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的最后一天,杭州中山北路屏风街交叉口灯火通明,人群将这里围得水泄不通,有志愿者,有修车的市民,有送花的学生,还有媒体。
聚光灯的中心是一位正在修车的老师傅,全国劳动模范、杭州公交28路司机孔胜东。这是他退休的第一天。
他是杭州最出名的公交车司机,“开车稳当、服务贴心”,“27年整零违章、零事故”,是乘客对他最贴切的认证。
除此之外,每个星期六晚上,风雨无阻,义务为市民修自行车,他也坚持了38年。
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孔师傅?
或许正是因为他那股对事业的热爱与执着,对细节的苛求与完美。这正是“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最质朴、最动人的体现。
孔胜东的出圈,是对这个时代发出的最好的回应: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工匠精神永不过时。
今天是第6个“926工匠日”,是所有工匠们的节日。
在特别的今天,我们一起讲讲: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我们的社会是否依旧需要那份沉潜于心的工匠精神?为什么工匠精神永不过时?
“匠人”一词并不是舶来品,从《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到《天工开物》中琳琅满目的17世纪工艺百科,再到我们熟知的木匠、铜匠、铁匠、石匠、篾匠等各类手工匠人,工匠精神古已有之。
木匠的祖师鲁班当然是工匠。他反复研究、试验得到的锯子、曲尺、墨斗、刨子等木工工具,哪怕过了2500年仍然适用。他身上是“千万锤成一器”的追求。
“不见全牛”“游刃有余”的庖丁同样是古代工匠。杀了十九年牛的他,对解牛这件小事依然做到眼到、心到、神到。他身上是“择一事终一生”的执着。
还有咱们杭州的老市长苏东坡,一生屡遭贬谪,但是无论官大官小,凡是去一处能留下让人铭记千年政绩,是以,才有苏堤春晓之美穿越千年,杭州名菜东坡肉传颂千古。他身上“此心安处是吾乡”的专注。
医药学家李时珍,翻越千重山,跑了万里路,做了不知多少次试验,访问了不知多少人,从大自然中寻找药物知识。他同样是有工匠精神的人,他身上是“偏毫厘不敢安”的细致。
可以说,从古至今,工匠精神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
近年来,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一项项颠覆性技术层出不穷,传统制造业、服务业式微,让不少人提出疑问,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还需要工匠精神吗?
当然需要。
杭州是一座蕴含工匠基因的城市,也是新时代工匠精神孕育的摇篮。
从2016年开始,杭州市就组织开展了“杭州工匠”认定工作。2019年,杭州以首创精神将钱塘江大桥建成通车之日——9月26日依法设立为“工匠日”,这也是全国首个“926工匠日”。
现代社会工匠精神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包括重塑职业信仰,赋予产品生命,以及与科学精神的融合,形成了一种新的时代特征。
这种精神不仅是对完美的不懈追求,也是对职业的深深敬意和责任感。
第五个“926工匠日”暨第七届杭州工匠认定发布会
我认识了殷一珍。她将燃气安检的规范操作点滴小事,用细心、耐心做到极致,从一名抄表安检员,成为了燃气供应领域的工匠能人。
“干一行就要爱一行,开心是一天,不开心也是一天,何不乐呵呵地去做。”在她身上,我看到了当代工匠的乐观,一丝不苟。
我看到了陈国军。他从事无线网络优化15年,在杭州成为“数字经济第一城”的背后默默发力,织出一张无形的网,一张覆盖全杭州的移动通信网络。
“全心投入,精益求精,刻苦钻研,把一件事做到极致。”在他身上,我看到了当代工匠全心投入,追求工艺的极致。
我拜访了嵇锡贵。她是我国唯一一位国家级越窑青瓷非遗传承人,84岁的高龄,却仍然前进在突破传统,追求创新的路上,她的国家级专利《越窑青瓷装饰泥刻划技艺及利用该技艺制作的装饰器皿》,填补了历史上越窑青瓷装饰技法的空白。
“学习是一辈子的事情。”在她身上,我看到了当代工匠勇于突破传统,追求创新。
以往我们理解的“工匠精神”,往往围绕着传统行业的传承展开,在新时代,已经涌现出并将长期需要在创新领域活跃的新工匠。
近年来,杭州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数字精英集聚于此,2022年开始,杭州市总工会应时代所需,开展“杭州数字工匠”梯队培育和认定工作。
自此,“工匠精神”,在工业文明的底色下,呈现更多样的色彩。
2023年4月26日,首届“杭州数字工匠”公布。
在这座充满着无限可能的城市,每个人都可以是工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