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木自然读书会 | 第353期分享 | 《人间草木》

乐活   2024-08-21 08:30   广东  



本期海报:

本期视频:


导 入


值日生-胡勇: 我加秦弋微信好友是在深圳《观察一棵树——观察一棵樟树》的展览上。我一看到他本科是读心理学的,就想问他是怎么加入到这个读书会的,而且怎么能够想到跟植物搭上关系,想在植物这块做什么?植物学跟心理学方面是不是能够产生特别的联系?他今天分享的是我们非常熟悉的一本书,汪曾祺的《人间草木》,所以我想着他应该可能把汪老先生的《人间草木》跟我们心理学产生映射或者对我们这些壹木读书会的群友怎么过好我们的人生有所启发。我没有看过他的PPT,非常期待他的分享。现在交给我们的秦弋博士。


分享正文



我觉得非常非常开心,能够在壹木读书会做分享。上一次分享还是在2050大会上。胡勇是错过心理学而学了林学,而我其实高考复读过一年,第一年高考的时候,所有专业都报的生物学,但没去成。我特别想去中科大生物学,后来报北师大还想报生物系,但是想一想北师大心理系可能更好一点,然后就报了心理系,没有去生物系,但是我还经常去生物系听课,比如说去听鸟类繁殖这类课程。


我对生物对自然一直都有非常强烈的兴趣。这可能得益于我自己在新疆乌鲁木齐长大,就是在天山脚下长大。每年夏天就会去到夏季的牧场,乌鲁木齐是离自然很近的一座城市,在街上抬起头就能看到博格达峰和天山主峰。但后面阴差阳错,我错过了好几所大学的生物系。从中科大到复旦到青岛海洋大学,到北师大,到最后在中科院读研的时候,还错过了中科院植物所。我现在对自然来说的话,可能更多的是一个跨界角色,对于兴趣和身份而言,我希望自己成为自然跟其他领域的桥梁。


我在这次2050大会上,分享了一个观察一棵树和商业创新。那时候我主业还是做企业管理咨询,我是湖畔创研中心321lab的研究员和合伙人,后面PHD是管理学的。但是今天的分享,我更想从疗愈角度去讲一讲。这有两个原因,一是去年在诸暨见小丸子的时候,她就一直说觉得自然应该往疗愈走,我觉得这个思路挺有意思的,所以一直在探索和思考自然跟疗愈的关系。另一个原因是从今年下半年开始,我在做一个关于内耗主题的知识产品,到现在一直在打磨课程。所以我又回到了疗愈这个赛道,虽然本科毕业后离开了一段时间,但是现在我又回到了疗愈,我对疗愈的IP和知识产品,对于疗愈、对于松弛经济这方面我也有比较多的研究。这是我非常想要分享的,当然最后大家会发现我讲的非常意外的一个惊喜就是,最后你会发现自然跟疗愈的关系,它背后从中国文化中找到了主脉。这是一个非常非常有意思的发现。后面我会讲到,虽然我讲的是汪曾祺的《人间草木》,但你会发现它跟《富春山居图》可能有类似的视角或者审美。今天分享的主题是《自然和疗愈:人间草木》。我也邀请了一个群外的朋友,她也是非常喜欢汪曾祺的,我觉得跟她在讨论这本书过程中我也是非常喜欢和受到启发的。


汪曾祺其实是一个非常意外的收获,今年6月份的时候,我在江苏旅行---我从来没有去过江北,没有去过江苏的那几座城市类似于扬州、泰州,我就临时策划一场去扬州的旅行。去完扬州,突然发现扬州旁边有座小城市,叫高邮。我看到讲高邮是一个非常慢和非常有趣的小城,当地最著名的就是汪曾祺,有一个汪曾祺纪念馆,我就跑过去了。我忽然发现高邮是个非常有意思的城市,汪曾祺我之前知道,但是没有那么多了解,后来我去了汪曾祺纪念馆,在纪念馆里面仔细去看汪曾祺是怎么长大的;高邮是怎样一座城市,这个城市的风格,它的面貌和汪曾祺的文字内容。我觉得非常有意思,刚好翻到了汪曾祺的《人间草木》。我就开始翻书,非常质朴。但读了很多遍之后,我慢慢发现其中一些很微妙的地方,就是今天我会讲到他到底用什么视角来写这样一本书呢?它最终精彩的地方在哪里?我后面会给大家分享到。


