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11月20日)是第23个“世界慢阻肺日”。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即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可预防和治疗的慢性气道疾病。患者主要有三大症状:咳嗽、咳痰和呼吸困难。
在我国,40岁及以上居民慢阻肺患病率高达13.6%,患者人数近1亿,但其患病知晓率为0.9%,肺功能检查率为4.5%。慢阻肺科普教育、早期预防、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亟待加强。
“共和国勋章”获得者、中国工程院院士、广州实验室主任钟南山建议,40岁及以上人群,特别是长期抽烟或长期接触烟雾、生物燃料等的高危人群,每年都要做一次肺功能检查,就像平时量血压一样。“在慢阻肺症状很轻时开始治疗,能很好地保护肺功能,避免其功能继续下降。”
吸烟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室内外空气污染、职业暴露以及早年事件如低出生体重、儿童期呼吸道感染等也不容忽视。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赵海金教授表示,慢阻肺在早期通常症状不明显,轻微的呼吸困难和咳嗽症状容易被忽略,直至肺功能下降至50%以下时才出现明显症状。“通过定期监测肺功能,可以在慢阻肺出现症状前识别隐患,从而降低疾病的发生风险。”
慢阻肺患者从发病到出现明显症状一般要经过5到10年。一旦进入晚期,慢阻肺便会露出“狰狞的面目”,严重影响日常生活。35岁及以上人群且有下列情况之一者为高危人群:
1、吸烟及二手烟暴露者;
4、常暴露于生物燃料、厨房油烟、空气污染等环境中者。
当高危人群出现呼吸困难、慢性咳嗽、咳痰等呼吸道症状时,需到医疗机构或呼吸专科门诊进行慢阻肺的筛查,必要时需进行肺功能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
赵海金表示,肺功能检查在慢阻肺的防治中有着重要作用,是其早期诊断的“金标准”,也是治疗中的“导航仪”,让慢阻肺的诊疗更科学、安全、有效。
值得关注的是,2024年9月,慢阻肺已正式纳入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且将于明年1月1日起可实现跨省直接结算。这将有助于慢阻肺的早诊早治。详细报道>>【1】【2】
源源不断的痰液,是慢阻肺患者最常见的困扰。
痰是呼吸道受刺激后所分泌的液体,痰中含有粘液、病原微生物、炎症细胞、坏死脱落的粘膜上皮细胞等物质。
广东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医师杨士芳表示,有效排痰对慢阻肺患者来说至关重要。研究发现,以咳痰为主要表现的慢阻肺患者,其病情更容易出现恶化。每当急性加重时,患者存在因痰液堵塞气管而引发窒息的风险,甚至是不得不将气管切开。
现实中,很多患者由于不会排痰,只会喉咙用力,结果咳出血也没把痰咳出来。杨士芳支招,要想痰容易咳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各种排痰方法口诀
一起来学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