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良品铺子事件透视食品配料表造假现象
作者系中国品牌与防伪执法打假协作联盟智库专家
株洲市市场监督管理局 邓国良
近期,良品铺子事件引发了社会各界对食品标签配料表造假问题的高度关注与热烈讨论。这一事件犹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食品行业在配料表管理方面所存在的诸多问题,也为我们敲响了警钟,促使我们对这一现象进行深入的思考与剖析。
一、良品铺子事件的来龙去脉与争议焦点
良品铺子作为食品行业的知名品牌,一直以来都拥有较高的消费者信赖度。然而,此次却深陷舆论的漩涡之中。网络打假团队举报其旗下“桂香坚果藕粉”产品未标注木薯淀粉但检出木薯成分,“酸辣粉”产品标注红薯淀粉却未检出。这些质疑声在抖音平台迅速传播,引发了大规模的网络热议。武汉市东西湖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迅速展开调查,并于11月18日发布通报称,举报内容不成立,“桂香坚果藕粉”未检测出含有木薯成分,“酸辣粉”含有红薯成分。但官方的通报结果并未平息外界的争议,打假博主宣称将继续送检,众多网友也对检测结果的公正性心存疑虑,使得该事件变得越发错综复杂。
这其中的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首先,检测结果的差异令人困惑,打假博主与良品铺子、官方调查结果之间的巨大反差,让公众对检测的真实性和准确性产生了严重质疑。其次,公众对官方调查结果存在质疑,担心检测机构与企业存在利益勾结,也认为官方调查在深度和广度上有待加强。最后,调查期间良品铺子相关产品的“缺货”状态,引发了人们对产品质量的诸多猜测,而事件对良品铺子品牌声誉的影响,也凸显了食品标签配料表造假问题对企业的巨大冲击。
二、前车之鉴:“东北雨姐”红薯粉条事件
在良品铺子事件引发广泛热议之前,“东北雨姐”直播带货红薯粉条事件就已为食品行业敲响沉重警钟,将食品标签配料表造假问题的严重性赤裸裸展现于公众面前。
本溪雨姐传媒有限公司与朝阳县六河粉条制造有限公司签订《直播推广服务协议》,通过直播推广其生产的红薯粉条产品。直播中,雨姐传媒大力宣传该粉条“除了红薯淀粉、饮用水、食用明矾,没有乱七八糟的”,并信誓旦旦保证“质量雨姐给你把控”。
然而,事实却大相径庭。打假博主购买该粉条送检后,检测结果令人瞠目:送检样品中未检出红薯源性成分,反而检出木薯源性成分,而配料表仅标明“红薯淀粉、饮用水、食用明矾”,与实际检测结果严重不符。
经相关部门深入调查,认定雨姐传媒直播宣传内容与产品真实成分存在巨大差异,属于作虚假或引人误解的商业宣传。依据法律法规,雨姐传媒受到严厉行政处罚,被处以没收违法所得和罚款共计165万元,同时责令暂停经营限期整改,承担相应法律责任。而红薯粉条生产企业朝阳县六河粉条制造有限公司也未能逃脱法律制裁,被责令停产停业,没收违法所得、罚款共计671.76万元。
三、食品标签配料表造假的常见情形及法律定性
1.以次充好,用低价成分冒充高价成分
一些不良商家为了节省成本,常常使用低价成分冒充高价成分。比如上面提到的“东北雨姐”直播带货红薯粉条事件就是如此,其产品配料表标注仅有“红薯淀粉、饮用水、食用明矾”,然而实际检测未检出红薯源性成分,反而检出木薯源性成分。再比如在肉制品行业,鸡肉、鸭肉等低价肉冒充牛肉、羊肉的现象频繁发生,在配料表里标注的是牛肉、羊肉等高价肉,实际上使用的却是鸡肉、鸭肉等低价肉。因其外观与口感经加工后有一定相似性,消费者在常规情况下难以准确辨别。
从各地过往案例研判,这类行为一般被认定为标签存在虚假内容,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第七十一条第一款所规定的“食品和食品添加剂的标签、说明书,不得含有虚假内容,不得涉及疾病预防、治疗功能。生产经营者对其提供的标签、说明书的内容负责”。对应的处罚条款为《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二项,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食品安全监督管理部门没收违法所得与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同时可视情况没收用于违法生产经营的工具、设备、原料等物品。若违法生产经营的食品、食品添加剂货值金额不足一万元,并处以五千元以上五万元以下罚款;货值金额达一万元以上,则并处货值金额五倍以上十倍以下罚款;情节严重时,责令停产停业,甚至吊销许可证。
2.隐瞒食品添加剂或特殊成分的使用
一些不良商家明明在食品中使用了添加剂或其他特殊成分,却不在配料表里标注。一方面,其企图通过隐瞒添加剂或特殊成分来提升产品吸引力,误导消费者认为是纯天然、零添加的健康食品,从而诱使消费者购买;另一方面,刻意隐瞒可逃避监管部门的审查,毕竟详细的配料表会为食品成分的精准鉴定提供便利。
