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好,我是挖职场幕后的幕后君。
近日,有自媒体整理了各城市公积金缴存人数“体制内”占比,即体制内人员(包含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缴存公积金人数占当地全部缴存人数的比重。
比重越高,这个城市的“体制内强度指数”就越高,市场化程度就越低。
比如,榆林、哈尔滨这些北方城市,体制内人员占公积金缴存人数的比例超过了60%,说明这些地方的经济可能比较传统,创新和创业的机会可能不多。
而像苏州、无锡、东莞和深圳这样的南方城市,体制内人员的比例不到20%,显示出这些地方的民间经济活跃,市场化程度高,对创新和创业者来说是个不错的选择。
说到汕头,这个曾经的经济特区,近年来体制内人员的比例也在上升,这可能意味着它的经济发展正在变得更加依赖政府和国企。
我们常用“东北化”来形容一个地方经济失去活力,“东北化”其实就是“体制内指数”偏高了,说明这个地方的就业大部分以体制内为主,缺乏其他支柱产业。
那么,如果一个城市大部分人都在体制内工作,缺少其他能带动经济的产业,会有什么影响呢?
首先,经济增长可能会比较慢,因为体制内的工作通常创新动力不足。其次,可能会缺乏创新,因为体制内的工作流程比较固定。
再来,人才可能会流失,尤其是年轻和有技能的人才,他们可能会去更有发展机会的地方。
此外,市场化程度低,资源配置可能不够高效,社会阶层可能变得比较固定,不利于社会流动性。
最后,这样的城市对投资者的吸引力可能也不大,因为缺少创新和创业的环境。
如果你是个创新者或创业者,在选择城市时,就应该避开这样没有缺少创新创业的机会。
如何看一个城市有没有发展的活力?
首先,看看这个城市是否有活跃的创新环境,是否有大量的研发投入和创新企业。
其次,看看是否有产业集聚,产业链是否完善。然后,看看人才资源是否丰富,是否有好的大学和培训机构。
还要看看政府是否提供政策支持,比如税收优惠、创业孵化等。
此外,市场潜力、消费能力、基础设施的完善程度,以及体制内人员的比例,都是需要考虑的因素。
总之,选择一个有利于自己和企业发展的城市,需要综合考虑多个方面。
体制内强度指数只是其中一个参考,但它确实能反映出一个城市的经济结构和发展潜力。
希望对你有帮助。关注我,明天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