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木自然读书会|第352期分享|《植物博物学讲义》与我的博物之路

乐活   2024-08-09 09:29   广东  

本期海报



本期视频:

请搜索视频号“贝贝的客厅”,里面的“直播回放”可找到分享的视频内容。


主持人闲云

壹木自然读书会的小伙伴们,晚上好!天气非常热,大家来听贝贝的分享,非常感谢大家的到来!这本书我也没有看过,贝贝这次分享肯定会给我们带来不同的感受。现在就有请贝贝,具体的贝贝就不介绍了。


我的博物之路

马贝贝

大家好,我是贝贝,现在是壹木自然读书会的代理群主,今天我要分享的这本书《植物博物学讲义》,其实跟我个人有非常深的渊源,这本书是我人生参加的很重要的一次培训课程,各位培训老师的教学内容的集结。所以我今天的分享,不光是给大家讲一下《植物博物学讲义》这本书,也讲一下我自己的植物博物学之路。


大家应该能看到我屏幕上的这个思维导图,首先跟大家说一下我是怎么进入植物博物学的这个坑的。


入门

我大概在北京工作了两三年以后,开始觉得好像每天上班也蛮无聊的,就想要开始去尝试各种各样的事情。所以我当时在北京就疯狂的报那种周末的体验班,就在一个插花绘画课上认识了李聪颖老师。我自己平时也很喜欢诗词,觉得里面有非常多跟植物有关系的内容,这个时候我就觉得我可以通过什么样的方式去进一步的了解,有一天特别赶巧,就是我就在颖儿姐的朋友圈里面看到她当时发的一个通知,就是说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要办一个植物博物学的培训班,当时我就积极主动的报名。其实当时有200个人去报名参与这个活动。我今天分享的这本《植物博物学讲义》,其实就是首届植物博物学培训班老师们的各种讲座的这么一个集成。我当年为了自己能被选上,写了一封非常长的邮件做了个人介绍,因为我当时对植物是几乎一无所知的状态。但是,我接到这个培训通知以后,我就写了一封很诚恳的信,就是我自己为什么要报这个培训班,然后如果我报了这个培训班以后,可能以后会做什么类型的工作,做了很充分的准备。因为当时我们一起选进去的同学都有谁呢?我可以给大家简单的说一下。

我现在也觉得自己能选进去是一个蛮骄傲的事情,比如我们的群主就是林捷老师,北京花友群的群主陈秀娟就是乐乐姐,然后还有很多很专业的,比方说像何瑞,然后我们群里的刘丛康老师、宋海洋老师,张赫赫等等,他们当时都是比较厉害的人,但是因为我当时准备的还蛮充分的,我就被选上了。有些事情就当时不知道,但是有句话说的很好,就叫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可以说在这个培训班上,我完成了人生一个很重要的蜕变,就是我当时做了那么一个选择,被选上以后,其实影响了我从2018年以后到现在的生活。

 

系统学习

从那以后,我就开始去做了很多系统的学习。我去报了很多的课,比方说像这个花友植物学,包括这个植物分类的培训班,自己也在网上听了很多课,看很多这种教科书型的这种书,比方说像植物学、植物生物学、植物系统分类学,然后也去北大蹭刘华杰老师给本科生开的这个博物学的课,我也去那边蹭了很多节课,然后去报了一些关于植物绘画类的课程。

 

实践与生活

同时,我也找各种机会出去刷山,包括跟着他们去做科考。自己现在也一直在从事着跟这种植物有关的传播工作。其实我个人挺不喜欢用科普这个词,我更愿意说自己其实在做一些传播与分享,比如我在公众号里面去分享我在新疆的那个科考之旅,然后也在杂志上面,就我们《生命世界》的杂志上面去做一些相关的内容,也在尝试短视频的方式,给大家分享一些小小的知识。

 

推荐理由

 我今天为什么要分享这本书呢?刚才给大家说的就是这本书对于我个人产生的影响,那其实这个就纯属个人感情的部分,但要推荐这本书,有很多很扎实的理由。

最重要的是:这是一本非常亲民的书

这本书它其实是一个完全的干货,就是它里面告诉了我们各种各样的——既有道层面的,也有法层面的,也有术层面的,然后他带着我们去思考:我们为什么要博物,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看植物,植物跟我们有什么关系,然后也有跟我们解释,就是说博物是什么,非常扎实的一步一步的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去做这件事情。书的作者兼具科学性、权威性,他们不是普普通通的爱好者,他本身都是相关专业的老师,给了我们很多科学的建议,同时也兼顾了很多在当时非常前沿性的研究,包括一些很实际的案例。因为当时招生就是各种层面的人都有,比方像我这样子的一个植物小白也有被选上去,那其实里面的内容是针对萌新和小白很友好的这么一种状态,就是一本非常亲民的书。这个,就是我推荐这本书的一个理由。





书的主要内容

1、博物学简史及当下博物学的定位

 

思维导图里可以看到这本书的一个大概目录。其实就是按照我们当时培训班的内容进行了整理,整个的逻辑顺序,比方说从这边第一条其实就是我觉得偏道的部分,当然刘华杰老师本身也分享了一些应该怎么做,但是更多的,他是在给我们分享就是博物是什么?博物学是什么?然后每一个老师都是分享了一个特别重要的点,

我们先来从结构上看一下,前两个部分其实就是偏向于道的部分,就是博物学应该怎么做,我们应该有一个什么样的路,当然这些老师其实本身他们也都会有不太一样的立场。比方说刘华杰老师是一个自然哲学的老师,他在北大里面给大家讲授的其实是科学哲学课,那他的站位和观点其实就是偏向于这种博物学复兴,就是我们要用一种更加倾向于自然,不那么强调所谓科学的这个角度去亲近大自然、去感悟大自然。比方说像顾垒老师,他是首师大的老师,他本身就在开植物学的课,包括像林秦文老师、刘冰老师,刘博老师,他们现在都还在做的就是科学研究。还有一种就是段煦老师,他是一个偏实践的,他本身研究中医药,然后到各种地方去做科考。在这一本书里面就汇聚了各种不同的类型的老师给我们分享他们最精华的一些观点。