这种情况,应当属于不符合《预包装食品标签通则》(GB7718-2011)“2.3配料在制造或加工食品时使用的,并存在(包括以改性的形式存在)于产品中的任何物质,包括食品添加剂要求。”关于配料表的要求的情形,违反了《食品安全法》第六十七条第九项:“预包装食品的包装上应当有标签。标签应当标明下列事项:(九)法律、法规或者食品安全标准规定应当标明的其他事项。”的规定,属于标签不符合规定的情形。处罚条款同样为《食品安全法》第一百二十五条第一款第二项。
四、食品配料表造假的危害
食品配料表造假会带来多方面的危害,具体如下:
(一)对消费者的危害
1.损害健康:消费者可能因信赖配料表信息而误食对自身健康有害的成分。比如,对花生过敏的人,若食品配料表未如实标注花生成分,食用后可能引发过敏反应,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又如,某些食品标注“无糖”,但实际却添加了糖分,糖尿病患者误食后会影响血糖控制,损害身体健康。
2.侵犯权益:配料表造假侵犯了消费者的知情权和选择权。消费者依据配料表来判断食品是否符合自身饮食需求、健康状况及口味偏好等,造假行为使消费者无法获取真实信息,难以做出明智的购买决策,从而购买到不符合期望的产品。
(二)对企业的危害
1.损害品牌声誉:一旦配料表造假被曝光,企业的品牌形象和声誉将遭受严重打击。消费者会对企业的诚信产生质疑,进而对其品牌失去信任,不再愿意购买该企业的产品。例如,良品铺子此次被质疑配料表造假,无论最终结果如何,其品牌声誉都受到了一定影响,消费者对其产品质量产生担忧,品牌形象在消费者心中大打折扣。
2.引发法律风险:在我国,食品标签的准确性受到严格的法律监管。企业配料表造假违反了《食品安全法》《产品质量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可能面临没收违法所得、没收用于生产经营的工具及原材料、罚款等行政处罚,情节严重的,还可能被责令停产停业甚至吊销经营许可证。
3.导致经济损失:品牌声誉受损会使产品销量下降,市场份额减少,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会随之受到影响。此外,企业还需承担因造假行为引发的法律诉讼、赔偿等经济成本,给企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三)对市场秩序的危害
1.破坏市场公平竞争:配料表造假的企业通过不正当手段误导消费者,使其产品在市场竞争中获得虚假优势,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挤压了合法经营企业的市场空间,不利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发展。
2.扰乱市场信任体系:食品配料表是消费者信任食品行业的重要基础之一。造假行为频繁发生,会使消费者对整个食品市场的信任度降低,对市场上的各类食品产生怀疑和担忧,进而影响食品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五、应对食品标签配料表造假问题的策略
1.政府层面:政府应加大监管力度,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加强对食品生产、加工、销售等各个环节的监管。增加抽检频次,对发现的配料表造假行为依法严惩,提高违法成本。同时,加强对检测机构的管理和监督,确保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和公正性。
2.企业层面:食品企业应增强自律意识,严格遵守相关法律法规,树立正确的经营理念。在生产过程中,要确保配料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做到诚信经营。加强内部管理,建立完善的质量控制体系,对原材料的采购、生产加工、包装等环节进行严格把关。
3.消费者层面:消费者要提高对食品标签配料表的关注度和辨别能力,在购买食品时,仔细查看配料表中的成分信息,不盲目相信商家的宣传。如果发现配料表存在问题,应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食品标签配料表造假问题是食品安全领域的一个顽疾,严重威胁着消费者的健康和权益,也影响着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这一问题,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方共同努力,形成合力,加强监管、自律和维权,才能有效地遏制食品标签配料表造假行为,保障消费者的舌尖安全,推动食品行业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