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国家气候中心原副主任 吕学都
腾讯碳中和实验室 周菁菁
环境(E)、社会(S)和治理(G)(以下简称ESG)是金融市场做企业投资决策评估的重要指标,目的是通过对企业在ESG三个维度表现的评价,判断企业是否具有长期可持续发展价值,从而判断是否具有投资价值。在经济高速增长带来更为复杂的社会和环境问题下,ESG已经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必然要采用的重要管理工具。随着国内外ESG实践不断丰富和研究的不断深化,ESG体系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本文从信息披露、评级和投资三个维度梳理国内外ESG进展,总结了国际国内ESG发展经验,为我国企业更好利用ESG这个重要工具以助力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目标提出了若干参考建议。
国家气候中心原副主任 吕学都
国际ESG进展
ESG起源于企业社会责任意识的发展。自20世纪70年代起,西方国家在经历工业发展带来的经济增长后爆发了一系列环境污染与社会不公平问题,资本市场开始关注并重视负责任的投资。2004年ESG一词正式出现在联合国全球契约组织发布的《Who Cares Wins》报告中,环境、社会公平与投资的关系成为国际机构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2006年,由联合国支持成立的“责任投资原则”组织(UNPRI)提出,鼓励投资者在投资决策中纳入对ESG因素的考量。通过十多年的实践,逐步形成了当今从ESG信息披露、ESG评级和ESG投资三个方向推进ESG发展的格局。下面就按照这三个方向简要介绍ESG国际进展。
1.信息披露
ESG信息披露是践行ESG理念和落实ESG投资的基础。目前,全球大多数国家通过两种方法引导企业进行ESG信息披露。一种是以欧盟为代表的政府强制监管制度,另一种是以美国为代表的自律监管形式。
欧盟的公司治理秉承“股东-利益相关者”的双重重要性原则,认为公司的作用不仅是为股东获取利润,还要为社会创造价值。在自上而下的政府强制监管下,欧盟委员会自2018年起发布了《企业可持续报告指令》(CSRD)和《可持续金融披露条例》(SFDR)等监管措施,以及2024年4月发布的《企业可持续发展尽职调查指令》(CSDDD),要求企业和金融机构披露社会和环境问题带来的重大风险和机遇,以及公司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影响,以提高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透明度,这些举措对企业在产品生产及回收循环利用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也取得了明显效果。
美国ESG信息披露则采取自律监管的形式。在“股东利益为中心”的公司治理理念支配下,美国ESG标准的制定和信息披露的执行主要依赖公司的自主性。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尊重公司自律监管的自由度。SEC曾发布《关于与气候变化有关的披露的指导意见》等要求公司披露重要的非财务信息,但披露的具体范围则由公司根据对ESG重要性的评估来确定。因此,在披露框架方面,美国大型企业通常参考全球报告倡议组织(GRI)和可持续性会计准则委员会(SASB)等国际组织提供的框架和标准自行披露。
根据毕马威《2022年可持续性报告》统计,N100公司(在52个国家或地区中分别选出营收排名前100的公司作为N100)的ESG信息披露率从2002年的18%快速上升至2013年的71%,到2022年已达79%。从区域来看,亚太地区N100的ESG报告披露率平均为89%,其中日本和新加坡的披露率达100%,我国的披露率为89%;欧洲平均为82%,其中德国和英国的披露率达99%;美洲平均为74%,其中美国披露率达99%;中东及非洲平均为56%。全球ESG信息披露率已达较高水平,但在信息披露的框架标准上,全球缺乏统一标准。整体来看,GRI仍然是全球最常用的ESG信息披露标准,2022年,68%的N100企业使用GRI标准。
2.评级体系
ESG评级是评级机构通过构建评价体系包括详细的评价指标来对公司的ESG表现做评估和等级划分,具体过程包括评级机构收集相关数据、根据获得的可靠数据对评价体系的各项指标打分、根据打分结果划分并发布评级结果。ESG评级扮演着筛选投资标的和指引资金流向的重要作用。目前全球有超过600家ESG评级机构,其中影响力较大的包括明晟(MSCI)、标普全球(S&P Global)、富时罗素(FTSE Russell)、穆迪(Moody)和晨星(Morningstar Sustainalytics)等。