汪曾祺是一个怎样的人呢?他是散文家。他人生中经历过很多坎坷。但是无论高光或者低谷,顺境或逆境,他始终保持对生活的热情。他的散文特别疗愈,你看他的照片,他的面相就是特别疗愈的那种,一个很有趣的人。用他的话就说“生活,是很好玩的。”“我们有过各种创伤,但我们今天应该快活。”“人不管走到哪一步,总得找点乐子,想一点办法,老是愁眉苦脸的,干嘛呢!”哇,那是一个特别会从生活中找乐子的人。无论他在怎样的环境里面,总能从生活中找到快乐,而自然是他很重要的一个快乐源泉。他跟自然有很多种连接的方式,后面会给大家分享到的。

汪曾祺,我原来了解真的不多,多看看散文集会发现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现在还有很多人叫做汪迷,他已经去世十多年了。但现在还有人不断在说,我们应该重读,我们要重读,要重新从汪曾祺的文章中获得疗愈。汪曾祺是民国时候就成名了,写散文一直写到八九十年代。为什么这样一个穿越了历史的人,他的文字到现在还有这样的永恒魅力?这是我当时非常好奇的问题。


高邮是一个非常安静的小城。汪曾祺当时的一些朋友,一些邻居,他们的后人到现在还住在那座城市,甚至开了一些店铺。高邮很有意思的一点,那边馄饨会放黑胡椒,非常独特的味道,还有一些特别地道的小吃,这个城市是以高邮湖的鸭蛋而著名。


我有一本很有意思的书《汪曾祺1000事》,讲汪曾祺的很多小事儿。小学一年级国语课选了一首《咏雪》诗,“一片一片又一片,两片三片四五片,七片八片九十片,飞入芦花都不见。”他觉得从这个诗中得到了美。他把自己写散文写小说所用的方法,都归结于“飞入芦花都不见”中悟出来的。所以汪曾祺很大的一些灵感,是从自然中来的。对,我觉得这首诗挺有意思的,咏雪,但讲“飞入芦花都不见”。我觉得汪曾祺写这本书的时候、写看到这首诗的时候肯定想到了高邮旁边高邮湖的芦苇荡,那种夕阳照下来的非常美妙的景色。所以这是一个引子,汪曾祺的很多灵感和他的一些散文手法,是从自然中去获得。这本书挺有意思的,就讲了1000件非常有趣的小事,这是其中的一件。



《人间草木》这本书,我非常意外,写得特别朴实无华。到现在我看一下阅读量,在微信读书上有22.1万人读。22.1万人啥概念呢?就是微信读书前200的榜单里面大概也就25万左右。很可能《人间草木》是微信读书里自然类书里阅读量最大的一本书。我们自然爱好者常读的书,像《观察一棵树》之类的书,都比较小众。它不是给大众读者读的,一般也不会有特别大的阅读量。但是《人间草木》这本书,阅读量非常大,20多万人读,有快7000人点评这个很古老的书,但是你看进去,会发现里面写的东西呢?好像都特别朴实,又是几十年前的事。写西南联大,写建国后和改革开放初期的这样一些内容。为什么这本书穿越了时空还有这么多人喜欢读?它反映了自然跟疗愈的关系吗?这是今天我觉得非常值得探讨和思索的问题。

