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
初始攻击险,水线应备用
【一句话作战智慧原文】
透过烟气可看到火的红光相对安全。推进初始水带攻击线最危险的情况,是房间充满热量、烟气弥漫且看不到明火,应先对烟气进行有效冷却。
【专业解读】
灭火是消防员的最终目的,而“烟气”则是消防员最主要的敌人。“谁控制了氧气,谁就赢得了战斗” ,是职业消防员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行话。门控制、烟气冷却、室外过渡射水等技术,360°评估、战术通风、流路控制、过渡攻击等战术,以及极端火灾事件的研究与应对,都是可燃可爆的“烟气”教会消防员的。通常情况下,可以看到持续燃烧的明火时,烟气已被点燃,发生极端火灾事件的概率就小,说明火势处于一定范围内,消防员可据此判断火源的位置和火势的蔓延方向,环境相对安全;反之,房间充满热量、烟雾弥漫且看不到火焰的情况更加危险。火灾可能隐藏在某个角落,或者被大量的浓烟遮挡,处于阴燃状态,或者由于缺氧呈现出“假性衰减”,新鲜空气的突然进入,很可能导致回燃或通风诱导型轰燃等极端火灾事件的发生。
(1)伤亡教训值得“深刻汲取”
2008年3月5日,美国宾夕法尼亚州一栋二层木框架住宅的地下室发生火灾(图2.12),志愿消防队的内攻小组进入地下室灭火。灭火18分钟后,地下室火势突然增大,消火栓故障导致供水中断,消防员空呼低压报警,紧急撤离信号(汽笛声)响起,经清点,9名消防员均在位。再次内攻后,空呼低压报警使水枪手停水并开始向外撤离,却没能在再次突然增大的火势中安全撤离,不幸殉职。在开展紧急救援的过程中,又有4名消防员受伤。缺乏相关的标准操作指南(SOG)、小组成员未同进同出、缺少备用水带线保护等,成为这次事故的主要原因[2.12-1]。
图2.12一楼通往地下室的楼梯(照片使用已经NIOSH授权)
(2)初始攻击线的危险“不可不知”
①10种危险。初始攻击线就是内攻消防员进入着火建筑内,拉伸的第一条用于灭火攻击的水带线。美国纽约前消防局副局长文森特·邓恩(Vincent Dunn)在《火场安全与生存》一书中,归纳总结了内攻小组在推进初始水带攻击线时可能遇到的10种风险[2.12-2],分别是滚燃、轰燃、回燃,小组身后人满为患,逆风推进水带线,穿越火区,天花板塌落造成烧伤,楼板坍塌,错用大口径射流,以及对着火建筑的错误评估。前6条涉及烟火特性,后4条涉及建筑结构知识。
②应对措施。防范上述风险,必须学习掌握烟火特性和着火建筑倒塌的理论知识,最重要的措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确保热成像仪(TIC)始终与初始水带攻击线一起使用,二是部署保护初始攻击线的备用水线。备用水线的水带管径不应小于初始攻击线,并部署在保护出口的适当位置。有多少人办多少事,将有限的到场力量集中于某一个灭火作战阵地,比起将力量分散作战更科学。如在某些情况下,辖区消防站到场力量可以同时出两条水带线,着火层及其上层各一条水带线就是将兵力分散了,而将两线同时部署在着火层,将未过火的着火层上层留给增援力量,更有利于将火灾损失控制在更小的范围,也有利于保障消防员的安全。
(3)不能直击火点才要“多此一举”
直接把灭火剂喷射到火源上,是最快的灭火手段。可在现实的火场,实现这个目标并不容易。因为无法正常从门口进入着火房间灭火,所以需要先在室外射水,进行过渡攻击。注意把握直流射流、水打吊顶、大角低压、不晃喷嘴4个要领,使反弹喷溅的水对热烟及燃料进行冷却。“软化目标”10~60秒后,内攻小组可以从前门推进前,室外射水就要停止了。烟气冷却技术的应用也是这个道理,在向射水灭火的最佳位置推进前,烟气可能突然被点燃,将内攻消防员围困在火中,所以要对可燃可爆的烟气进行冷却稀释。门控技术、CFBT进门程序,也都是在冷却烟气的过程中,为防止过量空气进入充满浓烟的着火隔间而实施的。
(4)冷却稀释烟气不可“偏听偏信”
英国的3D脉冲雾状水冷却法,美国的“O”形射水法,以及荷兰的弧形表面冷却法,是当下较为流行的三种烟气冷却技术,各有千秋、不应绝对,要根据水枪性能、水枪手使用习惯、排气口面积等情况具体选择。3D脉冲雾状水冷却法可防止过量热蒸汽产生,但掌握难度较大;“O”形射水法对水量要求高,排气口面积过小时可造成热量被反推向消防员;弧形表面冷却法是介于上述两者之间的折衷办法,可以大胆尝试。
(灭火救援一句话作战智慧专业解读-作战指挥篇-第2.12条,校对:Andy、许指导)
【参考文献】
[2.12-1]Braddee R.宾夕法尼亚州一名志愿消防副队长在扑灭地下室火灾时丧生[EB/OL].(2009-08-31).https://www.cdc.gov/niosh/fire/reports/face200808.html.
[2.12-2]Dunn V .火场安全与生存[M]. Oklahoma,USA:PennWell Corporation,1992.
靠山屯闲话
既往不恋,当下不杂,
未来不迎,纵情向前。
屯主微信号:ifire-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