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化病院】新突破!第四空间技术——经内镜浆膜下剥离技术(ESSD)

文摘   2024-11-21 18:19   陕西  





小李(化名)是一位30多岁的年轻上班族,工作节奏快,生活习惯不免有点小随意。饮食方面他最钟爱火锅、烧烤,尤其是深夜加班时,泡面和辣条更是他夜宵的标配。可是最近,小李总是感到胃部隐隐不适,饭后老是觉得撑,想着是辣条吃多了,稍微注意下就行。可过了一个月,症状没有任何缓解,于是他来到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检查。张明鑫副院长接诊了小李并建议他做一个胃镜检查。检查后,医生告诉他胃壁上有一个肿物,看起来像是胃黏膜下病变,得好好观察一下!






什么是“胃黏膜下病变”?

小李有些疑惑:“这个胃黏膜下病变,是不是肿瘤?是不是很严重?”张明鑫副院长解释道:“胃黏膜下病变就是指在胃壁的黏膜下层出现了一个异常的小肿块,有可能是良性的,比如脂肪瘤、平滑肌瘤等,但也有可能是具有恶性倾向的,比如胃肠道间质瘤(GIST)。不过也不用太过紧张,它只是藏在胃壁的‘二层楼’中,还没有突破胃壁。”


医生形象地比喻道:“你可以把胃想象成一个‘洋葱’。表面一层是黏膜层,然后是黏膜下层,再往下是肌层。胃黏膜下病变就像在‘洋葱’中间长了一个小疙瘩,不容易被发现。”



探索胃黏膜下病变的“身份”

为了更准确地确定小李胃壁上的肿物究竟是什么,消化内科一病区主任崔曼莉为他进行了超声内镜(EUS)检查。这种检查就像是给胃“拍B超”,可以看清病变的层次、大小和回声信息。




检查后,崔曼莉主任告诉小李,这个肿物直径大约3厘米,病变虽然不算小,但没有恶性浸润的表现,病变生长在固有肌层,即胃壁的第三层,并向胃壁外生长,最外层仅剩一层薄薄的膜——浆膜。尽管如此,还是可以通过内镜技术把它切除。经过权衡,小李决定接受内镜下微创治疗。



新的“浆膜下剥离”方式(ESSD)

经内镜黏膜剥离术(ESD)作为一种微创手术方式,能够通过内镜直接进入胃腔,在黏膜下层精确剥离病变,避免了开腹手术的创伤。


近年来,随着内镜技术的不断进步,消化道早期肿瘤的诊治也有了显著提升。对于胃黏膜下病变临床中开始尝试使用一种新的“浆膜下剥离”方式(ESSD),这种手术是在人体的第四空间进行,即胃壁与浆膜层之间的潜在间隙,在病变剥离过程中,仅保留最外层的浆膜层,绕开密集的血管网络和肌层,保证病变能够被完整切除。


术前标记

切开


切开肌层

沿浆膜层

切除病变


缝合创面

取出的病变


经过评估,张明鑫副院长为小李量身定制并实施了ESSD。术后病理证实,小李胃壁上的肿物为良性的神经鞘瘤。


这次历险让小李懂得了要爱护自己的胃,也让我们认识到胃黏膜下病变虽然隐蔽,但通过科学诊断和合理治疗是可以安全处理的。尽管大部分胃黏膜下病变是良性肿瘤,然而部分具有潜在恶性倾向,甚至可能发展为癌症。及时诊断和治疗这些病变至关重要。经胃镜浆膜下剥离术(ESSD)为患者带来了新的希望。越来越多创新技术的出现,标志着胃肠道早期肿瘤治疗迈上了新的台阶。相信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和普及,将会有更多的胃黏膜下病变患者从中受益,享受更加优质的医疗服务。



-- END --


供稿丨王佳(消化内科一病区)

编辑 | 任晓英

校审丨马雪  郭子薇

审核 | 朱红缨




西安医学院一附院
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是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预防保健、康复与急救为一体具有较强救治能力、较高科研水平和国际交流能力的综合性教学医院,在陕西省内享有较高的声誉。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