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木自然读书会 | 第362期 |《大自然治好了我的抑郁症》

乐活   2024-10-25 21:38   广东  


本期海报


本期视频:



林捷:

大家好!今天是我们壹木自然读书会固定的周三分享时间,从八点开始,今天是第362期。今晚分享的嘉宾是秦弋老师,他给我们分享的书是《大自然治好了我的抑郁症》。秦老师是一位自然爱好者,在我们读书会里面也是一个比较特别的存在,他本科学的是心理学,后来读香港中文大学的管理学博士,在2050大会时给大家分享过《观察一棵树和商业创新》这样一个主题。前一段时间还在群里分享了汪曾祺的《人间草木》。秦老师的角度比较独特,是从自然和疗愈这个角度来分享的。如果当时大家没有听,可以到我们“壹木瞭然”公众号里回看。秦老师今天晚上给我们带来的是《大自然治好了我的抑郁症》。


这本书之前我也看过,值得推荐。我是2023年6月看的。当时感觉舍不得一下子看完,每天就翻几页,读几页,感受作者在大自然中的心态逐渐发生变化,以及从大自然中得到的滋养和自己慢慢地改变。作者文笔优美。秦老师看完这本书以后,会从他的角度给我们解读阅读体会,我们把时间交给秦老师,让秦老师给我们分享他阅读这本书的感受。



秦弋:

大家好!谢谢小丸子。这本书我记得应该是小丸子荐,我才知道了这本书,这本书非常好。对我自己,去年到今年刚好一个轮回,去年9月在诸暨,小丸子交给我一个课题,让我思考自然跟疗愈的关系。今天我刚从诸暨回来,就在想小丸子这个命题该怎么交?我分享过汪曾祺的《人间草木》,《人间草木》是从文学角度讲自然跟疗愈的关系,它有一种中国式审美的东西在里面,还是有点散,不够究竟。

后面我开始看这本书,花了好长时间。最早看的时候是今年十一在南昆山,我带着这本书。后面真的把这本书读懂,看懂其中要义,以及再结合作者的背景找这本书切入的角度、进入的角度的时候,是这次到诸暨,在斯宅才算把这本书看明白。昨天早晨我在斯宅条溪流前面走着走着,再看这本书,忽然一下明白这本书到底该怎么进入了。它既有科学性又有艺术性,非常特别,后面我会对作者的背景做一点介绍,这可以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本书。


这本书提了一个非常好的问题,我们如何在自然散步中疗愈自己。右图是小丸子特别喜欢的斯宅,这是我昨天早晨在斯宅村拍的,诸暨山里一个非常非常美丽的村子,西边有条步道直接通到山里。昨天早上沿着斯宅溪水边散步的时候,我在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大家喜欢在自然里散步?自然散步是有疗愈作用的。为什么在自然中散步会对我们有疗愈呢?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问题。这本书的作者讲到,很多文学作品里面都讲在自然中散步是有疗愈的。相比上次我讲的《人间草木》相比,《人间草木》讲了很多跟自然互动的方式。后面我发现两点,第一点是,对于孩子来说是游戏,对于成年人来说,在自然疗愈最好的方式在自然里面散步。散步能让你慢下来,能跟自然有各种充分接触。这本书的作者讲她所有的自然体验的方式都是在散步的过程中发生的。她讲了很多细致的地方,讲在自然中散步和感知自然。

散步确实是一种非常好的形式,能够帮助我们疗愈,但是为什么会这样发生呢?这本书给我们一个既科学又艺术的解释,这是这本书最特别的地方。


这是书里面对作者的介绍:艾玛·米切尔是英国的一个作家和设计师,博物学家和插画家。她非常乐于分享自己的手工作品和自己对大自然的日常观察,也经常发表一些文章,在心理治疗领域有影响。她住在一个小村里,经营着手工艺作坊和冬季度假村,在剑桥大学所在县的一个小村子里。这是作者的A面,积极阳光的一面,看起来挺热爱生活。但实际上呢,我在网上搜了一下作者一些更深度的资料,发现这个作者她有B面,就是说她有一些很有意思的地方。