然后在具体的方法层面,比方说就有去给我们讲植物博物绘画应该怎么去做,可能她没有到每一步很细小的画,但是李聪颖老师在这里面基本上给我们分享了所有博物画应该要注意到的点。那包括植物摄影的技巧应该怎么做?这个现在应该是植物所植物园的副园长了吧,林秦文老师,他给我们分享了拍照应该的注意事项,应该有一些什么样的基本流程,再往下面其实都会有一些很具体的方法。

刘华杰老师是2018年这个植物博物学培训班的一个发起人,他非常希望大家能以一种博物学的视角,就是把博物当做生活的这么一种方式去做,大家都知道,中科院植物所其实是一个科研机构,就我现在了解,其实除了在公众开放日、科学节或者平时大家去植物园参观,其实蛮少机会能到植物所里面去学习的,但是当时的时任所长马克平老师,就是我们这本书的主编非常支持这件事情,他觉得对植物的观察和热爱,不是只有专业的人可以做,可以唤起更多的像我们这样子的爱好者,一起去关注自然是一个很好的事。刘华杰老师就和马克平老师一起借助于我们的一个国家植物标本平台,一起举办了这个活动,所以大家可以看到刘华杰老师分享的内容,就是非常多的。在我们的第一章《博物学简史与当下博物学的定位》里面,刘华杰老师其实分了差不多有十个小章节,给我们分享了植物博物学里面各种各样的内容,就这里面我分享几个重点,我觉得对我影响特别深远的东西来给大家分享。

 

当时刘华杰老师其实给所有的植物爱好者提了个很好的建议,就是它里面的第一条就是叫从科说起,他觉得当我们去接触这种大自然的时候,很多时候,我们会容易具体到某一个具体的物种,就是大家一看一个东西,唉,这个东西是什么?就是好像只是要知道一个名字,但是刘华老师提了一个很中肯的建议,就是我现在都搞不明白为什么我在18年的时候就已经听刘华杰老师提了这个建议,但是一直到去年的时候才开始意识到科这件事情有多重要。这个科是我们植物学里面关于那个科属的这么一个概念,刘华杰老师在这个书里面跟我们强调了一下,我们现在世界上,相对来说高等植物可能就有30多万种。我们肯定不可能每一个植物你都去记住它,就是我目前认识的拍过植物最多的人可能就是周欣欣柳大,然后他可能拍了一万多种。所以呢,刘华杰老师说在不同的这种分类阶元里面,他给我们找到了最适合入门的科,那就最适合入门的这么一个阶元,其实就是科级,因为这个科呢,就是按照我们现在的这个APG系统来分,一共就是300多个,那你要记300多个科的特点。总比你要记30多万种植物要靠谱的多。但是,我就觉得有的时候,人就是很奇怪,你必须得走过一定的弯路,就是一定要经过那种我就是要看新鲜好玩的东西,然后我就是要一个一个的去了解他们,去记住他们,经过这种挣扎发现还是不行。然后你再回过来再去看,还是老师说的对,真的应该去继续去学这种科一级的这种知识。那我现在开始学科以后,我就会开始把每一个科的那个名字、拉丁名什么的去记下来,去对照它的那种植物特征,然后再去找它里面典型的这个物种。这个就是刘华杰老师在18年的时候就告诉过我们要做的一件事情,但是我一直没有意识到这件事情有多重要,导致我自己走了一些小小的弯路。

刘华杰老师给我们分享了一个观点,就是你不能全然的科学。就是全然的科学可能会导致很多的割裂,那我当时看这本书的时候,就是看到这个部分,其实是一个非常烧脑的这么一个过程。就是这本书里面有很多的名词,都是对于我来讲很陌生的。刘华杰老师他给我们提到了,就是目前就是他觉得自然科学里面的几大传统,其实更侧重于就是你的方法,就是我用什么样的方法去观察一定的科学现象,对这个科学现象做分析,做总结,得出一些结论。那他提到的这些几大传统里面,就是博物学的传统,就是natural history,也就是我个人目前其实是很倾向于这么一条路的,就是我们用一种博物学的传统,去更多的建立起自己跟自然的一种链接。

那再接下来还有一些就是数理的传统,它更多的要强调一种你用数学的方法去分析各种各样的数值,比方说我们去看一个植物的时候,它会有一个概念,就是比方说它那个花大概有多大,或者是说那个叶子有多大,它其实是一个区间,那对于博物学的人,可能大家就觉得我认识了这么一个物种,我知道了它有一些什么样的特征。我能对它做一个鉴定,但是如果是数理,或者是它要对某一个特征去做很详细的数字化的描述的话,它可能会发现有这么一个区间带,然后比方说这个叶片它可能是从三厘米一直到五厘米都有,然后这个裂片可能是从五到七都有,会有这样子的一个数字上的分析。

另外一个传统呢,就是刘华杰老师有讲到的这么一个控制实验。就是我们可以为了研究某一个科学现象,我去对它做一个实验组和控制组,然后去得出一些相关的结论,包括去做一些数值模拟。刘老师在这里面其实就是给我们去分享了一下,就是我们一些相关的,比方说你的价值观不一样,你用的方法不一样,你得出来的结论就很有可能也是不一样的。