这里我岔开一点,讲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讲讲审美问题。我看过很多画展。去年《富春山居图》在浙江博物馆展出的时候我也去看了。我当时跟小丸子说要去看,那时刚好是见到小丸子。我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中国古代的山水画非常有意思的,就是基本文章都有人。那么人在这个画里的位置呢,很隐秘。比如说《富春山居图》里面有八个人,藏在一些非常隐秘的位置,有的是坐船的,有的在亭子里面坐,有的在桥上走,有的是挑担子在林子里走的。人不是随意画上去的,这在中国古代山水画里有个特别具体的名字,叫做点景人物。我们查到最早是在李渔的《芥子园画谱》里面讲到的。那点景人物是什么呢?它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一个思想,天人合一,就是人物和山水造化相互衬映,深化画面意境。人物是作为画家的虚拟替身。可以卧游山水,寄托画家的情感和理想,看看中国山水画里面都有人,点景人物是人在山水中出场的直接表达方式。它可能是隐士、渔夫,行人过客。因为有了人,中国山水画它不是纯的山水画,不像我们看西方的山水画,那是山水写实的。中国画是可居可观可赏的这样一个地方,所以中国的山水画是人的居所。这是非常非常美妙的一点,尤其符合江南的审美


前段时间我去镇江,也是江苏一个城市,米芾当时就把镇江命名为“山林城市”。还比如说像浙江的桐庐,范仲淹称这里叫做“潇洒桐庐”。中国的古代山水画,尤其是像浙江为代表的这种隐喻文化,像黄公望在富阳,严子陵在桐庐,中国的山水跟人都有一种关系,就是没有绝对的旷野,是人隐居的地方,是人去疗愈的地方。这种精神贯穿了整个中国文化,自始至终贯穿至今。后面讲到汪曾祺散文的时候,我用这个视角去看,大家会看到汪曾祺的散文朴实无华的文字背后,就像山水画里的点景人物一样,他每一篇散文,每一个片段讲的都是他跟自然是怎么连接的,他所谓叫“人间草木”,每一个草木后面都有人,而这个人就是他自己。这是我看汪曾祺的散文里面,我发现的非常美妙的地方,而发现这一点让我产生了剧烈的心流体验,我发现真的太有意思了。



这是《芥子园画谱》里的典型人物,种类非常多。《芥子园画谱》里面应该有100多种典型人物,它寄托了中国古代文人和山水画家对于人和自然关系的各种链接。《芥子园画谱》是中国绘画教科书级的教材,是李渔在南京组织编撰的,里面描绘了很多典型人物,这是在中国山水画里面非常重要的技巧,就是山水画中的点景人物。我希望大家带这个意境去看汪曾祺的散文,否则看起来会觉得有点枯燥,但是从这个角度看会非常有意思。


这是《人间草木》的第一段。还是挺有意思的,叫“如果你来访我,我不在,请和我门外的花坐一会,他们很温暖,我注视它们已经很多很多日子了。”这带来很有意思的一点,在花园里面有很多花,有点中国古代所谓隐喻,就是说访隐者不遇的那种感觉。但这里汪曾祺这句话非常有意思,就是说他注视这些花已经很多日子,这样的话,汪曾祺跟这些花产生了一种连结。当汪先生不在的时候,你去拜访,在门外和这些花坐一起的时候。你会把这些花儿这些温暖的感觉和汪曾祺连结,你会把他们全部串联在一起。你跟这些花儿在一起就好像跟汪曾祺和这些花度过了美好的时光,和这些体验在一起。这是一种非常温暖的感觉。就是说这些花有的时候,汪曾祺说你可以坐到这些花里。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个意境,当我们平时看到花时,我们都是看花对吧?我们很少有人说就坐在花中。那么你跟这些花待一会儿,你被花簇拥着,你在这些花里面坐一会儿,去跟它产生联系,去体验这种花曾经带给我们这种温暖的感觉。


大家注意这个,可以去想坐在花里的这样一种感觉。我不太有这种体验,除非在一些大的草坪上,但花坛里面或者在一个门外的花。我觉得汪曾祺的这种体验自然的方式非常美妙。


这个葡萄,我特别有体会,因为我是在新疆长大的,新疆有好多美好的葡萄。我记得原来七八月份的时候,我去我伯伯家的院子里面,在葡萄架下面,去跟大家在一起。汪曾祺用的很有意思一些话叫做“着色”。这是果农的语言。葡萄原来都是绿色的。但是到了熟的时候,突然就像玛瑙像宝石像黑鱼一样一串串饱满的绽放的样子。汪曾祺就说那到这个时候你要去看看葡萄园,你去看看葡萄园美好的样子。