第一,她自己的专业。看起来她是学艺术的,她的背景,是不是像安可这样是从哪个美术或者设计学院毕业的?我后来发现不是的。她原来在剑桥大学学分子生物学,直到2008年为止是在这个“硅谷”silicon fan,剑桥大学旁边有个科学院,在里面做技术顾问。这件事情非常有意思。她之前一直是理工科的,一直是在做科技方面的顾问。但后面她跟抑郁症奋斗了25年,这使得她要通过在自然中散步和进行各种创作,找到自己疗愈自己的方式。这是非常有意思的组合,她是理工科出身,不是学艺术的。这中间会有一些很有意思的交织,后面发现她会很流畅地使用类似于神经递质和分子生物学的一些词句描述抑郁和快乐,和疗愈背后的一些生物化学方面的积累。她又会非常艺术性地描述她的感官和她的感触,这点是非常有意思的。

我们会看到她经历了一些非常艰难的时刻,抑郁症是一部分,后面会有其他一系列事情。


这是她前两天在网上发的感慨。这是她十年前拍的照片,两个女儿就坐在她旁边,她正在做一件衣服还是什么的,反正是在做手工。这个时候她描述是怎样的情况呢?十多年前, through the end of my marriage结束了她的婚姻。她是一个带着两个女儿的单亲妈妈。生活对她发生了巨变。而在这个巨变过程中,做手工艺品的时光,陪伴她和她的女儿度过这艰难的时光。所以你会说,她看起来好像是阳光积极地在村里隐居着。但她经历过很多很艰难的时刻,包括抑郁症、包括离婚。一个单亲妈妈带着两个孩子,这是非常艰难的。昨天在斯宅的伤心咖啡馆看到这段的时候,我是蛮感动的,说你看到这些文字,看到这些优美的、美丽的东西,她是经历过一些很痛苦很艰难的人生的时刻,是这些美好的事物把她从阴暗中拽出来的。你会看到在她的文字里有这样的描述。

比如汪曾祺的《人间草木》,他看起来就像一个士大夫一样的感觉,在到处游走、游历的,虽然也经历过一些艰苦的时刻,但整体来说还是相对乐观和豁达的状况。而她更多的是一种更细腻的、更视觉化的、更偏艺术和视觉创作的方式帮助她度过了一些艰难的时刻。这给我一个很大的触动,艺术疗愈、创作、自然,会带给我们很多,帮助我们度过艰难时刻的美好的事物。


她自己开了一个小创意工作坊,会教一些创意。创意工作坊帮助更多的人治愈。她在BBC--英国广播电台、在维多利亚和阿尔伯特艺术馆、在剑桥大学植物园等地方讲课,在课上教大家学习如何画和创作美丽的事物以疗愈自己。她会做一些照片,但她更愿意把观察的东西画下来。而这种画呢,是一种标本加绘画结合在一起的艺术作品,也出售,很快就会卖掉。

下面这一页是她在Etsy这样一个手工艺人的平台上出售的作品,大家可以看到,很快就卖掉了。比如说这组作品,它叫natural collecting greetings,“来自自然的问候”。它们可以改善你的精神健康状况。这些作品放在网上售卖,估计也是她收入的一部分。


所以呢,从这些地方我们看到她是怎样一个人,就是说,她是理工科背景,经历过重大的生活、婚姻创伤,一个单亲妈妈,带着两个女儿在类似于斯宅这样的村里生活,偶尔会附近上上课,也会做一些手工艺品出售。这是她的状态和背景,基于这个背景,我们再理解她的这些作品和这部书,可能就会对她有更加直观的感受。那么我们再看到这些内容就会变得更加形象。


《大自然治好了我的抑郁症》中文版跟英文版书出的时间差不多,英文版应该也是两年前左右出的。她应该20多岁开始就是抑郁症,患抑郁症已经20多年了。抑郁症给她带来这种感受,她大脑失常,“被黑色流沙一般的消极所淹没,有时候又好像身上有重重的乌云在压着,面临着无法思考和行动。无论何种形式存在,抑郁症最终都会导致我失去动力,一心只想躲在家里,钻进被窝,在Netflix上看电视剧”。我不知道大家身边有没有抑郁症的朋友,抑郁症是一种非常严重的精神疾病,需要长期服用药物,严重抑郁症的情况,还会产生很多自我伤害。

现在抑郁症的发病率已经越来越高,不止成年人,很多孩子也会遭遇到抑郁症。抑郁症最严重的时候,会发生一些严重的自残、甚至自杀的现象。那么她是被抑郁症困扰了很多很多年,再加上婚姻的变故,大家可想而知,一个单亲妈妈带着两个孩子在村里生活。这时候自然是她的解药和也是她的疗愈。在这样的状况下,会让一个人充满了各种各样非常负面和消极的感受,大脑里面情绪的控制系统产生问题。

