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微课例”
精耕“大组教研”
——滨江学校小学部语文组小说教学研讨活动
课堂是开展研究的重要场所。“大组教研” 是滨江学校在小组研究的基础上打破年级界限,以“微课例研修”为主要形式的纵向学科组教研。“同课续构”源于传统的“同课异构”研修。“同课续构”的重点,就在“续”字。通过大组内教师的“接龙课”“重建课”等方式延续教学现场相关内容,帮助教师将教学思考转化为教学行为,用实践检验现场学习的效果,促进深度教研。
2024年10月28日至11月1日,滨江学校以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穷人》为例,开展“同课续构”研讨活动。
六年级语文备课组长陈冬老师首先对第四单元教材进行了分析。这是本套教材第一次以单元的方式引导学生接触小说。《穷人》是本单元第二篇课文,属于外国名篇作品,作者是俄国文学家、思想家列夫•托尔斯泰。它围绕着单元语文要素,在承接《桥》这一篇文章中的情节推进、环境渲染、人物描写的基础上,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环境描写对人物形象塑造的重要作用,使学生更多元地通过人物对话、心理活动去体会人性美。
徐婷老师以《穷人》为例进行说课。在已经完成课堂教学的基础之上,徐老师体会到应通过创设符合学生生活实际的情境,调动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把知识技能、价值鉴赏延伸至生活实际中,并进行创意表达、合理运用,这样才能触发学生的情感开关。徐老师立足教材,分析学情,聚焦语文要素,设计了四个教学任务,以达到教学目标,并对自己接下来的“重建课”有更好的构想。
在集体研讨环节,各位老师结合新课改精神,对“接龙课”“改进课”各抒己见,就本次备课的各个设计板块进行深入的探讨和分析,碰撞出了思维的火花。
一切的教学设计,都是为了让学生真实有效地“学起来”。《穷人》一课的教学需要精益求精,尤其要在“点”的精选上下功夫。如是否可以只选择两个点,一是“睡觉还早”,二是西蒙临死前的内心开掘,让学生去充分发挥“点”的“覆盖面”和“穿透力”。有的“点”,学生可以自己读懂的,就“点”到为止,这样教师可以讲得更少些,学生可以学得更多些,更开放些。
《穷人》的3——6小节处处布满顶级小说家细微到极致的情节构思,其逻辑之严密,语言之精炼让人叹为观止。比如桑娜为什么出门?首先睡觉还早(她也睡不着)。其次,她想看看灯塔是否亮着(为什么担心灯塔?因为外面是暴风雨),好让丈夫安全回来。这样的动机设定,完美契合并承接了前文的人物心境——她在焦急地等待丈夫。同时,这样的设置和暴风雨中黑暗的环境也完全贴合。
通过这次的集体备课,我更加明确教学小说文体单元的定位,应把落脚点放在学生读不懂的情节上。借助情节图,搭建情节链,了解情节具有因果的特点,并逐渐深入寻找“意外”,了解矛盾冲突,在一步步的思考、探究、追问中引导学生通过把握小说情节,学习阅读小说的方法,进而在头脑中建立小说的情节框架,为写作打下基础。
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就是指向自我表达。因此,在备课时要充分考虑所选择的教学内容,是否能凸现“语言运用”的价值。桑娜的心理活动折射出精神的富裕,灵魂的高贵。在第9段写桑娜的“忐忑不安”以及内心独白,作者用了一连串省略号、感叹号和问号,表现了桑娜丰富、复杂的内心世界。这段精彩的内心独白,可引导学生通过对省略号背后意思的补白,让学生体会人物的真善美。
著名语文教育家叶圣陶说过,课文就是作文最好的范本。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习作范例和写作素材,可谓是孩子们写作的源泉和材料的仓库。教师善于发现教材经典作品中蕴含的写作技巧,巧妙架设桥梁,引导学生通过教材学习钻研,可以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扮靓作文的语言,借鉴名家的写作方法,获得写作的灵感,使写作从规范走向个性与创新,定能写出有声有色的好文章。