那在这些传统里面,刘华杰老师就重点给我们讲了这个博物学的传统应该怎么去做,里面重点有去讲林奈的博物学的方法论,包括植物命名法,双名法是怎么来的?刘华杰老师其实就讲了很多的例子,比方说在讲到当下的博物学怎么定位,讲到博物学的历史的时候,其实刘老师是举了很多很实在的例子,比方说他有去讲自然神学背景下的自然探索,与如今功利性的自然科学研究有着根本性的区别。“前者有内在自主的推动力,神在我心中通过研究发现,解释,颂扬神的伟力,圣功,表征着个体修炼的圆满。”它里面也提到了这么一个概念,就是比方说我们作为普通的人,为什么要在做博物的时候,刘老师提到利奥波德,他写的一句话就是说,“对于广大民众,博物学可以是保持终生的一项爱好。一种害处不大,基本无用,但很有趣的爱好。”利奥波德讲过一向令人满意的爱好必定很大程度上是无用的,不讲效率的,费劲的,不赶潮流的。他说,“博物是人生在世的一种存在方式,我博物我存在。”在这里他提到了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观点,就是他把博物这几个字做了一种新的诠释,第一是beauty就是我们所关注的大自然,就是自然其实是一种非常美的存在。或者我们其实换一种说法就是自然是全美的存在,就是我以前会觉得很多花就是很漂亮一些,比较不起眼的花你可能就不太容易发现它的美,包括我以前会很害怕昆虫,我就会觉得好可怕,但是其实比较博物的心态去看的话,你会发现每一个物种身上都有它很美的地方,那这个就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自然全美。

另外一个很强调observation,就是我们要经常去做源自于自身的观察,就是刘老师说博物它是分不同的阶,比方说你最起码要做的第一阶就是走到大自然里面去做这种源自自然的观察。你要去做自己的观察,他说这里面原话是这么说的,就是“博物观察,不是一次两次一分钟两分钟的事情,很可能是持续数小时,数月,数年观察的动力来自审美的需求。”那像我们群里面一直在做的“观察一棵树”,其实就是这么一种很细致的去做观察,做记录,做分类,做探究的这么一种方式和方法,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有非常多的发现。

然后我们怎么才能有非常多的发现呢?接下来提到的这个wonder的这个概念,就是我们要有童心和惊奇感,要有一种哇!原来大自然这么神奇,可以是这么好玩的东西,万事万物都是奇迹,我们每一个人能活下来是奇迹,你在大自然里面看到的每一个生命可能都是一种奇迹。我们如果用这么一种童心去观察的话,你就会觉得我们人类其实并不是独立存在的。我们人类作为一个主体,它其实跟自然界非常紧密的绑定在一起的,就是我们人应该去做回归于自然的这么一件事情。

其实刘华杰老师比较强调,就是我们怎么去理解这个世界。就是我们其实要超脱一种人类中心主义,当你去理解了这个自然的万物的奇妙以后,其实会影响你,会让你去更向往一种可持续性的这么一种共生。因为他说比方说博物其实是费时费力还费钱的,比方说我接下来要去一趟南非,那其实就是我就很好奇南非怎么就会作为一个植物区系的,你看那么小的一块地方在非洲的角角,但是它就会是一个我们世界的第六大植物区系,它凭什么它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我就想自己去亲眼看一看。

刘华杰老师分享的这个《植物博物学简史和当下博物学定位》里面,其实给了我们很多观念上的一些引领,就是他会给我们一些建议,我们不一定非得全然的遵守这些建议。但是我觉得有这样子哲学上的引导的话,会对我们接下来去做各种各样的观察也好,去做理解和感知这个世界也好,都是一个很好的帮助,这个部分基本上是占了书的差不多五分之一左右的内容。这个部分呢,还有一个很重要的点,但是我准备等到今天的分享结束的时候再给大家看。

2、自然观察和自然教育中的理性之路

第二个部分其实就是顾有容老师,强调的就是我们在做自然观察和自然教育的时候,有一个理性之路,他提了一个很好玩的观念,就是我们在做自然观察的时候,其实是有不同的流派的,我一直觉得这个图画的很神秘。就是我在很多个场合也会拿出来给大家看,就是放在这边给大家看一下。应该可以看到哈!他提到就是如果我们从两个维度去考虑观察自然这件事情的话,他分成了专注度和理性这么两件事情。就是越往左边,可能就是不那么理性,就是一些很感性的东西,然后专注度就不用解释了。那他其实就提到了,就是有几个很重要,就我们可以看一下这个浪漫主义者和资深爱好者以及科研人员。我们现在很多时候去带一些自然的活动的时候,大家会强调,比方说我要抱一抱一棵树。我想聆听自然的声音,我想感受大自然的美好,这个包括像我自己是从诗词入坑,那可能就会更倾向于是一个浪漫主义者。那资深爱好者呢?其实专注度是非常高的,包括我自己,我觉得我现在算是努力的在从一个普罗大众浪漫主义者,往这个资深爱好者的这个程度去过渡,那顾老师其实在书里面去对这样子的。资深的爱好者其实是很鼓励的,就是我认识很多很厉害的科学家,对我们这样的爱好者都很友好。做这种资深的爱好者其实相比于完全做科学研究的人,其实也是有优势的,因为他提到说,其实资深的非专业的自然爱好者在自己喜欢的门类经营很久,那你积累的博物学的知识在广度上可能会远胜很多。科班出身的研究人员,我以前其实对这件事情不是很理解,但是后来我就发现,比如说我们现在去山里,像我在北京的话,有时候会带一些大家去刷山的这么一些活动,像我可能会觉得我在全城都可以去给大家分享很多山里的一些有趣的植物的知识。但是有一些科班出身的科研人员,他可能是专助于某一个研究,比方这个老师,他就只研究禾本科。他研究的甚至是禾本科某个属里面的某一个小组,那可能就会没有办法对山上的其他东西去进行一个给大家的分享。顾老师的这个分类体系里面,他会觉得如果适合做这种自然分享,或者是说这种自然传播的人,他会觉得像这样子的资深爱好者,其实是很适合去做这样子的一个角色的。

