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年不同等级监管措施分布
从下方第二张图可见,现有退市企业54.9%来自90年代,73%在2009年前上市。10年代以后,上市公司数量激增,翻一番还多,目前存量上市公司,90年代、00年代、10年代、20年代分别占比:14.4%、14.6%、38.2%、32.8%。
根据经验可知,上市短期内就退市,往往IPO造假。
上图数据是否能说明:
1、2010年以来,入市企业质量下降,审核未能有效应对激增上市数量,退市淘汰过程冗长,效率低?
2、暴露出来的大部分是沉疴旧疾,新进入股市的潜在风险还未显现?
开篇前言中已说明,模型自动引擎设置的最早评估期为2010年,因此数据库存储的评估数据最早追溯至2010年。提取2010年后退市企业162家,其模型预警分布如下图:
造假预警Vintage—退市企业
从上图造假预警Vintage看,位于橙色虚线下方,红色数字预警早于上市年份,即IPO前造假信号强烈;压在虚线下的橙色单元格数字,最早造假预警年份=上市年份,即上市当年即有造假信号。下图29家IPO造假预警清单,依据(预警年份—上市年份)排序,排在最上面的,IPO造假信号越强烈,说明在上市前积累的异常财报表现历史更长。其中可以看到2020年两家已被监管确认IPO造假退市的科创板企业,紫晶和泽达易盛,这两家素镜科技公众号早就在监管关注之前就发文提醒。
备注:国机重装为央企,其在2015年退市后,在2020年重新上市,改代码601399。
从经验看,退市企业引爆造假雷的导火索有两个:1、重要媒体曝光 2、造假藏不住,经营恶化,造成违约、诉讼等等严重不良后果。
ST公司分布
截止2024年5月30日,ST公司总计176家。
54%的被ST公司在2009年以前上市,42%在2017年前上市,只剩4%不到来自于2018年及以后上市企业。但有意思的是,在2018年以后上市,被ST的企业,几乎都位于黄色虚线下方,也即IPO造假预警信号极高,清单如下:
被ST公司与模型预警重叠度为98%。上面ST企业造假预警Vintage图中,绿色部分有4家未造假预警,清单如下:
经查询监管公告及新闻,其中:
1、天创时尚 2023年报被普华永道出具非标意见,主要争议在其子公司的股权交易是否是关联交易。从素镜模型看,其经营状况不佳,曾经营预警,但造假信号未预警。
监管调查后,认为其未履行审议程序,也未及时对外披露,处罚如下:
从素镜模型看,2023年报造假风险为“中等”,从单项预警中或许可以发现一些异常,但截止2023年总体异常程度尚未达到造假,对企业经营暂未产生重大风险。本文开篇对造假预警定义已做详细阐述:单期报告造假达到极高风险程度,或者多报告期造假,累计超过一定时间和程度,通常累计造假或资金占用比超过30%,预计对公司后续正常经营有重大影响,风险极高的,将被系统自动识别进入造假预警库。
从普华永道“无法表示意见”的报告,可以体会到,其团队已是惊弓之鸟,A股公司纷纷撤换是明智的。毕竟一个股权交易是否潜藏关联,不应该影响对总体财报审计发表意见。
2、人人乐 因为连亏三年被ST,其在2020年经营已跌破民企违约预警线-30分,2021年进一步跌破-40分国企违约预警线,进入经营预警库,所以该企业主要是经营不善。造假成分相对不高,可能有少量调节,因此只是在2021-2022年“较高风险”预警。
3、江西世龙 该公司在2020年6月因为遭遇电信诈骗,被证监会立案调查。本号曾发文提及该企业,历史发文链接:
A股销账新手法:蹊跷的9000万电诈案!究竟谁是潜藏多年的巨骗?