这段我非常有体会,新疆每到8月份的时候,葡萄园就是这个样子的。有各种各样的葡萄。这有个背景,汪曾祺有一段时间被下放到了农场葡萄园工作,他做了很多给葡萄打农药,或者给马铃薯除杂草这样的工作。在这个背景下大家再去看,你就会发现很有意思了,他这样的一个散文家,被下放做农活的情况下,他仍然对生活充满了热爱,喜欢这些美好的东西。我觉得这是一个挺好挺有意思的场景。


这是北京玉渊潭公园,种了一些枸杞树。在新疆也有很多枸杞。他讲他在玉渊潭的时候看到了有几个中年人在捡枸杞,他觉得很有意思,又推测他们是配药还是泡酒呢?发现都不是。因为他觉得如果配药,第一不够,第二没必要去捡这些东西去做,只要邮寄一点就好了。他猜测这两个人捡枸杞只是玩儿,一边走一边捡枸杞比单独散步要有意思,就觉得是两个童心未泯的老孩子。人老了得学会做这样的生活。那他立刻脑补了很多,觉得这两位中年的时候,应该很会生活,很会从生活中寻找乐趣的,为人很好,很厚道,甘于淡泊。


我觉得这点讲得非常有意思,就是在于,其实你在散步对吧?你去捡一些果子,捡一些枸杞子,让散步这件事情变得更有意思。汪曾祺会看到他们的童心未泯,看到他们的淡泊,甘于淡泊这样的生活。我觉得这是他很有意思的观察和推测。那个公园我在北京也去过,但我并没有注意到玉渊潭公园有枸杞。


还有这样的玩法?我觉得这是一个挺好玩的故事,很有意思。这段是汪曾祺在童年的时候,在他园子里面,有一种草,那种草一压下来就会站起来。他当时喜欢躺在草坪上面,把这个草动一动,草就压下去了,然后起来了,它又站起来了。这是一个他跟草的这种互动,看着蓝天白云,这样一种生活的方式。


他的这个花园,其实没多少花,有一棵龙爪槐。龙爪槐在浙江应该蛮多的,我记得在杭州的时候,雷峰塔下面就有大片的龙爪槐和紫藤。汪曾祺他会倚卧在树边,拿一块儿带筋的酱牛肉或者榨菜,一边吃,一边读小说,读读唐诗。他很愿意直接靠在这个龙爪槐上,很惬意地去生活。



这里讲的南山就是我们新疆乌鲁木齐的一个场景,他到了南山之后,走到了森林那边,都是大片的雪松林。在雪松林的时候,他会说“我喜欢进去,然后倚着树吃西瓜”。起身的时候身上几乎沾满了松脂。这个就有点像他跟龙爪槐的样子,他是倚靠在树上吃西瓜,看到这块儿,我觉得这非常有我们在新疆夏天的南山牧场那样一种感觉。新疆夏天比较干爽,拿着西瓜,靠在雪松旁边吃,起来就粘了松脂,这是多么美妙的一个场景。


这是他在西南联大读书的时候,当时在昆明,汪曾祺是沈从文这些散文家的学生。在西南联大的时候,他写了不少关于昆明的文章,也是仰面看松树,当时是马尾松---新疆是雪松,他就是在昆明,这个园旁边这片马尾松林躺下来,看松树、吃零食。很有意思,你看他写的散文里这些东西,他就这么生活着的。无论是在他自己的园子里面,还是在新疆,在西南联大,他就是喜欢以这样一种方式生活着,躺在草坪上面去玩草,看蓝天,蓝得要滴下来的天空。在松林里面卧着,在农场旁边这样一种感觉。我现在看来是非常艰苦的生活,但是汪曾祺在这样的生活里面仍然能够自得其乐,找到一个片刻的诗意的去疗愈的地方。