顾老师有给了一些建议,就是我们怎么去理性的观察自然,比方说你到底是在家门口观察,还是跑那么大老远,我念一段这个顾老师他这个书里面的原话,他说“其实对于自然观察者来说,远方的物种和身边的物种本不应该具有高下之分,观察他们的方法是通用的,我们从观察中获得的自然知识也是等价的。远方的物种无非能给人更多的新鲜感,但身边的物种能给我们更多的观察时间,让我们更加从容的获得成体系的知识。”比方说他就举了一个例子,就是鸢尾花,今天在听讲座的人有知道鸢尾花是什么样子的,就是它很特别,就是你如果一眼看过去,如果你不仔细观察了,你会发现找不到它的雌蕊,我也找不到它的雄蕊。就是我没有办法去理解,就是这个花的结构到底怎么回事,那个子房到底在哪?那他就说如果你去。做很深入的这种观察,只有当它在你身边,你可以慢慢的静下心来跟一个植物去对话的时候,你才有可能去获取很多的信息。那我们去做这种观察,就会对我们自己非常的有意义,而且做这种在地的观察,他其实是可以去做关于生态的观察,像我们观察一棵树,现在也是这样,就他说当你收集了很多数据以后,其实你自己可以尝试着做一个连连看,你不光在看这些植物,你还观察到了有哪些植物是被这些昆虫传粉的?就是你可以从一个植物导入到很多昆虫,然后又从这些昆虫导入到更多的植物,那你就可以在这些物种里面去建立起一个网络,就是通过这种传粉的系统网络,现在深圳那边很多小伙伴正在做这种传粉昆虫的这个学习和长期的观察,那你在这种观察的基础上,你就可以理解生态系统功能的很多的互相的影响的这种关系。

我觉得就是顾老师这个我也是蛮推崇,大家都去看一下,就是你可以对自己的这么一个学习,有一个更好的对自身的观察记录,有一个认识。就是我以前给大家分享教育方面的信息的时候,其实有分享过一个概念,就是我们其实要建立起一些原认知,就是我们可能很了解植物,然后或者我知道了那个APG是什么,但是在做这种自然观察的时候,其实我们也可以建立起对自己的一些认知。那像前两个部分就是我们一和二的部分,其实就很注意建立起这种对自我的一种认知,就是我为什么在观察自然,我在观察自然的时候用的是什么样的一种方法。于我而言,我觉得我接下来可以用哪些方法,就是他其实有更多这种元认知和程序性认知的这种知识,就他给我们强调了很多方法论。

3、植物博物绘画技巧

接下来的几个部分,可能我就不会都展开给大家做非常详细的介绍,但是我想告诉大家,就是这里面每一个东西其实可能都会是对我们有价值的点,就是比方说像这个李聪颖老师,分享的就是植物博物学绘画的技能,你要准备什么东西?强调我们其实首先做观察,就是你画画不是直接就画的,给我们讲了就是博物学绘画的时候各种各样的图,比方说墨线图和彩线图。同时讲了很多很实际的案例,比如说这个长叶瓦韦是怎么样去绘画?而且不是说教大家特别具体的技法,比方说那个水彩笔的干湿怎么控制,然后怎么通过这种笔下的按压去控制这个线条的粗细,她不是讲这种,她是告诉我们说你怎么样通过绘画去促进你的观察。怎么样通过绘画去呈现你观察的这么一种结果,像她在讲的这些案例的时候,会给大家讲什么呢?比方说会讲到自己在绘画的时候有哪些不足。就是会说我第一次画那个乌头的时候,然后我因为什么样的原因,比方说画这个彩色画北乌头,那她就会重点画了根,因为大家都知道乌头的根是比较特别的。它是那个有毒的部分,她就说她当时就只重点画了乌头的根,都甚至没有画叶子。她其实在选择不同的案例的时候,都会有一个她觉得不得不给大家分享的关于绘画进阶上的一个小故事,可能会避免我们在去做这种观察时候可能会有的一些坑,就是这些老师很努力的在帮我们找到一条路让我们去避坑。

然后她会很详细的介绍各种各样的工具,比方说画线稿要用什么工具,画墨线图要用什么工具?细到什么程度?我也给大家。念一小节吧,比方说他在提到画线稿的工具的时候。“用普通白纸,因为只是用来画线稿的草稿,所以呢,随便什么白纸都可以,经济实惠为佳”就很实在。她最常用的就是普通的A3和A4的打印纸,有时候不够大,你就可以把几张打印纸拼接起来出一张大白纸。就是那种好像颖儿姐自己站在你边上,你问了一个问题,然后她就会把她所有的经验都告诉你,这种分享其实我觉得可能也是因为他们本来就是在给我们做培训。其实非常的实用。提到买水彩。她会提议说大家不要买太多,因为他会说,由于可以调色,你没有必要选择颜色过多的水彩,上百种色卡,看上去酷炫却不是必须。她就会说20几色或最多34色的水彩就够了。

