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教授林小英关于教育的10条思考

文摘   教育   2024-10-19 11:30   北京  
精彩回顾

唯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童话作品
李希贵校长:育儿路上家长演好7种角色
清华附小:幼升小家长重点培养孩子三项能力
从洗碗工到三院院士 李飞飞的父母做对了什么
原来北京四中这样教语文 怪不得重本升学率97%
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人生不是起跑线决定的比赛

教育,可以说是当下中国满意度最低的领域,没有之一。
中国从事教育的专业人员,当是全球人数最多的,但是很少有有识之士能发出有见地的声音或建议,既有不能的因素,更有不敢的原因。
近期,《十三邀》访谈了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林小英副教授,这是一期值得大家静下来好好听听的一期节目,因为她针对我们耳熟能详的很多话题提供了新颖的视角,讲了不少振聋发聩的新观点。
以下请欣赏她关于教育的10条思考:

1.教育者对有血有肉的生命个体的敬畏之心和必要的退守态度,也是教育中最令人着迷的想象和审美空间。

2.从个人的角度,如果学校是争分夺秒式,那么家长在寒暑假最好就是放养式。现在都要求家校协同用力,但我恰好觉得应该是反作用力,是互补的。学校作业布置那么多的话,就不应该要求家长再加码,否则,孩子不是“死”路一条吗?

3.什么学习争分夺秒,只争朝夕?朝夕那么漂亮,干嘛不去看看!

4.卷和破卷

5.教育还是应该去帮助每一个人探测自己的平衡点,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就像一个一个堆石头一样,每个石头形状都不一样,但每个石头都有自己内在的平衡点,找到之后,就形成了一个稳定的架构。这是教育最难的地方,也是最有魅力的地方;是最不可能的地方,也是永远值得追求的地方。

6.自习课才能看出学生的真实状态呀——在老师不在场时,学生有没有自学能力?自学能力,是教书之外应该孕育出的非常重要的能力。

7.我们去看课堂,就要看教师在教授书本知识和技能之余,有没有教一些别的东西?有没有我们教育学里提到的“知、情、意、行”——知识,情感,意志,行动。

8.我对“理想的教育”有过一个系统性的描述。简单来说,它可能包括这些改变:让老师教书育人,别把老师当做行政管理的末端。让校长关心校门之内的事,在校门之外的事上给他们减负;县域的教育部门,要做到资源分配的正义。

9.我们太习惯于用经济发展的思维来面对教育,但教育不是经济,教育不是效率第一,甚至连公平都不是第一,而是要以人为本,让每个人在教育体系里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

10.如果我们能稍微松绑一点,我们的评价标准能够多包容一点,让育人的部分浮现出来一点,我觉得未来是有希望的。

童行健谈
战略专家 幼教国培专家 托幼创新学者 育儿健行者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