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初,美械装备的第71军自上海乘美国军舰登陆东北,划归杜聿明指挥与林彪的部队作战。该军时辖第87师、第88师和第91师,前面两个师的番号特熟悉吧?正是早期由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两个警卫师改编的所谓“德械师”,再后来成为宋希濂的基本部队。
林总
第71军虽然没有位列“五大主力”之中,但是就嫡系出身、装备水平和参战经历来看,确实属于中央军的王牌部队,怎么也得算个“”一流半”。
因此当石觉的第13军主要使用于热河方向以后,陈明仁的第71军、孙立人的新1军和廖耀湘的新6军,就成为杜聿明手里抢占和争夺东北的三张王牌。
在1946年3月爆发的第一次四平之战中,敌人的进攻主力就是这三个军,到双方形成战略对峙阶段时,这三个军的布置也是很有特点:
新1军驻长春,孙立人兼任长春警备司令;廖耀湘新6军驻沈阳,成为杜聿明直接掌握的机动部队;而陈明仁的第71军,则置于两者之间的重镇四平。
东北民主联军的每一次攻势作战,都必须把这三个王牌军的位置和动向考虑清楚:你打长春周围,四平的71军肯定北援;你打四平,长春的新1军和沈阳的新6军则一定南北来援。
夏季攻势图
陈明仁在野战中丢盔弃甲
1947年5月8日,东北民主联军北满主力1纵、2纵和两个独立师,从吉林扶余地区南渡松花江。
与此同时,南满我军的3纵和4纵一个师,也插入辽宁与吉林两省的结合部,两路人马遥相呼应大打出手,正式拉开了夏季攻势的大幕。
在5月11日上午9时,2纵司令员刘震接林彪电令:第2纵队应袭占怀德、公主岭等城市,其他部队完成展开实施分兵打援。
于是四平攻坚战的前哨战:怀德之战正式打响。三天以后的清晨,2纵主力以神速动作,突然完成了对长春以西小城怀德的团团包围。
怀德驻有新一军的一个团和一个保安团,兵力约5000人左右,我第2纵队两个师以雷霆之势,扫清外围后便开始攻城,守敌当然拼命呼叫增援,于是陈明仁来了。
第71军军长陈明仁
根据杜聿明的增援命令,长春的新1军和四平的第71军,分别派出主力从两个方向驰援怀德,并企图在怀德附近与我军决战。
其中孙立人的新1军比较鸡贼,仅出动了四个团万余人,在长春以西遭我独立1师节节阻击后,进展非常缓慢。
而陈明仁的动作则非常积极(这个人太直,杜聿明一灌迷糊汤就来劲),接到命令后,动用了全军三个师来援:
以第88师附军直属部队为前锋,用最快的速度第一时间扑向怀德,第91师、第87师随后分别跟进。
我1纵司令员李天佑抓住战机,亲率1纵主力和2纵5师共四个师的兵力,于5月16日在怀德以南的十里铺,完成了对第71军军直和第88师的战术包围。
注意,这一天也是怀德被我2纵主力攻克的日子。
第88师发觉情况不妙企图后撤,可惜已经晚了,我军四个师全线发起攻击,从5月17日中午发动总攻,仅用六个小时,就在野战中消灭第88师和71军军直大部,歼敌12000余人(其中俘800余),战场击毙敌少将师长韩增栋。
1纵司令员李天佑
跟在后面的第91师企图接应88师逃跑,结果部队进至大黑林子地区时,再遭东野迎头痛击,分分钟损失2000余人,只好向昌图方向溃退。而军长陈明仁亲率第87师,此时刚刚乘火车到达公主岭。
陈明仁正准备向怀德方向开进,突接杜聿明急电:怀德失守,第88师已全师覆灭、第91师溃败。陈明仁立知不妙,因为歼灭88师的东野大军一定会趁势掩杀过来,他立马做出一个决定:逃,撒丫子赶快逃。
第87师于是乱七八糟爬上数列火车,仓惶向四平逃窜,最后一列火车还未及发出,1947年5月18日午后,我先头部队1纵1师杀进公主岭火车站,随后冲上去打坏火车头,两小时后结束战斗,又干掉了87师的一个多团。
在野战中,东北蒋军真心没有一点点胜算,公主岭遭遇战,若非陈明仁腿脚够快,他本人和第87师,非得全部交代在这里不可。
新1军孙立人
陈明仁困守孤城
陈明仁率第71军军部、第87师大部、第88师少量残部逃回四平,兀自惊魂不定,噩耗又连连传来:
东野名将韩先楚率南满主力攻克梅河口,全歼滇军第184师;刘震的2纵在行进间攻克昌图,再歼第91师大部,俘副师长邹麟以下3800余人。
换句话说,此时的第71军除第87师主力尚在外,另外两个师均遭毁灭性打击:第88师收容的残兵只有2500余人,逃回来的第91师剩下3000余人;
军直属部队的特务团、工兵营、炮兵营和通讯营等等原有近4000人,现在只剩下1700人。
因此在四平战前,我军估计陈明仁第71军只剩下18000余人,其实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军部1700人、第87师剩两个团5000余人、第88师剩2500人、第91师剩3000余人、暂编第3师5000余人。
剧照
这个暂编第3师又是哪里来的呢?原来之前第91师曾被调往热河作战(不久前归建),陈明仁为维持三个师的建制,以当地的保安部队升格又拼凑起来一个暂编师,主要负责城区守备。
第71军之所以敢动用全部三个师增援怀德,就是因为四平还留有一个师。
陈明仁此刻惊恐万分,因为四平周围的据点几乎被东野扫荡干净,用脚趾头想,也知道林彪下一步的目标,肯定是要攻取四平城,从而使我北满和南满根据地彻底连成一片。
而第71军眼下已经被打得残缺不全,几乎没有一个团是满编的,怎么可能守得住?
