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任力纯|托起生命的希望——海地国际救援

文摘   2024-11-08 06:13   北京  
托起生命的希望
——海地国际救援
         

 

作者:任力纯

         

 

中国国家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中国国际救援队)自成立以来不仅参加国内自然灾害的救援,还多次参加国际自然灾害救援,如阿尔及利亚救援,印度尼西亚救援,巴基斯坦救援,海地救援,尼泊尔救援等,成为国际上一支重要的自然灾害救援力量。他们凭着不怕苦、不怕累精神,连续作战、顽强拼搏的优良作风,展现出中国精神、中国力量。

中国是世界上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参加国际人道主义救援不仅仅是救助灾难受困者、遇难者,更是树立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负责任、有担当的大国形象。海地地震,再次考验这支年轻的队伍,他们肩负重托,万里奔赴,又一场特殊的、异常艰难的救援。

2010年1月13日5时53分,海地时间1月12日16时53分,海地发生7.3级强烈地震,。此次地震震级大,震源浅,由于地震发生在首都太子港周边人口密集区域,造成大量人员伤亡和房屋倒塌。突然发生的强地震不仅仅造成巨大的损失,也给本就动乱的海地社会造成极大地混乱。

海地共和国地处拉美洲,位于加勒比海北部,北濒大西洋。属于热带雨林气候。海地以农业为主,是世界上最贫困国家之一。海地政局混乱,加之极其贫困,冲突不断。因为再次发生叛乱,为了避免海地再度出现人道主义灾难,联合国安全理事会根据海地局势及对国际和平、安全构成的安全威胁,决定向海地派遣联合国维和部队。中国派遣125名维和警察参加联合国的维和行动。    

此次地震发生时,中国有八名维和人员正在联合国驻海地稳定特派团总部参加会议,地震后失去联系。党中央、国务院对此高度重视,立即派遣中国国际救援队迅速前往海地参与国际人道主义救援,并全力营救我们的同胞。

救援队以最快速度完成队伍和装备物资准备。此次救援队一行共计68人,救援队随机携带了10余吨救灾物资,其中包括救援、通讯、后勤保障、医疗、食品在内等物资设备和三只搜救犬。

16时人员及装备全部到达北京首都机场集结,并现场召开动员大会。外交部、中国地震局、总参谋部、公安部的有关领导传达了中央领导的指示,指出此次救援任务情况特殊,时间紧,任务重,要求全体人员和随队人员一切行动听指挥,注意安全,发扬汶川地震的救援精神,完成好党和人民托付的任务。

随即他们肩负重托乘坐包机奔赴万里之外的海地救援。经过二十余小时飞行,于当地时间14日凌晨2点(有时差)飞机抵达海地首都太子港机场。飞机在降落时还是出现了意外。由于强烈的地震造成整个机场瘫痪,最后经过多方努力飞机盲降太子港机场,有惊无险。    

中国国际救援队全体队员下了飞机后,按照任务分工,王念法和特遣小组人员在我方维和警察全副武装的护卫下奔赴“联海团总部”地震废墟现场,其余人员(司洪波、索香林、冯海峰、胡杰)等卸载装备物资。

到达“联海团”总部地震废墟现场后,王念法和先遣人员对该楼进行勘察,并制定营救方案,根据“联海团”总部大楼的构建图纸和第一目击者的口述, “联海团”总部大楼是一座外观7层,地下室3层,共10层的钢筋混凝土建筑,大概确定了同胞、战友的位置后,他们迅速使用雷达、声波、人工和收救犬进行地毯式搜索,能使用的设备、手段都用上,只要有1%的希望,就必须尽100%的努力,因为我们的同胞、战友就埋在废墟下。

