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光鲜的直播背后,其实坚守着一批传统手艺匠人。
在杭州临安区,就有着这样一批岁月沉淀下的技艺传承者。
他们依靠着视频和直播,正在把自己的手工作品带向更大的舞台。
这些匠人们的匠心作品,就陈列在临安区的天目匠心馆中展示。
那算是当地匠人们的“大本营”,走在其中参观,像是观看一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匠心文化盛宴。
从去年5月份开始,“天目寻匠”自己开设抖音号,和匠人们的账号加在一起,一共有45个账号。
其中粉丝数超过1万的账号有19个,超过10万的有6个,还有1个账号做到了全网千万粉丝。
潘云峰,全网粉丝加起来超千万
工匠们的年龄,上至50、60后,下至90、甚至00后,年龄跨度很大。
比如,“青柯·竹笛”工坊竹笛匠人蒋云盼,90后,在“天目寻匠”项目的带动下开始了抖音直播,做出来的竹笛销量成倍增加。
又比如,青珂鸟笼制作技艺非遗传承人江红星因为直播,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收获粉丝5000+。
这样的成绩已经相当亮眼,而更让人佩服的是,寻匠人、找场地、出设备等等是完全不收任何费用的。
工作人员就是纯公益地帮匠人们解决问题,一步步从“我寻匠人”做到了“匠人寻我”。
最吸引人的是场馆里琳琅满目的展品,就像是博物馆一样。
比如最近回归的李子柒,她视频里出现的漆器,其实在临安就能看到。在临安区天目山镇武山村里,有一位天目漆器髹漆工艺代表性传承人——刘青。
他制作的漆器精致、巧妙,让人感觉不仅仅是一个物件,更是一种人与自然的和谐。
还有这把天目印迹灵机式古琴也出自刘师傅之手。
制作耗费两年,运用天目漆器制作中心的独特技法——拓印技艺,把宋韵文化元素融入古琴中,形成具有个性的作品。
它还曾在浙江博物馆里展出过。
前面说过的潘云峰,他做的一把竹伞,自带几个亿的流量,就静静躺在匠心馆里。
这把伞做工精巧,细看就能看到那丝丝匠心,据说它还被赵立坚“点过名”。
其他精致、灵巧的小物件更是数不胜数。在参观的过程中,如果碰上心仪的产品,可以直接联系匠人们购买或者定制。
天目匠心馆也是杭州很多大学的实践基地,那荣誉挂满了整面墙,随处可见奖杯、奖状。
这块“全国学雷锋活动示范点”的牌子就更厉害,负责人说这是浙江农林大学唯一对外设置的“雷锋班”,含金量十足。
每个周末,匠心馆会开设免费的课程,网上预约,名额有限,经常都是刚放出来就被抢完了。
同样不收任何费用,还有专业的老师现场指导。一步一步,亲手做出一个玩偶来,真的很有成就感。
之所以打上引号,是因为这个“工厂”并没有宽大工整的厂房,而是蒋师傅把自家附近的废弃房屋重新利用了起来,资源整合,形成了一条竹笛产业链。
虽然这些房屋看上去“简陋”,但蒋师傅说,从每一根笛子的选材开始,到打孔、车外圆、研磨、抛光,每一个步骤,每一道工序,用到的数据都非常精准。
而到了最后最关键的调音环节,则由他亲自上阵。
现在有不少的笛友通过直播向他定制笛子,每一根笛子的要求都不一样,但需要注入情感和心血是一样的。
做出来,是带着匠人的温度的。
蒋师傅因为热爱吹笛子才走上这条匠心之路,言语间,满是对“天目寻匠”项目的感激。
他做出来的笛子属于高端市场,纯手工打磨,不扎线、不上漆,能展现竹子本身的美,被称之为“素笛”。
开直播前,一个月也就卖十几根;开了直播后,日均销售在5万元左右。
学到手艺之后回到家乡,他也一直想要把技术也教给身边的朋友、村民,让大家一起富裕起来。
经过自己的钻研,他还独创了一款木头笛子。
以木头为原料做出来的笛子,声音更加浑厚,有一种“三四十岁的成熟大人”一样的感觉。
现在,因为有了总工会的官方背书,不仅是村里的人愿意前来了解“素笛”,还有更多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不远千里来学习。
蒋师傅觉得,这门手艺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传承着。
除了蒋师傅,非遗女红匠人罗云妍老师也对“天目寻匠”感情很深。
罗老师是个返乡创业的有志青年,她的民宿开在如诗如画的指南村里。
每到秋天,指南村里的银杏叶吸引着各地的摄影爱好者们前往。
去的时候,一场秋雨把银杏都打落了
说起和“天目寻匠”的故事,罗老师略微显得激动,眼睛扑闪扑闪,似乎有很多话想说。
一开始的罗老师一心扑在民宿生意上,只在空闲时间和客人一起编织从小热爱的毛线和玩偶。
有一天,有人找到她,说想帮她拍视频,免费宣传女红技艺。
罗老师第一反应是:“不会遇上骗子了吧?”
后来发现是误会,原来是总工会的项目,便答应下来。第二天就有人扛着设备上门,就在自家的民宿里,拍摄了第一条短片。
之后凭借互联网强大的传播力量和罗老师自身过硬的技术和产品质量,吸引越来越多的客人前来购买。
现在的罗老师不仅卖产品,也教授女红课程,去各种校园、课堂、文化礼堂教课。
因为直播和短视频,认识到了其他很多有着相同热爱的工匠,也把自己的产品和技艺送上了更大的舞台。
对于未来,罗老师希望自己也能为工会做些什么。
她打算把职工书屋放到民宿里,作为一个阅读的据点,助力精神共富和乡村振兴,让自己从小到大的村落变得更加美丽和辉煌。
走出罗老师的小屋时,天已经黑了。
深秋的天目山带着寒意,但在心里却有涓涓暖流——原来有这么一批人,在为了把工匠们推向更大的舞台而默默努力。
因为有了杭州市总工会和临安区总工会的帮助,这些传统匠人们卖出了更多的产品,也让更多人认识到这些技艺。
更重要的是,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来学习,手艺得到了传承,文化有了延续。
还有好消息。
前面说到的罗云妍老师,已经要带着自己的女红技艺去北京参加联合国主题的会议,更是把匠人们的精神推向国际。
也许这就是大家说的:“不止物质富裕了,更是精神富裕了。”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还会有越来越多拥有传统技艺的匠人们被看见,也会有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去学习这些技术,使得它们绵延不绝,传承万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