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君、量小、味少!反佐是一种特殊帮衬用药形式

文摘   2024-11-27 16:56   北京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文| 河南中医药大学朱光 

•“君臣佐使”是《黄帝内经》确立的方剂的基本形制。其中的佐药,又可分为佐助、佐制与反佐三种形式。

•反佐药的本义是消除寒热格拒,防止病气拒药。其应具有三个基本特点,即“反君、量小、味少”。

•反佐是一种特殊的帮衬用药形式。基于人体是一个阴阳平衡体的认识,因此对一些较复杂的病变理应辩证看待、综合分析。

“君臣佐使”是《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确立的方剂的基本形制。其中的佐药,又可分为佐助、佐制与反佐三种形式,且反佐之法异乎寻常,颇为特殊,兹结合文献对反佐配伍进行梳理分析。

反佐之义

反佐配伍由《素问·至真要大论》提出:“奇之不去则偶之,是谓重方。偶之不去则反佐以取之,所谓寒热温凉,反从其病也。”意指寒药中佐以热药,热药中佐以寒药。此外,《素问·五常政大论》还记述了服药的反佐法,谓“治热以寒,温而行之;治寒以热,凉而行之”,所指即热药冷服,寒药温服,其意在避免出现格拒现象。由此可知,反佐的本义是消除寒热格拒,防止病气拒药。

针对《内经》所述,后世医家对反佐法各抒己见并有一些发挥,如《素问要旨论》曰:“所谓病气热甚,药气反寒,病热极甚而拒其药寒,则寒攻不入,寒热交争,则其病转加也。故用寒药,反热佐而服之,令药气与病气不相为忤。其药本寒,热服下咽之后,热体既消,寒性乃发,由是病气随之。余皆仿此也。”《本草纲目》曰:“反佐,即从治也。谓热在下而上有寒邪拒格,则寒药中入热药为佐,下膈之后,热气既散,寒性随发也。寒在下而上有浮火拒格,则热药中入寒药为佐,下膈之后,寒气既消,热性随发也。”“皆是一冷一热,一阴一阳,寒因热用,热因寒用,君臣相佐,阴阳相济,最得制方之妙,所以有成功而无偏胜之害也。”《景岳全书》述之更详:“以热治寒而寒拒热,则反佐以寒而入之;以寒治热而热拒寒,则反佐以热而入之……王太仆(王冰)注曰:热因寒用者,如大寒内结,当治以热,然寒甚格热,热不得前,则以热药冷服,下嗌之后,冷体既消,热性便发,情且不违,而致大益,此热因寒用之法也。寒因热用者,如大热在中,以寒攻治则不入,以热攻治则病增,乃以寒药热服,入腹之后,热气既消,寒性遂行,情且协和,而病以减,此寒因热用之法也。凡此数者,皆《内经》反佐之义。”又在分析“何者宜反”“何者不宜反”时言:“盖正治不效者,宜反也;病能格药者,宜反也;火极似水者,宜反也;寒极反热者,宜反也。真以应真,假以应假,正反之道,妙用有如此也。”

《医碥》描述了反佐的用法“然亦有纯寒而于热剂中少加寒品,纯热而于寒剂中少加热药者,此则名为反佐”,但又突破了反佐仅用于寒热格拒的限制,进一步认识到:有真热假寒、真寒假热证之反佐,前者治以寒药,后者治以热药,因其药性并不背离病机的本质属性,故称为“假反”;有风火暴盛、痰涎上涌、闭塞咽喉之证,可借辛热之品暂时急开其闭,因其药性与病机之本质不相符,故称为“真反”;有寒热错杂之证的反佐,即寒热并用,用其中之一反佐对方(主药),以避免顾此失彼,并指出“知此诸义,则上病取下,下病取上;左病取右,右病取左;欲升先降,欲降先升;欲行先止,欲止先行等法,皆触类旁通矣”。《医原》也把反佐扩展到升与降、开与合的领域:“用药治病,开必少佐以合,合必少佐以开;升必少佐以降,降必少佐以升。或正佐以成辅助之功,或反佐以作向导之用,阴阳相须之道,有如此者。”《医学衷中参西录》认为:“夫反治者,以热治寒,恐其扦格而少用凉药为引,以为热药之反佐,非纯以凉药治寒也。”