于是陈明仁的告急电雪片般飞往沈阳和南京,不出所料,老蒋的“空投支票”最先到了:“四平乃东北要地,如失则东北难保,斯时为吾弟成功成仁之际,望砥砺将士,严行防守”!
剧照
为什么说是“空投支票”呢?因为老蒋闻听东北战局吃紧,已经于5月30日亲自飞临沈阳,这是给四平空投的亲笔信。陈明仁接信后,决定在四平实施负隅顽抗,并立即对所属部队的残兵败将进行了整编:
以将第88师残部、第91师残部、暂3师统一整编,重新组成基本满编的第88师;再用败兵补充了第87师的缺额。
因此在四平战前,第71军实际恢复了两个主力师的建制,另有周围地区逃进四平城的五个保安团、一个公主岭保安大队,地方武装总数亦有数千人。
与此同时,杜聿明又紧急调来了第13军第54师(不满编),加入四平守军序列,从而使陈明仁的手中拥有了三个师的正规军,战斗力有所恢复。
三个城市位置图
林彪作战过于谨慎
为了搜罗防守力量,陈明仁下令将所有政府机关、警察局所、野战医院、后勤兵站、铁路车站的适龄人员,通通编入守备部队,甚至连兽力输送营的马夫也全部派上前线。
截止到1947年6月初,四平守敌的总兵力接近了35000人,具体构成是:第71军(两个师)、第13军第54师、第53军榴炮营等正规军共24000人,地方保安团队5000余人,另有拼凑起来的临时作战人员约5000余人。
如果简单地数人头的话,其实已超过了第71军的满编兵力。
从败逃公主岭的时间上推算,陈明仁率部撤回四平,应该是在1947年5月19日。此后的每一天,陈明仁和第71军的残兵败将,都是在惊恐不安中度过的,他们不知道什么时候,东野大军就会突然兵临城下。
守城士兵
然而在其后整整半个月时间里,四平城外都没有出现东野部队的身影,一直到6月4日凌晨,李天佑第1纵队的先头部队,才出现在守敌观察哨的望远镜中。
再以后的一周时间里,东野仍然没有发动大规模进攻,守敌只看见大批东野部队和炮兵,陆续开到四平城下。
陈明仁惴惴不安,搞不清楚林彪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只能拼命督促守军加固工事、储备弹药和加强警戒。
直到6月11日的夜里,东野才正式开始外围作战,当夜我西满纵队以有力一部,猛攻四平飞机场,并全歼一营守敌,拉开了恶战四平的序幕。
也就是说,从5月19日到6月11日,东野留给陈明仁整顿部队和巩固城防的时间,竟然多达22天,完全有违“兵贵神速”的作战精神,这又是为什么呢?
