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期北京大学可视化发展前沿研究生暑期学校课程成功举办

文摘   2024-08-15 16:45   北京  

2024年7月02日-7月17日,第十五期北京大学可视化发展前沿研究生暑期学校在北京大学成功举办。暑期学校探索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式,邀请了海内外在可视化、设计等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知名学者,面向学员系统地探讨本领域的前沿理论和研究方法。暑期学校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方式进行教学,其中7月02日至7月10日为线上阶段,举办多场在线高水平学术讲座,7月12日至7月17日为现场学习阶段。本次暑期学校以宋代历史为主题背景,正式学员根据专业、专长和兴趣分为8组,启动相应的课程设计。课程设计关注如何使用可视化理解分析古代历史,特别是宋代历史,题目涵盖宋代城市、人物、文物等。7月17日下午,在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举办暑期学校课程设计汇报,各组课程汇报介绍包括且不限于数据处理、设计探索、可视化呈现、总结展望等的课程设计工作流程。不同组别内容偏向各不相同,展现效果与形式精彩丰富。在每组展示汇报结束后特邀嘉宾根据每组不同从自身领域进行指导点评。

开幕

7月02日上午9点,第十五期北京大学可视化发展前沿研究生暑期学校在线上开幕。可视化暑期学校项目主持人,北京大学袁晓如老师介绍了相关背景。北京大学自2009年以来连续举办可视化暑期学校。是国内首个面向全国各高校和科研院所开放的专业性可视化研究生暑期学校。多年来有超过2100人次参加,如今相当部分的国内或华人可视化学者都有过学生时代或者青年教师时代的暑期学校经历。本次暑期学校学员来自国内30个省、市、自治区和英美日韩等国的147个单位,包括正式学员42人,非正式学员251人。开幕式上还介绍了暑期学校的工作模式。

线上课程

暑期学校课程7月02日至7月10日为线上阶段,由多位海内外在可视化、设计等领域具有深厚造诣的学者举办多场在线高水平学术讲座,面向学员系统地探讨本领域的前沿理论和研究方法。

线上课程日程安排

第一讲-信息设计初步:平面设计与数据可视化

7月02日上午,由来自中央美术学院的陈慰平老师为学员们带来讲座-信息设计初步:平面设计与数据可视化。讲者从视觉传达和平面设计的角度引入美的概念,引导发现信息、数据、未知之美。解析设计中的概念模型和心智模型,探讨认知与感知的问题,系统阐述了介绍信息可视化重要的四个功能——记录信息,分析数据以支持推理、确认假设、交流想法。


第二讲-《寻踪,看见世界的里面》

7月05日上午,由来自清华大学的向帆老师为学员们带来讲座-《寻踪,看见世界的里面》,报告了近年来多个实验性创作项目,其中包括运用人工、人工智能进行数据分析,并以可视化实现信息观察、艺术表现的过程及反思。讲者特别介绍了京戏戏票信息可视化 Grand Playbill Viz platform for Playbills of Peking Opera项目,从戏单的各类信息中获得可视化设计的灵感,将视觉设计的角度提取了美术字的元素,把戏票的元素赋予师承关系,并通过视频介绍了项目的交互与使用。


第三讲-The Intersection of Art and Data: Exploring Artistic Data Visualization

7月08日上午,来自美国雪城大学的徐瑞鸽老师为学员们带来讲座-The Intersection of Art and Data: Exploring Artistic Data Visualization。在本讲座中,讲者探讨艺术、设计和数据科学完美融合的领域-艺术数据可视化。介绍艺术数据可视化的定义,并重点介绍艺术数据可视化如何将原始数据转化为具有视觉冲击力、发人深省的作品。将美学原则与数据驱动的洞察力融为一体,通过研究艺术方法的独特贡献,讲座讨论如何突破传统可视化技术的界限,培养思考和解释数据的新方法。通过对Jim's 画幅可视化、濒危动物可视化、Bloodie Writes an Anthem: 视听结合的诗歌艺术可视化、但丁神曲人物可视化等案例的剖析,深入探讨开发这些作品所涉及的创意和技术过程,从数据收集和设计思维到工具选择和改进。讲座最后分享了在跨学科合作过程中积累的宝贵经验与行动策略。


第四讲-数字人文时代下的可视化数据智能——以量化历史与美学鉴赏为例

7月09日上午,由来自美国西北大学的王懿芳老师为学员们带来讲座——数字人文时代下的可视化数据智能——以量化历史与美学鉴赏为例。讲座中,讲者带领学员从量化历史和美学鉴赏两个角度,讨论数据可视化和计算分析如何促进数字人文学科的发展,研究课题覆盖清朝官员的社会流动、中国绘画分析技术的总结、以及诗经的数据艺术呈现。这些研究展示了数据智能在量化历史和美学鉴赏中的广泛应用和巨大潜力。讲者呼吁将人文可视化研究扩展到全球视野,从量化历史数据库中提取科学见解,以更科学的方式理解古代人类社会,并鼓励跨学科交流与合作。


第五讲-文本数据可视化--《诗经》入画入乐

7月09日上午,浙江大学陈晓皎老师为学员们带来讲座-文本数据可视化--《诗经》入画入乐。讲者的报告所作的可视化尝试希望能为诗歌节奏的具象化传达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案,并让大众更好地理解唯美而古朴的《诗经》音律,唤起人们对古老文明的全新感受,为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和发展助力。同时讲者也介绍团队近两年中国传统绘画的相关可视化作品。


