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娃娃》:说出了家庭中的难言之隐

文化   2024-07-29 11:01   甘肃  

本文转载自公众号国馆(ID:guoguan5000)

作者 | 国馆        图 |  视觉中国


(本文有剧透,介意慎入)

《抓娃娃》讲的是什么?

最近,电影《抓娃娃》上映了,讲的是一对富豪为了让儿子马继业考上国内最顶尖的大学,学习工商管理后子承父业,人为设定了一个特别穷苦的家庭,想让儿子在逆境中成长,懂得一切来之不易。
电影中,夫妻俩明明是富豪,开豪车,戴名表,家住大别墅,却偏偏回到了丈夫马成钢小时候住的院子,和儿子马继业一起在这个老旧的地方生活。
在这个破破烂烂的屋子中,马成钢建立了一个儿子成长专项计划小组,其中包括厨师、教育家、心理分析师等,每天为马继业的学习和生活服务。

比如老师说马继业上英语课时不敢开口说英语,马成钢就会在他上学的路上安排两个外国人,按照课本内容,一字一句地跟他进行对话;

又比如马继业每天放学回家,经过家门口的书店时,书店老板都会刻意朗读一些学生必读的经典名作,然后把书推荐给马继业;

甚至连马继业的奶奶都是由这个小组中的教育家扮演的,每天督促他好好学习,学会孝顺长辈。

他们给马继业打造了一个楚门的世界,为的就是让他在穷困的环境中成长,逆风翻盘,考入顶尖的大学。
为了保守这个秘密,可谓是状况百出,笑料不断,但马继业还是在高考前发现他周围的一切都是假的……

演员演得好,剧本也不错,笑点密集,故事曲折,目前票房已经破了19亿,这部暑期档的喜剧片可以说是比较优秀了。

可在欢笑声过后,也不禁让人思考:电影中的这种教育模式到底会给孩子带来什么影响?
 别让这两种教育模式在无形中毁了孩子 

《抓娃娃》这部电影描述了两种常见的教育方法。

第一种:吃苦式教育

很多家长,都乐于让孩子吃苦,俗称挫折教育,不经历风雨,哪能见彩虹?

这基本上是来自他们的经验。父母吃了很多苦后才打拼出了一番事业,所以希望自己的孩子也能通过吃苦磨练意志,取得成功。

电影里,马成钢因为自己出身于贫困家庭,后来通过不断打拼成了富豪,于是想要把这种教育模式复制在自己的儿子身上,期望他能像自己一样,甚至比自己更好。

根深蒂固的吃苦思想有时候变成了有困难吃苦,没有困难制造困难也要吃苦

电影中,明明是富豪,但马成钢两口子还是装作很贫困,连老师都在询问他们要不要贫困补助。哪怕马继业在学校里因为穷被其他同学欺负,也被当作对他的磨炼。
现实中的部分父母虽然没那么夸张,但也总会对孩子说:你们现在多幸福啊,以前我们都吃不起饭。

对父母而言,说的都是实话,自己当年更辛苦、更劳累,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就没办法吃苦了呢?

但有些苦其实是没必要吃的。

我有个朋友,在他女儿还小的时候教她学自行车。

他女儿学东西很快,几个来回后就能骑得有模有样了。我的这位朋友见他女儿骑得越来越顺,突然在她经过他身边的时候猛推了一把。

她就这么摔了个人仰马翻,趴在地上哭,他却很严肃地说:我就是要让你记住这种摔倒的感觉,以后骑车的时候也一定要小心,不然就会是这种下场。

人家明明骑得好好的,非要横插一脚,美其名曰挫折教育。后来他女儿再也没有骑过自行车。

很多父母因为自己吃了苦,获得了成就,才希望子女也去吃一吃苦。
可是每个人的成功都是难以复制的,通往成功的道路也不止一条。
不是说不能吃苦,但吃很多没必要的苦就是在浪费时间了。

第二种:愧疚式教育

它和吃苦式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吃苦式教育是想通过吃苦,让孩子知道成功来之不易;愧疚式教育则是向孩子诉苦,从而控制孩子,让他们变得听话、懂事。
电影里有这样一个情节。马成钢为了激励儿子好好学习,特地把鞋子弄得破破烂烂,故意在马继业面前晃悠,还装作云淡风轻似的说:没事儿,爸爸这双鞋还能再穿好多年。

为了进一步激发孩子的愧疚心,他还专门上演了一出离别的戏,自己坐着一辆破破烂烂的驴车去送货,奶奶临走前递给他三个鸡蛋,他也不要,说要留给儿子吃,这让马继业又感动又内疚地扑在他怀里哭。

看似是想让儿子放宽心、让儿子吃得更好,实则用这一双旧鞋和三个鸡蛋,牢牢控制住了马继业。
长此以往,孩子就会活在对父母的愧疚里。
拥有这种心理的孩子,通常都有这几个问题。
第一,会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讨好型人格。因为父母总是说自己很辛苦,孩子出于想让父母变开心的心理,就会压抑自己,忽视自己的需求,形成事事以他人为先并委屈自己的讨好型人格。

第二,总是想帮助他人解决问题。因为长期处在一种希望可以帮助父母的状态中,当别人出现困难时,孩子也会想着自己能不能去帮忙。喜欢帮助别人当然是善良的表现,但如果总是为别人的事情操心,对自己也是一种很大的内耗。因为一旦认识到自己的能力不足以解决这些问题,就很容易自责,会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变得不自信。

第三,他们的配得感特别低。长大了,赚到钱也不舍得花;稍微出去玩一下、买点儿东西,都觉得是对父母的背叛:我现在在享福,可我爸妈过得多么不幸呀。”他们会觉得自己不配花钱,不配拥有好的东西。
饱经吃苦式教育和愧疚式教育的孩子,是很难从自己的成就中获得自我认同的。
父母教育孩子难免有辛苦,有无奈,有力不从心。或许,换一种表达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

我都是为了你换成爸爸妈妈很爱你

都怪你,要不是因为你……换成如果这样做,说不定会更好

和谐的家庭关系,是彼此共同成长的前提。
 让孩子成为孩子 

说回《抓娃娃》,马成刚两口子难道不爱孩子吗?

和许多家长一样,他们都是爱孩子的,他们无非是想用自己的办法来让孩子成长。

可所谓关心则乱,错误的教育方式会让孩子的人格不健全,甚至出现心理问题。
虽然电影的最后,马继业终于掌控了自己的人生,这个套着喜剧外壳的悲伤故事总算有了个欢乐的结尾,但在现实中,很多悲剧一旦形成就很难改变。
哪怕有些孩子最终走出了心理阴影,走上了一条光明大道,但走出年幼时的阴影本身就要付出一些别人无法理解的艰辛。这本来就是一种悲。
教育无非是让花成花,让树成树;把自己还给自己,让孩子成为孩子。

希望生活中更多的家庭都少一点儿悲剧,多一点儿松弛和真实。
END



作者简介:本文授权转载于微信公众号:国馆(ID:guoguan5000)。用文化温暖人心,让好书滋养心灵,以好物点缀生活。每天8点,分享有深度的好文,品味有内涵的好书,遇见精致有品的美物。


 ◆ 


读者原创版
你的失眠伴侣、等餐伴侣、上下班伴侣、马桶伴侣,当然也是成长伴侣…… 欢乐图文、实用资讯,原于我心、为你而创,专治各类无聊、郁闷、无所事事!适合正年轻、曾年轻、想年轻的人士关注阅读。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