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期北京大学可视化发展前沿研究生暑期学校第二讲 - 寻踪,看⻅世界的里面 向帆

文摘   2024-07-14 09:50   北京  

2024年7月5日上午,第15期北京大学可视化发展前沿研究生暑期学校系列线上课程中,清华大学向帆教授为同学们带来了专题讲座:寻踪,看⻅世界的里面。


寻踪,看见世界的里面

在开始讲座之前,向帆老师进行了互动,了解了同学们的背景,通过互动投票收集数据,了解了大家的学历背景、职业和编程能力,建立了与同学们之间的联系。

接着,向帆老师介绍了她对可视化的理解,也通过一个具体的实验阐释了“寻踪”的概念。她描述了自己在观察家中种蒜的过程中,通过每天记录处在瓶中不同位置蒜的生长情况,试图理解在竞争激烈的环境中,不同个体的发展轨迹。这一实验让她思考可视化在生活中的应用,特别是如何通过数据的呈现来理解和感受世界。

通过投票询问同学们的意见,向帆老师确定了讲座的讲述逻辑是先介绍自己最近的可视化作品(Current Work),再介绍自己欣赏的可视化项目(Favorite or not)。

向帆老师最近的作品

向帆老师分享了自己最近的两个项目,首先是为中国第一艘大型邮轮设计的一个空间装置。她从敦煌壁画人物的故事性姿态和佛影窟的传说得到灵感,通过随机算法生成点阵图像,创造出一种既具象又抽象的视觉效果。这种设计让观众在不同距离下有不同的视觉体验,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韵味,又加入了现代技术的创新。

第二个项目是在首都图书馆进行的京剧可视化项目。向帆老师描述了项目初期的困惑,特别是如何将京剧数据转化为有意义的可视化作品。通过深入研究首都图书馆收藏的100年前的戏票,她找到了突破口。戏票上的字体和色彩保留了那个时代的独特气息,向帆老师利用这些元素,结合现代可视化技术,创建了一个互动展示系统,让观众可以通过点击和浏览了解京剧的历史和演变。

向帆老师欣赏的作品

为了给同学们更多的灵感和启发,向帆老师分享了她欣赏的一个可视化作品:Benfry的《物种起源》。这个作品将达尔文《物种起源》的六个不同版本进行对比,通过颜色和位置的变化,展示了达尔文在不同时期对文本的修改和补充。向帆老师特别强调了这个作品的深意:展示了达尔文在写作过程中不断修正和完善的过程。

这个作品不仅有可视化技术上的成就,更是对历史和学术研究的一种致敬。通过可视化,观众可以直观地看到达尔文在每个版本中所做的修改,感受到他在科学探索中的严谨态度和不懈追求。向帆老师认为这种对细节的关注和对过程的呈现,是可视化的一个重要价值。

总结

向帆老师的分享不仅展示了可视化在不同领域的应用,还传达了她对可视化的深刻理解。通过互动,她强调了可视化作为一种理解世界的工具,可以将隐藏的信息通过数据呈现变为可见。她的个人实验和两个具体项目展示了可视化在实践中的应用,既保留了传统文化的元素,又结合了现代技术的创新。

向帆老师希望通过这些分享,鼓励同学在自己的工作和学习中,尝试使用可视化来探索和展示数据,看到隐藏在数据背后的故事,发现新的视角,获得更多的启示和灵感。


欢迎大家关注北京大学可视分析微信公众号(VisualAnalytics),获取最新消息。

可视分析
数据可视化与可视分析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