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新时代鲜明的教育主题。新时代家庭教育的实施,需要家长更新育儿观念、明确育儿内容、掌握正确教育方法,切实担负起家庭教育主体责任。
第三课
树要有扎实根基,方能长成参天大树。人要有过硬的思想素质、正确的价值观、健全的人格和坚定的意志行为,才能发展为能担当社会责任、满足社会期待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在此,从三个重要方面谈家庭教育内容,夯实孩子发展根基:
培养孩子的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
“一心装满国,一手撑起家: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在世界的国,在天地的家;有了强的国,才有富的家”。歌曲《国家》中这段歌词告诉我们,国家这个“大家”和家庭这个“小家”的含义,他们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孩子是家庭的希望,更是祖国的未来,家庭教育应当积极弘扬社会正能量,继承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升华爱国、爱家的家国情怀,自觉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爱国主义教育法》,教育引导孩子从小立志报效祖国,成才必先成人。
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强调:家庭教育涉及很多方面,但最重要的是品德教育,是如何做人的教育。要引导孩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让孩子拥有好思想,培养孩子能从国家、集体、他人和个人等角度客观地认识问题、思考问题并作出正确判断;要教育孩子遵纪守法、尊老爱幼、诚实守信、助人为乐、热爱劳动,让孩子拥有好行为,培养孩子能正面积极,有规矩原则,善良友好的待人处事行为;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语言习惯、行为习惯、学习习惯、思维习惯、交往习惯等,让学生拥有好习惯,培养孩子作为独立完整的社会人,具有与社会角色相应的素养。好思想、好品行、好习惯是生活教育的重要内容,需要在长久的家庭生活中慢慢养成。这些是孩子成人、成才的基础,是孩子将来在社会上立足的通行证,也是促进孩子更好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的前提和保证,理应成为家庭教育的重要内容和首要目标。
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
促进孩子发展个性特长
一些父母将希望全部寄托于学业成绩,把家庭变成孩子的“附属学校”。日常生活中,许多家长要么拿自己的经验激励孩子,要么盲目攀比“别人家的孩子”,希望孩子成为人中龙凤。
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同时拥有相对独立的八种智能,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的形式组合,使每个人的智能各具特点。家长应该认识到,由于先天秉赋不同,并不是所有孩子都能考上985、211大学,能上985高校的占比只有2%,更不是所有孩子将来都能成为科学家、顶尖人才。孩子长大后,大多数都将成为普通劳动者,都将在平凡的岗位上尽到一名合格社会公民应尽的责任。孩子充满自信,愿意不断奋斗,这是最重要的。
父母科学的教育和引导,才能帮助智力正常的儿童找到适合自己的特长,并通过努力在某些方面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因此,家长要理性设置对孩子的学业期望值,鼓励孩子充分发挥自身特长。父母要更加关注重视孩子积极正面向上向善的精神状态,不要太在意学习成绩的短时间得失。“人生是长跑”,学习固然重要,但学习力和学习的精神状态更重要。
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
有的家长总是想着比赛、竞争,甚至不切实际总是想着让孩子赢,却很少教孩子如何坦然面对失败。其实,短暂的进步和退步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甚至失败是成长的必经之路,是成才的必修课,要坦然客观面对失落、失误,让所有挫折成为成功的“经验”。要知道,只有那些既能赢得起、又能输得起,具有百折不挠、越挫越勇追求理想的顽强意志,练就虽痛苦但依然可以面对的强大心理素质,才能赢得美好未来。
韩愈在《师说》中这样写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意思是说,老师是传授知识、教授学业、解答疑惑的人。家庭教育是第一位的,父母的一言一行都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因此,只有“老师的教加上家长的育”才能形成完整的教育。一个好老师或许能够影响孩子三五年,但好家长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要知道,家长的言传身教,比孩子的自我约束更有效。因此,父母内心都必须有这样一个坚定的信念:“孩子的成长,我之责任”“我是孩子的终身老师,我必须对孩子的一生负责”。教育孩子父母要舍得让孩子“吃苦受累”,教导孩子要精神富养,物质满足要适当;要教导孩子有“哪里摔倒就从哪里站起来”的勇气,培养孩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抗挫折能力,为孩子今后的人生道路奠定坚实的基础。
撰稿:姜岳威,海门区家校社合作共育指导中心具体负责人,海门区教体局家庭教育具体负责人,南通市区域新时代文明实践家庭教育师资库指导员,海门首批优秀校长,海门区教体局原德育研究室主任,江苏省青少年心理健康专业委员会委员、理事。
语音:陈敏敏,中小学高级教师,南通市德育工作带头人、海门区家庭教育指导专家团成员。现任海门区张謇小学副校长。曾获班主任基本功大赛南通市特等奖、江苏省二等奖。多次获得海门区教学基本功大赛、优课评比一等奖。曾被评为“南通市优秀德育工作者”“南通市十佳辅导员”“南通市优秀班主任”“海门区师德标兵”等。
—END—
来源:海门区中小学教师研修中心德育研究室
文稿:姜岳威
语音:陈敏敏
编辑:沈 雷
校对:姜岳威 德育研究室
核发:局 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