所以这本书讲的都是关于各种神经递质的一些内容,她自己学分子生物学的,她知道抑郁症改变了她大脑里一些神经递质的传递。但又没有办法,可以吃药缓解一部分,光靠吃药也是不够的。所以她是药物加上自然疗法,帮助她一步一步度过抑郁症来临的非常艰难的时刻。


这是她书里面一部分,是网上她拍的照片。我猜这可能是她家里或者说她住的村子。这是非常典型的英国乡村风格,大家看很有意思,她在家的周边也布置了美丽的花,是一个童话般的美丽田园。英国的乡村很漂亮,英国园艺是非常发达的。大家可以看到这是她生活的环境。英国很有意思,有很深的在地博物传统。大家熟悉的在地博物最早一本书《塞尔伯恩博物志》也是在英国,离这个作者家不太远的地方。

她住在乡村里面,“离开家门大概走半英里左右就能到达森林。沿着树木之间一条修剪过的绿地前行,我会开始留意林中的树木植物是否开花或者结果。也会寻找半现在白垩土中的黄条纹蜗牛壳,还会注意飞奔在林间的麂子。当我看到木屋子对面酸橙树,精神上会加倍地感到慰藉。我日渐沉迷于树林中的每一片树叶,每一只爬虫和每一只飞鸟。伴随我关注到每一处细节和散步中前行的每一枚脚印,持续不断的日常烦恼渐渐衰减。沉闷的抑郁气氛开始消散。”

对,这就是对她每天在做的事情的很精美的描述。首先她家离森林很近,大概只有八百米,沿着这条修剪绿地走,就可以走到森林里面。旁边是白垩土,大家如果熟悉《塞尔伯恩博物志》的话,会发现里面有很多关于白垩土的描述。白垩土是一种碳酸盐,英国有很多地方都是白垩土土壤。白垩土里面的黄条纹的蜗牛壳,林边的动物,看到酸橙树,看到树叶,飞鸟和爬虫。

这些都是非常日常的内容,她通过关注这些自然中的细节,一下子从内在的消极和悲观情绪里面把她拔出来了。自然是流动的,它不断有新鲜的内容,这些会不断地驱散她沉闷的、乌云般的抑郁情绪。这是她对自己每天日常的一个描述。

这段很有意思。前段时间我跟小丸子讨论一件事,壹木为什么是一个如此有效的社群?你会发现大家不只是在这里学习到知识,还会有非常温暖和慰藉的这样一个感受。我接触到壹木的人,感受是壹木的人都是我见到的最幸福的人;而且我们聊下来,壹木的小伙伴们在各自的工作环境里面,也几乎是最积极和最向上的人。无论小丸子还是一帆,见到大家都觉得,哇,壹木里幸福感是非常高的。为什么幸福感会这么高呢?我们为什么在自然中除了获得知识还获得疗愈呢?非常有意思,我从这本书里获得的启发,自然为什么会提供疗愈。这是个非常非常重要的问题。这问题我思考了半年、一年多,直到今天,估计是今天到深圳的高铁上,结合这本书我终于明白了。


这本书讲了三个疗愈因子,但是我后面看彭凯平讲积极心理学的内容,发现还有第四个因子。结合在一起,这四大因子是让我们积极快乐的关键点,而这些是自然能给到我们的。这个给大家提供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思考框架,这个框架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自然和疗愈,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设计,让自己在自然中获得疗愈的感受。

比如我自己在自然散步中,经常容易再陷入一种糟糕的、很煞风景的举动,问自己这个植物是什么。我发现当一些植物不认识的时候就非常沮丧,不愿意走下去了。后来发现不是这样的。我今年十一时在南昆山,我尝试感受、观察、记录看到哪些新鲜的东西,我会把它看下来,但不会立刻问自己这个植物的名字是什么。后来我就发现这种方式获得的快乐非常大,我真的不一定非要知道它的科属种是什么。这个过程中,当我发现了我自己没有看到的东西,我发现它新鲜的样子,这种获得的开心和快乐是非常让人满足的。这刚好就跟这本书的作者提供的观察思路一样,她只会看,看这些让自己感到兴奋和开心的地方,不一定就要那么快地认种认属,可以记录下来之后回来再看。

