天项目落地。苏州下辖的太仓市也是以航空航天产业为特色产业,目前太仓共有规上航空航天企业15家,主营业务收入近50亿元,另外还有航空航天产业链配套企业50家,相关航空航天企业主营业务收入100亿元。
无锡始终把商业航天作为布局未来产业的新兴赛道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领域,加速推动“星、箭、网、端”全链条发展,以银河航天、微纳星空、遨天科技、紫微宇通等知名企业为代表,在国内商业航天市场形成较强的竞争优势。落户无锡的卫星互联网领域第一家独角兽企业银河航天,现已成长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目前已发射了多颗自研卫星,拥有多个“全球首次”“国内首个”的突破性技术。2024年1月,无锡企业东方空间研制的引力一号(遥一)运载火箭顺利升空,将3颗卫星送入预定轨道,创造了全球最大固体运载火箭、中国运力最大民商运载火箭等多项纪录。2024年5月,蓝箭航天运载火箭智能制造产业基地项目在无锡惠山区奠基,鸿擎科技卫星制造项目同步签约。依托无锡航空航天产业园这一载体,惠山区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西北工业大学等空天科研力量雄厚的知名高校达成产学研深度合作,落地先进涡轮动力技术与装备研究所、北航蓝天科创中心等六大创新创业平台,引入蓝箭航天火箭产业基地、碳基复合材料、卫星通信商业等9个空天产业项目。2024年6月,无锡市梁溪空天产业园银河航天卫星能源系统研制基地项目开工。2024年7月8日,2024空天信息大会暨数字地球生态峰会在无锡召开,由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与无锡市共建的无锡星谷产业园在会上正式揭牌,标志着无锡产、城、人融合发展进一步升级。在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的支持下,中科星图与无锡经开区签署落地全国首个空天信息全产业链基地。双方将有效整合中科星图在卫星测运控、数据服务和应用等方面的优势,加速构建卫星制造和星座运营、卫星测运控和卫星数据应用的全产业链布局。
3.产学研用协同创新
江苏各地市纷纷发力商业航天新赛道,推进产学研用协同创新,聚焦加快突破卫星互联网底层技术、通导遥商业应用共性技术,着眼商业航天领域技术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核心技术攻关、创新平台建设、深化产学研用合作等紧迫任务。作为新质生产力最为重要的增长引擎之一,商业航天除了需要拥有完备的产业链外,还要有颠覆性、前沿性的科技创新资源,而江苏的该项优势尤为显著,无论是航天科研机构还是有关高校,都积极投入商业航天浪潮,与商业航天企业展开产学研合作与人才培养。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在飞行器设计、控制、动力、光学等专业方面都有完整的本硕博人才培养体系,不断为商业航天输送卫星总体、轨道、能源动力系统和载荷等分系统设计方面的人才。在南京理工大学,商业航天领域的前沿技术已经被学校的企业导师们带进课堂,学生可以接触到最新科技成果。高校和企业联合开展空天信息人才培养,加大高端领军人才、卓越工程师、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的招引,强化专业人才供给;加强空天信息产业区域性和国际化交流合作,推动产业链上下游融通发展,营造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

