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中医思维内科专刊
文|尹彤 李玉坤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
高血压病是最常见的慢性病,也是心脑血管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之一。目前众多医家致力于寻找简捷高效的高血压病临证法则,以使诊疗有法可循。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研究员、主任医师韩学杰为沈氏女科第20代传人、第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韩学杰致力于高血压病研究二十余年,她强调应把握高血压病治疗之关键,循法诊治,始终立足于提高降压疗效,缓解伴随症状。
中医临证是一个复杂的思辨过程,医者在临证中应将患者复杂的表面症状拨乱反正,依法诊治,对证下药。韩学杰提出了中医“九法五径”临证法则,即在处方用药时以“用药无毒、保护脾胃、重视反佐、注意引经、中病即止、注重疏通、扶正祛邪、丸药缓图、给邪出路”为法,以“祛痰浊、微发汗、通大便、利小便、调血分”为径,以规范中医处方用药的层次和方向。在高血压病诊疗时尤其强调法的重要性和普适性。
谨守用药无毒 注重保护脾胃
韩学杰在临证时谨遵用药无毒原则,以保证临床用药安全为第一要义。《素问·五常政大论》曰“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用药无毒亦是治病祛邪、保证临床疗效的必备法则,处方时应尽量避免使用有毒及副作用大的药物。
沈氏女科以开胃纳谷为重,韩学杰遵先贤教诲,临证常重视保护脾胃。高血压病病位涉及心脾,心为脾之母,脾为心之子,母脏与子脏相互影响。心的生理活动正常运行需得脾土的滋养,而脾的功能运行也依赖心的温煦、促进和滋长作用,两者互相滋养、相互促进。再加上长期用药可能会对脾胃造成伤害,故应重视保护脾胃。临证时,若患者苔腻、纳呆,则属于湿阻中焦,宜芳香开胃,可投温胆汤、保和丸等化裁;若患者苔薄、纳呆,应属脾运不健,宜健脾开胃,可投香砂六君子汤等。
分期序列调治 祛痰化瘀渐进
韩学杰治疗高血压病常用祛痰浊、调血分之法,注意疏通,分期调治。她强调,治疗高血压病应分期序列调治。高血压病初期以祛痰为主,佐以化瘀、通腑,以自拟方降压四味汤(钩藤、泽泻、莱菔子、川芎)合温胆汤为主方;中期痰瘀同治,平肝和胃,以降压四味汤合珍决汤(珍珠母、白菊花、决明子)为主方;后期先祛痰,后调肾阴阳,以降压四味汤合杞菊地黄汤为主方。
沈氏女科认为,痰瘀互结、毒损心络是高血压病的核心病机,治疗应痰瘀同治、解毒通络。降压四味汤中钩藤平肝,治肝风之标;泽泻、莱菔子祛痰利湿,分利两便,使邪从两便而解;川芎化瘀,升清透窍。四药升清降浊,痰瘀同治,尤宜于高血压病痰瘀互结、毒损心络证。活血化瘀可疏通经络,亦是“注意疏通”法则的体现,临证时可用川芎等药,既可活血又能透窍。此外,应用祛痰法时应注意祛痰不伤正,可用竹茹、天竺黄、茵陈、泽泻、海藻等。
立足扶正祛邪 耦合给邪出路
韩学杰认为,临证用药应始终从临床出发,需把握扶正与祛邪之法。高血压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是风、火、痰、瘀、虚导致素体阴阳偏盛偏衰,禀赋不足,脏腑亏损,为虚实夹杂之证。临证时应注意扶正不恋邪,祛邪不伤正,可在祛邪基础上少佐扶正药,如仙鹤草、白扁豆、生芪、红景天、灵芝等。同时,可用泽泻、莱菔子等药,既可祛痰,又能分利二便,给邪以出路。
引经动中窾要 丸药缓图防复
韩学杰在高血压病诊治时提倡运用升降理论以促进血液运行,引药入病所,专攻其邪而增强治疗效果。可分部引经,上行者用川芎、升麻、桑枝、葛根等,下行者用泽泻、川牛膝、木瓜、生薏苡仁等,上下升降,提高疗效。亦可分脏引经,入心可选用川黄连、远志、琥珀等,入肝可选用川楝子、桔梗、柴胡等,入脾可选用砂仁、干姜、法半夏等。
高血压病容易复发,可以丸药缓图,以达瘥后防复之目的。可用获效方剂的5倍药量,共研细末做成水丸或装入胶囊,嘱患者继服2~3个月;或于午餐、晚餐后服加味保和丸,早晚各服杞菊地黄胶囊;或重新组成胶囊方,组方原则为既要突出健脾和胃,又要注意滋肾柔肝,以防止病情复发。
(点击图片,订阅报纸)
欢迎关注!!
“中国中医药报”抖音号:36254766218
审核|陆静 陆烨鑫 白晓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