这么一个小的举动,可能是之前我在“公园之友”和“梧桐山的自然导赏员”考试上科属认不下来,所以一直有阴影。作为一个自然爱好者,看到植物的科属你都不认识,是一件很丢人的事情。后来发现不是这样的,而是你看自然开心,你从中看到让你自己觉得快乐的东西。

广州有个花友Emily刷花的时候,我跟她聊,她说我好看,也不见得一定要认它是什么,好看就好,后面拍完照片也会做科属辨认。这点是蛮有意思的。

四个疗愈因子,这整个是我后面讲到贯穿的关键。我分别讲一下。

多巴胺,它更多的是在我们看到一个新鲜东西的时候会有的一种兴奋感。这种兴奋感会让我们产生很多愉悦的、快乐的、刺激的感受。比如说今年流行一个叫多巴胺色,那种明亮的鲜艳的色彩,会让我们一下就欢快起来。我看到有的充电宝都做成多巴胺色,让它给我们提供情绪价值。从作者的描述来说,她对抗抑郁最主要的点是她对色彩很敏感,我们会看到她的作品很多都是非常明快的颜色,这些颜色提供了很强烈的情绪价值。

多巴胺就在对我们来说新鲜的东西里面,每当看到一个没有看到的新奇东西,就会产生多巴胺。这个事情挺有意思的。昨天在斯宅,有一道菜叫双臭,是把臭豆腐跟诸暨当地另外一种发霉的菜放在一起。安可在旁边,就问我说你怎么能吃得下。我说又不是每天都吃,只是偶尔新鲜尝一尝。也真挺有新鲜感的。当有一个新鲜东西的时候,多巴胺它就不断刺激你,让你产生一种愉悦的感觉。它来源于我们对于平淡事物的变化的观察,也可能来源于不断的发现新种。比如有些植物猎人,他们就会觉得,“我要不断加新”。不断加新种,也是一种多巴胺驱动下的一种有挑战性的刺激。但就自然来说,因为自然在不断变化,每个节气不同的物种的变化,当你观察足够细致的时候,就会带来很多,哪怕是平常的事物,都会在里面获得很多的快乐。

催产素。催产素她没有直接讲,但是她里面讲到有一部分是催产素,在我们产生私密的社交链接的时候会分泌催产素,比如说跟我们所爱的人、跟我们的宠物。黏人的猫咪就会给人带来很强的催产素,为什么猫是非常受人喜爱的,以及说提供陪伴价值的。她跟自然中间有一部分是可能跟她的宠物,或者跟她的朋友在一起出去,就有一种催产素提供疗愈。另外一部分在于她把一些植物当作朋友,这中间也会有一些催产素的机制在里面。

内啡肽是一种让我们平静、减少痛苦的元素,它更多的是在于平静的散步,一些有规律的运动这样的活动。轻度的有节奏的运动,会给我们带来内啡肽。对内啡肽还有更多的探索,到底为什么会产生内啡肽?另有一种说法是学习成长,包括一些新的体验也可能跟它相关,这可能还需要更多一些探索。总之内啡肽是可以让我们减少痛苦的,催产素是减降低我们恐惧的。当我们跟爱的人在一起,爱是一种勇气,爱可以给我们力量。

最后一种是血清素。血清素是情绪的稳定。她讲到血清素最直接是跟阳光和泥土相关。尤其英国比较阴冷的时候,她讲到在阴郁的冬日晒晒太阳,跟泥土接近,会极大增加血清素来保持稳定的情绪。就这四个疗愈因子。

非常有意思,当我们在面对痛苦,有情绪问题的时候,最后都是我们自己的内在大脑里有很多神经递质的紊乱,抑郁症也是这样。神经递质的紊乱,药物可以起到一部分的调控,我们可以用自然给我们提供的丰富疗愈手段。用她的话来说,自然医生或者自然这个药箱,在这里面我们可以获得各种疗愈。当然还有一些她没有写的,比如说森林里面有大量的负氧离子,负氧离子会加快我们心血管的循环,让我们更有能量,会让我们更加充满精力等等。这是一个基本的原理。

