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畔漫话】赶快生伢子|| 张道辉

文摘   文化   2024-10-11 00:02   四川  


我住的小区有个民办幼儿园,位于小区中心广场边上,离小区大门不远,前两年每当幼儿园上学放学,接送幼儿的家长的汽车、电瓶车挤满了小区广场、消防通道,而且那些退休爷爷奶奶送了孙辈还不走,头靠头脚挨脚扒在幼儿园的大门上,乐此不疲、津津有味地看孙辈们出早操,给车辆正常进出造成很大困扰。我们业主多次向物管反映,物管表示无能为力。我生气的时候就发牢骚,哪天幼儿园关了就好了。

没想到,竟然一语成谶。今年暑假后,幼儿园突然就安静了,我上下班进出车辆非常顺畅,都有点不习惯了。我就问一声保安,保安说过去幼儿在园学生有500多个,现在只有100多个。三两年内这个幼儿园关门就是大概率事件。天哪!仿佛一夜之间的事。

都说生育率下降,眼看着小区附近的几个幼儿园都已经门可罗雀,关门大吉了。农村里的同学说,乡镇中小学都差不多关停并转到县城了。也就是说,以后农村的孩子以后上学都得去县城。

想想我们出生在六十年代的这代人,哪家不是三五个七八个孩子,孩子多得都来不及起名字,就小大子、小二子、小三子、小四子、小五子、小六子、小七子、小八子、小老九地喊,或者贱起名字,叫公丫头、小狗子、小犬子、小毛子等,说这样贱起名字好养活。那家总是生丫头,就想生儿子,可是事不如人愿,生出一窝丫头,他们家丫头的名字就是迎弟、招弟、来弟地叫。我家兄弟姐妹六人,男丁中我排行老三,本来应该叫小三,因为辈份长“骨头重”,就加个“老”字,叫小老三,像不像个小老头的名字?没办法,因为家庭贫困,营养不良,的确长得面黄肌瘦,真像个小老头。那时候,尽管吃不饱穿不暖,可是我们的童年特别泼皮,父母被沉重的生活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顾不上对我们的疼爱,就让我们自顾自地生长。现在看来,除了身高有点差强人意以外,其他的还算将就,至少顽强长大,身体健康。这就是新中国的人口红利,我们过去讲中国特色,就是地大物博,人口众多,人多力量大,人多好干事,的确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靠手抬肩扛,我们初步完成了社会主义基本建设,为八十年代的改革开放积累了一定的物质基础。生在农村的人应该有印象,冬天农闲时挑河工,就像大雨来临前的蚂蚁搬家,红旗招展,人山人海,当时冬天农闲时候兴修水利是一件国家大事,水利设施修建得非常好。农民非常积极,一是可以记工分,二是可以吃饱肚子,国家会按人头每天供应一定的大米。

现在再回到农村看看,过去宽阔清澈的纵横交错的河道早就淤塞成杂草丛生的小河沟了,没有人再去挑河工搞水利了,农村里除了看到个别老年人在昏昏欲睡地晒太阳,整个村庄像死一样地沉寂。这时候,自私地说,如果当时按照马寅初的人口理论早早地实行计划生育,哪有我们这些人?如果说父母生了我们兄弟姐妹六个人是第二代的话,我们的第三代一共有12个人(除了我独生子女外,我二姐生了三个孩子),就是12个家庭,就是人口的裂变。正常情况下,第三代们应该继续裂变下去,让我们的家族人丁兴旺多好呀!可是,残酷的现实是,第三代们生育意愿非常低,大多是一两个孩子,其中有8个家庭是独生子女,第四代人数量只有15个,裂变效应没有了,人口增速放缓了。任我们长辈好言相劝,和风细雨,让他们趁年轻多生几个。他们头摇得像拨浪鼓,任你好话说尽,我自岿然不动,为什么呀?因为时下养育一个孩子太难了,代价太大了,生不起了。

且不说房价和医疗,仅教育就压得人喘不过气来。前几天,乡下一个晚辈打电话给我,征询我上高二的女儿想补地理,对一个高二的文科生来说,地理不过是副科。我问她补课费是多少,她说是600元,我说这不贵呀!她说这是补一次课的补课费。我简直不敢相信,这让我太无语了。不是这世界变化快,是我们太落伍太out了,老师课外补课竟如此疯狂,师德沦丧到如此地步。教育病了,病得不轻。这疯狂的代价都要让每个家庭来承担,想象一下,普通的工薪阶层是不是压力山大,还敢多生孩子吗?

