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复旦大学外文学院“80“后校友潘文国教授的学术生涯完美地诠释了这一境界。
11月29日下午,外文学院第十一期青年英才论坛在外文楼204小礼堂成功举办。本次论坛邀请到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名誉会长潘文国作了题为“从复旦起步:我的学术生涯”的讲座。外文学院院长高永伟、学院党委副书记朱彦出席活动,讲座由翻译系兼MTI教育中心主任、教授陶友兰主持,吸引了众多外文学院青年教师和硕博研究生参与,提问环节互动不断、气氛活跃。
潘文国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语言学家、中英双语专家、资深翻译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在汉英对比研究、汉语字本位理论、汉语等韵理论、汉语构词法史、中外命名艺术、中西方翻译史、翻译理论与实践、哲学语言学、国际中文教育、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等方面均具重要影响。出版有《韵图考》《汉英语对比纲要》《汉语的构词法研究》等专、译、编著80部,发表论文360余篇。
潘文国教授在讲座中分享了他的学习和学术奋搏历程。自1962年起,潘文国就读于复旦大学外文系英国语言文学专业。谈到这段学习经历,潘教授认为他的学术生涯得益于复旦所提供的扎实的外语专业知识与技能训练、以词汇为中心的外语教学与研究,以及浓厚的中文情结熏陶。复旦外文是自己学术生涯的真正起源。
数十年来,潘文国教授的研究跨中文、外语、翻译,以及国际中文教育四个领域。担任过汉语言文字学、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对外汉语教学四个专业的博士生导师。在谈到研究时,他介绍了自己在古代汉语、现代汉语、汉英对比、对比语言学、哲学语言学、字本位理论、典籍翻译、国学等十二个领域的代表性成果。他的研究历经数次“辗转”,包括学术研究起始音韵学、从古汉语到现代汉语、从现代汉语到汉英对比、从汉英对比到对比语言学、从对比语言学到哲学语言学、从汉英对比到字本位理论、从字本位到中文全方位思考、从对比语言学到翻译实践、从翻译实践到翻译理论、从典籍翻译到国学、从文学到文化。
在谈到翻译时,潘文国教授认为在单语社会里,翻译是给不懂原文的人看的,翻译完全替代了原文。而在双语社会里,译者读者都懂双语,翻译对译者来说是语言练习甚至是语言游戏,以及建立理论模式的依据;在翻译的整个过程中,原文都至高无上地悬在头顶,是最后的审判者。他认为中国社会自古以来就是单语社会,而西方社会则多为双语社会,这两种背景产生了中西译学的不同传统。基于此,他提出了“道器结合“的文章翻译学理论。”道“是重新解释的”译事三难信达雅“;“器”的基本理论是“译文三合义体气”;“器”的应用理论就是“美文美译”和“明白、通畅、简洁”等。
潘文国教授的学习和学术经历鼓舞了在场听众精进学业与研究的热情。讲座结束后,外文学院青年教师以及硕博学生纷纷提问、“求取真经“。潘文国教授就“如何收集中外语料”、“如何打通中外古今”、“如何做好学问”等问题一一作答。最后,陶友兰、朱彦代表学院为潘文国教授送上纪念礼品表示感谢。
供稿丨何妍
摄影丨陈珊珊
编辑丨陈良波、贾怡锐
审核丨陶友兰、朱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