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木自然读书会 | 第354期分享 | 观察自然是种生活方式

乐活   2024-08-22 23:16   广东  

▲本期海报

▼本期视频


主持人:一帆

大家晚上好,今晚的分享人是金冬梅,曾就职于中国植物主题数据库、北京巧女公益基金会,现在从事自然教育工作。撰写了《写给青少年的绿水青山——中国的草》科普读本。


分享人:金小虫(金冬梅)


大家好,我叫金冬梅,我从事与自然相关的工作已经五年多了。我今天分享的主题是“观察自然是种生活方式”。虽然生活方式这个词在生活中很常用,但我还是简单说一下。请大家先看这几张照片。

第一张是熬夜玩手机,第二张是打麻将,第三张是玩电子游戏,这些属于生活方式,而钓鱼、徒步、养狗同样也是生活方式。

我们再看看这两张图片是在做什么。他们其实都是在拍花。在野外拍花的时候,姿势是多种多样的。当要拍的花很矮小时,就不得不蹲下来,有时甚至要趴到地上。


以上只列举了很少一部分生活方式。关于生活方式的定义,清华美术学院的宋立民教授在一篇文章中指出,生活方式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生活方式涵盖了与人类生存和生活相关的劳动、政治、宗教、精神、消费等方方面面;狭义生活方式主要指日常生活,包括家庭生活活动、闲暇生活与物质消费,简称为衣、食、住、行、闲。受生产方式的制约,并受一定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传统的影响。这很好理解,对于信奉基督教的人们来说,去教堂做礼拜是他们的一种重要的生活方式。而我认为,只要是花了大量时间持续去做的事就是生活方式。所以,观察自然对我来说就是一种生活方式。

今年五一,我去了一趟吉林,主要是为了去看猪牙花,一种百合科的植物。猪牙花在中国只有两种,一种是猪牙花,另一种是新疆猪牙花。猪牙花只有东北有分布。第一次见到真实的猪牙花的时候,很难不感动。它的花朝下,六片花被往上反翘,像翩翩起舞的小精灵。当看到一朵的时候就已经很开心了,可是当把目光往远处移,会发现成片的猪牙花,视线再远一些,发现是漫山遍野的猪牙花,形成了壮观的花海。我是第一次见到这么震憾的场景,仿佛感受到了泼天的富贵。

这里我放了几张猪牙花的照片,只有左边这张照片中的猪牙花是比较正常的类型,其他的都有些变异。比如这是白色的花被,这是花被数量增加了,有12枚之多,这是“双头”的。这些特殊的猪牙花都是在同一个地方发现的,而其他地方的猪牙花没有发现这种现象。

其实哪怕只是看到猪牙花的照片,也会觉得这么仙的花怎么会有一个这么俗的名字。猪牙花的名字其实非常形象,它其实是形容猪牙花地下像猪牙一样尖尖的鳞茎。右上角这张照片是一张真实的猪牙的照片,它可以用来做成手串之类的工艺品。听当地的向导说,猪牙花从种子长到开花,至少需要6年的时间,并且这期间还要经历零下二三十度的低温。所以,能看到跟天上的繁星一样多的猪牙花,真的非常难得和幸运。我当时在心里想,能看到这么壮观真实的猪牙花海,这趟观花之旅就很值了。

除了猪牙花,还有很多花我都是第一次见。比如草芍药、齿瓣延胡索、荷青花、鲜黄连等。草芍药跟我们平时见的芍药比较像,但它只开一朵花,而一株芍药可以开好几朵花。齿瓣延胡索的花色变异较大,有各种不同的蓝色、紫色,也有白色,这株的蓝色我觉得很神秘,所以特别喜欢。它的叶子也有比较大的变异。荷青花也是当地比较常见的植物,去的时候,正好处于它们的花期,也看到了壮观的花海。鲜黄连的花期有点过了,大部分都已经结果了,只有少数的花还比较完整。鲜黄连的花虽然不大,但也亭亭玉立的,有点像荷花。鲜黄连虽然名字里有个黄连,但它跟黄连的关系差得很远,它属于小檗科,而黄连属于毛茛科。