第六讲-数字人文研究在展览中的应用

7月10日,由来自南京大学的陈静老师为学员们带来讲座-数字人文研究在展览中的应用。讲者介绍GLAMs机构在展览中开始借助或者数字人文研究成果作为展览策划的基础。讲者结合上海博物馆的“董其昌数字人文展陈系统”、上海图书馆的“上海之源·文化地标”、北京城市图书馆的“燕都印记”以及起承研究院的“N-Museum”等案例对数字人文研究在展览中的应用进行说明和解读。


现场课程

7月12日至7月17日为现场课程阶段。

现场课程日程安排

第七讲-解析可视化方法

7月12日上午,首次线下课程中,北京大学袁晓如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专题讲座:解析可视化方法。讲者以全国考古新发现的案例诠释了可视化中分析验证的四个层级,以及其验证方法;同时汉籍流传可视化为例,介绍了数据收集与标注;探讨了传统汉籍流传研究的挑战,进而详细阐释了抽象地图的可视化设计思路。讲者指出可视化为人文社科领域难以解决的问题提供了高效且直观的数据洞察手段。将人文研究与可视化技术严谨地结合,是一个具有长远发展前景的领域。


第八讲-数字人文中的数据标注

7月12日上午,华为软件创新实验室张宇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专题讲座:历史可视化与标注利用。讲者概述数字人文研究中的数据标注,介绍人机交互领域中关于的数据标注工具的研究,并演示如何在Jupyter Notebook中进行数据整理和半自动数据标注。也介绍了近期在前计算机时代的数据可视化上通过数据标注研究可视化的分类法的工作。


第九讲-可视化案例分析和设计的思考

7月12日下午,中央美术学院陈慰平老师为同学们带来了专题讲座:可视化案例分析和设计的思考。讲者最开始引用了MIT早期设计师穆里尔·库珀(Muriel Cooper)的一句话:“信息只有在被理解时才有用。”强调了信息理解在设计中的核心地位,指出信息可视化不仅是将数据转化为图表,更是通过设计传达故事和观点。在案例分析中,讲者首先强调了形式与内容相辅相成的关系,指出形式不仅仅是为了美观,更是为了更好地传达内容。讲者强调了真实数据在可视化中的重要性,他指出即使数据是真实的,它的展示形式也需要经过设计,以确保信息的有效传达。讲者还展示了利用交互方式来揭示复杂信息的实例。


第十讲-数据可视化: 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的融合

7月15日上午,复旦大学陈思明老师为第十五期北京大学可视化暑期学校带来线下第四场讲座,讲座题目为:大数据可视化:科技、文化与艺术的融合。讲者以社交媒体可视化案例说明了可视化在数据分析中的重要性。随后,讲者介绍了古藻声韵-古汉语典籍韵部流变系统。在可视化故事叙述设计空间方面,与同学们分享了探索设计空间的工作逻辑和方法。


现场第十一讲-人机协同优化的大数据可视化

7月15日上午,中国人民大学汪云海老师为第十五期北京大学可视化暑期学校带来线下第五场讲座,讲座题目为:人机协同优化的大数据可视化。讲者讲座从如何理解并建模人机交互、开发在数据规模、数据复杂性和用户能力具有扩展能力的可视化工具和系统、通过新技术促进复杂数据的可视化三方面深入探讨了人机协同与大数据可视化的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


现场第十二讲-诗意的重述:以解释现象学为方法的绘图-空间研究

7月16日上午,清华大学梁雯老师带来线下第五场讲座,讲座题目为:诗意的重述:以解释现象学为方法的绘图-空间研究。讲座中讲者介绍了自己近几年对空间绘图的思考,图纸是空间研究中的有力工具。讲者介绍通过构建意向图来可视化"此时此地"、"彼时此地"、"此时彼地"和"彼时彼地"四个维度关系。讲者解释跨文化概念,看似相似的概念可能有不同的文化内涵。讲者提出信息可视化不应该只是中立地呈现数据,应该是"带有观点的一种操作",研究者需要提出自己的见解。


暑期学校课程设计汇报

7月17日下午,第十五期北京大学可视化发展前沿研究生暑期学校课程设计汇报在北京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举办,现场点评老师包括袁晓如(北京大学)、陈慰平(中央美术学院)、史睿(北京大学)、杨海峥(北京大学)、高柯立(北京科技大学),全部正式学员到场。课程汇报共有8组,夏圭作品印章可视化设计、两宋古籍刊刻地图、楼钥交游网络可视化、宋诗沿袭唐诗可视化、《梦溪笔谈》知识传播可视化、苏轼咏竹诗词可视化、宋代中外陶瓷器色彩美学可视化、宋代汴梁城市布局溯源分析系统等

暑期学校课程设计汇报现场合影

课程主持-袁晓如(北京大学)

特邀嘉宾-陈慰平(中央美术学院)

特邀嘉宾-史睿(北京大学)

特邀嘉宾-杨海峥(北京大学)

特邀嘉宾-高柯立(北京科技大学)

左右滑动查看更多

Panel:如何开展跨学科可视化合作

在课程汇报的最后,各特邀嘉宾汇集一起,探讨如何开展跨学科可视化合作。各位嘉宾老师有不同的学科背景,都或参与或指导过跨学科合作。所有特邀嘉宾聚集探讨在各学科领域进行可视化合作的关注点以及常见问题。Panel具体情况我们将在以后发出。


特邀嘉宾:高柯立、袁晓如、杨海峥、陈慰平、史睿(从左至右)


暑期学校最后环节,袁晓如老师为参与暑期课程,经过考核合格的学员颁发证书,本期暑期学校完满结束。


欢迎大家关注北京大学可视分析微信公众号(VisualAnalytics),获取最新消息。





可视分析
数据可视化与可视分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