后面我主要会根据一个场景,用这四个角度看,它到底是什么样的机制在里面发挥作用。

就像上次带大家看汪曾祺,讲到汪曾祺是如何跟自然互动。在这里从科学的角度看,自然是哪些地方让我们觉得愉悦。


这是她的一个解释。她觉得多巴胺是我们在在探索新环境和新资源的时候,会产生短暂的兴奋感,这个兴奋感是非常短暂的。确实,如果只是新鲜而言的话,它是一种短暂的感受,但是可以通过一些创作、收集和布展,给自己带来更加持久的效果。大家注意短暂这个词,她后面在很多时候描述自己的记忆体验的时候都用了短暂这个词。这是非常真实的,因为对于一个抑郁症患者来说,悲观是常态。这种愉悦是一种短暂的流星般的体验,这些时间带来疗愈和效果,她很轻微的描述。

内肺肽。轻松运动的时候会释放内肺肽,它是一种温和的、自然的兴奋。多巴胺是一种强烈的刺激。我是一个容易被多巴胺刺激的人。昨天跟安可在聊的时候,她说到,为什么你到一个地方,就会品尝新鲜的美食。我到诸暨待了两天,把诸暨所有的可能探索到的食物,从藤根到同样都探索一遍,但这种兴奋是短暂的,如果每天都是那样也会觉得疲惫。后面她会讲到自然中如何获得持续的或者多样化的多巴胺刺激和兴奋的感觉。


血清素呢?她讲跟阳光有很大的关系。11月到3月期间,北半球的日照水平比较低,会让一些人得冬季抑郁症,也就是季节性的情感障碍,她很容易在冬季低落。她后面讲了过冬情绪里的难忘的事情,她怎么通过跟自然接触度过冬日,这个感受是非常细腻的,我们在城市里面不太容易感觉到四季的更替给自己带来的这种感受。但是,南方还好一些。比如说在北方,像我在新疆长大,我就会觉得冬天确实挺难熬的,那种自然和生机的力量就会变弱,每天总是闷在家里,她说冬天要抓紧时间到外面晒太阳,多接触自然,度过这样一个艰难的冬天。

这点感受是蛮好的,尤其在华东的小伙伴,有的时候在杭州过冬,华东的冬天太难熬了,尤其又湿又冷的天气,如果一直在屋子里面呆着,人真的会非常抑郁。所以天气稍微还可以的时候,要走出去多跟自然接触。我在杭州的时候,就经常去西湖或者旁边的山里,这种时候确实会让人的情绪变好。

下面我就逐渐拆解一下,跟上次讲汪曾祺一样,也是从这几个角度来看,帮大家理解她讲的四个机制,从深化机制的角度看自然带来的变化,给她提供的疗愈价值。


这是第一个,是她小时候在祖母家里。她蹲在树林下面观察蓝铃花、山楂树、欧活血丹和拉拉藤的幼苗。蓝莲花非常美丽,大片大片开蓝色的花,我记得辰山植物园也有。大片的蓝铃花,色彩是非常明艳的那种蓝色。她对纹路和变化多端的色彩非常好奇,沉醉其中。她觉得从小开始,就有这些微小而复杂的植物给她兴奋和敬畏,她是一个对颜色和纹路非常敏感的人,尤其色调,她会不断的强调颜色所带来的这种疗愈。她会喜欢看鲜亮的颜色,比如说冬天红色的果子,在灰暗里面看到一抹亮色,就会产生疗愈和温暖的感觉。

这让我想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我上周在深圳看了李可染的画展。觉得最后对李可染的评价非常好。中国古代的山水画,都是水墨类的画,是没有色彩的,但李可染包括吴冠中把色彩加到里面,李可染最有名的是《万山红遍》。它有明亮的色彩,评论说,李可染实际上是让山水画带上了更丰富的情感色彩和疗愈的作用。这样的评论非常惊艳,非常有意思。水墨画很暗淡,但是李可染的水墨画是很鲜亮的,他画江南、画西湖、画雨,画层层的枫叶万山红遍,是一种饱满的色彩在里面。他会关注这些色彩,他的一些创作和作品里面,也会把这些色彩保留重现,给很多人分享。

我们在做植物,尤其是做博物学,太多时间关注植物叫什么,往往会让我们失去对于色彩本身的敏锐观察。她这一点是特别好的关于疗愈的启发。


第二个是多巴胺,观察植物的时候,有一只飞蛾或者甲虫闯入视野开始玩耍,她的好奇会更加强烈,觉得是一个小剧场,欣赏到了生命精彩的表演片段,激动又荣幸。这也非常有意思。大家知道植物跟昆虫是一个互相协同演化的关系,很多植物都是有相应的昆虫搭配着生存。她在看植物的时候,有一个虫子过来,她就会看虫子,会自然地看它们的变化、它们的互动。这个小剧场讲得非常细腻,也非常有意思。当然这也是多巴胺在背后发挥的机制,因为它会动起来,会带来一些新鲜的感受。


