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登高插茱萸!山茱萸、吴茱萸,药性不同,别用错了~
健康
健康
2024-10-11 07:20
北京
这是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关于重阳节的诗,其中的“茱萸”在中医里是一味药材,有山茱萸、吴茱萸之分。山茱萸入肝肾经
酸涩,微温
山茱萸也叫山萸肉,在六味地黄丸中,山茱萸就是六味之一。民国时期的名医张锡纯,治疗过一位三十多岁的男性,这位男性在一次大怒之后开始腿疼,两个月后,居然卧床不起,久治不愈。张锡纯用了50克的山茱萸,配上一些活血化瘀的药,吃了十剂药后,疼痛痊愈,步履如常。中医的肝是主筋的,这个筋包括西医的各种软组织。肝气克伐得肝血虚了,各种软组织也就因失去营养而开始疼痛,很多人生气后,身体会莫名其妙地疼痛就是这个原理。而山萸肉是酸性的,中医认为酸有收敛之效,所以张锡纯用了大量的山茱萸,这样一边补肝血,一边柔和着张弛失度的筋脉,疼也就止住了。失眠、半夜早醒多和中医里的肝血虚有关。中医认为凌晨1点到3点,也就是丑时,是肝经当令的,肝血虚时容易在这时醒来,并难以再入眠。这时,你可以用山萸肉6克、五味子3克,煮水后冲服炒酸枣仁粉3克。每天睡前喝上一些,就可以睡得安稳些了。很多人认为出汗多和温度有关,但也有些人的出汗多和热不热没什么必然关系。经常天气不热也容易大汗淋漓的人,在中医属于自汗。如果到医院做详细的全身检查,可能会有心肺功能不好的问题,这些在中医统称“固摄之力”。黄芪、防风是另一个止汗剂“玉屏风散”的主要药。之所以要用到入肾经的山茱萸,除了山茱萸是酸性,还因为山茱萸入肾经。经常出汗的人多已经伤及中医的肾,也就是伤到了人体的根基,为此所有迁延时间长、病症相对严重的疾病,都要用到入肾经的药物。入肾经的山茱萸和黄芪、防风搭配,止汗的效果随着加磅。遗尿在孩子属于正常,因为孩子的肾气还不充盛。到了老年,会出现另一种遗尿,就是尿失禁,这是因为随着増龄,肾气开始亏虚,又和孩子一样固摄不住人体津液了。为此,入肾经、味酸的山茱萸又有了用武之地。特别是已经五六岁还尿床的孩子,从西医上讲,孩子发育晚或者发育不好,不能很好地控制排尿中枢;从中医上讲,肾虚不能固摄,需要借助补肾药强固“先天之本”。吴茱萸入肝脾胃肾经
辛苦热,微毒
如果平时嘴里经常是酸酸的,多是胃中有热的表现。中医调理这种情况的胃热,有个小方子,组方非常简单,仅有黄连、吴茱萸两味药。稍懂中医的人可能会问了,黄连味苦性寒凉,用它可以清胃火,为什么还要搭配上性热的吴茱萸呢?原因也很简单,这种胃火是肝郁所致。再直白点说,就是人生气或是经常情绪郁闷,就会肝郁而克伐脾胃,所以去这种情况的胃火,首先要把肝郁的问题解决。吴茱萸入肝脾胃肾经,一来能把药效导引到肝,二来性热牵制了黄连的寒凉,避免了苦寒的黄连在清火的同时伤及胃气。吴茱萸的另一个作用是调理各种虚火,比如头昏、血压高、眼睛红肿、起痘、慢性咽炎、看似上火但又很怕冷,特别是下肢经常冰凉的情况。“上火却又怕冷”就是中医里说的“水不济火”,意思是,下面的肾水不能上升,心火没有水的交济而上虚火。对于这种情况,吃泻药不能治本,因为这些“水火不济”的人缺的是“真水”!所谓“真水”就是肾阴,它的发源地在足底的涌泉穴,这是肾经的井穴。“井”,就是肾经的发源之地,这个地方不暖,水就凝结住了,不能升腾。为此,中医治疗这种浮在上面的虚火,就要使涌泉穴温暖,即在涌泉穴上贴上温性的、入肾经的吴茱萸最为合适。晚上睡前贴上,肾水经过一整晚的温暖,被蒸化上升后,浮越在上的虚火就熄灭了,失眠、血压高、头晕脑胀、痘痘等上火症状也就随之消失了。||图片来自网络,属相关权利人所有,因客观原因部分作品若存在不当使用的情况,请相关权利人随时与我们联系,以协商授权事宜。
||如有疑问,可点击这里向我咨询
||音频电台等服务,请移步微信公众号菜单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