不过相对于造假,该企业的经营更差,其在上市之初,经营便跌破违约预警线,此后十年经营持续恶化,维持在经营预警库。而其造假程度,只在2020-2021年单期报告“较高风险预警”,因此未进入造假预警库。
查询监管调查结果,其2019-2020年开展无商业实质的虚假贸易业务,虚增营业收入占比在9%左右。造假程度基本与模型“较高风险”判断吻合,模型测算造假比低于30%的,基本不会进入造假预警库,只会在单期报告提醒。
4、奥康鞋业 2022年报被出具了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因此被ST。涉及事项包括:奥康国际实控人及其控制企业存在通过奥康国际的经销商、合营方等占用公司资金的情形。
从素镜模型看,其季报和年报表现波动很大,一般资金占用在年底前归回便会出现这样的异常波动。其在2020年以后的半年报、三季度报单报告预警,年报维持在“中等风险”,程度未进入造假预警库。
ST部分最后,提醒一下,不要盲目崇拜国企,国企的ST比例已经超过民企,而公众企业性质的风险近乎两倍于民企。许多公司喜欢搞噱头,各种国企,甚至央企都拉过来做股东,搞到后面四不像,没了实控人的企业,风险最高。
证监财务相关措施分布
下图对2001年开始,监管机构采取措施事项归类,其中有同一公司被多次采取措施,同一措施符合多种违规事项分类,也有措施到相关自然人的情况,总的来看,财务相关措施次数占比较高。
取被证监最早一次处罚(含立案)年份,总计1270家上市公司在2001年以后被处罚,占A股累计上市公司数比23.3%。计算(证监最早处罚年份—造假最早预警年份)的平均值=6.5,也即从最初预警到证监会第一次采取措施,平均需要6.5年。
将上图最后两项2010年前数据修正后,证监处罚与素镜模型预警重叠度93.3%,另有84家,占比6.7%未预警。经随机抽样,绝大部分为非财务造假被处罚,或单期造假程度未达到预警,未有造假或经营恶化未被发现的情况:
圆通速递
片仔癀
会稽山
贵州贵航
爱普香料
博迅医疗
上海电气
监管措施分布
在上部分证监会措施类型(19项财务相关)基础上,加入关注函、问询函等其他违规类的交易所监管措施。证监会处罚日期和交易所发函日期,取其最早,提取到4035家上市公司,占累计上市比74.1%,自2001年起,被“疑似”财务、经营相关类型采取过监管措施。写“疑似”的原因,在于有些关注函、问询函涉及减持、股价波动、操纵市场、媒体报道等等跟财务经营不太直接相关的事项,即使有些关于经营或财报的问询,也不一定真就有大问题。
根据经验,监管流程一般是:交易所发函—如果进一步演变,则证监会立案调查—再证监会发布调查结果—如果调查到问题,则证监会处罚—再交易所处罚—根据严重程度决定是否ST或退市。
从数据上看,监管措施与素镜模型预警的重叠度为84%,计算(最早监管措施年份—造假最早预警年份)的平均值=3.6,也即从最初预警到交易所关注,平均需要3.6年。如果这样倒推的话,那么2020年以后上市的公司,目前大概率处于监管发现的真空期?后文将进一步挖掘。
另有628家公司被采取监管措施,但模型造假和经营都未进入预警库,经随机抽样,绝大部分为非财务造假被处罚,或单期造假程度未达到预警,未有造假或经营恶化未被发现的情况:
该部分最后,再提示:没有实控人的公众企业风险最高,A股国企财务造假类(含资金占用转移、利益输送)风险已高于民企。
监管历史外,当前A股潜在风险
历史总在不断演变,许多历史问题公司,已经爆雷,历史风险已经释放,又或企业已变更股东、重组,或退市后又重新上市等等,例如顺丰控股在2017年借壳前的表现极差,但现在造假信号低。在素镜数据库里,许多曾经预警企业,2023年报已不再预警。重点将目光聚焦到当前潜在风险。
无监管措施的预警企业,上交所比例最高,需关注科创板。
哈佛大学的诺瓦克(Martin A. Nowak),提出一个理论:从众人群比例超过临界值,群体可能无法做出最优选择。这位教授以关于合作行为的研究闻名,他基于仿真模型,结合博弈论提出,如果一个群体中背叛者的比例超过三分之一时,群体会迅速演化为由背信弃义者组成。这其中三分之一便是一个关键的临界点。
上文已列出了,不同处罚等级在总体中的占比,以及与素镜模型预警的重叠度,可以说大A的造假比例肯定是超出三分之一的临界值的。
那么假设将造假比例降到33%以下,A股就会变清明。按照素镜模型上文估算,剔除历史问题已纠正的、退市的,目前有51.9%的企业造假信号预警,假设随着时间推移,市场可以自我修复,如变更股东,业务转型,某些造假预警中的资金转移占用、利益输送基于当地ZF的授权等等,把对市场造假比的估计值降低到43%,那么需下降10%才能低于临界点。而要达到这个目的,有两个途径:
1、扩大分母,引入大量新上市公司。但前提是:1)中国市场是否有那么多不造假、踏实做业务的企业。关于中国市场的潜在可上市企业,只要政府营造的环境足够宽松,自然会有许多创新企业如雨后春笋,不造假,展示真实的经营状况,只要有成长潜力,符合社会发展趋势,就应该是股市支持的对象,这也是股市真正的价值所在。2)确保新进入的企业质量(不造假是基本)。以目前中国这些券商的文化品德根基,以及专业素养,不造假的要求虽基础,却很难,短时间内估计很难扭转。除了券商的瓶颈,还有交易所的审核效能是否能应对进件大增。上文经透过数字看到近年IPO激增,质量却在下降。所以,IPO能保持前几年规模就已经很不错了,除非这些券商和交易所真正引入新质生产力(非打嘴仗、非找噱头、非谋取私利),比如采用素镜的模型系统提高质量和效率。
所以重点还是在第二个途径:2、降低分子,估计至少要退市10%,约500家上市公司,才能让造假比勉强低于临界值。而从上文数据中,我们可以看到,一家上市公司从造假预警到退市经历漫长十年,最后退市的比例还很低。
而根据素镜数据库,目前A股造假和经营仍同时在预警的企业多达1155家,今后退市的企业八九不离十也会从这里出来吧。
本号整理了以下两份清单,供读者下载:
1155家造假&经营同时预警 和 505家造假预警&无监管措施的清单:
会员请至素镜科技公众号菜单:会员>预警研院 下载。
非会员请至素镜科技公众号菜单:采撷园 >研究报告 下载。
【进入公众号】-【会员】-【申请试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