这是在冬天特别阴冷的日子里面,她看拉拉藤的幼苗。这是一种容易粘在外套上的东西,当温度只有零上几度的时候,芽芽一直保持这样的样貌,缓慢生长,这让她非常振奋。冬天很难熬的日子,她要来看芽,来看这些花芽,来看这些幼苗。这中间是有催产素在里面作用的,因为她跟这些有一种链接,她觉得这是自己的朋友,是彼此的陪伴,有不孤单的感觉。这是她描述的一种疗愈体验。

零上几度,华东的朋友应该有感受,基本上是华东冬天最难熬的时候,又湿又冷。英国也是一样凄冷的感受。当你看到一个幼苗在森林里面长出的时候,会从中获得一种力量、一种振奋,会觉得春天并不久远,马上就来了。


这是她明确地讲到跟血清素的关系。冬天10月就觉得很冷了,觉得脑神经元就像放久了的茶。她会去肯特找一个好朋友,一起驱车到遍地鹅卵石的邓杰内斯海角。缺乏阳光的时候去海边走一走,也没有什么可以看的。她觉得晒晒太阳,就可能抵御了低落情绪。她这个描述非常好:神经元就像放久了的茶叶已经开始发酵。大家知道英国人喜欢喝红茶,红茶是一种发酵的茶。去走一走,就不会觉得自己都快发霉了。


海边没什么物种。有一种青苔,她就会细致地观察这些青苔。那么美,如挂毯的地貌,软石蕊和苔衣的水灰色、石黄衣的芥末黄和地衣的淡黄绿色,都是如此柔和美丽。我看到了对苔藓的最美妙的描述。苔藓我一直不敢学的,觉得苔藓跟蕨一样,都是巨大的坑。蕨可能还能认出来,苔藓如果不在显微镜下面做分类,简直是一个太艰难的事情。但她会看色调,看颜色,这是个非常有意思的点,在于她会很微妙地关注这些颜色的不同。

这让我想到了早年在深圳有叫达达艺术的,是一帮做艺术的,一帮搞建筑和艺术的人来教孩子们在自然中画画。我印象特别深的是让大家看叶子的绿色。给每人发了一张潘通色卡。做平面设计的同学和做美术的同学可能知道,潘通色卡是种专业的能够做颜色比对的工具。他们跟大家说,用这样的色卡,能不能区分出来绿色跟绿色的不同。这就需要你更细致地观察。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我们需要观察颜色的不同。

当然,壹木自然群里,对颜色这件事情做的最专业的是一帆大师。我去红树林见一帆的时候,一帆给我送了张卡。这是能够测量植物的长度和大概有二十四种颜色的一张色卡。这张卡我一直放在随身的包里面,因为一帆大师说拿这个可以比对植物的颜色,做精准的测量。颜色是非常多样化的。对颜色有细微敏锐的观察的时候,会大大增强我们对于这个事物的或者自然中的美的领略。这是给我们最大的提醒。

她在广袤的鹅卵石滩上行走,有好朋友的陪伴,催产素还有广阔的空间和阳光照射泥土为她增加的血清素,让她感觉自己坚强了很多,短途旅行快速缓解了她内心暗涌的低落。


      我这次选的章节基本上都是10月和11月,比较接近我们北半球现在的季节。这个季节,她会非常希望在阳光的林间散步,通过血清素调节情绪。同时,如果她发现一只鸡鸭,几朵窃衣花,或者一只在树叶上晒太阳的帕眼蝶,作为一个普通的自然观察者,就大丰收了。这些新鲜的植物动物。都会给她带来多巴胺的刺激,让她欣喜若狂地回家,忽视即将到来的冬天。这个描述的非常细腻。

      这本书的一种读法是可以拿相应的季节来读。同样都是北半球,英国的气候跟华东气候比较接近,阴冷的冬天,大家可以翻出来,看看自己可以怎样更好地度过这个冬天。这本书的主要章节是按照月份来排布,也是非常有意思的。