有时候在观察植物时,常常会被一些几何美所惊艳到。很多蕨类植物非常漂亮,它们刚长出来的嫩叶在还没展开的时候像小拳头一样,叫做“拳卷叶”。左边和右上边两张照片都是今年五一在吉林看猪牙花时顺便拍的。拳卷叶像皇冠一样排成一圈的是粗茎鳞毛蕨,它的叶柄上面布满了棕黄色的鳞片。掌叶铁线蕨的叶柄则比较细长光滑,叶柄像黑色的铁丝,这想这是被称为铁线蕨的原因吧。它的很多小叶排列成一个弧形,像张开的手掌,但我觉得更像古代妇女佩戴的云肩,所以我称它为“云肩铁线蕨”。扇叶铁线蕨刚长出来的叶子颜色比较浅,有的呈粉红色,可以清晰地看出它的二叉状的叶脉,即叶脉总是以一分为二的方式分支。

也有一些植物的几何美呈现出特殊的规律,而让我印象深刻。去年冬天的某一天,我在超市买菜,看到正在卖罗马花椰菜。以前我只在网上见过这种造型很独特的花椰菜,所以立马买了一个回去。它的每个尖尖都是一个螺旋,大螺旋上又有小螺旋,非常的规律整齐,一点儿不乱。还有我们常见的向日葵,它的花盘上的小花的排列也是非常有规律,呈螺旋形。右边这张图是德保苏铁的大孢子叶球,也是排列成有规律螺的旋状。

这几种植物的螺旋都符合一个叫做“斐波那契”的数列。斐波那契数列的特点是数列中的每个数都是前两个数的和。在日常生活中,捡到了松塔也可以试试顺时针和逆时针方向数一数有多少条螺线,这些螺线的条数符合相邻的两个斐波那契数。还可以比较不同种类的松塔的螺线是否相同。

自然界中的绝大多数植物都是过着“自食其力”的生活,它们通过光合作用自给自足。但是也有少数植物走上了不劳而获的道路,就像动物身上的寄生虫一样,过着寄生生活。在北京的一条郊区公路边种了很多的毛白杨。坐车路过时,常能看到很多树上有一团团像喜鹊窝一样的东西,这就是槲寄生,北京的一种比较常见的寄生植物。即使是在冬天,它们仍然一团团深绿,因为它们的叶子在冬天也不会掉,保持鲜活。槲寄生的果子有黏性,鸟儿在吃了之后,排出来时会粘在屁股上,所以鸟儿们就要用树枝擦屁股,这样它们的果子就粘到了树枝上,就可以在新的地方安家了。虽然寄生植物看似已经站在了植物食物链的顶端,但俗话说,“一物降一物”,它们也会被吃。广寄生就是这样一种很招虫子喜欢的植物。在广东,我看到过很多报喜斑粉蝶的幼虫生活在广寄生的叶子上。这种虫子常常扎堆出现,比较喜欢过集体生活。在寄生植物里,我觉得槲寄生和广寄生还算“人品”好一点儿,它们起码还长了很多绿色的叶子,可以进行光合作用。而像黄花列当,则完完全全靠寄主来给自己提供生长所需的营养。黄花列当在北京的山上就可以看到,它们喜欢寄生在蒿子的根上,叶子非常退化,基本不怎么进行光合作用。

虽然我们都知道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但同一种植物的叶形差异一般不大。不过自然界常常在例外,合果芋就是这样一种很“百变”的植物。它们在南方园林绿化很常用,也是一种比较常见的盆栽。种在花盆或地里的时候,它的叶子常常是戟形的单叶,但是如果旁边有棵树,让它可以攀爬,随着它的“长高”,叶形也会改变,会由单叶变成复叶,在变化的过程中,各种叶形都可能出现。这张照片展示的是一种叫做壳菜果的植物,属于金缕梅科,是我前段时间在广东中山的树木园拍的。它的叶形差异也很大,这是我跟贝贝一起收集了它的几种叶形进行的摆拍。