4、植物摄影技巧

前面比方说比较偏理论或者哲学的部分的时候,我们可以看出来,就是老师们其实是会从比较宏观的思想上给我们一些引导,那接下来的这几位老师,其实都是给我们非常实在的技巧,尤其像我们现在做自然观察的,最起码大家会拿着手机出去。那你怎么样去拍照,就我们每个人出去你都拍照片,像我有时候出去一次可能拍一天可能上千张照片也是有的,那你到底应该怎么拍?那在这个里面,林秦文老师就给了我们很多很具体的指导,既有这种,比方说你时间上摄影时间应该怎么选?要有什么样的尺度,然后有用什么样的方式,这里面会细到什么程度,他会提到比方说在这个摄影的这个方式里面。他会提到直拍,那他会对这种直拍,但是书上其实会很详细的去讲,就是说。直拍可以让植物保持在原生的环境中,保持生长的现状,对它的这个整体的形态特征进行抓拍,我们就可以,后面就会知道这个植物的生境。那在摄影的这个一般的要求里面,他其实会提了一些技术性的要求,有一些进阶的要求,每一个都有非常详细的解释。最重要的,其实我觉得这个可能可以稍微花一点点时间跟大家分享,就是我们在拍植物的时候,应该遵循一个什么样的一个基本的流程,这样保证你每次出去刷山的时候都。事半功倍。就是他说第一点,其实你在拍照之前,其实第一个都是要观察,当然在画画之前也是强调观察,就是李聪颖老师的那个章节里面,其实也非常的强调观察。在摄影这个部分里面,第一步要先去做对这个植物做观察,在观察的时候,你最好能根据你那个植物的检索表去了解一下它的一些特征,那你先去拍生境,你可以看出他生活在哪,比方说是崖壁还是湿生草甸,沙漠石堆这种,那你基本上就是要给到一个远景,那再接下来呢,你要拍这个单株或者是他的一个群体,就是你要把它的地上部分要做一个完整的拍摄。然后再接下来呢,就是如果你是做比较严谨的这种科学研究型的拍照的话,你还要拍它的根。当然我们日常的拍照,我个人是觉得不太有必要,但是。如果做研究,根是一个不能忽略的部分,比方现在是出去做科考,做植物采集,那我基本上就是要拍根,我就要把它挖出来。然后去做这种根部的拍摄,比方它是直根系还是须根系?它的根是什么颜色?这个可能也会影响到我们植物的鉴定。那他们其实在野外科考,如果像这种挖了根出来的,一般就会把它带回家,就是带回植物园去做这种引种。或者拍完了以后再会把它原地的给栽回去,但是也会尽量的不损害那个植物群落。再下来他会提到茎也要拍,就是比方说你木本植物的话,你就要拍他的树皮,毛背,然后皮孔。对于草本的话,你就要拍摄它的那个质地,它的那个茎的质地,比方说是有没有棱,是不是毛毛糙糙的,它有没有腋壳,然后它的毛被情况是怎么样的,就这种东西都要拍。而不是说我们一般到那以后这个花好漂亮,啪嚓,我拍了一朵花,然后我就走了。那这样其实是对你后面去很好的去了解这个植物其实就是会有问题的。

那在接下来呢,我们也要拍一些相应的枝条,去拍它的叶的时候,也不只是拍个正面的叶,你可能要拍它的叶序,就是这个叶子是怎么分布的,是互生的还是对生的。然后呢,你要去拍它的叶片正反面,比方它有没有一些特殊的构造,有没有腺点?有没有毛,如果你发现了它有特殊的东西你就要把它拍下来,这个就是前面说的,对照这个植物志的描述,去对它进行学习的一个重要性,因为你如果看不到的话,你肯定拍不出来。

在拍花的时候他也提到,也不是说我们就只从一个角度去拍一下,就拍一个最美的姿态。他提到,如果我们进行科学摄影的话,其实需要我们从正反面整体局部特写。就是比方说它的不同的形态,因为有花的话,比方说我们知道有雌雄同株,甚至一个花,里面可能有雌性,有雄性,然后可能还有两性花,那你要拍它不同的状态。比方说。雌蕊雄蕊或者是说它那个花会在授粉前后有一些变化,那你就尽可能的多找几个花去拍花不同的状态,比方有花苞,有那个子房已经膨大的,就是都要尽可能的去拍到。

拍果实,他建议就是说,也不是只拍一个外形,我们其实可以把它拿下来做一些横切和纵切,那在这本书里面,其实林老师,林老师都给我们有很多例子的这种照片,就是比方说他拍的这个球果是什么样子,然后。解剖出来了以后,这种横纵剖是一种什么样的效果,然后怎么样去带着这种比例尺去做一个拍照。那就是。你就会有一种,如果我看了这个书的章节,再到外面去拍植物的话,我就会有一个非常清晰的一个认知和一个定位,然后你可能也能理解为什么有很多植物学家出去对着一个植物,咔咔咔拍了半天。就是可能跟我们拍半天不一样的原因,像我们很多时候拍半天是想把它拍的更美好一些,但是对于植物学家而言,或者是说他对于这个植物的学习有需求的人而言,他拍照的时候其实拍的是他不同的这种细节,然后拍的是他的这种各种各样的识别特征。

林秦文老师还在这里面给大家强调了,就是不同类群的植物的摄影要点,它按照这种广义的蕨类,就石松和蕨类植物,然后裸子植物,被子植物分别给大家讲述了拍摄的要点,比方说他会讲。如果我们拍蕨类,比方我们现在群里面不就有正在研究蕨类的小组吗?拍这种类型的植物的关键就是在于拍它的那个孢子囊群或者是孢子穗,就要拍它的背面。然后最好用一些显微的手段去拍摄他的一些细节。

林秦文老师的这个部分,我觉得是每一个就是如果你需要去野外拍照的人,都是一个非常实用的这么一个指南。

5、全球视角下博物学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

第五部分是段旭老师分享的一件事情,就是我们在接触到很多外界的新闻传播的时候,我们要用一种叫批判性思维去看待这个传播学的事件。它其实是以一个事件为引子,就是它其实是讲的北极圈的一个新闻,就是北极圈地区有32度的高温,然后当时就会出了很多新闻报道,就乌泱泱的在那说那个北极熊都要饿死了,北极熊都瘦的不行了,北极熊如何如何如何?段旭老师其实就从不同的角度,尤其是从这个地方博物学的这个角度,比方说北极圈到底是一个什么概念?就是大家不要一想北极圈就把它就是约等于极点的这北极点。那其实北极圈是一个蛮大的这么一个概念,那你要对它有所了解,你要了解当地的动物和植物,了解那种冰川的地貌是什么,比方说是不是所有的水有一点点冰块有一点融化,就一定是很大的问题。然后当地的畜牧业是怎么样的?它会对这个东西有什么样的影响,就是这个新闻,后续对你去认识这个北极有怎么样的一种影响,就是我们是应该爱护大自然,但是也不能盲目的就是看到一个事就觉得哇这个地球就不行了,比方说有一段时间,大家都觉得尤其热带亚热带那边开始种桉树,因为它可以造纸。那就有人开始说桉树罪大恶极。那我们怎么去看待这种跟植物有关系的观点?就是我要怎么去看它,那你其实要对这个东西全方位的有一个理解,不仅仅是植物博物学,你可能还要了解一些政治经济,了解的越全面,其实你对这个事情的认知才会越不容易出现那种非黑即白,要不然就很好,要不然就很不好。段旭老师的这个视角,其实就是提醒我们在做这种博物学的这种学习或者观察的时候,有一个思辨的这种角度。

