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本项目从台北国图古代书目信息、《中国古籍总目》 古籍信息、现存中国汉文古籍之总目录中提取关键内容,通过绘制两宋古籍刊刻地图,直观地展示古籍刊刻的地理分布情况,分析各地刻书业的特点和差异,揭示出刻书中心的变迁及其原因。这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出版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系统化的整理和分析两宋古籍刊刻数据,揭示古籍刊刻的地理分布和变化规律,探索刻书中心的形成和迁移原因,推动古籍保护和传承研究,丰富中国古代出版史的研究内容,并促进学术交流与合作。
数据搜集与整理
宋代古籍刊刻数据来源于《中国古籍总目》,傅璇琮、杨牧之先生主编,中华书局、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出版。为现存中国汉文古籍之总目录,收录并反映中国及海外图书馆所存之中国汉文古籍。数据集总体数据量高达五万多条,通过数据清洗整理出4000多条可用的宋代古籍刊刻数据信息,并将其刊刻地点和时间进行准确换算和整理,丰富整体的数据结构。
版本更迭
第一版
当前展示需要4个页面切换,导致展示过程过于复杂。多次页面切换不仅增加了观众的理解难度,也可能造成信息的断续和记忆的负担。由于尚未明确项目的主题,4个页面的内容逻辑不统一,缺乏连贯性,导致观众难以抓住展示的核心要点和信息主线。
第二版
莲花图罗列的方式导致页面过于密集,观众在短时间内难以消化和理解所有信息。采用简单罗列的方式展示刊刻信息,形式上缺乏创新,难以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信息传递效果不佳。
第三版
深色背景和元素在视觉上难以清晰辨认,特别是在展示复杂数据和信息时,可能导致观众的阅读困难和信息理解不便。莲花图与地图在视觉上并列安排,显得不协调和突兀。两者在形式和内容上的差异较大,导致整体布局的不和谐。地点与时间轴之间用线连接,虽然意在展示时间和空间的关联,但在视觉上显得过于复杂和繁冗,可能会干扰观众对主要信息的关注和理解。
最终版本
在可视化设计中,有多次设计图稿的迭代,具体考虑由于两宋行政区划不一致,设置南宋北宋朝代切换,查看不同时期的情形。在北宋地图上投影具体的刊刻地,图形大小代表该地的刊刻书籍数量,鼠标悬停可查看刊刻地的具体信息。同时以图表的形式显示北宋时期刊刻中心集中分布的路以时间轴展示按照庙号、年号、公元纪年进行分割;可自主定义时间段,查看该时期刊刻书籍的数量情况及空间分布状态。同时,按照书籍类目(经史子集丛)对刊刻书籍进行分类展示,通过颜色的差异性来展示不同的分类。此可视化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出版业的发展具有一定意义。
结论
(一)地域集中
刊刻活动主要集中在东南地区,包括江南东路、福建路和两浙路。
北宋时期,刊刻活动的中心主要集中在北方的汴京及周边地区。
(二)刊刻高峰
南宋时期的刊刻活动显著增加,尤其是在神宗(东禅等觉院)、高宗(开元寺)和哲宗(东禅等觉院)时期,刊刻数量明显增多。
北宋时期的刊刻活动相对均衡,主要集中在政治和经济中心地带。
宋时期,刊刻中心随着政权南迁转移到南方的临安及其附近地区。
(三)内容丰富,佛教经典占比最高
刊刻内容涵盖经、史、子、集、丛五个方面,其中子部 释家类(与佛教相关) 大藏之属(佛教经典总集)占比最多。(佛教文化在宋代的兴盛和普及)
小组成员:裴千千 纽约大学、 张洁琛 湖南大学、井系洋 北京工商大学、李嘉琪 北京化工大学大学、吴若玲 北京化工大学
指导老师:袁晓如 北京大学、徐瑞鸽 雪城大学、唐宸 安徽大学 李林芳 北京大学
暑期学校优秀课程设计将陆续收录在可视化看中国网页:
https://vis.pku.edu.cn/vis4china
暑期学校网页:
https://chinavis.org/s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