《医学管见》曰:“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与君药相反而相助者,佐也。”据张存悌《壶天逸案》记述,清时名医熊良廷有“反君之谓佐”之语,并释言:“反者,气性与君性不同也。不同者如君性寒而佐性热,君性补而佐性泻,君性急而佐性缓,君性暴而佐性和也。”还指出:“《内经》制方,不离君臣佐使。先点君药主病,次选臣药辅君,又次拣使药以听君臣差遣,然后量入佐品,以斡旋君臣气性之偏,庶使病邪去而药毒不留,后易善而元(气)易复也。”

关于反佐药,中医高校教材《方剂学》1979年版的表述为“用于因病势拒药须加以从治者,即‘因病气之甚而为从治之用’,如于温热剂中加入少量寒凉药,或于寒凉剂中加入少量温热药,以消除寒热相拒、药不能进的现象”;1985年版的表述为“根据病情需要,用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2016年版的表述为“根据某些病证之需,配伍少量与君药性味或作用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后两者可谓大同小异,均体现了“反君之性”之意。其中所言之君药“性味”并不确切,实际上只指其“性”而不包括其“味”。

反佐之析

由上述可知,反佐药应具有三个基本特点,即“反君、量小、味少”。而实际应用中,时可见其与佐制及反治相混淆者。

佐制药在于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烈性,与君药的寒热之性未必相反;而反佐药与君药的寒热之性相反,且药味少、用量小。

《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言“从者反治”,是指病情比较复杂,病势危重,临床表现有与其本质不相一致的假象,采用的方法和药物与疾病的证象相一致的一种治法,具体应用主要有热因热用、寒因寒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等,与反佐的区别可谓显而易见。

从辨证、辨病论治的角度而言,方证对应、药病相宜是组方的基本要求。如果病证确有寒热错杂,或虚实夹杂,或升降紊乱,或散收失调等情况的话,采用相反配伍并不足为奇,但此者并非属于反佐。

从历代文献来看,对反佐的认识确有不少误解,主要表现为与佐制、反治混为一谈,上述《本草纲目》《景岳全书》《医碥》《医学衷中参西录》等所识均有此嫌。尽管如此,《景岳全书》还是按照自己的理解对由于认识不清使反佐泛化的现象进行了针砭:“奈何后世医家,每多假借以乱经常,不惟悖理于前,抑且遗害于后。”“后世之反佐,徒开杂乱之门也……泾渭不分者以之,模糊疑似者以之,寒热并用者以之,攻补兼施者以之,甚至广络妄投,十寒一暴,无所不谬,皆相借口。”并举例而议:“观丹溪之治吞酸证,必以炒黄连为君,而以吴茱萸佐之;其治心腹痛证,谓宜倍加山栀子而以炒干姜佐之。凡此之类,余不解也。夫既谓其热,寒之可也,而何以复用干姜、茱萸?既谓其寒,热之可也,而何以复用黄连、栀子?使其病轻而藉以行散,即或见效,岂曰尽无理?使其病重,人则但见何以日甚,而不知犯寒犯热,自相矛盾,一左一右,动皆掣肘,能无误乎?矧作用如此,则其效与不效,必其莫知所因,而宜热宜寒,亦必从违奚辨。此其见有不真,故持两可,最是医家大病,所当自反而切戒者也。”

反佐之有悖于常,是根据病情所采取的一种应变之策,《景岳全书》认为是“不得不然而然也”,并指出“夫反佐之法,即病治之权也”“权者,制宜之权变。用权者,事之暂也”“药中反佐之法,其亦用权之道”,还强调“设无格拒假证,自当正治,何以反为?不当权而用权,则悖理反常;不当反而佐反,则致邪失正”。