他在马铃薯研究站画《图谱》。他有段时间在马铃薯研究站里工作。这时候他就觉得可以趁着马铃薯开花的时候,摘几朵花,然后去描马铃薯花。马铃薯是很普通的植物,但是他看到了它的花,对着花去描。这幅意境非常美,让我想到了我有段时间春天住在杭州植物园旁边,当时就有人每天早晨去杭州植物园对着天目地黄去画,我觉得这样一幅场景和意境就在我面前展开了。


最后,这不是一个画,不是一个植物,这是一个人。这是在他家附近经常碰到的一个人。我觉得他很有意思,就是孩子般天真的眼神,但是带着笑意就是一个活庄子。我觉得这话讲得很传神。我觉得汪曾祺他自己也是一个庄子,他看到别人是个活庄子,孩子般的笑容,但他自己也是个纯真得像庄子一样生活的人。我也特别喜欢庄子,尤其是蔡志忠先生画的《漫画庄子入门》,我觉得庄子就是一个逍遥游,是一个隐逸的大隐隐于市的人。汪曾祺能看到这样的人,是非常美好的,他一定是有个纯真的心才能看到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一种生活。



回到这个问题中,为什么会被自然疗愈?

我觉得以非常中国式的审美方式来说的话,中国人是幸运的。中国人有很多种方式可以参与跟自然联系,而这种方式在中国山水画的审美里面就已经刻进来了。山水画审美恰恰又是从浙江起源的,浙江和江苏--江南的中国人的审美,我是非常佩服的。从谢灵运的山水诗,从中国的山水画里面去定义中国的审美。回到汪曾祺,他觉得中国的美,又是一个一个在自然中能够参与、能够连接,能够有很多种的,像《芥子园画谱》里面有120种方式,能够跟自然互动这样的美。那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美。它是这个可以去静卧在里面的美。


汪曾祺的散文虽然没有唐诗那么工整和精美,但他是第一代新文化运动以后写白话文的,不见得写得那么精美。但是,他这种自然疗愈是在于我们的这种审美和我们几千年来中国人就是以这样一种方式被疗愈的。这种审美和这种感受,和比如说我们去看《瓦尔登湖》这种感觉还是不太一样的。我去美国的时候在波士顿,在瓦尔登湖走了一圈。我觉得瓦尔登湖是另外一种西方式的审美和西方式的跟自然连接的方式,包括我们现在走博物学的传统,像《塞尔伯恩博物志》,那也是一种西方式的东西。中国的审美我总觉得有一种不太一样的东西,它对于跟人的连接,跟自然的互动,我觉得是要强烈得多的,值得我们挖掘的一个宝藏。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的关系,这方面和疗愈的关系是我觉得做这个分享我自己想探究的问题,我现在做的课题也一直在探讨传统文化和疗愈。这中间---我不说传统文化哲学层面的东西吧,但我觉得传统文化中审美的东西非常值得探究的。


在江南,我觉得无论是汪曾祺的散文,还是像吴冠中的画,还是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还是唐伯虎这一代的画家,还是丰子恺还是李叔同,我觉得浙江和江苏的每一座城市好像都有这么一个充满灵性的人和充满灵性的作家。这两年我在浙江和江苏走了很多地方,浙江我走了所有地级市和大概20多个县,江苏的苏南和苏东我基本走完了,苏北像盐城、连云港那些城市我还没有去。我觉得这种从中国文化从中国的审美中获得了疗愈和自然联系的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汪曾祺就把它写了出来,所以我就觉得真的可以做一个汪曾祺的读书会,我们来分享一下汪曾祺的生活。


那么跟自然连接这样的生活方式有多少种?壹木读书会我觉得是国内最好的爱好者社群。我很开心能够在这个地方做这样一个分享,也算是去年在诸暨滴水岩跟小丸子聊疗愈经济,比较自然跟疗愈一份小小的作业。我希望它是个逗号,希望我们能够探索100种1000种跟自然进行连接的方式,抱树是一种,但我觉得作为中国人,尤其是在江南的中国人,有太多跟自然连接的方式了。