6、APG IV系统介绍

刘冰老师在这个书里面给我们介绍了目前在植物分类领域,比较新的一种分类方法叫APG分类。我们可能作为资深的爱好者也会经常听到。某某一个类群被谁谁谁吞并掉了,或者某某一个类群拆分了,或者说某个类群被重新命名了,那我们其实就是也许知其然,但是不知其所以然,刘冰老师在这个书里面,他其实告诉了我们。为什么要进行这些拆分?为什么要进行这样子的合并?就是说它其实让我们知其所以然,就是你知道了这些方法以后你就不会有那种怎么老在变化,就是或者说为什么调整的这么奇怪?就是你如果理解了以后,你就不会奇怪。比方说重点就是接下来说的这个单系多系并系的概念,如果你掌握了它的话,你就会觉得比方说有一些传统的,比方说恩格勒或者哈青松系统的这种。跟APG的这种区别,你就会很容易知道为什么。

其实目前我分享的这些内容,这些老师可能也都会在很多的网站或者是各种各样的讲座上有过分享。为什么我依然还要推荐这本书,或者看这本书,是因为我觉得很多时候很多知识,比方说这个单系多系并系的这个概念,我从18年的时候第一次听刘冰老师的现场讲座的时候是完全听不懂的,我在后面听刘老师自己讲的这个APG的这个系统介绍,我至少完整的听了三回,我到现在也不能说我自己完全就懂了。那你在视频课上,包括我现在给大家分享的一下,全部都过去了,你的大脑很难跟着同速的在做一种运转,那你在看书的时候,书上刘冰老师他在这里面会给大家案例有图,你可以静下来,慢慢的一点一点的,真的对它有自己的思考和认知,然后呢,它后面会给你举一些案例。比方说这个具体的例子里面,植物学家为什么要对它去做一种拆分或者是合并。那我觉得会对你去理解这种分类学的底层逻辑有一个非常大的帮助。

7、植物分类学在线资源的使用

刘博老师,他现在在中央民族大学教植物学,我也去蹭了一些他植物实验学的课,他在这里面给我们提到了,就是植物学家在研究植物分类学的六大场所和六大要素,同时,给了我们很多各种各样的网站,就是这些网址,就是反正截止到这本书出版的时候都是可以登录的,我自己有的时候用到了几个,我现在看基本上也都还是可以登录的。因为这个网址呢,其实我希望大家买了这本书以后,当你查到不同的内容的时候,可以自己去看一下,比方说它这里面有提到不同的类型,比方说你想查标本馆,那有标本馆的不同的网站,如果你是想查。比方说某一个标本类型,那你就可以去搜标本,你想看照片就有不同的照片,可以看那种在线的植物志在哪找。他这个是做了一个世界级的这种在线资源的一个整理。

8、“花伴侣”

我们现在都有这种植物的智能识别,比方说像微信的搜一搜,然后像我们那个李敏老师给我们分享的是花伴侣,他是在讲怎么基于我们这种比方说植物图像库来自不光是专家,还有很多爱好者上传的这种图片去做这种大数据的训练以后,怎么样去做这种植物的智能识别,就是我在这呼吁一下吧,如果大家平时有这种拍照的习惯的话,我觉得你可以在我们这个中国植物图像库,就是你搜那个http://ppbc.iplant.cn,可以进到这个图像库去上传一下自己拍的照片。这个其实就是一个利己也利他的行为,就是你上传的更多的照片,尤其是像我刚才提到像林秦文老师提到的很多细节的照片的话,可能就会填补某一些空白。然后它可以有助于其他的人去更好的去识别这些植物。

9、标本制作、装订与保藏

一个特别有价值的关于标本的这个事情,因为我们现在可能很多人到大自然里面去做标本的采集,第一,我分享一下,我所知道的就是。如果你只是普通的爱好者,也不准备做研究或不准备做科普的话,我个人是不太建议去做采集的。如果你要采集的话呢,就是我有跟那个植物学家大概的交流一下,其实他们都很胆小,你知道吗?就是因为他们觉得哪怕你是基于科研的需求,采了一个两个,你知道现在就是会有很多人上来就要骂你,就你为什么采东西。但是你为了研究没有办法,那他们一般会确保就是比方说。这个植物在他的视线范围之内有比方说20颗以上,然后他们有一个就是相对来说,比方你采个两颗或者是三颗,它不影响整个这个植物类群的繁衍,而且呢,他们会有很多的专业知识的积累,知道他们采的是一个,比方说有没有濒危,是不是被保护的,用什么样的方法可以保证这个采回来标本发挥一个最大的作用,他们才去采,就大家平时还是不要采集,但是如果你要做就是,那就要做到最好。

里面就会提到了这个我们平时会采集到的标本,它里面有提到,比方说像蜡叶标本,然后呢会有浸渍标本或者种子,就是我们群里前段时间一直有好多小伙伴在分享这个种子的,这种其实也是标本,种子标本。那他其实就有提到说,比方说我们很多人在收集的时候,你可能只收集到了那个主体,比方种子,你就只知道我收集了一个种子,这个种子是个什么种子。但其实你没有采集信息的话,它的科学意义就是不太完善的。比方说你采了一个种子,你知道它是腊肠树,但是你这个腊肠树是谁在哪采的呢?然后它比方说云南的腊肠树或者和广州的深圳的有没有什么不同,其实这种采集信息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就是一份完整的有科学意义的蜡叶标本,需要这些信息。而且你可能还同时需要记录你的这个种子,它来源的那棵树是什么样子的。

