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分之后,50毫米等雨量线急剧南移至东南沿海,黄河以北地区的降雨量一般下降到25毫米以下,除了海南、台湾等地区外,全国大部分地区的雨季已经结束。这样的气候特点为秋季作物的收获提供了难得的好条件。当前,玉米的机收率均到达了90%以上,如果在收获季节连续阴雨,则机械难以进入田间,影响收获进度。尤其是东北地区,如果阴雨时间过长,田间很快就会结冰,收获就更困难了,这样就会直接影响产量。稻米是中国人主食的当家品种,秋分节气正是长江以南地区中晚稻灌浆、扬花的关键时期,应特别注意灌浆水的管理,收获前一周左右及时断水,以免影响籽粒成熟。如果在这个时期天气阴雨,则可能形成“秋分寒”气候,影响稻谷产量,并进一步影响机械收获。
秋分之后,正是北方小麦的播种季节。华北地区农谚云:“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但这些年来由于气候变暖,小麦种植时间已经向后推迟,山东、河北的一些地区已经推迟到寒露节气。河南、陕西关中一带的农谚则是“秋分早,霜降迟,寒露种麦正当时”。湖北、湖南、江西、福建等地的小麦种植依次向或推迟一周甚至一个节气。这当然是由于各地的气温不同造成的,各地小麦品种的特点也有一定的差异。汉末崔寔在《四民月令》中记载的:“凡种大小麦得白露节可中薄田,秋分中中田,后十日中美田。”大体上指的是河南陕西一带。
中国自古就有“春祭日,秋祭月”之俗,秋分祭月由来已久。传说作者为周公的《周礼》就记载了中秋祭月的礼制:“中春昼,击土鼓,龡《豳诗》,以逆暑;中秋夜迎寒,亦如之。”《礼记》云:“郊之祭,大报天而主日,配以月。”“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外内,以端其位。”说明先秦时期祭月的礼制。《管子·轻重己》记载:“以夏日至始,数九十二日,谓之秋至。秋至而禾熟。天子祀干太惢,西出其国百三十八里而坛,服白而絻白,搢玉总,带锡监,吹埙篪之风,凿动金石之音,朝诸侯卿大夫列士,循于百姓,号曰祭月,牺牲以彘。”秦汉及其后各个朝代均沿袭这一习俗。秦始皇祭日于成山,祭月于莱山。《史记·封禅书》记载:“祭日以牛,祭月以羊彘特。”说的就是汉代祭祀日月的用品,即用牛祭日,用羊和猪祭月。北魏、隋唐直至明清历代沿用秋分祭月礼仪。明世宗时,还在北京修建夕月坛,用于祭祀月神,这就是现在的北京月坛公园。《明嘉靖祭祀》记载:“秋分祀夜明于夕月坛。”“夕月坛每三岁一祭。祭以丑、辰、未、戌年行事。朝日则遣文臣,夕月则遣武臣。”即每三年一大祭,遇丑、辰、未、戌年皇帝亲自前往月坛祭月,其他年份则派文臣代祭日,遣武臣代祭月。祭月的风俗逐渐由朝堂扩散到了民间,并且由于秋分当天不一定正处月圆,故民间祭祀逐渐转移到了中秋。《北京岁华记》记载了北京祭月的习俗:“中秋夜,人家各置月宫符象,符上兔如人立;陈瓜果于庭;饼面绘月宫蟾兔;男女肃拜烧香,旦而焚之。”民谚云:“男不拜月”,民间祭祀一般由女子叩拜,广东祭月时还会祭拜一位木雕的凤冠霞帔月亮神像。《燕京岁时记》云:“京师之曰‘八月节’者,即中秋也。每届中秋,府第朱门皆以月饼、果品相馈赠。至十五月圆时,陈瓜果于庭以供月,并祀以毛豆、鸡冠花。是时也,皓魄当空,彩云初散,传杯洗盏,儿女喧哗,真所谓佳节也。唯供月时男子多不叩拜。故京师谚曰:‘男不拜月,女不祭灶。’”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望月楼"的古迹,大都是民间祭月的遗存。然而,据《春明岁时记》记载:“至望月,于月下设鲜果、月饼、鸡冠花、黄豆枝等物,人家妇女拈香先拜,男子后拜。以妇女为属阴,故祭月以先之,此乃取义之正也。”说明清代男子也拜月,但以女子为先。在男尊女卑的年代,女子终于在这天可以扬眉吐气了。