当搜救犬也没有嗅觉出有生命迹象后,他们就迅速实施制定好的营救方案,因大部分房屋成粉碎性坍塌,虽然太子港地区的房屋大多为钢筋混凝土结构,但夹杂在钢筋中间的混凝土材质较差,营救过程中稍微不当,或是余震,都会造成建筑物二次倒塌。由于当地气候高温,此时气温高达35度,整个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浓烈的恶臭,让人感觉喘不上气,五脏六腑都要吐出来。他们全身的救援服装密不透风,在炎热高温的炙烤下,全身浸透,衣服紧贴皮肉,在超体力、超负荷工作的环境里,在加上现场温度与之前北京寒冷气候的强烈反差,不少队员身体出现瘙痒、红肿等情况。沾满腐肉的双手却无法接触身体的任何部位,所有同志只能咬牙忍受瘙痒、肿痛的折磨。没有一人叫苦叫累,因为他们知道,我们的同胞、战友在等待着他们的营救。    

多层楼房的垮塌造成楼板重叠,横梁交错,墙体呈粉碎状夹杂在废墟中。大小钢筋或扭曲或似渔网将废墟层层包裹。他们全体救援队员历经48小时的连续奋战,白天夜里日夜不停作业,累了,渴了、饿了,下来消消毒、喝口水、吃口饭,喘口气继续作业。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超强度的作业,远非一般人所能承受。面对这种自然灾害特殊、恶劣的环境,有的遇难者已经面目全非,惨不忍睹。救援队员不仅要有强健的体魄,熟练的专业技能,顽强的毅力,更要有强大的心理承受力。    

他们利用救援队目前配备的重型破拆、剪切救援器材,连续打凿并破通6层楼板和横梁,当他们正在继续清除瓦砾时,突然发现有一台照相机和一台摄像机,因为照相机不能判定是不是我们维和人员的,再说他们有一百个不愿意相信,因为他们还有一点点幻想,就是我们的同胞、战友还活着。王念法把相机电池卸下一看,上面写着汉字,深圳生产的,他们不愿看到的事实终于发生了,他们还是不敢相信眼前的一切,王念法就把该遇难者的鞋子脱掉,一看鞋子里写着是“老兵”牌,他心里猛地一沉,拿在手里的鞋子沉重无比,他和队员心里无比悲伤。

此时我们的同胞、战友身上还有一些瓦砾,头部被瓦砾所掩埋,他和队友们没有用任何救援装备和工具,就用他们的双手轻轻的搬去同胞、战友身上和埋在头部的瓦砾,生怕惊醒他似的。他们对同胞、战友能做的只有这些,让他不再受到二次伤害,这是对生命的尊重,对逝者的尊重。当他们把遇难者救出后,经确认为王树林,是中国公安部装财局调研员。当地时间1月16日凌晨3时30分,同胞、战友王树林的遗体被完整营救出废墟。救援现场指挥部所有中方人员举行了特殊庄重的遗体悼念仪式。仪式完毕后,王树林的遗体被安全送往中国救援队驻海地基地大本营。此后,每一名遇难同胞、战友的遗体被营救出时,他们都会采用同样的方式进行深深地悼念。    

前线的搜救工作还在继续,夜以继日,紧张迅速,一刻也不曾停止。沿着王树林遇难处,继续营救。

根据从营救现场拿到的录像视频发现,当时正在开会,强烈地震造成的叠饼式倒塌,上层楼板完全覆盖下来,会议桌上方是横梁,直接压在桌子表面上。桌子腿粉碎性损坏,桌面压在躲避地震的参会人员身上,由于倒塌层面没有留下任何空间,被掩埋人员当场死亡。中国八名维和人员为了世界维和事业,牺牲在维护世界和平的道路上,倒在异国他乡。和平之路注定不平。    

