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亚迪虽败犹荣!车企拼技术好过比“嘴炮”!【愉观车市】

汽车   2024-05-29 17:17   上海  

事实为证,虽然比亚迪闹了乌龙,且从技术数据来看,其46.06%的热效率也也败给了吉利的46.1%,但愉观车市认为,比亚迪此次虽败犹荣,毕竟两者之间是实力和技术的比拼,而非纯粹的“嘴炮”之争,两家都对得起中国自主品牌的“领头人”这个称号。

不管是第一名还是第二名,两家中国主流自主品牌车企之间的你争我赶,呈现了中国车企在技术领域的突围,也是将延续了一段时间的,为了纯流量而进行的“嘴炮之争”之争引上正道。

拼技术特别是核心技术,拼产品,通过你争我赶的方式自我提升,将车企之间的竞争拽回到正道,从而提升中国自主品牌的自我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才是中国自主品牌可持续发展的正道。

比亚迪闹了乌龙仍值得肯定!

5月29日,吉利汽车一张产品认证证书在朋友圈疯传,之所以引起媒体的广泛关注,是因为在之前一天的发布会上,比亚迪汽车刚刚闹了一个乌龙。

根据吉利公布的这张中汽研华诚认证(天津)有限公司发布的《产品认证证书》,吉利型号为BHE15-CFZ的发动机,以46.1%的最高有效热效率,获得能效之星。

这是吉利最新一代混动发动机,其发动机热效可以用“天花板”级来形容, 以其打造的吉利雷神电混平台推出的新一代电混系统,满油满电最高续航突破2000公里,百公里油耗已经进入2L时代。

《产品认证证书》证书显示:该项技术是2023年7月21日获得认证。‍‍‍‍‍‍‍‍

不过,不知道是吉利自己没有宣传还是友商没有好好查资料。5月28日,比亚迪在发布其最新技术——第五代DM-i双模混动系统时,把自家数据为46.06%的发动机热效率称之为“行业之最”,并称已经达到世界之巅。‍‍‍‍‍‍‍‍

的确,在混合动力技术上,中国品牌的技术走在世界前列,但结合吉利汽车早在去年发布的高于比亚迪的发动机热效率数据,显然,比亚迪相对吉利汽车还是落后了。

但即便如此,愉观车市认为,两家车企潜心进行技术比拼,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更高技术,更低的成本,凭借技术赢得市场,也是车企的正道。‍‍‍‍

“口嗨”取代技术之争没有未来

曾几何时,汽车行业的“歪风邪气”开始蔓延。本该是技术和产品较量的车企,越来越浮躁。忽视了技术、安全、产品本身,而用“口嗨”、“嘴炮”、无底线的噱头、夸大其词的忽悠,来赢得市场和销量。‍‍‍‍

汽车行业的发布会变成一场场眼花缭乱的演讲秀。演讲不再专注于产品,而是比谁的牛吹的大。‍‍

动不动就“500万以内最好”、“50万以内最好”------自己给自己贴标签,要不然就是随意夸大宣传,少见多怪的新入行的汽车高管,把人人都有的技术说成自己独有;“演戏”给外行的消费者看,把常识说得天花乱坠,汽车产品本身好不好不重要,谁家流量大,谁家“吹牛”吹得大,用噱头取代产品本身。

更有甚者,为了吸引流量在车展爬到车顶。要知道,在三年前,有特斯拉车主爬到车顶,可是被拘留5天的。但是,三年后,这样的疯狂的举动,不仅没有被谴责,还被奉为“流量的神”。甚至有些车企开始莫名焦虑和效仿。

而这些无底线无原则的车企,大都要么创始人本身、要么母公司本身自带流量,这使得汽车行业越来越浮躁。

作为入行汽车行业20年的汽车媒体人,对于这样的现状非常担忧。当然我希望中国品牌做得更好,走强,但是,真正的强者,不是眼前的喧嚣,而是长久,而是未来走向世界。‍‍‍‍‍‍‍‍‍‍‍

如果将流量作为评判标准,如果依靠营造噱头取得市场,即便当下取得销量,在我看来也是短视的。第一,这会伤害认真造车的。企业的资源精力都是有限的,顾此失彼,当大家都把主力投向口嗨的时候,又有多少精力时间去研发技术、打磨产品、提升管理;第二,企业也是有惰性的,当简单的口嗨、噱头、嘴炮就能赢得市场,当模仿就能成功的时候,对于坚持正向研发、高成本投入研发和创新的企业来说,即便可以坚定初衷,但仍意味着增加了难度,制造了阻力,最后将是劣币驱逐良币。‍‍‍‍‍‍‍‍

头部影响力很重要!成功必然属于乱局中的清醒者‍‍‍‍‍‍‍‍‍

值得庆幸的是:虽然比亚迪在数据上搞错了,但同时,我们也确实看到了中国的头部车企,对技术的重视。当大家都用数据来比拼,实打实比拼技术的时候,这是中国品牌的底气也是未来。‍

在我看来,越来越多的主流企业,正在重新回到竞争的正道上。‍‍

上周在保定与长城汽车董事长魏建军跑马拉松,魏建军说:“长城的灵魂是实事求是。”而对于流量,魏建军说长城也会追求流量,但一定是积极和正面的。

同样在上周,领克07—EMP发布会后,吉利汽车副总裁林杰感概:原创很难,高仿成功几率高,但是这样,中国汽车无法走向全球,无法赢得尊重。

实际上,中国汽车产业也正在暴露喧嚣后的危机,都说“会抓老鼠的猫不叫”,而中国车企乱象营生的同时,也处于集体盈利能力弱,很多车企在亏损之中挣扎。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一组数据:2023年,以目前可统计到的18家上市车企,包括传统车企和新势力在内,其中有12家在2023年是盈利的,有6家仍然是亏损,合计盈利还不到500亿元。如果单看12家盈利的车企,合计盈利是963亿元,不足千亿。

相反,放眼全世界,丰田汽车目前2023财年的财报还没有披露,但从此前的预估来看,丰田汽车将2023财年(2023年4月1日-2024年3月30日)净利润预期上调到了4.5万亿日元,折合人民币2100亿元,同比增长84%,这也是丰田汽车首次将净利润预期上调至4万亿日元。

2023年大众汽车集团营业收入为3223亿欧元,营业利润为226亿欧元,税后净利润为179亿欧元,折合人民币是1389亿元。在中国市场没什么存在感的Stellantis集团,2023年的净利润达186亿欧元,折合人民币是1444亿元。

通用汽车2023年净利润101亿美元,折合人民币728亿元。福特汽车2023年公司的净利润为43亿美元,折合人民币是310亿元。

也就是说,即使不算6家亏损车企,12家盈利车企的利润总和别说干不过一个丰田,连不以中国市场为主的Stellantis也干不过。

所以,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中国车企几十年以来,潜心发展的自主品牌技术,好不容易可以在国际市场站稳脚跟,却正在被非掌握主流技术,靠口嗨噱头的企业打乱了正常的阵脚。

而这些企业,第一能活几年还不知道,第二,叫得越响,越有目的,大凡是融资需要。‍‍‍‍

所以,即便比亚迪犯了了错,但我依然觉得作为主流车企,比亚迪在技术数据上的比拼,依然是有正面积极的作用。其实无论是第一还是第二,甚至排名,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方向不能走错,否则只会让中国汽车工业越走越远,偏离可轨道就很难再回来了!


愉观车市
入行多年的汽车记者,观察车市风云变幻,乐观中国汽车产业不断前行!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