所谓大千世界,无奇不有。自然界的有些植物,由于它们奇特的生活习性也让我非常难忘。食虫植物是一类通过特殊的捕虫器官捕捉虫子,并且分泌消化液将虫子消化后,用于自身生长需要的植物。之前我都是在温室见到的食虫植物,有猪笼草、捕蝇草、茅膏菜等很多种类,它们的捕虫器里通常空空如也。不过在广东中山,居然生活着野生猪笼草。见到后,我非常好奇,便把一个捕虫笼里的消化液倒出来,想看看它抓了多少虫子。结果发现里面的虫子真的非常多,有苍蝇、蜘蛛、蚂蚁,甚至还有马蜂。更没想到的是,居然还有蚊子的幼虫——孑孓,关键是它们还是活的。不得不说,这些孑孓的妈妈挑的育儿房真别致,而这种孑孓的抗消化能力也真强。这笼子里的孑孓非常白,不知道跟平时吸人血的蚊子是不是一类。

以上讲的基本上都是植物,因为植物是我们生活中最容易接触和观察的一大类生物。其实动物往往比植物更容易让人难忘。中华石龙子和变色树蜥是广东比较常见的两种爬行动物。中华石龙子有个俗民叫“猪婆蛇”,它长得一副不太机灵的样子,行动也不怎么敏捷,以前的小朋友缺少玩具时就会抓它们当玩具,但是由于它们的数量变少了,所以也被保护起来了。这张照片也是在中山树木园拍的,当时我离它也就不到一米,可见它真的不怎么敏捷。变色树蜥有个俗名叫“鸡冠蛇”,它也不怎么怕人。但并不是看到的每一只变色树蜥都会变色,只有处于繁殖期或兴奋时的雄性变色树蜥才会变色,并且也不是全身都变色,它们只是头部和上半身会变成红色。

白冠燕尾是一种喜欢在非常干净的溪流里觅食的鸟,它们可以作为环境好坏的指示物种。听说这种鸟性情比较机警,但我还是非常幸运地拍到了它。这张照片是今年清明节在河南信阳的一个景区拍的,当时我正在路边走着,余光中忽然出现一只大鸟的影子,只见这只白冠燕尾落在溪流里,它的脚是粉白色的,像是被水泡得发白。这溪水其实很凉,我的手放在里面一会儿就冻得不行,但是这鸟儿却不怕冻脚。它在水里搜索了一会儿,似乎找到了食物,便把喙从水里伸出来,吞了下去,接着又换了个位置继续找食。

这张照片是我人生中拍的第一张猫头鹰,它叫纵纹腹小鸮,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小型猫头鹰。其实我一直想拍猫头鹰,但没有机会。这张也是在清明节的时候拍的,当时我住在我小姨家,晚上我们在楼下院子里聊天,忽然听到“哦……哦……哦……”这样有节奏的声音,我就问小姨是什么鸟在叫,她说她也不知道,但已经在这里叫了几个月了,基本上每天晚上都叫。我很好奇,用懂鸟小程序录了一段声音识别,显示可能是纵纹腹小鸮。我很兴奋,决定想办法拍一下。循着声音的方向,我将位置锁定在小姨家不远处的一个房顶。我来到小姨家的三楼,小姨给我找来了手电筒,她帮我打手电筒,我拿着相机拍。虽然我的相机不是专门拍鸟的相机,但是由于距离不是特别远,拍了很多张后,也有一些清晰的。本来我们还担心手电筒的光会把它吓跑,没想到它非常淡定,我们把光打到它身上,也没影响它发出叫声。就这样,我拍到了第一只猫头鹰的照片,特别心满意足。至于它为什么在这儿叫了这么久,我想可能是想找小伙伴吧。