当一块约10多平方米,压夹在上下两层楼板中间缝隙的带毛毯地板被救援队员完全切割破拆、底层大块楼板被凿破移除后, 1月16日7时12分,又一位遇难同胞、战友钟荐勤,中国维和防爆警察队队员的遗体被成功营救出,望着虽然扭曲但依稀俊朗的脸庞,鲜血虽然渗出鞋底但依然紧系鞋带的作战靴,在场的救援队员流出了沉痛的泪水。时间在一分一秒的流失,救援队员的心是倍感焦急,有着丰富救援经验的搜救队员虽然早已断定现场废墟已没有幸存者存活的可能,但不惜一切代价搜救同胞、战友的急切心情,始终让他们不顾一切的寻找着,那怕有一点点微弱的希望。在一整块足有半个篮球场大的楼板底下狭小废墟深处,通过强光搜索灯的仔细搜索,他们发现一只佩戴银白色手表的手,通过观察判定,手浮肿,颜色发黑紫,初步判定人已基本死亡。他们利用破拆救援装备,多功能钳,组合锹铲,以最安全、最快捷的速度接近手的位置,可还是查明人已于地震发生当日死亡。    

当地时间1月16日11时07分,第三名同胞、战友李钦,中国维和防爆警察队政委,从楼板废墟里被营救出。随后,在半个小时的时间内,分别于北京时间1月17日凌晨35分,当地时间1月16日11时35分,营救出同胞、战友郭宝山,中国公安部国际合作局副局长。北京时间1月17日凌晨58分,当地时间1月16日11时58分,营救出女同胞、战友和志虹,中国维和防爆警察队队员。北京时间1月17日凌晨1时03分,当地时间1月16日12时零3分,营救出同胞、战友李晓明,中国公安部国际合作局处长等三位同胞、战友的遗体。三位同胞的遗体被废墟紧紧夹杂、包围,遇难前未发现任何挣扎印记,三位同胞的遗体相距较近,有两位同胞交织在一起,有相互保护的迹象。

在尘烟四起,热浪如潮的艰苦营救条件下,当地时间1月16日14时58分,遇难同胞、战友赵化宇,中国维和民事警队队长,被成功营救出废墟。当地时间1月16日15时,朱晓平,中国公安部装财局局长,作为在此次地震遇难后,最后被营救出废墟的同胞、战友。

同时,在此次地震灾难大营救过程中,中国国际救援队队员分别于当地时间1月15日12时00分、16日1时00分、13时35分、13时45分、14时20分,分别将“联海团”行政事务主官伍德维奇、执行助理安德鲁、“联海团”维和警察事务副总监道格拉斯、“联海团”副特别代表哥斯塔和“联海团”特别代表安纳比5人遗体挖掘出来。    

此次“联海团”总部大楼救援任务,救援队克服了交通、设备、天气等各种困难,在酷暑炎热的天气条件下,连续作战三天两夜,不负重托、不辱使命。这是救援队首次面临如此艰巨的遗体营救任务,并且成功完整的营救出所有8名我们的同胞、战友和5名联合国官员。受到了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及多国救援同行的高度赞誉。

当地时间1月17日8时30分,在中国维和防暴警察基地,中国国际救援队和维和警察为我们的同胞、战友举行了沉痛的哀悼仪式。此时,太阳隐去了昔日的光芒,云幕低垂,大地肃穆,空气仿佛停止了流动,凝固般的,每个人胸腔被什么堵塞似的。悲与痛,无声的印在每个人的脸上。当听到向朱晓平等8名同志三鞠躬时,他们所有人员都留下了悲痛的泪水。

亲人们,我们接你们回家!祖国接你们回家!

(2024年11月2日夜于北京顺义)

         

 

作者简介:任力纯,男,1962年生,本科文化。1980年参加工作,先后工作于石油部华东输油管理局,商业管理,文化传媒企业。爱好书法,先后多次参加北京市、区书法展。2024年北京首都市民书法绘画摄影展,获得书法三等奖。爱好文学,多篇文章在报刊发表。业余时间练习书法,偶尔为影视节目书写书法作品。


往期回顾

【随笔】任力纯|河西走廊的今昔传奇

【通讯】任力纯|托起生命的希望——汶川地震救援纪实

【人物通讯】任力纯|托起生命的希望——记国家地震紧急救援训练基地副主任、教官:王念法



丰融春秋
原创首发:散文、诗歌、小说、随笔、游记及图片等交流平台。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