我举一个小的细节,前段时间我在未来科技城的那个全球酒店,忽然发现早餐调料里面有一份桂花糖。杭州的桂花糖是每年到秋天的时候,满陇桂雨就会有很多酿桂花糖的这样的缸。杭州桂花糖是桂花跟青梅放在一起发酵酿的,我觉得是非常有生活的趣味和情调。在江南我们有很多种方式跟自然连接,而且跟自然的触角和连接是非常丰富和多样化的。这种意趣是千年以来贯穿在我们中国人的审美和我们对自然的体验和疗愈中。我从汪曾祺的这个《人间草木》中获得这些启发,这应该也是自然类的书在大众读者里面最受欢迎的不说话但是充满疗愈的力量。我分享到这里,大家有什么问题我们可以互动一下。


群友互动


林捷: 我讲一下。因为我今年开始在阳台上面种菜,然后我发现我在浇菜,每天在看花,看它们的时候,我发现种菜确实有一种疗愈的功能,所以我现在特别启动了这个阳台日记。我观察的那个桂花在我的阳台上面,所以我每次去观察桂花的时候,顺便把我那个阳台上面的那些菜全部都观察了一遍,我觉得明年应该要开启一个一平方米自然观察,观察那个阳台?因为秦老师说要分享这一本书,我还特意去重新看了一遍这本书,因为有好多个版本,我买了好几个版本,后来发现每一个版本它里面收录的文章都不太一样,有一些差别。我记得原来我们群里面也有人分享过这本书,不过今天秦博士讲的这个角度有点不一样,我感觉从疗愈的这个角度,也是我最近比较感兴趣的一个角度,从这个角度来分享植物带给我们的这个滋养。有这些植物在我们身边的话,可以给我们排遣掉很多的烦恼,然后带来很多的这种滋养吧,我是这么想的。


秦弋: 谢谢小丸子,我妈也经常从种菜中获得很多的快乐。就是我在植物入坑的时候,尤其是想直接去入坑的时候,我就拼命的给她说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但是她就很快乐地跟我分享说。你知道这个苦瓜长出来是什么样的,你知道这个豆角长出来是什么样的,每天给我分享这些东西。我也觉得这个东西太平淡了。但后来发现这东西才挺有意思,我看对着马铃薯画马铃薯的花儿,我当时真的没觉得有趣。


小米粥: 我发现对植物的这种了解,再回到跟妈妈的这种接触这种沟通中,然后又会发现跟妈妈的关系好像又有很多的这种话题,因为我回去之后看到妈妈种的秋葵已经有种子了,收在那个窗台上面。我就问妈妈,我说“哇塞,这个也太好看了,我一直想要的,我都想买的,一直没买,原来你种了,然后还种得这么好,你看这个都已经成熟了,是黑的了”。我妈妈一听我这么说,她说一直在种这个,一开始就吃这个,现在就想留一点种,回头再来种。我就跟她交流这个秋葵的种子,我又跟她说,“我现在对种子比较关注,然后在收集种子”,我说这个种子呢,我也很喜欢,这个是怎么种的,我就问她我能不能带走,我想在深圳阳台上种一点。