这页展示的是四种软体动物。蜗牛和蛞蝓比较常见,南北方都有。蛞蝓相当于没有壳的蜗牛。前段时间,我在深圳见到了两种神奇的物种,它们的外表介于蜗牛和蛞蝓之间。这种叫做帝巨奥氏蛞蝓,是在一棵菠萝蜜树上发现的,当时它正在菠萝蜜的果子上缓慢移动。它长得很像蜗牛,但是没有蜗牛那样裸露的壳。它的壳被一层膜包裹着,从膜上裂开的缝里可以看到壳,就像没脱干净壳的蜗牛,它没办法把肉缩回壳里。这种蛞蝓在大类上属于半蛞蝓,是蜗牛向蛞蝓演化的一种中间状态。这种叫马氏盾勇螺,也是深圳的一种比较常见的半蛞蝓。

在户外,我们经常能看到蝴蝶。但是蝴蝶蛹就不那么常见,而像这样金灿灿的蝴蝶蛹就更少见了。这种蛹上的金色看起来像是人工镀上去的,非常华丽,但实际上它是自然形成的。这是蓝点紫斑蝶的蛹,是今年五月份的时候在深圳的仙湖植物园拍的。右上边这张图片是一只刚羽化的柑橘凤蝶,是我前年养的,它刚羽化出来的时候真的非常漂亮。这张照片的中间像有一只小包子,实际上是卵曙凤蝶的卵,颜色挺好看的。所以有时候看身边这些小动物,也会非常的惊喜。


其实我认真观察自然也没多长时间,从2018年底开始吧。那时我到了北京香山的中科院植物所工作。我们单位园子很大,植物种类特别多,所以总有看不完的东西。慢慢地,由于观察植物,我接触到了一些兴趣相同的小伙伴,大家周末经常组团去北京郊区或河北看花。我们花友管这种活动叫刷山,因为我们拍花会很慢,看得很仔细,就像刷子那样扫遍山上的植物。这张照片展示的是2023年早春我跟花友们一起去河北邯郸的武安县拍摄缘毛太行花的场景。这是去年7月份去河北张家口刷山,中间遇到了阵雨,雨后幸运地看到了双彩虹,是那种离得特别近的彩虹,仿佛伸手就能够到,很是震憾。右下角这张照片是今年五月在深圳华大基因总部拍的,当时是跟贝贝一起参加壹木读书会的活动,这次聚会让我又认识了好几个深圳的花友。所以我发现,只要有点爱好,就能交到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

有时观察自然也能给我带来一些关于人生的启发。这两张照片是我2022年1月在国家植物园北园拍的。当时我还在植物所,也就是国家植物园南园上班。由于租的房子是在北园的西门附近,所以我上班为了抄近路都是从植物园穿过去。1月份的湖面结着厚厚的冰,只有靠近岸边有些地方的冰面被工人特意凿开,为了给鱼呼吸。所有的水鸟早已都飞走了,但是这只雌性绿头鸭是个例外,它就待在给鱼呼吸的水道里。起初我以为它受伤了,所以没有跟大家一起飞到别的地方越冬。但没过两天,它就换了一个地方,而且是必须要飞过去才能到的地方。后面它还换了好几次地方。这说明它并没有受伤。但它一整个冬天都待在北园。慢慢地,春天来了,温度一点点上升,但冰面还没融化。忽然有一天,我没看到它。我以为它又换了个地方,但之后再也没见到它,不知道它去了哪里。这只鸭子给了我两点启示:一是它的需求很简单,只要有食物就行。二是孤独并不可怕,该吃吃,该睡睡,该晒太阳就晒太阳。所以我认真思考了一下自己到底需要什么,发现也不是很多。只要能吃饱穿暖,有地方住,有想去的地方说去就能去,就很不错了,至于要赚多少钱,要住多大的房子,似乎都没有必要。而孤独也没啥可怕的。作为人,可以做的事情比鸭子多多了,比如看书、学习。