所以现在丁克、不婚主义者愈来愈多,就是生了孩子的,一个个都当宝贝似地金贵着,都奔着精英人士、办公室白领去培养,可是社会不管如何发达,总得有人扛枪保家卫国,总得有人搬砖头砌墙头。一个可怕的可以想象的残酷的事实就是,现在人口断崖式下跌,会形成一个人口断层,新生力量不足,社会老龄化严重。

生育率的下降不仅关乎每个家庭,还关乎民族的未来和国家的富强,有的地方政府出台了一些奖励生育的政策,那都是零星的,甚至是杯水车薪的。如何提高生育率,必须拿出七十年代开始的轰轰烈烈的计划生育的劲头来,那时候如果不实行计划生育,人口爆炸式增长,全社会将难以承受,宣传氛围和节育措施都是空前的。那时候计划生育的力度是什么呀?如果超生的话,农村里扒房子,城市里丧失公职,釜底抽薪式的,这才把人口增长控制在合理的水平上。

如今,我们面临着人口不增反降、甚至难以为继的被动局面,压力和挑战不亚于当初人口爆发式增长。但是,面对严峻形势,好像并没有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国家是时候顶层设计,从房价、医疗、教育等方面综合治理,考虑出台生育奖励政策,让适婚适育的年轻人放下顾虑和包袱,让祖国的下一代如雨后春笋般茁壮成长。到那时候,我们就可以理直气壮地向年轻人说,赶快生伢子吧。

伢:是多地区的方言。在吴语中,是人称代词,表示“我们”,主要通用于浙北地区。在赣方言和湘方言中,人们常用“伢”来称呼小孩子。读音为yá,苏北地区方言称呼孩子为“伢子”,读音为xá,妇女怀孕称为怀“伢子”,妊娠反应称为害“伢子”,生孩子称为添“伢子”;婴幼儿称为毛“伢子”,童年称为小“伢子”,少年称为大“伢子”,体现了这些地区独特的语言文化特色。



作者简介

作者往期作品荐读


奥运情怀

隔代亲

印象大西北

淮安有个掼蛋小院

热辣滚烫及贾玲

艰苦岁月里的姨姐姐们(二)

艰苦岁月里的姨姐姐们(一)

一次轻松愉悦的体检之旅

如水日子里那些人和事(三)

如水日子里那些人和事(二)

如水日子里那些人和事(一)

保洁工老徐

跑船的女子

水润润的城市 湿漉漉的过往

关于兴化油菜花

三四平米的烧饼铺一年能赚多少钱

在香港过年

长江航行的那些日子

小区的早晨

扫 雪

南 港

春色

课 堂

大 柴

老水手长 

那些年那些事 

童 年 

船员的家

山芋仍是我最爱

水淋淋的城市 鲜活活的人生
















运河文韵

采春的希望

撷秋的欢喜

捡运河文字

征稿启事
为了更好扩大本公号所发文章的影响,即日起本公号入驻360个人图书馆,所有作品皆自动同步到360个人图书馆终身收藏。不同意者请勿投稿,投稿视作默认此项决定。

本公号唯一投稿邮箱
haqjprj@163.com 
【不再接受个人微信投稿



友情提示:

1.散文、微小说1200字以上;诗歌成组,现代诗每组不少于五首,格律诗不少于十首。投稿时请附个人百字以内简介和照片1张。(简介字数太多请自行删减)
2.投稿请自己校对好,不要有错别字,小编不负责校对;
3.投稿务必原创未在其他公号发表过,二者缺一不可。

感谢关注清江浦人家

▲长按二维码“识别”关注设置为星标





清江浦人家
闲煮时光,漫炖岁月。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