江苏省商业航天发展仍面临挑战

江苏省具有发展商业航天得天独厚的现实优势。作为长三角核心省份,江苏紧邻上海,出海口众多,航运便利。国产大飞机“立足上海、深耕上海”所带来的产业和要素的多重聚集效应将对包括江苏在内的长三角各地的航空航天产业发展带来巨大的推动和积极影响。2023年江苏省GDP总量为12.82万亿元,位居全国第二,经济实力雄厚且地区发展均衡。此外,江苏境内拥有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为代表的特色院校和众多知名的科研院所,拥有较强的研发优势和人才储备。这都为商业航天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虽然经过近十年的发展,江苏省的商业航天已具备较好的产业基础,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就,但是相比较于国内的商业航天先发地区,在机遇之余仍面临不少挑战。
1.产业聚集度不够,头部企业引领作用仍有待加强
航天工业产业链长、辐射面宽、连带效应强,具有较强的积聚性,近年来,江苏省商业航天产业虽然集聚了一批火箭发射、卫星制造、运营和应用服务企业,但产业聚集度仍显不足,头部商业航天企业的数量较少。根据科技咨询机构泰伯智库发布的“2023中国商业航天企业百强”榜单显示,以市值(估值)大小确定的100家中国商业航天企业名单中,江苏省仅入选4家。因此,江苏省各级政府应继续推进商业航天产业的集聚,培育优质的市场主体尤其是商业航天龙头企业,以更好地发挥产业聚集效应和头部企业的引领作用。
2.关键技术聚焦和突破还需发力
商业航天企业要在愈加激烈的竞争中抢占市场,必须要掌握核心技术。技术研发突破是江苏省商业航天产业未来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与其他国内先发地区和某些发达国家相比,江苏商业航天技术还存在一定的技术差距,国际市场竞争力也偏低,应持续加强关键技术的研发,尤其是在火箭发动机、深度变推力液体发动机技术、火箭控制系统、可重复使用火箭、卫星星座和空间基础设施建设等领域,应加紧研发生产自主可控的技术和产品,以积极参与商业航天高端市场的国际和国内竞争。
3.应用场景和商业化有待进一步挖掘
我国商业航天与国外先进国家和地区的差距不完全是技术层面的差距,更多的反而是在技术应用的场景中,即通过卫星应用促进和推动其他产业和需求发展的差距上。当前,江苏省商业航天发展迅猛且前景广阔,但在市场规模和应用领域等方面仍处于起步阶段,还应继续努力推进商业航天应用场景的深度培育,利用下游客户端的多元化个性化需求来促进技术研发的深入。长远来看,商业航天的健康发展必须建立在有效的商业模式基础上,只有通过技术创新和社会需求的双方合力作用,商业航天产业才能保持长久健康发展。应持续推动商业航天与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应用场景的融合,加大卫星数据在智能驾驶与交通导航、未来农业、AI等场景的创新应用,既带动上游的火箭和卫星制造、发射需求,又形成地面设施和场景服务的全流程产业生态,推动商业航天产业的科学发展。
4.资金和金融扶持还应提升
航天产业具有风险较高、资金投入巨大、投资回报周期较长等特点。除了充分借助股权资本市场的力量之外,江苏省各地还应结合我国国情,尝试组建省市级的商业航天专项基金,发挥各级政府产业投资的手段,梳理改善相关政策措施,扩大相关公司的公开发行融资渠道等,推动建立覆盖风险投资、创业投资与并购重组的航天领域投资策略体系,并打造航天产业创投区,以资本为纽带探索新区国资与龙头企业的联合孵化。
5.商业航天的法律保障仍需健全
目前,我国国家层面的“航天基本法”尚未出台。江苏省虽已制定了《江苏省“十四五”知识产权发展规划》《江苏省“十四五”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等规划措施,但商业航天相关的地方法律和政府规章仍不够健全。江苏应着眼全局,针对商业航天产业发展和标准规范等重点方面研究制定商业航天发展指导意见,健全科技创新、科研生产、产业发展、金融保险等相关配套政策法规体系,促进商业航天产业加快发展。在商业卫星应用和商业发射活动等领域进一步梳理准入条件、行为要求和法律责任,保护航天企业的合法权益,降低其政策和法律风险。

结语

经过近十年的精心谋划和产业培育,江苏省的商业航天已建立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态势,拥有了鲜明的特色和优势领域。在后续的发展过程中,还需要继续在摸索中创新,在颠覆中突破。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发挥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双重合力,调整和创新发展模式,努力攻关解决关键技术、融资渠道、配套法律等相关问题,争取打通产业上下游,探索更为成熟的商业模式和应用场景,避免省内外同质竞争,为打造商业航天强省,站稳国内商业航天产业第一方阵的目标迈出更为坚实的步伐。

来源 I 《卫星应用》2024年第12期

作者 I 孙影、许丰娜
▌声明:空天界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最近微信平台推荐机制调整了,没有标星的朋友们可能会错过空天界的推送或是看不到封面,欢迎新老朋友给【空天界】点个星标,以免错过更多精彩!

空天界
空天界,服务20万亿空天产业决策者圈层,精选数据报告及重点案例。专注航空航天领域产业分析和创投案例,建设权威高效的产业双创平台,传播航空航天产业链新科技、新模式、新品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