接下来,给大家分享一些我观察自然的方法。首先,我觉得是从身边开始,从最容易接触到的自然物开始。因为植物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自然物,所以我先讲讲我是怎么观察植物的。

平时吃的蔬菜,其实是很好的观察对象。比如这些常见的蔬菜,一开始我不知道吃的是它们的哪个部位。后来学习了花友植物课,知道被子植物的身体可以分为根、茎、叶、花、果实和种子六大器官。许多植物的器官形态跟它们的功能有关系,比如根通常是细细长长的,它的作用主要是固定植物、吸收水分和无机盐。但有的植物的根会在外形膨大,具有储藏和繁殖的功能,比如红薯。而土豆、苤兰和莲藕吃的是茎,洋葱吃的是叶。这些茎、根、叶跟正常的形态不一样,叫做“变态”。

这张图是水杉的根,是我今年清明节在信阳那个景区拍的,它叫做膝状根,像膝盖似的。因为水杉喜欢生长在水边,它的大部分根都泡在水里,这种膝状根是水杉的呼吸根,用来进行呼吸的。

在观察自然时,有很多观察的重点往往是我们知道了才能看得到。是什么意思呢?比如这张图上面亮晶晶的小液滴,群里应该很多朋友知道,但是如果没有植物学知识或没人告诉,恐怕很难知道。它并不是水珠,而是龙柏的传粉滴,是用于传粉的。龙柏是圆柏的栽培变种,分泌传粉滴的是雌球花,它能够很容易粘住空气中的花粉。但是传粉滴出现的时间很短,所以如果不知道龙柏有传粉滴,那么是很难观察到的。银杏在花期时,也是分泌传粉滴。大家感兴趣的话明年可以观察一下。

接下来,讲讲昆虫。大家先看看这两只虫子,分辨一下哪只是蜜蜂。这两只虫子看起来非常像,左边的是蜜蜂,右边的是食蚜蝇。常常有人误把食蚜蝇当作蜜蜂,这种错误甚至出现在初中英语教材上,不过后来被一个学生发现并指了出来。下面这张图片是已经改过来的教材。我们看看它们到底有什么区别。先来看看这只虫子,这是食蚜蝇,它有一对翅膀。注意看我标的两个圆圈。这个黄色的圆圈里有个白色的结构,它叫做平衡棒,是蝇类的一个标志,是由一对后翅退化后形成的棒状物,它能很好地帮助蝇类在飞行或急转弯时保持平衡。红色的圆圈表示的是食蚜蝇的触角,这种触角叫做“具芒状触角”。

再看看蜜蜂的示意图,蜜蜂有两对翅膀,后翅比较小,没有平衡棒。蜜蜂的触角跟食蝇的触角也不一样,而是“膝状触角”。我这里所说的蜜蜂和食蚜蝇并没有具体到种,其实它们的种类都非常丰富,还有的食蚜蝇长得像马蜂。这两张图是我8月初在韶关南岭国家站拍的,是被困在屋里死掉的。起初我以为是马蜂,还担心不小心碰到它的毒刺,但它的平衡棒一下子就暴露了它的“身份”。食蚜蝇之所以要装成蜂的样子,实际是为了告诉别人它们不好惹,从而保护自己。可见小小的昆虫也是挺有生存智慧的。

昆虫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门昆虫纲,是我们这个地球上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类群,目前已经发现的昆虫种数超过100万个,也有说法认为超过200万种的,反正很多。它们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我总结了这6点,其中比较显而易见的是昆虫的身体可以分为头、胸、腹三部分,有6条腿,并且常常有翅膀。


看看这张图,有几条腿?是不是远远不只6条?那是不是不符合6条腿这个规律呢?其实还是符合的。这是一只金凤蝶的幼虫,它的胸足是6条,是真腿。而它的腹足和尾足其实都是腹部的皮肤特化形成的,是假腿。等变成蝴蝶时,就只有6条腿。