据宋人陈元靓所著《岁时广记》记载,八月十五还是宋代举行科举考试的日子。“会要:‘太祖乾德四年,始开科举,诏诸州以八月十五日试乡举。’又琐碎录云:‘科举年,中秋必有月。四川以八月十五为省试。’”八月十五真是个好日子。该书还记载这一天万里同阴晴,当然主要是同晴:“使燕录:‘中秋天色,阴晴与夷狄同。’又东坡云:‘故人史生为余言,尝见海贾云:中秋之月,虽相去万里,他日会合相问,阴晴无不同者。’公集中有中秋诗云:‘尝闻此宵月,万里同阴晴。’”
中秋月寄子由三首其一
郑子向河朔,孤舟连夜行。
顿子虽咫尺,兀如在牢扃。
赵子寄书来,水调有余声。
悠哉四子心,共此千里明。
明月不解老,良辰难合并。
回头坐上人,聚散如流萍。
尝闻此宵月,万里同阴晴。
天公自著意,此会那可轻。
明年各相望,俯仰今古情。
既然说到东坡咏月,首先想到的应该是《水调歌头·丙辰中秋》。其中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千古传诵。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这里的“婵娟”指明月,和“万里同阴晴”是一个意思。这首词作于宋神宗熙宁九年(1076年)中秋,当时东坡先生(当时还没有东坡这个名号)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作知州。熙宁七年(1074年)12月,苏轼被贬到山东密州任“知密州军州事”。尽管是贬官,也是苏轼第一次做一个地方的行政长官,熙宁九年12月离开,共两年时间,为当地百姓做了大量的好事,如灭蝗虫、平匪患、安置弃儿、带领百姓抗旱等,十年后去登州赴任经过密州,老百姓还前来拜谢。当时密州城墙西北处有一废台,苏轼整修后由其弟苏辙依据《老子》中“虽有荣观、燕处超然”,命名为“超然台”并作《超然台赋》。据说,这首《水调歌头》就是在超然台一气呵成的。超然台历经兵火,于1947年被拆。2007年,诸城人在原址附近按原台的三倍比例重建了超然台。现台高10.74米,宽28米,长160米,建筑面积为7000余平方米。台前塑有“把酒问青天”的苏轼雕塑,供后人瞻仰。
中秋作为节日由来已久,并一般出现在秋分前后。《周礼》中已出现“中秋”一词,《新唐书》已明确记载“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个节日盛行于宋代,到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中国人的重要节日之一。中秋月圆,人们对月神祭祀,祈求月神保佑,期望即将到来的秋收时节风调雨顺,颗粒归仓。古人祭月,无非瓜果牺牲之类,到了元末明初,始吃月饼。传说朱元璋联合各路反元力量准备起义,但官兵搜查的很严,传递信息十分困难,军师刘伯温便把“八月十五杀鞑子”的纸条藏在面饼中,送到各地起义军手中,约定八月十五晚上起义。为了庆祝起义的成功,从那时起人们便在八月十五中秋节这一天吃面饼。由于不是正餐,饼便做得越发精细,品种也逐渐增加,各地依口味在饼中包入各种馅料,逐渐形成现在的月饼。《燕京岁时记》认为,“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至供月时,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有祭毕而食者,有留至除夕而食者,谓之团圆饼。”能留到除夕食用,不知道是否会变质。