守城士兵
无它,是林彪对于首次攻击敌占大城市,显现出非常谨慎的作战风格,一方面,他要调集足够的力量实施攻城作战,因此下令刚刚投入战场的西满纵队(未来的第7纵队),在邓华的率领下兼程赶往四平街,以配合第1纵队攻击四平。
邓华纵队从数百里之遥匆匆赶来,直到6月10日才全部开到,同时奉命赶来的还有东野直属的五个炮兵营以及第6纵队的攻坚王牌第17师。
在林彪看来,如果不集中足够的步炮火力,去攻击敌人重兵把守的大城市,是过于轻率的。
另一方面,“东总”还加紧调兵遣将,在四平外围各个方向,分别部署了四个纵队(第2、第3、第4、第6纵队)的10个师,以及5个独立师、2个骑兵师共17个师的强大兵力,准备在攻城期间实施打援作战。
国军士兵
换句话说,林彪为了保证四平攻坚战的顺利,几乎将东北民主联军的全部野战主力,均调至四平周围。
这样的作战部署虽然稳妥,却极大浪费了宝贵的时间,因为各纵各师按新的命令完成调动和展开,同时还要扫清四平外围的一些城镇,都需要时间。
负责统一指挥攻城作战的1纵司令员李天佑,携政委万毅6月9日才到达四平前线指挥部。
然后是侦察敌情、制定攻城计划,迟至6月11日发起外围作战,而对四平城的总攻,则是1947年6月14日开始的!
这是四平攻坚战失利最致命的因素,那就是围城和攻城的动作过于迟缓,给了陈明仁难得的喘息之机,到总攻正式开始时,距离第71军主力逃回四平,已经过去将近一个月了!
国军
战场不利因素较多
东野的总攻开始后,尽管遭遇敌人的顽强抵抗,各部队仍然浴血拼杀不断取得进展,历经八天血战,已经占领了四平的一半城区。
战斗过程不再赘述,但是两个主攻纵队的首长,都感觉到了伤亡的巨大和攻击的困难,其主要因素有:
1、沈阳敌机拼命支援。
陈明仁虽然桀骜不驯,好歹是杜聿明的一期同学;第71军虽然狼狈,毕竟是中央军嫡系;并且四平街是杜聿明划定的“五大战略据点”之一。
所以他深知四平失守的后果,加之老蒋的耳提面命,所以沈阳方面的蒋系空军,玩了命实施空中支援。
四平攻坚战打响后,沈阳之敌几乎每日都出动战机,对我攻击部队进行狂轰滥炸和低空扫射。
到后来为了避免无谓伤亡,李天佑只好命令部队放弃白天进攻,而改为白天休整夜里攻击,这就使我军的攻击效率大打折扣,每天只有一半的时间可用来作战。
当然也就便宜了陈明仁,守敌可以利用白天调整部署和抢修工事,我方攻坚作战没有做到“一鼓作气”。
剧照
2、敌人空投大批弹药。
根据杜聿明司令部的统计,仅从6月1日到9日,敌空军即出动运输机44架次,给第71军投下88吨弹药。
从6月17日到29日,敌运输机则累计出动136架次,空投弹药物资多达305吨,所以陈明仁守军的弹药供给,始终很是充足。
空投的弹药明细是:步机枪弹300余万发、迫击炮弹3万发、山炮弹6200发、榴弹1300发、手榴弹11万枚。
尤其是炮弹数目庞大,其结果是尽管守敌的火炮数量少于我军,但发炮量却反而高于东野炮兵(备弹只有8000发)。
3、东野炮兵还不成熟。
此时东北我军的炮兵建设刚刚起步,不仅炮弹不够充足,炮兵部队的技战术也还不够成熟,五个炮兵营被分别加强给步兵使用,未能集中在一个主要突击方向,遂使火力分散。
对此,连陈明仁战后都予以指出,认为东野炮兵起到的作用比较有限。
剧照
4、守敌抵抗非常疯狂。
我攻城部队也确实低估了守敌的顽抗决心,陈明仁战前抬棺示众,叫嚣“生死关头,欲走无路,唯有合力奋战,以战图存”。
同时规定了甲乙丙丁四条死守的命令,其中规定:第一线部队不准后退,仅准第二线部队向前补充和增援,凡由前向后退者,即由后方部队射杀之。
陈明仁还在每个防区都设立了督战队,每个碉堡里都以老兵监督新兵,这就跟野外作战不一样了,野战中新兵溃散,老兵根本制止不住只能跟着跑,于是兵败如山倒。
而四平守军被陈明仁逼成了“人自为战”,并且断了他们的后路。
因此我军攻击部队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重大代价,这样一区一屋地争夺下去,费时又费力。
剧照
东野被迫撤出战斗
陈明仁在四平负隅顽抗期间,迭电南京要求救援,老蒋也被逼急眼了,下令增调第53军到达东北战场,并严令杜聿明“限6月30日之前解四平之围”。
躺在病床上的杜聿明不敢怠慢,抽调新6军、第93军、第52军等部,加上新增的第53军共九师人马,组成北上救援集团。
之前被东野打得心力交瘁,杜聿明此时的肾病已经很严重了,无奈之下将增援部队交给自己的老同学、老部下郑洞国,由他统一指挥企图解四平之围。
郑洞国率兵6月17日占领本溪,解除了南满我军对沈阳的威胁,随即于6月20日大举北上四平。
从敌人援兵的动作和速度来看,四平之战最遗憾的因素仍然是时间!