以这只蝗虫为例,给大家看看昆虫的身体结构。可以看出,腿是长在胸部的,并且有明显的分节。由于昆虫纲的种类实在太丰富了,所以我选了6个目,每个目一种昆虫,作为代表给大家简单展示一下。

有很多昆虫在一生中的不同阶段在外观会有很大的差异,这种发育现象叫做“变态发育”。比如蝴蝶和蚕,它们的一生要经过卵、幼虫、蛹、成虫四个主要阶段,属于完全变态的昆虫。完全变态的昆虫在发育过程中会有蛹期,并且幼虫与成虫形态差异巨大。这里展示了麝凤蝶的生活史。

但有些昆虫不完全变态,比如荔枝蝽。它们的一生要经过卵、若虫、成虫三个阶段,没有蛹期,若虫与成虫差异不是特别巨大。荔枝蝽是荔枝树和龙眼树的天敌,它靠吸食树的汁液为生。荔枝蝽小时候特别好看,但是这种虫子千万不要抓,它的分泌物有很强的臭味和刺激性,接触到皮肤上会引起溃烂。荔枝蝽还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它产的卵总是刚刚好14粒。刚产出来的卵是豆沙绿色,很漂亮。

鸟也是在进行自然观察时很容易遇到的一类生物。这几张照片都是我自己拍的,有的是两年前拍的,但我很清楚地记得当时看到它们时的场景。银喉长尾山雀是我很喜欢的一种鸟。它们很小,很活跃,常常四五只、六七只这样一小群一小群地活动。它们的叫声不大,但是很有特点,所以往往先听到声音才看到身影。它们不是很怕人,有时我站在树下,只要不动,它们就会在我眼前跳来跳去,近的时候甚至不到一米,而且还睁着圆圆的小眼睛看我,很是可爱。苍鹭是一种体型比较大的水鸟,它们身材很修长。这只是在北京的奥林匹克森林公园拍的。苍鹭有一个特点,就是它特别能保持静止,就像一个雕塑一样,所以它有个俗名叫“老等”,是一种非常有耐心的鸟。不像银喉长尾山雀,在一个树枝上待不到10秒。这只夜鹭也很有意思。这是去年冬天在北京卧佛寺拍的。当时它站在一株圆柏上,一直盯着鱼塘里的金鱼,眼神非常坚定。

为了提高自己的观鸟水平,可以了解一些关于鸟类的基础知识,比如知道鸟的身体不同部位的名字。对照这张图,我们可以看一下鸟的额在哪儿、枕在哪儿、胸和腰分别在哪儿。但是我觉得这些名字不用一下子全都记下来,遇到具体的鸟时再记印象会更深刻。这里给大家举了几个实例,有红耳鹎、银喉长尾山雀、红胁蓝尾鸲和白腰雨燕。可能很少有人观察过鸟的耳朵。我小时候养过鸡,把鸡的眼睛后面的一撮毛扒开,会看到有一个洞,那就是鸡的耳朵。鸟类没有外耳廓,红耳鹎眼睛后面那撮红色的毛下面就是它的耳朵。

夏天时,常常能看到各种蘑菇,它们也是让人赏心悦目的生命形式。这里面除了纯白黄鬼伞外,其他的蘑菇都是我在北京拍的。这个长得像黄色的香菇的蘑菇叫作“多脂鳞伞”,它喜欢长在柳树的树洞里。这是某种蛋巢菌,很像有鸟蛋的鸟巢。成熟前的蛋巢菌的“巢”上会有一个锅盖一样盖子,把里面的的“蛋”保护起来,这些“蛋”里面装的是它的孢子。下雨时,这些“蛋”会被雨水打得飞溅出去,这样就把孢子带到其他地方了。地星也是一类很有趣的蘑菇,它们没成熟时形状像包子。成熟后,包子就裂开了,露出里面一颗圆圆的“馅”,这个“馅”的顶上有一个小口,如果拿小棍戳一下,就会冒烟,这是它在发射“孢子云”。这两张图都是红鬼笔。成熟的红鬼笔有一个红色的笔头,但是这个笔头闻起来相当“上头”,像鸡屎味。它是通过吸引苍蝇帮它传播孢子。没有成熟的红鬼笔像一个个鸽子蛋。