我妈妈就教我怎么种,我就发现我妈妈在跟我分享她怎么种这个的时候,她的脸和眼睛就是那个眼神那种发光的感觉,然后我在津津有味地听着她教我怎么去种的时候,就是问题不在于她怎么教我怎么种,而是在于我们的沟通;我觉得有更多的话题,她会有很多的成就感,她会觉得我怎么会对这个有兴趣,原来我从来不问的。包括后面又说到苦瓜的种子就很漂亮,我说妈妈,你看你这个苦瓜种子放大之后是这个样子的。她就会很惊讶,唉,原来真的没有关注到这些细节,就是觉得苦瓜蛮好吃的,到这个季节大家都种,我们也种,成熟之后我们会留种子,到来年我们再种就是这样子四季轮转,一直在这样做的事情,但是也没有去太多的仔细观察你这个是什么样,只是觉得在生活中,在餐桌上需要这样一道菜。通过我跟妈妈交流,我觉得好像我们的关系又跟以前又不一样了,又觉得好像我们彼此会有这种欣赏,就会觉得很开心,关系好像跟以前变得不一样了,又像是很好的朋友这样子分享,包括我走前一天我说,村里那个花坛前怎么还种了这个黄兰,我觉得很好看,我想去摘两个那个种子。我妈妈就拿着篮子,她说也不用太多几个就够了,我说好。然后我妈妈拿着篮子,我跟她一起跟着一边聊,一边去给我摘。这种感觉我觉得是以往没有的。也是让我非常开心的。我妈妈没有上过什么学,但是我妈妈身上的那种智慧,我觉得是我们从书本里面学不来的,就是可能生活的智慧吧,我觉得这次回去就跟以往很不一样,一直想把它记录下来,但是也不知道从哪去写,但是这种感受刚刚在题目的分享上就触动了我,我觉得应该也是这种自然的连接,对吧?


林捷: 你写下来吧!


小米粥: 原来跟妈妈有聊天,因为我们一直就是关系还蛮好的,以前发生的一些事情会跟妈妈分享,但是从来没有分享过种菜怎么收获?是什么样子的?


林捷: 我觉得回家跟老人聊天,其实有时候经常会没有话题,因为我们的工作和生活跟他们没有交集,他们对你在聊的这个话题也不太感兴趣。现在就发现如果跟他聊那个种菜种花的话,特别有感觉,就聊得起来。否则的话就聊不起来。


小米粥: 对,我们会由一个一个点,会发散到其他点,你看这个很好玩,我会把我观察到的一些点会带给她,她也能够跟我去说,唉,原来是这个样子的,挺奇怪的,或者说以前根本没有这种角度去欣赏它,去看它。原来还是这么有趣的,还是这个样子的,后来我妈妈就会发现。


林捷: 我经常去村里面的时候,跟那些素不相识的人在聊天的时候,我聊的都是这些菜瓜豆,就觉得一下子拉近了距离,然后在那里讲一堆,其实信息量还是蛮大的,村里的人会告诉你这个怎么种,那个是什么时候采收的,他们会跟你讲,说这个丝瓜跟那个八角的丝瓜是怎么个不一样的,我没事就会去地里跟人家聊天。


小米粥: 是的,我妈妈没上过什么学,但是我觉得她对生活的智慧就特别特别多,是非常睿智的那种人。我经常会感叹我生在这样的家庭,我很幸运,我爸爸妈妈是非常非常好的爸爸妈妈。


秦弋: 孙霞是我邀请的一个朋友,请她讲一下


孙霞: 好,谢谢谢谢!今天重新听了一遍秦博的这个分享。刚刚我又把微信读书打开了一遍。感觉就是对自己和自然这种连接,感触会更深一层,沉浸在这种感觉里面还真的是很好。这段时间---从上次沟通完也是自己在慢慢感受这种状态吧,昨天晚上还回到我们那个小区的草坪,那草坪没什么人,自己基本上就算躺在那儿了吧,去看那个天空。感觉还是很松弛的,很松弛的。好像也不怎么会表达,基本上就是这样吧。刚才又听说是不是可以号召一下,后期慢慢多探索一下跟这个自然连接的这种生活方式分享出来,大家一起坐一坐,其实也还挺向往的。前段时间给我推了这个壹木读书会还有林捷老师的公众号,然后就是观察一棵树


觉得真的是很喜欢,很治愈。我还想说一点,我上个星期刚好去了一趟内蒙古,去感受了下那边的大草原,真的是很治愈,在那个环境里面,人整个就松弛下来了,什么都不干,站在那里就很松弛,谢谢!


--END--

海报制作 |歌鸫

文字整理 | 汪远方

校对 |彭灵、秦弋

视频合成 | 汪远方

排版 | 云雀

发送 | 一帆

壹木瞭然
杭州壹木科技有限公司旨在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联结,以科技手段降低联结成本。以建立完善的自然教育人才培训体系为近期目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