凛冬将至,她会看到卫矛的果子。欧洲卫矛是粉红色、鲜粉色和橙色的。中国看到卫矛我记得是红色的吧。枫树的近亲栓皮槭的叶子变成了金黄色,水青冈的叶子是金铜色。你看她颜色的描述非常细腻,用了好多很细腻的词语来描绘颜色,而不是说红色,黄色这样粗糙的描述。她希望趁它鲜亮的时候,把这颜色都印在视网膜上,带进口袋里面。每种植物采摘一点点,把它们带回家,再拍下来。


这本书50%都是在讲颜色。她自己也是通过创作,把这个颜色收起来,表达下来,带给更多人疗愈的力量。

她在路边还会捡到一些化石,她把这些在路边捡到的化石做一个临时的展览。这展览也是把多巴胺短瞬即逝的新鲜感存留下来的方法,过一段时间再看,还会带来很多新鲜体验。这些感觉会让她觉得兴奋,消除她的焦虑。


在冬天走不了树林的时候,她让自己动起来,开车到湿地。哪怕在灰暗的天空中看到一丛冬日的枯树,看到一只盘旋的鹰,还有一只鸟,她的精神也会有微小积极的转变。就好像几只椋鸟从栖息地里轻轻飞起一样,略微有一些上扬。


今天分享就到这里,我主要想讲的是这部分。这是一个值得持续探索的课题,如何疗愈我们。第一点来源于植物的花叶果产生的色彩,我们更多的是通过更加细致地对色彩的描述来对它们进行识别,就像一帆大师的色卡。再一点在于自然跟动物、昆虫互动,像一个剧场一样,上演一幕幕戏剧。这是多巴胺带来的刺激。催产素是在于你把植物当做自己的朋友,尤其是在地观察的时候,我们观察一棵树,当你跟一棵树成为朋友的时候,我相信会有催产素的分泌,在跟朋友一起看,这是我们读书会很大一部分的疗愈作用,大家一起看,一起快乐,一起分享这样的内容。

内啡肽,在缓慢散步的过程中,不是激烈运动所带来的痛苦减少和平静的感觉。内啡肽还有很多值得探索的部分,有一种说法是:少年只是多巴胺,中年才是内啡肽。网络上这种说法是觉得内啡肽是一种更高级的快乐,但是到底什么会影响内啡肽?还有很多未知的东西。自然跟内啡肽的关系是什么?血清素很直接,阳光,晒太阳,还有泥土。比如说空旷的环境,尤其是海边,会产生血清素,会对产生血清素有什么影响呢?前段时间我跟深圳一个自然疗愈的沈老师,一直在聊海洋疗愈,发现为什么大家愿意看海,在情绪方面到底能够给大家带来怎样的感受?这也是值得探索的一点。

这些就是我所看到的,自然能给我们带来疗愈的内容。很多东西都是跟博物科学相通的。记得我去昆明植物园的时候,门前写了一句话,叫做“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青”。当我们从微观角度看的时候,就能发现很多新鲜的和新奇的东西,这些所带来的快乐、愉悦和自然科学并不矛盾。只是说,作为这种自然爱好者,我们可能要更优先级地放在让我们快乐的事物上,而不要被这些分类学或者科属的东西形成困扰。

有的时候真的非常困扰,比如说我桂林植物园的时候,我就会发现放了一屋子的苦苣苔,我真的很难认出来这种生境极其狭隘的物种,每一种苦苣苔跟另外一种苦苣苔有什么区别?这会损失、丧失很多的快乐。而我没有观察它的紫色归哪种颜色,它给我怎样一种感受,它是怎样一种蓝,带来了怎样的愉悦体验?我如果早点看这本书,会获得很多更快乐的感受,而不只是被分类学的痛苦所纠结。当然,在坐的有一些没有学分类学的小伙伴们,可能反而更容易直接地获得自然的快乐和愉悦。

主体的分享先到这里吧,后面有一些对话和提问。我知道今天讲的一些内容,小丸子应该也非常有兴趣。我们可以一起交流。我今天主题分享就先到这里了。


群友互动


林捷:谢谢秦老师,秦老师确实比较辛苦,今天早上才从斯宅出来,坐了早班车,我还担心今天晚上分享会延期,我早上还问了他,他一到深圳,就给我们准备了这一期的分享,感谢秦老师。秦老师分享的几个点特别能够引起共鸣,特别是他讲到了对于植物科属的认知,我好像是走过了这样一个过程。开始的时候看,特别是逛信息量很大的那种植物园,会感觉特别痛苦,因为好多都不认识,就一直在想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完全被分类学的问题所困扰,丧失了欣赏它的美的感觉,觉得特别痛苦。我现在就不纠结了,我现在根本就不在意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我只欣赏她的美。所以就好像是走过了这么一个过程,还有,认植物的时候会借助一些AI的手段,跟早期认植物的过程会不一样,我们早期可能在群里发这个是什么,那个是什么,现在就会求助一些手段,获得信息的渠道就更多了。