我们来看看蘑菇的基本结构。常见的蘑菇的外形像一把伞。这把“伞”叫作菌盖,菌盖里面还常常有菌褶,菌柄相当于“伞杆”。有的菌柄还穿了个小裙子,这叫作菌环。菌柄是从菌托里长出的,菌托下面还有像植物的根一样的菌丝索。关于蘑菇,就说这么多。

有时对于我们身边很常见的一些事物,我们往往会自信地认为对它们非常了解。但实际情况往往不是这样。迎春花是北方很常见的一种植物,是春天最早开花的植物之一。它的花黄得很纯粹,有很高的辨识度,花量也非常大。但是你见过迎春花的果实吗?我问过很多朋友,他们都没见过迎春花的果实,有的朋友甚至认为迎春花不会结果。但事实并非如此,迎春花也是会结果的,只不过结果率非常低。它的果子没成熟时是绿色的,有珍珠般的光泽,很漂亮。这张照片是我去年在中科院植物所拍的,这个果子很特殊,因为它是一个双胞胎。是我看到的为数不多的果子里面唯一的双胞胎。这张照片是樱桃的叶子。我们很多人都吃过樱桃,可能不知道樱桃树长什么样,更没怎么见过樱桃的叶子。我们也知道很多花朵会分泌花蜜,吸引昆虫传粉。花蜜是由花里面专门分泌花蜜的腺体分泌的。在有的植物身上,还有一种被称为“花外泌腺”的结构,樱桃树就是这样一种植物。它的叶子上也能分泌蜜。这个蚂蚁站的地方就是樱桃树的一个花外泌腺,像一个小疙瘩,这个叶柄上有4个这样的花外泌腺。花外泌腺的作用是什么呢?其实主要是为了吸引蚂蚁。蚂蚁是一种战斗力比较强的昆虫,它们很喜欢吃甜食。当叶子上有蚂蚁活动,其他虫子就不敢来取食叶子了,所以樱桃树就是通过花外泌腺分泌的蜜来达到请蚂蚁当保镖的目的。虽然住在城市里很少能见到樱桃树,但是在北方用于观赏的樱花树还是很常见的,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这张照片是一棵榆树的小苗。榆树是北方很常见的一种乔木,它很好种,木质很好,果实榆钱可以吃,甚至树皮也能磨粉吃,在以前饥荒年代救过不少人。我经常能看到榆树,但我看到的榆树的叶子都一左一右交替排列在枝条上的,也就是说榆树的叶序属于互生叶序。不过有一次我看到了榆树的小苗,我发现它的叶序不是互生的。要知道,一种植物的叶序通常是固定的。在大榆树身上,我还没有见到过对生的叶序。所以我有点怀疑这株幼苗是不是榆树,我又观察了一下周围,发现有很多榆钱,又仔细观察了它的叶子,发现跟榆树的一模一样。又看了看别的榆树小苗,发现叶子也都是对生的。所以我认为榆树的小苗的叶序就是对生的,是后来长大了才变成了互生的。至于长到多大叶序才发生改变,我还没有研究过。所以有些我们看似很熟悉的东西,可能也有令我们意想不到的发现。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这样一种感觉,就是常常见过什么东西或学习了什么知识,总是记不住。我经常有这种困扰,所以后来我就想办法记录下来。我觉得画画是一种很好的记录方式,它能让我印象很深刻。因为要画,所以需要反复观察、仔细观察,尤其是当想画得比较准确的时候,就必须认真观察重要的特征。这是我之前做的一些自然笔记。我通常是白天拍照,晚上回去了对着照片画。画完之后,还是很有成就感的。中间的这张就是我画的那只在植物园孤独过冬的绿头鸭。后来我把这种自然笔记方法运用到了自然教育实践中,带着孩子们边观察边做记录。我发现这样比单纯的记文字笔记的效果更好,孩子们印象更深刻,也能很好地检验孩子们的观察效果。有的孩子在我的辅导后做的自然笔记还在北京市自然笔记大赛中得了奖。