林彪部署在四平以南打援的部队,计有三个纵队九个师,总兵力基本跟敌援军持平,尽管空地火力处于劣势,阻击和纠缠住敌人一周时间完全没有问题。
东北保安副司令长官郑洞国
战至6月28日,陈明仁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还能控制的城区不及四分之一,可战之兵不足5000,如果再给攻城我军三天时间,陈明仁和他的71军必然全军覆灭。
然而就在此时,不仅北线吃紧,南线的阻援作战也进入了白热化。郑洞国督师猛攻,并且出动了战车部队,在大批轰炸机的掩护下疯狂攻击我军阻击阵地。
这样的拼消耗不符合我军战术思想。此前东总已调1纵的两个主力师南下加入打援作战,邓纵两个主力师也因伤亡过大后撤休整。
所以到了四平战役尾声阶段,负责继续攻击四平的只是1纵3师、邓纵3师、六纵17师和18师,它标志着东野的战役目标已经调整为“打援为主、攻城为辅”。
换言之,如果打援确实能够得手,才可能对四平发动最后的总攻击。
新6军廖耀湘
不料6月29日下午,敌增援部队第93军附战车部队,已经突至四平以南几十里的牤牛哨,第53军和新6军也进抵四平远郊的八面城。
而四平攻坚战此刻尚未取得决定性胜利,林彪纵观全局,为避免东野主力陷入被动,下令攻城部队撤出战斗。
1947年6月30日凌晨,最后一支攻城部队1纵3师脱离战斗,标志着历时16天的四平攻坚战落下帷幕。
此役我军歼敌近30000人,自身伤亡13000余人,就攻城战斗来说,东野并不是什么“大败”,这一点必须要说清楚。
遗憾的是,东野攻城部队在敌援军迫近的情况下,缺少了酝酿最后一击的时间,从而让陈明仁逃过一劫,实际上,第71军的三个师已经基本打光了,后来全部进行了重建。
整个50天的夏季攻势,东野歼敌8万余人,将东北敌军压缩到最后九个据点,战果依然可喜。
辽沈战役郑洞国投诚后
敌我双方战役总结
三战四平失利以后(总共是四战四平),战争双方都进行了战役总结和检讨,对于东野最终被迫撤出战斗,敌援军总指挥、东北保安司令部副司令长官郑洞国,认为东野的决策有一定失误,也就是直指林彪的指挥有些问题。
郑洞国的回忆原文是:“解放军5月18日在大黑林子地区全歼第71军88师后,倘乘胜向四平街发起攻击,在守军极度混乱的情况下,陈明仁不仅四平街守不住,就是第71军也有全部被歼的可能”。
“但是由于解放军忙于分兵略地,攻取东丰、西丰、昌图、开原等地,使陈明仁得到将近一个月的准备时间,得以整顿部队、安定军心、加强防御工事,解放军因而失去了一个重大胜利的机会”!
而负责整个攻城指挥的李天佑司令员,也在7月13日收到林彪的亲笔信,信中既有批评也有帮助,李天佑次日便写了一份关于四平战役的总结转交上去,在信中他深刻检讨了自己的轻敌思想和急躁作风。
陈明仁夫妇
所谓“轻敌”:是指战役之前,简单判断敌人不到20000人,且新兵很多,只相当于四个团的战斗力。
所谓“急躁”:我军虽然集中了7个师和近百门炮,但不是绝对优势,半数部队不精,准备时间不够。
上世纪80年代,韩先楚在回顾四平战役时,也认为四平攻坚战是个不成功的战例,主要问题表现在:
1、在敌情判断上,低估了敌人的战斗能力,认为71军是败兵,人数不过2万。
2、主要指挥员产生了轻敌急躁情绪,敌人的人数经查明为34000余人。
3、在兵力使用上又是逐次投入战斗,形成“添油战术”。
4、多数部队尚缺乏对设防大城市攻坚战斗的经验,纵深战斗伤亡较大。
最后的结论说明:“四平攻坚未下,在以后很长时间,甚至到了辽沈战役前夕,在林彪头脑中,以及在一部分指挥员心理上,就产生了对大城市攻坚仍有顾虑的想法”。
邓华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