不同的评级机构采用的评级指标不完全相同,以MSCI为例:MSCI根据10项一级指标和37项二级指标进行评级:在环境维度关注企业的环境政策、应对气候变化战略、能源使用效率、废物处理和资源保护等方面;在社会维度评价公司的劳动条件、健康和安全标准、员工关系及其对社会福利的贡献;在治理维度考核企业的管理结构、行为准则、合规性、董事会多样性和透明度。MSCI将企业ESG表现分为7个不同的等级,从AAA(最高)至CCC(最低),以帮助投资者理解各公司的负责任投资潜力和风险。MSCI已对全球超过8500家公司和68万多只股票和固定收益证券进行了评级。
需要指出的是,全球还没有统一的ESG评级标准,甚至主流评级机构的评级标准之间的相关度也仅为0.54,这导致不同评级机构给出的评级结果难以做比较。由于ESG投资高度依赖ESG评级结果、高ESG评级的公司会被纳入ESG指数基金且ESG指数基金是未来ESG投资的重要来源,为此,提升不同ESG评级体系的可比性、在把有特色的国家或地区的ESG指标纳入评级体系的同时仍能确保评级的可比性,就变得特别重要。
3.ESG投资
在过去的十年里,全球资本市场对ESG投资的关注度持续上升,ESG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在全球资产中的占比大幅提升。UNPRI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9月,全球共有5179家机构签署合约加入UNPRI,同比增加了25.94%。全球可持续投资联盟(GSIA)发布的《2022年全球可持续投资回顾》显示,至2022年底,全球ESG投资规模达30.32万亿美元,预计2025年全球ESG规模将达50万亿美元。
中国ESG进展
1.发展历程
中国ESG起步较晚。随着外资机构进入中国资本市场、我国养老金与社保基金等长期资本入市,中国资本市场对ESG的关注度快速上升。2002年,证监会与国家经贸委联合发布的《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强调了上市公司应关注环境保护、公益事业等领域,重视公司的社会责任,同时对公司治理信息的披露提出了具体要求,这可被看成是国内企业环境和社会信息披露的第一步。2018年,证监会对《上市公司治理准则》进行了修订,确立了ESG信息披露的基本框架,要求上市公司披露环境信息及履行扶贫等社会责任的相关情况。同年11月,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出台《绿色投资指引(试行)》,这是国内出台的首份全面系统的绿色投资行业自律标准。2024年4月,沪深北三大交易所正式发布了《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要求纳入强制披露范围的上市公司在一年的过渡期后,必须按照此指引进行编制和披露,这为中国统一的ESG披露标准奠定了重要基石。同年6月,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关于新时代中央企业高标准履行社会责任的指导意见》,推动中央企业以更高标准履行社会责任,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在“自上而下”的政策推进和市场双轮驱动下,中国ESG的推进取得了积极快速进展。在ESG信息披露层面:信息披露主体范围不断扩大,从上市公司延伸至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且信息披露率上升,《中国上市公司ESG行动报告(2022—2023)》显示,截至2023年6月,A股上市公司中有1738家独立披露了ESG/社会责任报告,披露企业数量同比提升了22.14%。在ESG评级层面:ESG数据、评级和指数在市场中快速发展和应用,为中国ESG投资发展打下了良好基础。以中证指数、深证信息发布的指数为例,截至2022年9月,两家机构累计发布ESG指数36只,其中半数为2022年新发产品。在ESG投资层面:据国联证券统计,截至2023年7月,中国大陆地区签署UNPRI的机构达到130多家;截至2022年底,中国责任投资市场总规模约24.60万亿元,两年复合增速达33.80%。
2.问题与挑战
ESG作为促进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重要工具,在现代企业绿色治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目前我国在ESG发展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推进ESG的进一步发展仍面临诸多挑战。