作为传统节日,中秋节必然伴随着各种神话传说。首先是嫦娥奔月。嫦娥是后羿的妻子,后者就是射日的英雄。《淮南子》载:“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羿上射十日,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山海经》载:“逮至尧之时,十日并出,焦禾稼,杀草木,而民无所食。猰貐、凿齿、九婴、大风、封豨、修蛇皆为民害。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杀九婴于凶水之上,缴大风于青丘之泽,上射十日而下杀猰貐,断修蛇于洞庭,擒封希于桑林。万民皆喜。置尧以为天子。”说明当时的环境很恶劣,不仅天上有十个太阳,地上还有各种凶神恶煞为害,百姓的日子真是苦极了。幸亏有了后羿,把十个太阳中的九个射了下来(幸好留下一个),把各路凶神消灭掉,才造就了朗朗乾坤。这样的大英雄理应娶一位大美女为妻。据《淮南子外八篇》记载,后羿在山中狩猎,在桂树下遇到嫦娥(姮娥),二人以月桂为证,成天作之合。《淮南子.览冥训》云:“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姮娥窃以奔月,怅然有丧,无以续之”后羿向西王母讨得两颗不死之药,本来是要和嫦娥一人一颗,长生不老,神仙眷属的,但奇怪的是嫦娥偏偏自己偷着吃了,独自成仙飞向月宫。东汉高诱为《淮南子》作的注解中写道:"姮娥,羿妻也。羿请不死之药于西王母,未及服之,姮娥盗食之,得仙奔入月中,为月精也。"月精即蟾蜍,为月亮之神。故在道教传说中,嫦娥为月神,又称太阴星君,道教以月为阴之精,尊称为月宫黄华素曜元精圣后太阴元君,或称月宫太阴皇君孝道明王,作女神像。唐人李商隐曾有诗云:“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推测嫦娥万年寂寞,应该后悔自己的举动,颇有点“子非鱼”的意味。其实,我们和神仙差着境界呐,哪里能够理解他(她)们的生活状态!
另有一种说法是,后羿射日成名后,很多青年人慕名前来学艺,其中有一人名为蓬蒙的不屑之徒乘后羿外出前来偷盗不死之药,嫦娥无力护药,只要吞下而奔月。后羿无法追赶,只好每当月圆之夜摆上嫦娥爱吃的食品,二人遥遥相望(眼力够棒),借月光寄托相思之情。后来发展为民间祭月的习俗,祭品也演变为月饼。这一传说还是很感人的。据此有人说后羿和嫦娥开创了中国一夫一妻制的先河,真是胡说八道。位于社会底层的贫困农民,很多人连一妻都娶不到,能够娶到一妻就已经很不容易了,哪里需要什么人为他们开先河?还有一种传说就是后羿与河伯的妻子偷情,嫦娥气不过,自己吃了仙药飞向月宫。不管是哪种传说,总之我们在月圆之夜看到月亮上的人影就是嫦娥。为了给嫦娥排解寂寞,人们又给她安排了一只玉兔。为了避免玉兔寂寞,又给它安排了职业——捣药。在《西游记》里,玉兔精使用的兵器就是捣药杵。
在北京、天津一带,还有在祭月时祭祀“兔儿爷”的习俗。传说古时老北京城突然闹起了瘟疫,家家户户都有病人,世上的药物都不管用。这时,嫦娥把身边的玉兔派下来帮助人们治病(玉兔万年捣药终于有了用途)。于是,北京一带的人们感恩玉兔,每到八月十五祭月的时候,家家都要同时供奉玉兔,并逐渐亲切的称之为“兔儿爷”。据《燕京岁时记》记载:“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有衣冠而张盖者,有甲胄而带纛旗者,有骑虎者,有默坐者。大者三尺,小者尺余。”