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视频:为什么我们需要被倾听?

教育   2024-12-28 11:13   北京  



我们内心最深处总会有一种渴望,渴望别人能够理解我们的痛苦,察觉我们的焦虑,同情我们的悲伤,虽然我们并不奢求他人能够完全懂我们,但我们渴望他人至少能够肯定我们的感受,特别是我们所爱的人。


当我们的情绪得不到倾听的时候 ,我们可能变得极度抑郁,狂躁而愤怒,一旦得到倾听,我们的内心立马可以得到救赎。


我们内心最深处有一种深切的渴望,这种渴望比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意识到的还要强烈,即渴望他人能够肯定我们的一些感受。在一些重要时刻,我们渴望别人能够理解我们的痛苦,察觉我们的焦虑,同情我们的悲伤。我们并不奢求别人一定要和我们有全然相同的感受,但我们渴望他们至少能够肯定我们的感受。

在我们暴怒的时候,我们渴望能有人说:“看得出来你心烦意乱的,你内心现在一定非常煎熬。”当我们伤心时,我们希望能有人说:“我知道你现在心情非常低落,我理解其中的原因。”当我们承受不住的时候,我们渴望有人能够温柔地说出:“这已经超出了你的承受范围了,我完全能理解你的感受,这已不是你能承受的了。”

这些话听起来是如此简单,确实也非常简单。但是,事实上我们很少获得这种情绪认可,也很少肯定别人的情绪。我们从小就养成了不充分认可自己感受的习惯。即使是充满爱心的父母也常常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好。问题不在于他们不爱自己的孩子,而是他们没有意识到真正的关爱应该是经常把孩子的情绪反馈给孩子,而不是轻描淡写地忽略或否认这些情绪的存在。

以下是一些父母未能理解孩子感受的典型对话:孩子说:“我很伤心。”家长回应:“别傻了,你有啥好伤心的,现在是假期唉。”孩子说:“我真的很焦虑。”家长回应:“亲爱的,你这么说就荒唐了,这里有什么好怕的。”孩子说:“希望世界上永远没有学校,永远没有。”家长回应:“别犯傻了,你知道咱们早上8点就得出门的。”

如果这些对话只是稍微调整一下,结果会有什么不同呢?例如,如果家长说的是:“这就有点奇怪了,不是吗?这样的日子你怎么会伤心呢?我们可是在海滩度假啊。”或者:“我看得出来你很害怕,外面的狂风呼啸确实蛮可怕的。”或者:“早上上两节数学课,真的是太费神了,何况刚刚度过一个美好的假期。”

我们不乐意去承认某些情绪,主要是因为害怕。那些我们避开的情感,无论如何都是情感上的负担,或者会引起不安,或是易惹上麻烦,弄不好还惹人生气。我们深爱自己的孩子,我们不愿看到他们伤心或忧愁,迷茫或在学校碰到什么非常困难的事。另外,我们担心会无意中助长这些情绪,或者完全向它们缴械投降。我们害怕,如果我们对孩子的情绪给予一些公正的反馈,可能会无意中鼓励他们变得极度抑郁、过分胆小或者极端反抗权威。

我们常常忽略的是,一旦我们的情绪得到倾听,大多数人就不会那么固守情绪了,不会陷在情绪里面了。愤怒的人一旦感受到别人看出了他的挫折,怒火便会平息下来,而不会变得更加愤怒。桀骜不驯的小孩更能安下心来做功课,一旦他们想要放火烧学校、破坏校长办公室窗户、逃去无人小岛的情感得到发泄、得到倾听,并且得到认真对待,哪怕只有不到55秒的时间,这种情绪就不会再这么强烈,不会再这么强横。他们需要的只是倾听。当发泄的情绪得不到倾听的时候,人人都成为施暴者,不是因为得到倾听太多,而是因为缺乏倾听。可惜的是这种未得到肯定的情绪并不会随着童年的结束而消失。

夫妻之间经常会让对方经历同样的折磨:例如,一方说:“我觉得有时候你并不听。” 另一方回应:“胡说,我在这段感情中倾注了如此多的心血。” 一方说:“我担心我可能要被解雇了。”另一方回应:“怎么可能,你工作这么努力。”就这么一路走到离婚法庭——或者出现第三者。

幸运的是,我们其实可以轻而易举地、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地显著改善情绪,在我们身边重要的人对我们说“我”开头的话时,我们要学会调整表达情感时的回应方式。我们所需做的,就是简单地将他们的感受反射回去,哪怕是那些可能会让人感到不舒服的情感。通过几句神奇的话语,哪怕只是短暂的时刻:“我能听出你一定……”“你肯定感到……”“我完全能理解……”这样的表达有能力改变人生的走向。

关键是,我们不需要得到每个人的倾听。我们背负了太多未被认可的情绪,只要有几个关键的人,他们可能是我们的童年玩伴,幸运的话,我们的伴侣,或者朋友圈中的某人,能够在必要时刻给予我们反馈,我们就能承受很多未被认可的情感。那些想要所有人都听他说话的大喊大叫的人,并不是被宠坏了,他们只是在重复从未在重要时刻得到倾听的可怕后果。

我们几乎愿意为那些偶尔能真正理解我们感受的人做任何事,哪怕那些感受是多么的短暂、奇怪、忧郁或不便。这种认可对我们来说是一种巨大的心理救赎。

By The School of Life译:Fay、良哥

授权转自:ONE字幕组

漫语心理MY
漫语心理,专业心理服务平台,提升公众心理认知,开展心理科普。坚持遵循心理健康、精神卫生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伦理规范,致力于心理学专业人才培养。每一份真诚与专业,只为更好的你!学心理,不只心里想想而已!加入我们,遇见“不一样”的自己!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