秦老师刚才讲到颜色的问题,我就想到今年年初的时候,严明老师跟我一起到滴水岩的山上,我们专门讲到了早春的植物各种各样的绿色,我当时还特意做了一期视频,我一会儿发到群里。

今天会议室其他小伙伴有没有什么问题要问秦老师的?我们在这个会议室里面,虽然是线上分享,但是我希望大家在脑海里面有一个伤心咖啡屋的那种场景,坐在一起聊天,一边聊天,一边喝着咖啡。有一种互动。我希望大家有一些问题,可以适当地互动一下,大家有什么问题?可以打开麦随便说。

秦弋: 不一定问题,有感触的东西都可以聊一聊。或者大家有触动的、有启发的、有共鸣的都可以。

闲云: 刚才听秦老师分享的时候,我正在画画,听到秦老师说多巴胺,哇,正画得起劲呢,点点点点点点的可开心了,刚好跟他说的感觉挺契合的。

金芷萱-金老师:从画画的角度上来说,很多时候就像取一个形或者取一个色,蛮难的,但是自然界会给我们很多颜色渐变,画画是画不出来的,虽然这样的颜色才是最好看。

闲云: 确实是这样,画画的时候感觉调不出颜色。每次到外面看植物,就觉得颜色这么丰富。看着是一样,仔细看都是不同的,五彩缤纷。感叹这大自然真是高明的调色。

金芷萱-金老师: 对,所以有时候从感性上面来说会比较好一点。但是,像秦老师在说的多巴胺内啡肽血清素,哇塞,这个跟医学范畴有关?

秦弋: 对,挺好玩的,因为作者她本身是剑桥生物化学的,这部分蛮有意思的,因为我们的情绪跟生物和心理、跟生理的机制有很大关系。就像我本科北师大心理系的,我本科还是心理学学士。它本来很紧密关联。

金芷萱-金老师: 对,所以说看起来是学植物的东西,包括欣赏的东西,我们是艺术感性的,理科生就出来一堆的多巴胺,感觉就吃了这个东西就可以了。这个还是蛮有趣的。

sea:对对对,我就想起咱们那次不是在那个2050大会上,当时办的展览里头有一个小的手工活动,让前来参观的观众参与做枫香的果子。其中有一个动作是把里头东西掏出来,当时有很多人反馈说这个太治愈了。结合秦老师今晚的分享,我就想,本书作者她说她在自然中治愈了她的抑郁症,她一开始选择做手工,它能够稳定情绪,也许是这样一个活动,就促进了她的血清素分泌。反正我是觉得我周围有些人她们特别喜欢做手工,喜欢那种做手工带来的心境感觉。当然做出成品也会让她很愉悦,但是过程本身也会让她愉悦。

闲云: 我是觉得不论是做什么,只要沉浸进了,可能都会得到一种快乐吧!

sea: 它是一个很细致的活动,手工或者是这种类似的活动,它比较细致的同时,最后还会呈现一个好玩的东西,或者是好看的东西。

闲云: 对,有一个成果。是一种沉浸之后做出来的,不论是好坏,也可以说创作者来说,它都是一种心情愉悦的一种奖励机制吧!类似于一种奖励。我是这样理解的。

林捷:大家还有发言吗?如果没有的话,分享的时间也差不多了,我们再次感谢秦老师给我们打开了一个不一样的视角来分享这一本书。今天晚上我们的分享就到这里,这是壹木读书会第362期的分享,感谢大家在直播室的聆听!谢谢。晚安。

秦弋: 晚安。


END


海报设计:歌鸫
图文整理:东宁|秦弋
校对:青萍|秦弋
排版:田楠楠
发送:一帆


壹木瞭然
杭州壹木科技有限公司旨在建立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人与自我的联结,以科技手段降低联结成本。以建立完善的自然教育人才培训体系为近期目标。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