有时间的话,我还会画稍微精细一点的画。这只大山雀是去年冬天在北京的卧佛寺拍的,它当时正抱着一个瓜子用喙,也就是它的嘴在不停地啄,我大概观察了它2分钟,但是它一直没有啄开,后来我走了,也不知道它到底吃没吃到瓜籽仁。这只叉尾太阳鸟是今年五月在中山树木园拍的。当时正在下雨,我便在一个亭子躲雨,这个亭子建在水边。不远处有几个大爷正在拍鸟。我便好奇地走过去,问其中一个大爷在拍啥,他说在拍叉尾太阳鸟,不过现在它躲起来了,可能要等一会儿才会出来。正好我还没见过,所以我决定等一下。没等几分钟,就听到别的大爷的快门“咔咔咔”的连拍声,说出来了。我便拿起相机,循着他们的方向,看了好一会儿也没看见。便向旁边的大爷救助,大爷说很小,就比大拇指稍微大点,说着指给我看。这样我才看到,然后拍了一些照片。我画的这只鸟是只雌鸟,雄鸟更好看些,可是当时没看到雄鸟。

以上就把我观察的主要对象基本都涵盖了,我觉得可以从这几个方面来提升自然观察的能力。首先学习一些基本的术语很有必要,这会方便我们查资料和交流,对一些专有名词有所了解,比如什么是叶缘、什么是叶基、什么是聚花果、什么是聚合果。其次是五感法,尽量运用多感观去观察自然物,也就是尽量调动视觉、嗅觉、触觉、听觉和味觉五种感观。比如我小时候,大人们会带着我们小朋友去地里挖荠菜,但有些植物长得跟荠菜很像,怎么分呢?大人就会说,荠菜的根闻起来是香的,说着便挖一株荠菜和一株跟荠菜很像的植物分别让我们闻。所以,通过这种方法,我们成功地挖到了很多荠菜。挖荠菜是调动了五感中的嗅觉,其实也是一种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荠菜与其他植物的味道进行区分。还有记录、交流也是很好的学习方法,常常可以事半功倍。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在野外,我们还是尽量少用味觉,因为有很多东西是有毒的,哪怕看似很熟悉的东西,也不要轻易尝试。

我的分享差不多到这里就结束了,再给大家推荐一些学习资源。我个人比较喜欢通过书或杂志来学习,这是我看过的,觉得比较好的一些书,推荐给大家。还有一些网络资源。我的自然名叫小虫,所以导致很多人误以为我很能认虫子,经常给我发一些虫子的照片,让我鉴定,这时我就会拿出我的法宝——识别软件。我常用的动物识别软件是iNaturalist,它识别的可信度还是挺不错的。鸟类推荐用懂鸟,昆虫可以用晓虫。

这是关于进行自然观察的一点小建议。只有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才能享受自然观察带给我们的快乐。

最后我想说,虽然不是所有人都会把自然观察当作一种日常生活方式,但是观察自然会让你见识到这个星球更多的美,感受生命中更多的爱,会让你的人生体验更加富足。所以我建议,当你开心的时候,去观察自然;当你不开心的时候,更应该去观察自然。谢谢大家。


--END--



海报制作 | 紫   叶

文字整理 | 金小虫

校       对 | 金小虫

视频合成 | 汪远方

排       版 | 紫   叶

发       送 | 一   帆

壹木瞭然
杭州壹木科技有限公司旨在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联结,以科技手段降低联结成本。以建立完善的自然教育人才培训体系为近期目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