那这里面就是细到什么程度呢?就是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吧,比方说宣晶提到这个蜡叶标本的采集工具,那在这个书里就会去把所有采集可能用到的工具都给我们写了一下,比方说他提到我们需要枝剪、铲子、十字镐,然后高枝剪、手锯具等。他也会提到压制工具,它会提到吸水纸和吸水布,然后呢,它又会括弧给你一条。就是如果你大批量采集的话,要用报纸来替代。就是因为这些老师他们都是经验非常丰富的,所以他们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会给很多很实在的这个建议。

再举一个例子哈,他会提到。比方说一般像有些工具,可能到现在我自己都没有用过,虽然我也跟着科考队出去了几次,他提到,比如说铝箔板。铝箔板是用来干什么的?这个括弧给你一下,为什么我不用瓦楞纸或者不用报纸,他就会说,因为一些含水量很大,难以快速干燥的肉质果实。或者是肉质或者多汁的植物,你就需要用到这个东西,那如果你也有类似的需求,或者比方说像我们很多小伙伴本身你在做科学传播,那我就会非常强烈建议你在建你自己的这种博物收藏,或者是说当地的一些社区的博物收藏的时候先把这个部分认真的看一下,你就知道你应该做什么样的标本,做这些真的有科学价值的标本,需要经历过一个怎么样的一个步骤,这里面真的是非常的详细,再给大家举一个例子,就是我们现在收到的标本里面,它会提这么一个点,就是标本的装订技巧,它会提到某一个信息放在什么位置,为什么这么放?它会提到,比方说,传统上将采集签贴于台纸的左上角,定名签贴于右下角,然后碎片小包就是有些东西容易掉下来,要有这个一个装这个植物材料的这个小包。又应该放在哪?放在左上角略偏下的位置?然后右上角的时候又要盖一个什么东西,就是详细到你都觉得我拿了这本书以后我应该认真的做到的话,应该可以做一份可以满足送到国家植物标本库的这么一个标本出来的那种程度。

10、走进国家植物标本馆

在最后一个章节,因为当时是在植物所,所以我们也有幸去看了这个国家植物标本馆,然后那个陈莹婷老师这个部分就有给我们讲,其实是借这个国家植物标本馆给我们讲了整个中国植物学的一个简单的发展历史,因为。这门学科现在当然分支很多,但最早起家的时候肯定是要先弄明白有什么。那所以他其实就是一个分类起家,他其实就给我们讲了这个分类的。整个中国植物学的一个大概的一个演进的历史吧,或分类的演进的历史。然后呢,他也简单的提了一些这种蜡叶标本的方法,然后提到了让我们去了解这个标本和标本馆的作用。

 

开幕式讲话

最后的这个部分呢,是分享一个马克平老师在开幕式上的一个讲话。就是马老师对我们非常的支持,他当时做了一个分享,其实提了一个倡议。因为后来我也在这个单位里面有工作一段时间我就会发现。同样是做科学研究,但是每个老师对于普通的人民群众怎么去参与对植物的爱,这件事的判断真的是很不一样。我把马克平老师的这段话,就是做一个简单的小小的收尾,然后送给大家。“我觉得兴趣非常重要,我们大家是在兴趣的驱使下才去观察自然,记录自然,去做博物学的,我希望大家的兴趣能继续保持,我认为大家现在选的这条路是正确的,我们要坚持走下去,而且要联合起来把这个事情做大。”

 

我今天给大家分享的主要的内容其实就是这样子了,就是给大家分享了《植物博物学讲义》这么一本书,因为我觉得它真的是一个非常好的一个手册,指南型的这么一个书,就是它可以当你的工具书,也可以当你对这个事情该怎么做产生迷茫的时候都可以翻一翻这本书。

其实我自己买的植物类的书真的还蛮多的,但这本书是我的案头书。它是放在我的书桌最容易拿到的位置,一直放在那,就是有时候有点犯懵的时候,或者你需要去查的时候,就把这本书拿出来看一看。非常的漂亮,装帧也很精美,就是我的分享就到这了。



群友互动


大家有什么问题吗?我们可以简单的交流一下。

说颖儿老师的那段话特别特别详细,对,因为颖儿老师的那个部分的内容,其实因为我自己也有在学,就是其实这本书是2020年出版的,为什么现在又拿出来给大家做分享,就是因为。我从18年听了课以后会觉得有很多东西,就是也许当时就不太懂,但是我越实践越觉得哇好有道理,所以我才觉得一定要推荐给大家。


马贝贝|远志(00:59:36): 对,就是一本值得反复读的很好的书。好久也没见到大家顺便招募一下我们壹木自然读书会的每周三不是都有分享吗?那我今天的这次分享的是第352期,我们会关于一些自然和博物学的这么一些主题去跟大家去进行一个阅读或者是分享。


刚才有小伙伴说那个list好不好用,就是应该指的是那个做日常的那个博物记录的,我自己觉得蛮好用的,我觉得它很适合你去在做科考的时候用,它是可以在nature list里面可以建一个项目,比方说国家植物园南园,那你可以把你记录的国家植物园南园的所有的植物输入进去,它可以做一个简单的识别,然后可以去做。就怎么讲,他可以给你做一些分类的工作,然后呢,他有很多植物的特征,你是可以通过选择题来选的,记起来比较方便。