(1)ESG意识仍显不足。ESG促进企业把可持续发展与获取利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追求两者的平衡。这种理念的转变和实施需要时间。目前不少企业领袖对ESG理念的认识还处于初级阶段甚至存在误区,往往主动披露ESG信息的意愿不强,甚至认为ESG只是增加企业成本。虽然部分上市公司、大型国企和民营企业已将ESG纳入公司发展战略和运营环节,但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负责人的ESG意识及信披意愿还非常欠缺。
(2)ESG披露质量参差不齐。我国目前的ESG信息披露实践是部分上市公司强制披露、其余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自愿披露的方式。由于ESG披露规范不明确且缺乏监管,企业披露的ESG信息质量大打折扣、参差不齐,主要体现为:一是择优披露:在自愿披露的机制下,企业往往有选择性的披露对自身有利的信息,规避对自身不利的内容,导致披露信息的全面性和真实性不足;二是“强制披露”的内容有限:现行政策文件中强制要求披露的ESG信息内容有限,多数企业仅满足最低要求,对于诸如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重要议题则避而不谈;三是企业所披露的信息多为定性描述,定量描述的内容较少,这使得信息难以比较和验证;四是披露标准不统一:ESG信息披露标准不统一导致各企业的ESG报告可比性差,难以为投资者和其他利益相关者提供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3)中国特色难以体现在国际ESG评级体。ESG评级是连接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和投资者决策之间的纽带,通过ESG中不同指标的量化打分,综合反应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水平。由于国内外ESG评级机构众多,没有统一和具有可比性的评级体系,在对中国公司做客观公正的评级方面,面临独特的挑战:一是经济制度和体制的差异:现有国际评级标准大多适用于欧美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这难以适用于中国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经济体制;二是文化和社会习惯的差异:如在社会维度,欧美指标体系中人权指标比重较高,而中国企业更强调社会保障、劳工福利、扶贫等指标。这种差异导致国际评级标准与中国企业实践不完全符合,评级打分会出现明显的差别;三是语言困境:由于语言的差异,国际评级公司对中文信息的获取和理解难度要远高于英文信息,这导致信息获取不全面或产生误解,加剧了评级的难度,使得国际评级标准在中国的适用性大打折扣。
充分利用ESG
促进企业绿色低碳可持续建议
随着ESG信息披露、评级和投资的不断发展完善,ESG在促进企业绿色低碳可持续方面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ESG信息披露可更好地展示企业实践绿色低碳的雄心;ESG评级和投资必将引导更多资金投向支持绿色低碳的企业和项目,从而助力国家加速绿色低碳转型、实现“双碳”目标。
1.进一步完善ESG相关政策、法规及标准
根据ESG的国内外实践和我国的国情及社会制度特点,通过立法及颁布政策、标准,推动ESG信息高质量披露并充分体现我国国情。其一,逐步扩大信息披露主体范围:从上市公司扩展到非上市企业。由鼓励和引导企业开展ESG信息披露,逐步过渡到强制披露。其二,完善信息披露标准:可根据不同行业特点,出台具有行业特色的信息披露标准,并尽可能采用量化标准。其三,加速完善社会和治理方面的规定,尤其是企业治理方面的规定。在环境信息披露标准方面,要根据国家减碳降污的要求来完善信息披露标准,并根据国际上ESG的新进展如ISSB的新要求,把企业气候风险信息披露纳入其中。通过强化环境信息披露,促进企业把绿色低碳可持续战略和行动落到实处。
此外,政府可提升ESG信披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例如建立和完善环境和碳减排相关基础数据库,作为公司披露数据和ESG评级的基础数据,便于比较和监管企业披露数据的真实性及可比性;同时可引导第三方机构、非营利性组织和媒体舆论对信披数据的合规监管,从多方面强化对企业信息披露和评级的监管。
