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期北京大学可视化发展前沿研究生暑期学校第四讲 - 历史量化、美学鉴赏 - 王懿芳

文摘   2024-07-15 08:26   美国  

上午9点,来自美国西北大学的王懿芳博士介绍了她参与的一些工作,对应三个不同的研究角度:历史量化、美学鉴赏和面向大众的科普工作。


量化历史研究:职业流动性与社会网络

王博士首先介绍了她与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合作,利用清代官员数据库研究职业流动性和社会网络的问题。该数据库记录了1760年至1912年间34万名官员的职业轨迹,通过CareerLens可视分析系统,从整体、群体和个体层面揭示了官员流动情况。

通过案例分析发现,不同地域的官员具有不同的升迁模式,例如湖南籍官员在清朝后期存在快速晋升的群体,后期与历史学家讨论发现是因为太平天国运动时期湖南籍将领因军功得到升迁。

美学鉴赏:古画与诗词的计算机分析

在美学鉴赏方面,王博士分享了她与浙江大学团队合作,对中国古画进行的计算研究。基于谢赫六法,对92篇相关论文进行了分类和分析,从是什么(What)、为什么(Why)和怎么做(How)三个层面探讨了计算技术在古画分析、创作和展示中的应用。在是什么层面,王博士详细介绍了气韵生动、古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译模写六大原则如何指导计算机技术在古画研究中的具体应用。在为什么层面,王博士介绍了论文中提出的国画中应用计算技术的框架:即对现有作品的数字化的处理,到对作品的特征提取和解释,到创作新的艺术作品,再到最后如何向公众展览这些作品。在怎么做层面,王博士则介绍了古画研究中涉及的计算机视觉、人机交互等具体技术。


王博士讨论了计算方法在国画应用场景下的挑战。包括缺乏大规模高质量的开放式数据集、对国画独特性的思考的不足、只关注国画本身而忽略了与其他数据之间的连接、缺乏艺术品创作和推广的应用。


面向大众:《诗经》的数字化研究

王懿芳还介绍了她的《诗经》数字化研究工作。她解释了如何通过分析《诗经》中出现的动植物意象和情感主题,来理解古代中国社会的文化表达。数据上采用了《诗经》中英文版本的文字以及清代诗人细井训绘制的动植物图画,通过手动标注和数据分析,总结出《诗经》的题材功能、情感、话题意象等维度,并最终通过桑基图的形式进行呈现。为了更好地展示数据,还开发了一个交互式网站,供公众探索和了解《诗经》的丰富内涵。

未来展望

最后,王博士展望了未来的发展方向,在提升中国传统文化影响力的同时,呼吁将人文可视化研究扩展到全球视野。她建议与国际各实验室合作,对比不同国家的文化发展,共同研究全球关注的课题。要从量化历史数据库中提取科学见解,以更科学的方式理解古代人类社会,并鼓励跨学科交流与合作。

可视分析
数据可视化与可视分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