马贝贝|远志(01:00:57): 那怎么关注我们,就是我们有一个公众号叫一目了然。那大家可以通过关注这个公众号,关注我们平时的分享,就我们每期的分享都会去做一个整理。那刚才。有一个朋友说关注到这本书,说关注到这本书,是因为书里面有一句话是顾有容老师那边说的吧,说。说现在的自然教育是蒙眼唱歌抱大树。怎么讲呢?就是这是他提到的这这个这句话其实就是我自己印象也很深刻,就那个图我自己都画过。他其实是在说我们不同的这种观察流派,其实导致你去带的那种自然活动也不一样。我怎么去认识这个事呢?我觉得有一些超验的东西就是像这种。可不可以蒙眼唱歌抱大树,我觉得是可以的,但是,你不能只有蒙眼唱歌去抱大树,我自己在看完这本书以后,其实有做一个总结,就是我向往的自然教育,或者是这种自然体验活动应该是什么样子的,我自己写了一下,说我希望在这个里面,它既有知识和技能的分享,也有过程和方法的传递,也有这种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的这种慢慢的这种塑造。都可以有吧,就是如果有一些人,他真的可以让你在那就是感受到。哇,我在那个大自然里面感动的要哭,就我蛮想有一个人可以把我带到那,然后就感受着大自然就哭起来了,也挺有意思的哈。


雨晴(01:02:37): 其实现在做自然教育还是会讲知识、技能,情感三个目标,一起去做一个设计的。


马贝贝|远志(01:02:52): 我是这么理解的,就是比如说我刚才说的这三点呢,其实不是我自己总结的,你知道吗?这个其实就是我们国家的教育,就是这么提倡的,就是我们叫三维教学目标,那你其实是一个缺一不可的,只是一个比重的问题。


马贝贝|远志(01:03:13): 想问一下第一期的学员,目前还有多少人在做博物学是吗?就我知道的,我们现在的这些朋友里面都还在做博物学,就是都还在继续做,包括从这边就我们培训结束以后,我们20个同学里面应该有一半的人都已经写过跟植物博物学相关的书籍。

唯一就是有一个遗憾,我们有一个姐姐,其实生病就是癌症不在了,但是我特别感动,就是那个时候我最后一次跟她联系的时候,是我想让她把最近出的一本书分享给我。就是山东大学的纪红姐姐,想让她分享一本好书,就是她自己写的书《安知好时节》,我当时想在中国科学院科学节上给大家展示我们这个博物学同学的这个作品。她就把书寄过来,当时完全没有给我提生病的事情,还跟我说。贝贝太好了,我多给你寄几本书,你把我的书可以送给更多的小朋友。真的就是我自己的感受,就是其实一旦你爱上自然以后,其实基本上你可能这就是一个终生的爱好,就像那个利奥波德去说的那句话一样。像刚才在群里面说话的刘利柱老师,他其实也出了一本关于河北的植物的《太行山常见野外植物图鉴》,这里面好多老师都出了他们自己去做植物观察的书籍。我自己是觉得这个培训还是很有价值。


马贝贝|远志(01:05:23): 刚才说刚入门的小伙伴需要准备一些什么?

就是如果你是刚刚开始踏入这个自然爱好者观察的圈子的话,我觉得你可能是先要准备一颗热爱自然的心,就是好奇心,就是多去问为什么你可以去问。花为什么是这个颜色?然后这边为什么有小虫子?它为什么这么高,或者是说它为什么会有这样?当你有疑问的时候,你就会自然而然的去收集很多信息,满足你的好奇心。然后呢,你可以去给怎么讲去买一些最有价值的工具书,如果你能看得进去的话。就如果你能看得进去工具书像我是可以的。那我呢?在这边就会去推荐。


马贝贝|远志(01:06:07): 做系统的学习有这么几种方法?一个呢,就是你可以去网上去搜课程,就比方网课,那我自己由于当年的大家都知道的原因,很多老师当时开了网课,这些老师也很大方的把很多网课呢就分享到了网上,所以我们现在在网上可以看到,比方说首师大顾有容老师的,然后北师大魏来的,中国农业大学的就这种系统课你都可以看到。另外的话呢,你如果还想的话,你可以去看这种植物学的书,如果你对分类特别感兴趣的话,就强烈推荐这本书《植物系统分类学综合理论及方法》。就是工具书永远是、教科书永远是干货最多的书,但是可能就是太干了,可能不太好看的下去。然后呢,如果你对植物的各种特征感兴趣的话呢?你可以看那个《植物生物学》。就是这些书其实都是可以帮助你去更好的去学习的。


马贝贝|远志(01:07:32): 然后大家还有什么问题吗?


雨晴(01:07:44): 我有个问题。就是今天贝贝老师你分享的是这本书所有的内容,然后你列的一个框架还是说你参加的也是这样的?


马贝贝|远志(01:07:56): 对,就是。是这样子的,当时就是现在这本书里的内容,其实我把这个屏幕缩小一点给大家看哈。就是这本书里的九个就是十个章节,包括前言和这个开幕式的讲话,就是我们当时在做那个培训班的时候,所有的讲义。那这本书就是我,我给我今天推荐的这本书,其实也是比较适合入门者的书,因为我接触这本书的时候就是我入坑的时候开始看的。只能说,但是这本书呢,它哪怕你已经学了一段时间,你可能依然可以去拿着它去做深入的学习和了解,你会发现越读越深吧。尤其是刘华杰老师第一个章节。


马贝贝|远志(01:09:00): 丸子姐也给大家推荐了一本书,叫《植物学通信》,这本书在我入坑的时候我也学过,读起来会比较轻松,可能你用个半天耐心读的话可能也就能读完了,然后我这个录屏的话就是有两个渠道都可以看见,一个是我们的这个。就是壹木自然读书会的那个公众号“壹木瞭然”。另外我按照惯例我也会把我自己的视频号开这个回放,如果有需要的话,就是大家也可以去看。





-END-

海报制作|朱陈强

文字整理 | 汪远方

校对丨马贝贝

视频合成丨汪远方

排版丨邹艳

发送 | 一帆

壹木瞭然
杭州壹木科技有限公司旨在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联结,以科技手段降低联结成本。以建立完善的自然教育人才培训体系为近期目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