关于为何反佐,其据主要有二:一为阴阳、五行的相互关系,如阴阳二者的对立制约、互根互用、消长平衡及相互转化,及五行之间的相互生克承制关系,反映了两个看似相互对立的事物,既可以相反相制,也可以相反相成。二为源于实践的取类比象,如《黄帝内经素问补注释文》曰:“夫热与寒背,寒与热违。微小之热,为寒所折,微小之冷,为热所消。甚大寒热,则必能与违性者争雄,能与异气者相格,声不同不相应,气不同不相合,如是则且惮而不敢攻之,攻之则病气与药气抗行,而自为寒热以关闭固守矣。”《医学源流论·用药如用兵论》则比之兵法曰:“因寒热而有反用之方,此之谓行间之术。”意指当邪甚病重时,直来直去地硬碰硬并非上策,而施以与病气相投之品假意奉迎,诱导病气受药,使病气在迷惑之际而更易被消解。另据《壶天逸案》介绍,名医傅时泰对反佐用药的认识颇有见地:“天下事,和同则易于转移,相激则反生祸患。故以凉解热者,必以热为引,如以兵捕盗,必以盗为眼线,亦此意也。”

反佐之用

《内经》所示的寒热反佐配伍的践行者首推张仲景。《景岳全书》指出:“仲景治少阴之利,初用白通汤,正治也。继因有烦而用白通加猪胆汁汤,反佐也。其治霍乱吐痢,脉微欲绝者,初用四逆汤,正治也。继因汗出小烦,而用通脉四逆加猪胆汁汤,反佐也。”猪胆汁苦寒质润,可益阴滋液,防姜、附之辛燥劫阴,又可引阳药入阴分,破除阴阳格拒之势,纳阳药入阴分,而奏回阳之功。《伤寒溯源集》对此分析曰:“以阴寒太盛,热药不得骤入,阴邪纵肆猖獗,格而不入耳……故用咸寒下走之人尿、苦寒滑下之猪胆,以反从其阴寒之性,导姜附之辛热下行,为反佐入门之导引。”

《金匮要略》肾气丸中的桂枝、附子,也为非常用药,柯琴谓“纳桂、附于滋阴剂中十倍之一,意不在补火,而在微微生火,即生肾气也”,《方剂学》中的方解把其与山茱萸、山药一起作为臣药,而按其药性与用量,视其为反佐用药似亦无不可。

有学者认为,《伤寒论》小青龙汤中的五味子,桃核承气汤中的桂枝;《金匮要略》风引汤中的干姜、桂枝,黄土汤中的黄芩,薏苡附子败酱散中的附子,麦门冬汤中的半夏等,均属于反佐用药,但对照反佐药的特点,这些归为佐制药似更妥当。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芍药汤,用肉桂二钱半反佐,可防大黄、黄芩、黄连苦寒伤中与冰伏湿热之邪,且可温通以助行血之力。《兰室秘藏》通关丸,以肉桂半钱反佐知、柏,可煦肾化气。

此外,一些医家对反佐进行了拓展应用。如《景岳全书》济川煎,用升麻五至七分以升清阳,清阳得升则浊阴自降,实蕴欲降先升之意。再如《临证指南医案》治疗遗精症时常常加入茯苓、泽泻等通滑之品,谓:“遗症固涩下焦,乃通套治法,想精关已滑,涩剂不能取效,必用滑药引导,同气相求,古法有诸。”《叶氏医案存真》也指出:“汗泄精遗,理应固涩,但先哲涩固之药,必佐通滑,以引导涩味,医知斯理者鲜矣。”载于《摄生众妙方》用以补肾固精的五子衍宗丸,其中的车前子也是此意。

综上所述,反佐是一种特殊的帮衬用药形式。基于人体是一个阴阳平衡体的认识,因此对一些较复杂的病变理应辩证看待、综合分析。如此而言,反佐的运用就不仅限于用来防止寒热格拒的情况,临证中借鉴其理还可用于升降失调、开阖失度、滑涩失当等种种情况,也并非“不得不然而然”。这种看似“另类”的用药,绝不是一种点缀,实则犹如点睛之笔,恰当运用每能获出奇之效。从一定意义上说,佐药中的佐助与佐制均在情理之中,并无新奇之处,而反佐不然,它不仅是一种方法,还是一种技巧,在某些情况下更是一种思路,体现着医者的智慧。《存存斋医话稿》何廉臣序云:“选药制方,心思周到,往往一味佐药,亦费几许时刻思想而得。一得即全方灵透,历验如神。”诚如斯言!



(点击图片,订阅报纸)







(进入微店,购买文创产品)




欢迎关注!!

“中国中医药报”抖音号:36254766218



编辑|徐婧
审核|高新军 方碧陶




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药报》社有限公司主办,记录中医药历史,引导中医药舆论,推动中医药发展,弘扬中医药文化。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