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虚型崩漏怎么治?重剂益气是关键

文摘   2024-11-27 10:49   北京  


点击蓝字 关注我们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中医思维内科专刊

文|邓森涛 四川成都获安堂高新中医诊所

崩漏是崩中和漏下两种病症的合称,属妇科临床常见出血性疾病。由于两者在临床上常常互相转化,所以历代医籍中多概称为崩漏。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宋兴长期从事历代名家学术经验研究,临床强调以辨证论治统名家经验。本文重点介绍其治疗气虚型崩漏的经验。

辨证要点:舌淡脉弱

气虚型崩漏患者因为气虚统摄无权,故忽然暴下,或日久不止成为漏下,多伴有神疲气短、面唇淡白、舌淡脉弱或虚大。宋兴指出舌脉是辨证的关键点,临床一定要仔细分辨。

治疗要点:重剂益气

阳虚气弱、血失统摄的崩症,通常来势迅猛,量大如崩,暴下如注,最易造成气随血脱、根本动摇的严重后果,非峻剂益气扶阳不能挽散亡颓败之势。诚如明代医家赵献可所论:“有形之血不能速生,无形之气所当急固。”可见大补元气是治疗此症的要点。若是淋漓不尽,气虚不甚,病势不急之漏下则不必峻剂猛投。

方药经验:补中益气汤化裁

宋兴治疗气虚崩漏多以补中益气汤化裁,在具体运用的时候,有以下几点心得。

第一,阳虚气弱的崩证,病情急重,元气大虚,非重用参芪不可,轻则力薄,难以为功。

第二,升麻、柴胡为升散之品,初期治疗时使用对止血具有积极意义,见功之后,即应去之,以免发散耗气。

第三,适当选用止涩、升提、收敛之品。补气之品本可助气流通,若再用行气疏肝药物(如香附、青皮之属),则有耗气、下气而加重出血的弊端,会降低参芪的益气功效。在无明显血热、瘀滞、痰湿等因素的情况下,欲强化止血效果,可配合止涩、升提、收敛药物,具体药物当根据不同情况斟酌选择。

止涩之品,多选用三七、血余炭、炮姜炭、陈棕炭等止血不损阳、化瘀不伤正的药物。升提之品,多选择升麻、荆芥炭、醋炒柴胡等既升发气机又不散津耗液的药物。收敛之品,多选择苦酒、炒白芍、炒芡实、炒地骨皮等收而不碍气、敛而不伤阳的药物。

第四,重视平补肾气。肾者,封藏之本,是元阴元阳的涵养收纳之所。肝肾同源,崩漏的发生,既与肝的疏泄太过相关,也与肾的封藏不及相关。因此,治崩漏还当重视平补肾气,才能事半功倍。

第五,力避开宣、辛燥、通降、苦寒。开宣则脏腑气机失于固密,辛燥则阴伤血燥,通降则气液下脱,苦寒则元气受损、阴血失守,对出血性病症都是极为不利的,所以就连陈皮都应少用或不用。

第六,善后调养不可峻剂滋填。宋兴强调,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崩漏的愈后调养当以健脾益气、和中养胃为主,佐以养血填精,不宜大滋大补。峻剂滋填最易填中碍脾,反而影响精血化生,即所谓欲速则不达也。

医案举例

陈某某,女,38岁,2023年9月10日初诊。主诉:经行一月余未尽。患者8月4日开始少量出血,持续10余日未尽,8月16日饮酒后量增加,量多持续2天,后又出现淋漓不尽,瑜伽锻炼后量又稍增加。经期略有血块。13岁月经初潮,平时月经周期30~45天,经行7天。二便正常。既往有慢性萎缩性胃炎病史。舌淡苔薄白,形体中等,脉细弱。

诊断:崩漏。

辨证:气虚不摄,血失所统。

治法:益气摄血。

方用补中益气汤化裁:黄芪 15g,人参10g,白术20g,炙甘草5g,麸炒山药15g,炮姜10g,续断10g,升麻5g。4剂,水煎服。

9月20日二诊:服上方第4天月经干净。刻下:二便正常,略有腰酸,脱发,带下量多色黄。舌尖略淡苔薄白,脉细弱。调整处方:黄芪15g,人参10g,白术20g,炙甘草3g,麸炒山药15g,续断10g,盐杜仲10g,升麻3g,土茯苓10g。7剂。

嘱其于月经期复诊,后皆以补中益气汤化裁治疗,10月、11月、12月月经均在5~6天结束。

本案辨证要点在脉细弱、舌淡苔薄。脉舌所反映的是气血不足,气不摄血,血失所统的病理本质。此患者没有经行暴下如注、头晕眼花、神疲气短等严重气虚症状,故方中主药黄芪、人参都在临床常用剂量范围内。





(点击图片,订阅报纸)









(进入微店,购买文创产品)



欢迎关注!!

“中国中医药报”抖音号:36254766218


编辑|徐芃芃

审核|陆静 陆烨鑫 白晓芸




中国中医药报官方号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中国中医药报》社有限公司主办,记录中医药历史,引导中医药舆论,推动中医药发展,弘扬中医药文化。
 最新文章