理解人物心理活动描写对表现文章主题的重要作用。《穷人》这篇文章通过对桑娜和渔夫心理活动的描写,深刻地展现了穷人善良、勤劳、宁可自己受苦也要帮助别人的高尚品质,可以带领学生分析桑娜在抱回孩子后忐忑不安的心理,以及渔夫得知真相后的心理变化,体会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从而使学生理解这种写作手法如何为主题服务。
留白处往往出现于角色面对困惑、矛盾、挣扎等两难处境的情感激荡处,“戏剧补白策略”就是要把价值、道德和情感的交战透过理解、想象、创造,以戏剧的形式展示出来。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与文本、角色、作者互动,并糅合自己的经验和感受,进行阅读的再创造。“戏剧补白策略”突破了语文侧重认知的现况、兼顾人文性与工具性目标的策略。
托尔斯泰这位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他的艺术和人生是一致的。他在作品中弘扬人性,崇尚道德,希图用文字的力量去反对人世间的不义,唤起人性的复苏,促进社会的调和。在桑娜和渔夫的身上,他融入了自己深沉的爱与崇高的思想。在那黑暗的时代,桑娜和渔夫的美好善良,如一股清流注入贵族阶级堕落腐化的心灵泥沼,他们如沙砾中的黄金、黑夜里的星斗,传达着伟大作家的灵魂密语与人文关怀,因此,具有了震撼人心的力量。
作者以“穷人”为题,却让我们看到作者笔下那些穷人们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同情他人的淳美品质。西蒙家,虽贫困与悲惨,但因真挚的母爱而温暖;桑娜,虽然家庭举步维艰,但因她的那种近乎本能和倔强的善良,而显得毫不穷困。无论桑娜,抑或她的丈夫,哪怕自家再苦,哪怕再怎么“熬过去”,也要把两个孤儿抱过来。这样一个内心一致善良、乐于助人的家庭,真的不穷。
文章第九自然段起笔描写了桑娜的内心独白。从多处省略号,我们能看出她内心困兽之斗的时间之长。她的矛盾集中于自身生活处境艰难和接受丈夫严厉惩罚,可她从未想过放弃抚养两个孤儿。恰是这看似矛盾的一笔,却把潜藏在桑娜内心深处的最本真、最真实的心理和情感不加掩饰地裸露出来,让读者窥见其善良、美好的心地,并为之深深感动、震撼。愈是苦难中的挽救,愈能见得人性的善良。桑娜的善良已近“性本善”的极致,她是“富足”的。
《穷人》开篇的环境描写不仅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场景,暗示了情节的发展,还烘托出主人公勤劳、善良的品质。在学生阅读梳理、寻证表达的基础上,聚焦关键词,快速走进文脉语境。如“穷”表现在吃、穿、用等生活的多个方面,“不穷”暗含于环境、语言、心理、行为等描写之中。有了这样的提升,学生就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走向了对写法的参悟。
文学阅读,不仅要凭借语言文字展开想象,进入到作品描绘的情境中去,还要通过换位思考,代入角色,把自己置身于人物所处的特殊环境中,抉择中,引导学生去真切体验人物的情感变化,将作品中人物的命运真正接纳到自己的世界中来,最终实现自我精神的成长。教学时,要把自己当作桑娜,反反复复读,入情入境,在读中感悟。
“教乃研之基础,研乃教之利器”,教学与教研犹如一对翅膀,是平衡教师专业发展的经纬,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钥匙。通过本次教研活动,让我们更加了解到在教学中,围绕小说的特点和人性的光辉双线并行,通过教材与课外资源的整合教学,让学生感受小说的魅力。同时,学以致用,发挥想象,创编生活故事。在阅读中使学生的心灵接受一次洗礼,人性得到升华。
滨江学校依托“微课例”而精耕的“大组教研”追求的是学科素养的“专”和“深”,通过大组内教师的“接龙课”“改进课”“重建课”等方式延续教学现场相关内容,帮助教师将教学思考转化为教学行为,用实践检验现场学习的效果,促进深度教研。
撰稿|徐 婷
编辑|钱言飞
校审|徐 云
签发|刘 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