《春明岁时琐记》记载:“而日间市中,以土塑兔儿像,有顶盔、束甲如将军者,有短衫、担物如小贩者,有坐立、起舞如饮酒燕乐者;大至数尺、小不及寸,名目、形相皆不胜数,与彩画、土质人马之类,罗列高架而卖之,以娱小儿,号为兔儿爷。”人们常见的“兔儿爷”,一般都是金盔金甲的武士模样,并且在脑袋上插着一根野鸡翎。于是,老北京就流传着一句歇后语:“兔儿爷”的翎子——独挑。后来,兔儿爷又逐渐演化为京剧舞台上各类英雄的各种形象。据记载,兔儿爷作为祭祀的对象,主要在明代,清代以后,则主要作物儿童在中秋节的玩具。老舍在《四世同堂》中对兔儿爷有记载:“脸蛋上没有胭脂,而只在小三瓣嘴上画了一条细线,红的,上了油;两个细长白耳朵上淡淡地描着点浅红;这样,小兔的脸上就带出一种英俊的样子,倒好像是兔儿中的黄天霸似的。它的上身穿着朱红的袍,从腰以下是翠绿的叶与粉红的花,每一个叶折与花瓣都精心地染上鲜明而匀调的彩色,使绿叶红花都闪闪欲动。”大概是担心兔儿爷单身寂寞,不知道什么时候在兔儿爷的身边又出现了“兔儿奶”,或称“兔奶奶”,形象活泼可爱,两只兔子夫唱妇随,很受儿童喜欢。到了现代,兔儿爷和兔儿奶的形象也在发生变化,即除了传统形象外,也出现了身穿现代服装兔儿夫妇。
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基本自秋分节气起,全国各地的“三秋”大忙季节就开始了,丰收在望,各个民族都在这个期间举办各具特色的庆祝活动,如畲族等民族选择在农历八月十五举办庆祝活动,有的民族在农历十月初十。2018年9月21日,经中共中央、国务院批复,将每年农历秋分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既表示农民对丰收的期盼,又有丰收在望共同庆祝的含义,当然也表达了党和国家对“三农”的重视。
在秋分节气里,天气干燥,早晚温差大,应根据天气变化和每个人的体质情况,及时增减衣物,预防风寒。当然也要适当进行耐寒锻炼,即常说的“秋冻”。宜选择轻松平缓、活动量不大的项目。还可适当进行一些耐寒锻炼和有氧运动,比如:登山、步行、打太极拳、骑自行车、跳舞等。适当的冷水锻炼对预防感冒和支气管炎也有一定效果如用冷水洗脸、洗脚、浴鼻,身体健壮的人还可洗冷水浴等。当然,早晨在外面晨练时要注意根据户外气温变化,增减衣物。锻炼时,不宜一下子脱得太多,应等到身体发热后,才可脱下。
秋季养生,应以收为主,多吃应季蔬菜。一些地方在秋分时节有“吃秋菜”的习俗,即在野外采摘一种叫做野苋菜的蔬菜,可炒着吃,也可以和鱼片一起“滚汤”食用,炖出来的汤叫做“秋汤”。民谣云:“秋汤灌脏,洗涤肝肠,阖家老小,平安健康”。反映的就是吃应季蔬菜对于健康的作用。秋分时节,天气转凉,要注意阴阳平衡、营养均衡。要少吃味厚滋腻之物,宜吃性平味甘或甘温之物。适当吃一些蒸或煮的红薯对身体是有益的。正餐还可以适当增加一些汤类或者粥类。如乌鸡糯米粥可滋阴壮阳、养气补气;西红柿豆腐鱼丸汤具有清润生津之功效,适用于咽干、口渴,胃津不足;莲藕汁加蜂蜜可健脾消食、生津止渴;香蕉粥可用于滑肠通便、润肺止咳。秋分时节,多喝一些温性的红茶是有益的。
秋分时节,秋高气爽、丹桂飘香、蟹肥菊黄、秋色宜人,诗人们自然会诗性大发,留下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但奇怪的是,这些诗作大多悲天悯人,常生思念之情。在诗仙李白的笔下,“落叶聚还散,寒鸦栖复惊。”秋风涤荡,落叶聚散,寒鸦惊恐。苏轼的月圆之夜更加思念亲人。而陆游在秋分后居然顿感凄冷。真是多事之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