2.进一步规范和统一ESG评级体系,促进ESG投资
规范和统一ESG评级体系以确保评级的一致性和可比性,已经成为ESG评级非常紧迫和优先事项。要从源头明确ESG评级的目的,解决ESG评级的有效性、可比性和一致性,促进ESG评级健康有序推进,保障ESG投资发展。ESG评级体系要体现中国特色,例如在环境因素中引入国家应对气候变化阶段性目标对应的企业相关指标如产品的能耗、碳排放、碳足迹等指标;在社会因素中加入乡村振兴等因子;在治理因素中考虑国有企业的治理特性和特点,以及考虑党建等政治因素对促进企业绿色低碳可持续的保障作用。
ESG评级将促进资本流向ESG表现好的企业和项目。随着ESG投资市场规模的不断攀升,规范化、高质量高信誉的ESG评级,变得尤为重要。据中金公司测算,到2025年,中国ESG投资规模将达20至30万亿元,ESG公募基金规模将达约7500亿元。金融监管机构可根据ESG评级发展情况,制定ESG投资指引,促进ESG评级和ESG投资良性互动和发展。这将有助于吸引更多海外投资者投向我国的绿色低碳发展,加速我国实现“双碳”目标。
3.促进企业践行ESG,把ESG理念融入企业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和员工行为
ESG信息披露不是简单的把公司的相关数据进行公开,也不是企业向社会展示自己的一时工作和成就,而是企业通过ESG这个工具,从企业发展战略、组织构架、制度建设、行动计划、环境保护、员工管理和关怀、公司文化和企业与社会的关系等方面进行全面的科学合理的部署、规划和实施,是促进企业长期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工程。因此,促进企业真正践行ESG,首先是需要企业领导层提高对ESG的系统认知,对标ESG的科学认知,并通过领导层的领导力和督促,自上而下地贯彻到公司所有管理和运营中。领导层应依据公司的宗旨和长期目标,建立公司管理和实施ESG的组织体系和政策。例如,成立跨部门的ESG协调机制及专门的ESG协调办公室,并由公司高层负责ESG的领导和管理工作。其次,开展公司ESG议题评估,建立相应的基准指标,根据基准制定近期、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和行动计划。随后做好行动计划实施的机构和财务安排、落地推进,并根据实施情况灵活调整和完善以实现预定目标。最后通过编写ESG年度报告公开披露进展,接受监管机构和社会监督。
4.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AI技术助力ESG发展
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和AI技术,可实现ESG全方位、多视角、智能化的信息采集和处理,并大幅度降低采集成本。例如,利用卫星遥感数据,可以对影像区域的光谱特征、空间特征和时间特性进行分析,从而获取植被信息、土壤墒情、水质参数、地表温度和空气质量等数据,作为环境维度的基础数据作为比较的基础。利用机器学习等人工智能技术进行ESG数据的提取、真实性比对验证、另类数据挖掘和投资策略分析,将成为挖掘ESG数据价值的专业机构创新的重点领域。例如,银行金融机构可利用区块链技术不可篡改和可追溯的特点,降低绿色债券发行和信息披露成本。随着数字技术和AI技术的发展以及ESG的扩展应用,数字技术和AI技术有望进一步提升ESG信披、评级和投资质量,从而加速我国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卞启航. 我国ESG发展现状及展望|交通战略研究. 大河财立方,2023
2.董战峰.加快建立健全ESG体系,助推企业提升现代绿色治理水平[J]. 中国环境管理,2024,16(1):5-6.
3.黄勃. 中国特色ESG实践的新要求[J]. 中国金融,2023(3)
4.杨宇静. 环境规则视角下ESG信息披露模式的制度探析[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 5(2): 40-50. DOI: 10.14092/j.cnki.cn11-3956/c.2024.02.004
5.《2022年可持续性报告调查》.毕马威
6.《2022年全球可持续投资回顾》. Global Sustainable Investment Association(GSIA)
(此文刊发于《金融电子化》2024年10月上半月刊)
新媒体中心
主任 / 邝源
编辑 / 姚亮宇 傅甜甜 张珺 邰思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